妙法蓮華經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經之不狀。
何應求出。
是時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
第三段明佛兼濟。
既自覺苦。
欲使物同然。
故興大悲。
迬濟之也。
本無二化。
乖之受苦。
自應還用一乘教之。
故欲設一乘教也。
身者迹身。
迹身理能提接為手。
必能為力也。
衣裓。
衣能曲褁子。
出如神通。
能崎岴濟物。
機案四等。
理言說平若等。
複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
第四段。
将欲與三車之樂。
無說宅中怖畏之事。
以恐其情也。
衆惑所敞。
為舍。
狹小。
教門幽?。
遊悟者寡。
于門成小。
戀着戲處。
聖雖誘化。
而愚稚不識。
反更戀着五欲戲處。
或當堕落三塗火也。
雖欲一化。
豈可用乎。
故假廢之矣。
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遍曆五道。
謂之走。
旋遊六塵。
謂之戲。
但視丈六。
不達方寸。
為視父而已。
爾時長者至已為大火所燒。
第五段欲與三乘樂也。
向既說怖畏之事。
以恐其情。
其情既懼。
忽聞三車之美。
心必樂受。
非是實教。
謂之方便也。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
衆生所好。
在于代苦為樂。
今言三乘之樂。
是其所好。
似而非也。
代苦為樂者。
于無苦為樂。
于無為為苦。
三乘永無有苦。
豈可同日論哉。
迹順其情實。
得牽出苦處。
方便之極也。
既無三乘。
何有彼樂。
而言有之。
亦方便也。
言三乘樂在于滅苦。
苦既不滅。
而不顯明又方便也。
佛化在人。
小乘從師。
二譬牛羊。
是人中物。
譬支佛既不能化。
又不從師。
以譬鹿也。
三界流轉。
義如步驟。
長途之苦。
理能無為。
代步之樂。
以喻車也。
從教門出于火宅。
便得之矣。
故雲在門外也。
爾時諸子至诤出火宅。
謂是所好故受。
既受得解。
而作諸行。
為走出也。
從謂緻走。
必務先得。
為诤前耳。
若空謂而不解。
乃反為火燒。
豈有出期。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
第六段。
向權引與三車之樂。
今與大車妙一之樂。
無複諸苦。
為安隐出也。
于四衢道。
在實相。
無不通理。
為四衢道。
定住其中。
為坐。
無複結使覆障。
為露也。
各白父言父先所許。
從謂得解。
雖實知無三。
未出門外。
義是未知。
既出。
始知無三。
義亦未是知一。
故有索所許之義。
然佛先不許其一。
不敢索一。
故報三而索。
理苟無三。
自然與一矣。
索義如此。
斯則扣一之機。
冥着。
為之設辭爾耳。
車者。
指二乘盡智無生智是也。
三界内豈無車乎。
但不與之名。
密欲引行者。
故就極處為車耳。
大乘者。
所以佛處既希微玄絕。
難以接粗。
以丈六迹得近人。
故指丈六淺智為車也。
七住菩薩伏三界結。
義在宅外。
其人索也。
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由索得說三是一理。
理苟無三。
今與其一。
一是未知為與。
非始與也。
本已解無。
豈更假說哉。
托以悟諸不達耳。
所以托之。
良由人情信我。
不肯受化。
既聞出者未解。
須說方知。
況于己乎。
便不得不受。
以成悟也。
衆寶莊嚴車者。
表所以大乘妙理無善而不備矣。
高廣。
理超數表為高。
彌綸無極。
為廣。
衆寶。
總八萬四千波羅密。
為衆寶也。
衆寶欄楯。
喻陀羅尼。
四面懸鈴。
以喻四辨。
軒蓋。
以喻慈悲。
雜寶。
七财之寶。
寶繩。
況大誓願。
連綴衆善妙果。
華璎。
七覺花也。
重敷綩延。
諸禅定也。
丹枕。
喻諸功德。
相支枕也。
白牛至其疾如風。
六通無垢。
為白牛。
内外窮淨。
為膚色充潔。
理妙因圓。
為形體姝好。
無所不摧。
為大筋力。
動進中道。
為行步平正。
無滅不□。
為疾如風。
用宣大化。
入于五道。
為駕之遊。
多諸仆從。
明教作行者宗。
侍如林也。
所以者何。
釋所以等與之意也。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至甯有虛妄不。
第七段。
上許與三車。
今乃與一。
事乖先言。
似若虛妄。
故反質身子。
明非虛妄。
但令諸子至全軀命。
明所以不虛妄。
若本實欲與三乘。
而今不與。
亦不虛妄。
何以故。
但令全其慧命。
斯恩甚重。
足以補??。
有何虛哉。
乃至不與最小一車。
猶不虛妄。
而況本無與心。
今之不與。
不乖先言。
豈虛妄乎。
況複乃與大車。
則所得多矣。
如來亦複如是。
自下亦有七段。
合上譬也。
前四段直舉内義。
以合上譬。
後三段先稱外譬。
後以内義合之。
何耶。
後三者。
初說三車。
次與大車。
最後非虛妄。
興教之意。
亦為一乘。
一乘之旨。
顯于後三。
故先稱而合也。
前四段為成後三而作。
故直帖上譬耳。
世間之父。
既為物尊。
故先序妙德。
從此至成阿耨多羅。
合上第一譬宅形勢也。
見諸衆生為生老至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合上第二譬如來覺知苦也。
舍利弗佛見是已便作是念我為衆生之父至智慧令其遊戲。
合上第三譬。
如來欲以大悲濟物之心。
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至佛之智慧。
合上第四譬。
将欲與三車之樂。
故先說怖畏之事。
舍利弗如彼長者身手有力合上第五譬。
與三車之樂。
下備烈三車也。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
合上第六與大車譬。
舍利弗如彼長者以三車誘引。
合上第七非虛妄譬。
而說偈言。
自下。
重頌上七譬。
初卅三偈。
頌第一宅中衆災譬也。
略不頌第二門佛覺衆苦。
以義易知故也。
屬于一人。
昔化之機扣聖。
聖則府應。
府應在此。
義曰朽宅。
屬于佛耳。
其人近出至忽然火起。
所以雲近出者。
明出後火起。
起自衆生。
非佛為也。
聖感暫亡。
謂近出耳。
昔化淺昧。
彼自尋乖。
乖理成橫。
而有諸苦。
為忽然火起。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
此下三偈。
頌第三段佛以大悲濟物。
如來超出三界。
為門外立也。
聞有人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
昔受化從生為子。
化理在三界外。
尋自乖化。
還耽五欲。
為遊戲。
因之受身。
為來入此宅。
宅主既來。
昔緣亦發。
機以扣聖。
假為人言。
聖應遂通。
必聞之矣。
告喻諸子。
自下五偈。
頌上第四段說宅中怖畏之事。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
自下七偈半。
頌上第五段與三車之樂。
長者知子得出火宅。
自下十七偈。
頌上第六段等與大車也。
不頌第七不虛妄也。
造諸大車。
大乘理無造作。
子先不知。
使其始知為造耳。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
自下四偈。
合上第一譬宅形勢也。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此一偈。
合第二譬也。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此二偈合第三譬。
雖複教诏。
自下四偈。
合前第五譬。
所以不合第四者。
說怖畏即是與樂。
故不别合也。
汝舍利弗我為衆生。
此一偈合第六譬。
第七不虛妄。
證成第六一乘義。
故不别合也。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
夫唱高必知寡理深必信少。
前明一乘之道。
則旨玄緻邈。
冥然絕朕。
近識之徒。
取信良難。
自下。
明不可妄為人說。
厲言?席。
向方之徒。
安得不自硬信悟之矣。
法印。
一乘妙理。
理無壅滞。
如王者之印。
無所不通矣。
此人罪報。
将欲流後代。
于便道宣天下。
故設得失之軌。
以誡人也。
法華經者。
無義而不包。
無善而不備。
若順之者。
則無福而不集。
逆之者。
則無惡而不有。
故廣列罪福之報。
以表斯意也。
信解品第四 四大聲聞。
雖因譬得悟。
悟既在後。
迹似未審。
故自說窮子。
以表其解。
解必是審。
謂之信解。
亦因茲重明先三後一之道。
從佛所聞未曾有法。
昔謂三異。
今聞是一。
乃授身子無上道記。
從佛聞此之音。
此聞所未聞。
因此自證。
所得非望。
欣喜倍常耳。
即從座起。
自下三番序。
所以歡喜之意也。
從居僧之首至不複進。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謂已得證。
情表望絕。
第一番也。
往昔說法既久。
第二番。
往日聞佛說波若諸經。
聞之疲懈。
唯念空無相而已。
永無淨佛國土化衆生心也。
又今年已朽邁。
第三番。
既近後邊身。
春秋朽邁。
朽邁故。
于無上道。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我等今于佛前。
聞授聲聞無上道記。
心甚歡喜。
向三番。
是自岸之過。
今忽聞授聲聞記。
情踴無岸。
則無量珍寶。
不求自至。
歡喜之義。
顯于茲矣。
樂說譬喻。
小乘之人。
本無大望。
唯在二乘。
重為之設譬。
自下三段。
明所以無量珍寶不求自得義也。
第一明四大聲聞。
昔日已于二萬佛所。
蒙釋迦道。
被結乎父子義。
第二明其神機冥着。
釋迦府應。
為說三乘之教。
第三為其
何應求出。
是時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
第三段明佛兼濟。
既自覺苦。
欲使物同然。
故興大悲。
迬濟之也。
本無二化。
乖之受苦。
自應還用一乘教之。
故欲設一乘教也。
身者迹身。
迹身理能提接為手。
必能為力也。
衣裓。
衣能曲褁子。
出如神通。
能崎岴濟物。
機案四等。
理言說平若等。
複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
第四段。
将欲與三車之樂。
無說宅中怖畏之事。
以恐其情也。
衆惑所敞。
為舍。
狹小。
教門幽?。
遊悟者寡。
于門成小。
戀着戲處。
聖雖誘化。
而愚稚不識。
反更戀着五欲戲處。
或當堕落三塗火也。
雖欲一化。
豈可用乎。
故假廢之矣。
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遍曆五道。
謂之走。
旋遊六塵。
謂之戲。
但視丈六。
不達方寸。
為視父而已。
爾時長者至已為大火所燒。
第五段欲與三乘樂也。
向既說怖畏之事。
以恐其情。
其情既懼。
忽聞三車之美。
心必樂受。
非是實教。
謂之方便也。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
衆生所好。
在于代苦為樂。
今言三乘之樂。
是其所好。
似而非也。
代苦為樂者。
于無苦為樂。
于無為為苦。
三乘永無有苦。
豈可同日論哉。
迹順其情實。
得牽出苦處。
方便之極也。
既無三乘。
何有彼樂。
而言有之。
亦方便也。
言三乘樂在于滅苦。
苦既不滅。
而不顯明又方便也。
佛化在人。
小乘從師。
二譬牛羊。
是人中物。
譬支佛既不能化。
又不從師。
以譬鹿也。
三界流轉。
義如步驟。
長途之苦。
理能無為。
代步之樂。
以喻車也。
從教門出于火宅。
便得之矣。
故雲在門外也。
爾時諸子至诤出火宅。
謂是所好故受。
既受得解。
而作諸行。
為走出也。
從謂緻走。
必務先得。
為诤前耳。
若空謂而不解。
乃反為火燒。
豈有出期。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
第六段。
向權引與三車之樂。
今與大車妙一之樂。
無複諸苦。
為安隐出也。
于四衢道。
在實相。
無不通理。
為四衢道。
定住其中。
為坐。
無複結使覆障。
為露也。
各白父言父先所許。
從謂得解。
雖實知無三。
未出門外。
義是未知。
既出。
始知無三。
義亦未是知一。
故有索所許之義。
然佛先不許其一。
不敢索一。
故報三而索。
理苟無三。
自然與一矣。
索義如此。
斯則扣一之機。
冥着。
為之設辭爾耳。
車者。
指二乘盡智無生智是也。
三界内豈無車乎。
但不與之名。
密欲引行者。
故就極處為車耳。
大乘者。
所以佛處既希微玄絕。
難以接粗。
以丈六迹得近人。
故指丈六淺智為車也。
七住菩薩伏三界結。
義在宅外。
其人索也。
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由索得說三是一理。
理苟無三。
今與其一。
一是未知為與。
非始與也。
本已解無。
豈更假說哉。
托以悟諸不達耳。
所以托之。
良由人情信我。
不肯受化。
既聞出者未解。
須說方知。
況于己乎。
便不得不受。
以成悟也。
衆寶莊嚴車者。
表所以大乘妙理無善而不備矣。
高廣。
理超數表為高。
彌綸無極。
為廣。
衆寶。
總八萬四千波羅密。
為衆寶也。
衆寶欄楯。
喻陀羅尼。
四面懸鈴。
以喻四辨。
軒蓋。
以喻慈悲。
雜寶。
七财之寶。
寶繩。
況大誓願。
連綴衆善妙果。
華璎。
七覺花也。
重敷綩延。
諸禅定也。
丹枕。
喻諸功德。
相支枕也。
白牛至其疾如風。
六通無垢。
為白牛。
内外窮淨。
為膚色充潔。
理妙因圓。
為形體姝好。
無所不摧。
為大筋力。
動進中道。
為行步平正。
無滅不□。
為疾如風。
用宣大化。
入于五道。
為駕之遊。
多諸仆從。
明教作行者宗。
侍如林也。
所以者何。
釋所以等與之意也。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至甯有虛妄不。
第七段。
上許與三車。
今乃與一。
事乖先言。
似若虛妄。
故反質身子。
明非虛妄。
但令諸子至全軀命。
明所以不虛妄。
若本實欲與三乘。
而今不與。
亦不虛妄。
何以故。
但令全其慧命。
斯恩甚重。
足以補??。
有何虛哉。
乃至不與最小一車。
猶不虛妄。
而況本無與心。
今之不與。
不乖先言。
豈虛妄乎。
況複乃與大車。
則所得多矣。
如來亦複如是。
自下亦有七段。
合上譬也。
前四段直舉内義。
以合上譬。
後三段先稱外譬。
後以内義合之。
何耶。
後三者。
初說三車。
次與大車。
最後非虛妄。
興教之意。
亦為一乘。
一乘之旨。
顯于後三。
故先稱而合也。
前四段為成後三而作。
故直帖上譬耳。
世間之父。
既為物尊。
故先序妙德。
從此至成阿耨多羅。
合上第一譬宅形勢也。
見諸衆生為生老至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合上第二譬如來覺知苦也。
舍利弗佛見是已便作是念我為衆生之父至智慧令其遊戲。
合上第三譬。
如來欲以大悲濟物之心。
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至佛之智慧。
合上第四譬。
将欲與三車之樂。
故先說怖畏之事。
舍利弗如彼長者身手有力合上第五譬。
與三車之樂。
下備烈三車也。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
合上第六與大車譬。
舍利弗如彼長者以三車誘引。
合上第七非虛妄譬。
而說偈言。
自下。
重頌上七譬。
初卅三偈。
頌第一宅中衆災譬也。
略不頌第二門佛覺衆苦。
以義易知故也。
屬于一人。
昔化之機扣聖。
聖則府應。
府應在此。
義曰朽宅。
屬于佛耳。
其人近出至忽然火起。
所以雲近出者。
明出後火起。
起自衆生。
非佛為也。
聖感暫亡。
謂近出耳。
昔化淺昧。
彼自尋乖。
乖理成橫。
而有諸苦。
為忽然火起。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
此下三偈。
頌第三段佛以大悲濟物。
如來超出三界。
為門外立也。
聞有人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
昔受化從生為子。
化理在三界外。
尋自乖化。
還耽五欲。
為遊戲。
因之受身。
為來入此宅。
宅主既來。
昔緣亦發。
機以扣聖。
假為人言。
聖應遂通。
必聞之矣。
告喻諸子。
自下五偈。
頌上第四段說宅中怖畏之事。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
自下七偈半。
頌上第五段與三車之樂。
長者知子得出火宅。
自下十七偈。
頌上第六段等與大車也。
不頌第七不虛妄也。
造諸大車。
大乘理無造作。
子先不知。
使其始知為造耳。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
自下四偈。
合上第一譬宅形勢也。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此一偈。
合第二譬也。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此二偈合第三譬。
雖複教诏。
自下四偈。
合前第五譬。
所以不合第四者。
說怖畏即是與樂。
故不别合也。
汝舍利弗我為衆生。
此一偈合第六譬。
第七不虛妄。
證成第六一乘義。
故不别合也。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
夫唱高必知寡理深必信少。
前明一乘之道。
則旨玄緻邈。
冥然絕朕。
近識之徒。
取信良難。
自下。
明不可妄為人說。
厲言?席。
向方之徒。
安得不自硬信悟之矣。
法印。
一乘妙理。
理無壅滞。
如王者之印。
無所不通矣。
此人罪報。
将欲流後代。
于便道宣天下。
故設得失之軌。
以誡人也。
法華經者。
無義而不包。
無善而不備。
若順之者。
則無福而不集。
逆之者。
則無惡而不有。
故廣列罪福之報。
以表斯意也。
信解品第四 四大聲聞。
雖因譬得悟。
悟既在後。
迹似未審。
故自說窮子。
以表其解。
解必是審。
謂之信解。
亦因茲重明先三後一之道。
從佛所聞未曾有法。
昔謂三異。
今聞是一。
乃授身子無上道記。
從佛聞此之音。
此聞所未聞。
因此自證。
所得非望。
欣喜倍常耳。
即從座起。
自下三番序。
所以歡喜之意也。
從居僧之首至不複進。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謂已得證。
情表望絕。
第一番也。
往昔說法既久。
第二番。
往日聞佛說波若諸經。
聞之疲懈。
唯念空無相而已。
永無淨佛國土化衆生心也。
又今年已朽邁。
第三番。
既近後邊身。
春秋朽邁。
朽邁故。
于無上道。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我等今于佛前。
聞授聲聞無上道記。
心甚歡喜。
向三番。
是自岸之過。
今忽聞授聲聞記。
情踴無岸。
則無量珍寶。
不求自至。
歡喜之義。
顯于茲矣。
樂說譬喻。
小乘之人。
本無大望。
唯在二乘。
重為之設譬。
自下三段。
明所以無量珍寶不求自得義也。
第一明四大聲聞。
昔日已于二萬佛所。
蒙釋迦道。
被結乎父子義。
第二明其神機冥着。
釋迦府應。
為說三乘之教。
第三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