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說法華一極之緻。
因此遠顯佛義。
近助成所聞也。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
第一段明父子義。
昔受菩薩時化。
化理本一。
一從佛生為子。
佛即父也。
受化始爾。
為幼稚也。
舍父逃逝。
受化始爾。
果未來至。
還深世或。
或走正道。
皆化而去。
為舍父逃逝。
久住他國。
化境自然。
為本國。
生死橫造。
為他國。
去化日遠。
為人留滞。
為住也。
或十廿至五十歲。
五言五道。
十言住久。
不定故或也。
年既長大加複窮困。
去化既久。
為長大。
跉跰生死。
為窮困也。
馳騁四方。
以求衣食。
周遍五道。
無處不求。
為馳騁四方。
長則求于大樂譬樂。
窮則求于小樂也。
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或報不可頓受。
為漸。
漸之非本處。
為遊行。
化勢應還歸悟。
為向本國。
緣潛牽來。
非意欲爾為遇也。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第二段成佛為說三乘之教。
佛昔既化積行。
常欲求子。
子或堕在生死。
事乖為不得。
今子昔緣應至。
而着生死樂。
情異于本。
父應府就人身作佛。
迹不及實。
為中止。
一乘之理。
可以防非為城。
十方歸化為一也。
其家大富财寶無量。
雖在人身作佛處。
理無非法。
斯則富有法财。
而無窮極。
金銀琉璃至悉皆盈溢。
七聖财寶。
無能??阚。
為倉庫。
理過于言。
為盈溢。
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至牛羊無數。
外道為僮。
衆魔為仆。
必歸從化。
義曰僮仆。
菩薩為臣佐。
助宣正化。
聲聞為吏。
防撿邪非。
三界衆生為民。
佛所統王也。
象馬牛羊者。
三乘五通諸功德也。
車者。
理運無方也。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
外化為出。
出化彼行。
為息利。
利入所化。
周在五道。
為遍他國。
商估價客亦甚衆多。
菩薩受法。
以化十方。
為販賣者也。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至所止之城。
昔緣牽向父所止城。
理為至也。
父每念子至五十餘年。
慈悲之念。
念之乖理。
而子受化之後。
迷淪五道。
為五十年也。
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
謂未曾向人說二乘成佛。
佛之大慈。
本欲拔苦。
而彼樂生死。
真化則逆。
要須權三。
三順微心。
然後可造之一也。
但自思惟。
心懷悔恨。
唯恨本化不濃。
緻使還或流轉。
悉為慈悲。
無方設辭耳。
自念老朽至每憶其子。
老朽者。
謂後邊身也。
無有息。
謂未說二乘作佛。
慮無上法寶。
無所付嗣也。
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
昔所行善。
以取世樂。
為傭賃。
而實非善受。
故自昔緣。
為潛到父舍。
大乘之說。
為父舍。
所由出處。
為門。
本緣應入。
而情牽不受。
故躊躇其側。
遙見其父踞師子床。
寶機承足。
昔緣使見大乘說旨。
為遙見父。
理為法身。
所處無畏。
踞師子床。
住足恒在無為。
為寶機承其足也。
諸婆羅門至恭敬圍繞。
如此諸天。
皆自持憍傲。
而皆宗事者。
理伏之然也。
以真珠璎珞。
莊嚴其身。
形無非法。
則是法寶莊嚴其身也。
吏民僮仆手執白拂侍立左右。
奉教信手。
執無漏慧拂。
義為侍立左右。
拂塵嚚也。
羅列寶物。
出内取與。
陳顯法相。
必使彼得。
彼得乃義歸于己。
為取與也。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
父理能伏其情。
為有力勢。
伏情之所畏。
為恐怖。
含大之機。
扣聖為見父。
而情或翳心。
未能受大。
為悔來至此。
竊作是念至非得物之處。
含大之機未着。
廣設辭如此。
不如往至貧裡。
三界為貧裡。
修五戒十善。
求人天之樂。
為易得也。
若久住或見逼迫。
久住必使行大道。
使行大道者。
必為物。
為物者。
功不在我。
功不在我者。
使見強使。
為他作也。
疾走不樂之至。
患去速也。
見子便識心大歡喜。
昔緣微發。
為見子。
子今雖複情逆。
後必悟大。
是故歡喜。
冥機微至。
而己不知。
為忽自來。
即遣傍人。
丈六非所以佛。
為傍人。
傍人欲設大化。
為遣使。
往大是先急。
為追也。
疾走往捉。
大乘妙法。
為堅執之理。
理不容間。
為疾也。
窮子驚愕至何為見捉。
出非本意。
為驚愕。
甚逆其情。
為稱怨大喚。
猶無犯而緻執也。
使者執之逾急。
大乘執之。
轉功其情。
理終不舍。
為強牽也。
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至悶絕躄地。
情甚不樂。
有過無罪。
而緻執大化。
其乖其心。
為悶絕躄地也。
父遙見之至勿強将來。
廢不作大化之念。
假語前使雲爾耳。
以冷水灑面。
若稱以大化。
化之則悶絕矣。
今但息大化。
其便醒悟。
水灑面者。
以表此義也。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者。
亦假語雲爾。
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
二人者。
為二乘法。
作念欲施。
此為遣。
隐實為密。
理不光圓。
為形色憔悴。
内解不明。
為無威德。
如此之人。
則非王使也。
汝可詣彼至倍與汝直。
順情非本。
為徐語。
使作行而與樂。
為作處。
所與超于世間。
倍與直也。
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法在人行。
為共作也。
窮子先取其價。
受使所語。
為先取其價。
情怙無疑。
為尋與除糞。
又以他日至污穢不淨。
神通寄在六情。
為窗牖中見。
身非功德所成。
為羸疲。
結使受之。
為塵坌不淨也。
即脫璎珞至塵垢坌身。
隐法身妙飾。
為脫璎珞之具。
示菩薩作佛。
不虛外好。
為着垢膩之衣。
亦是結使所受生。
為塵土坌身也。
右手執持除糞之器。
狀有所畏。
不行無漏。
為執除糞器。
便易為右手。
似若防漏。
為狀有所畏也。
語作人汝等勤作。
鹿野轉法輪時。
義言如此也。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佛理絕人。
府示得接耳。
後複告言至當加汝價。
入無漏道後。
定不還生死。
為常此作不複餘去。
所得之樂。
過七方便。
為加汝價也。
諸所須至須者相給。
無漏諸功德。
無所乏少。
為鹽酢之屬。
二乘神通。
本自局弱。
為老蔽使人也。
無有欺怠至如餘作人。
其情安小乘法。
謂之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
餘作人者。
謂七方便。
七方便則有此惡也。
名之為兒。
得無漏。
名似佛子。
未言真子耳。
窮子雖欣此遇至常令除糞。
見谛思惟各十。
謂廿年也。
出入無難。
使聞大乘。
則出入此理。
無疑難也。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聞說大乘教已。
使知是己之有。
彼尚未領。
為猶在本處也。
爾時長者有疾至無令漏失。
既知使說大乘諸經。
如命須菩提說波若。
為以悉付教是其物。
爾時窮子即受教來至亦未能舍。
雖受委付。
猶未知是己之物。
情故如此。
複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
第三段其心轉曠。
懷大之機顯。
自下會諸親族。
名之為兒。
斯則為說法華經也。
于某城中。
于昔二萬億佛所已受化。
化功未淳。
遂舍吾逃逝。
遁三界也。
跉跰。
飄流五道。
備嘗苦辛。
自然而至。
上三段。
釋所以無上之寶者自然至。
義顯此也。
大富長者則是如來。
自下三番。
合上三譬。
此合第一譬父子義。
以三苦故。
佛說三受。
以為三苦。
苦劇說為苦苦。
果變[酉*妾]。
說為壞苦。
非苦非樂。
念念遷。
其命過。
說為行苦。
今言以三苦故者。
即以三受也。
何者。
苦受楚切。
乖情起瞋。
适故起愛。
不苦不樂。
恬恬起癡。
由斯三受。
興三不善根。
三不善根既感。
發動諸使。
諸使紛熾。
作身口業。
業使相與。
招未來報。
故言以三苦受諸熱惱。
既為生死所惱。
則所習非勝。
為迷惑無知。
樂着小法。
自此即合背化流通之事也。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
合第二譬。
為說三乘教也。
一日之價。
貶小乘自足之心。
取其曠時積行之功。
以比菩薩一日而已。
有少乏極。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無所吝惜。
合第三說法花也。
偈言初二偈。
頌品始三番。
次兩偈。
頌第一譬。
求之既疲。
自下卅二偈。
頌第二譬也。
注記券疏笇計寶物者。
謂說三乘法。
授菩薩記。
謂券疏也。
薦席厚暖。
譬泥洹中樂。
無不厚足。
止宿草庵。
作大乘門外。
宿小乘庵也。
父知子心漸已曠大。
自下七偈。
頌第三譬。
佛亦如是。
自下領略頌内義。
殊不委備。
臨時宜之。
悉皆空寂。
明所以無欣樂。
大意以諸法性空。
難可窮究。
窮究乃得成佛。
以是不欣也。
妙法蓮華經疏卷上
因此遠顯佛義。
近助成所聞也。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
第一段明父子義。
昔受菩薩時化。
化理本一。
一從佛生為子。
佛即父也。
受化始爾。
為幼稚也。
舍父逃逝。
受化始爾。
果未來至。
還深世或。
或走正道。
皆化而去。
為舍父逃逝。
久住他國。
化境自然。
為本國。
生死橫造。
為他國。
去化日遠。
為人留滞。
為住也。
或十廿至五十歲。
五言五道。
十言住久。
不定故或也。
年既長大加複窮困。
去化既久。
為長大。
跉跰生死。
為窮困也。
馳騁四方。
以求衣食。
周遍五道。
無處不求。
為馳騁四方。
長則求于大樂譬樂。
窮則求于小樂也。
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或報不可頓受。
為漸。
漸之非本處。
為遊行。
化勢應還歸悟。
為向本國。
緣潛牽來。
非意欲爾為遇也。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第二段成佛為說三乘之教。
佛昔既化積行。
常欲求子。
子或堕在生死。
事乖為不得。
今子昔緣應至。
而着生死樂。
情異于本。
父應府就人身作佛。
迹不及實。
為中止。
一乘之理。
可以防非為城。
十方歸化為一也。
其家大富财寶無量。
雖在人身作佛處。
理無非法。
斯則富有法财。
而無窮極。
金銀琉璃至悉皆盈溢。
七聖财寶。
無能??阚。
為倉庫。
理過于言。
為盈溢。
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至牛羊無數。
外道為僮。
衆魔為仆。
必歸從化。
義曰僮仆。
菩薩為臣佐。
助宣正化。
聲聞為吏。
防撿邪非。
三界衆生為民。
佛所統王也。
象馬牛羊者。
三乘五通諸功德也。
車者。
理運無方也。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
外化為出。
出化彼行。
為息利。
利入所化。
周在五道。
為遍他國。
商估價客亦甚衆多。
菩薩受法。
以化十方。
為販賣者也。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至所止之城。
昔緣牽向父所止城。
理為至也。
父每念子至五十餘年。
慈悲之念。
念之乖理。
而子受化之後。
迷淪五道。
為五十年也。
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
謂未曾向人說二乘成佛。
佛之大慈。
本欲拔苦。
而彼樂生死。
真化則逆。
要須權三。
三順微心。
然後可造之一也。
但自思惟。
心懷悔恨。
唯恨本化不濃。
緻使還或流轉。
悉為慈悲。
無方設辭耳。
自念老朽至每憶其子。
老朽者。
謂後邊身也。
無有息。
謂未說二乘作佛。
慮無上法寶。
無所付嗣也。
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
昔所行善。
以取世樂。
為傭賃。
而實非善受。
故自昔緣。
為潛到父舍。
大乘之說。
為父舍。
所由出處。
為門。
本緣應入。
而情牽不受。
故躊躇其側。
遙見其父踞師子床。
寶機承足。
昔緣使見大乘說旨。
為遙見父。
理為法身。
所處無畏。
踞師子床。
住足恒在無為。
為寶機承其足也。
諸婆羅門至恭敬圍繞。
如此諸天。
皆自持憍傲。
而皆宗事者。
理伏之然也。
以真珠璎珞。
莊嚴其身。
形無非法。
則是法寶莊嚴其身也。
吏民僮仆手執白拂侍立左右。
奉教信手。
執無漏慧拂。
義為侍立左右。
拂塵嚚也。
羅列寶物。
出内取與。
陳顯法相。
必使彼得。
彼得乃義歸于己。
為取與也。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
父理能伏其情。
為有力勢。
伏情之所畏。
為恐怖。
含大之機。
扣聖為見父。
而情或翳心。
未能受大。
為悔來至此。
竊作是念至非得物之處。
含大之機未着。
廣設辭如此。
不如往至貧裡。
三界為貧裡。
修五戒十善。
求人天之樂。
為易得也。
若久住或見逼迫。
久住必使行大道。
使行大道者。
必為物。
為物者。
功不在我。
功不在我者。
使見強使。
為他作也。
疾走不樂之至。
患去速也。
見子便識心大歡喜。
昔緣微發。
為見子。
子今雖複情逆。
後必悟大。
是故歡喜。
冥機微至。
而己不知。
為忽自來。
即遣傍人。
丈六非所以佛。
為傍人。
傍人欲設大化。
為遣使。
往大是先急。
為追也。
疾走往捉。
大乘妙法。
為堅執之理。
理不容間。
為疾也。
窮子驚愕至何為見捉。
出非本意。
為驚愕。
甚逆其情。
為稱怨大喚。
猶無犯而緻執也。
使者執之逾急。
大乘執之。
轉功其情。
理終不舍。
為強牽也。
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至悶絕躄地。
情甚不樂。
有過無罪。
而緻執大化。
其乖其心。
為悶絕躄地也。
父遙見之至勿強将來。
廢不作大化之念。
假語前使雲爾耳。
以冷水灑面。
若稱以大化。
化之則悶絕矣。
今但息大化。
其便醒悟。
水灑面者。
以表此義也。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者。
亦假語雲爾。
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
二人者。
為二乘法。
作念欲施。
此為遣。
隐實為密。
理不光圓。
為形色憔悴。
内解不明。
為無威德。
如此之人。
則非王使也。
汝可詣彼至倍與汝直。
順情非本。
為徐語。
使作行而與樂。
為作處。
所與超于世間。
倍與直也。
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法在人行。
為共作也。
窮子先取其價。
受使所語。
為先取其價。
情怙無疑。
為尋與除糞。
又以他日至污穢不淨。
神通寄在六情。
為窗牖中見。
身非功德所成。
為羸疲。
結使受之。
為塵坌不淨也。
即脫璎珞至塵垢坌身。
隐法身妙飾。
為脫璎珞之具。
示菩薩作佛。
不虛外好。
為着垢膩之衣。
亦是結使所受生。
為塵土坌身也。
右手執持除糞之器。
狀有所畏。
不行無漏。
為執除糞器。
便易為右手。
似若防漏。
為狀有所畏也。
語作人汝等勤作。
鹿野轉法輪時。
義言如此也。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佛理絕人。
府示得接耳。
後複告言至當加汝價。
入無漏道後。
定不還生死。
為常此作不複餘去。
所得之樂。
過七方便。
為加汝價也。
諸所須至須者相給。
無漏諸功德。
無所乏少。
為鹽酢之屬。
二乘神通。
本自局弱。
為老蔽使人也。
無有欺怠至如餘作人。
其情安小乘法。
謂之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
餘作人者。
謂七方便。
七方便則有此惡也。
名之為兒。
得無漏。
名似佛子。
未言真子耳。
窮子雖欣此遇至常令除糞。
見谛思惟各十。
謂廿年也。
出入無難。
使聞大乘。
則出入此理。
無疑難也。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聞說大乘教已。
使知是己之有。
彼尚未領。
為猶在本處也。
爾時長者有疾至無令漏失。
既知使說大乘諸經。
如命須菩提說波若。
為以悉付教是其物。
爾時窮子即受教來至亦未能舍。
雖受委付。
猶未知是己之物。
情故如此。
複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
第三段其心轉曠。
懷大之機顯。
自下會諸親族。
名之為兒。
斯則為說法華經也。
于某城中。
于昔二萬億佛所已受化。
化功未淳。
遂舍吾逃逝。
遁三界也。
跉跰。
飄流五道。
備嘗苦辛。
自然而至。
上三段。
釋所以無上之寶者自然至。
義顯此也。
大富長者則是如來。
自下三番。
合上三譬。
此合第一譬父子義。
以三苦故。
佛說三受。
以為三苦。
苦劇說為苦苦。
果變[酉*妾]。
說為壞苦。
非苦非樂。
念念遷。
其命過。
說為行苦。
今言以三苦故者。
即以三受也。
何者。
苦受楚切。
乖情起瞋。
适故起愛。
不苦不樂。
恬恬起癡。
由斯三受。
興三不善根。
三不善根既感。
發動諸使。
諸使紛熾。
作身口業。
業使相與。
招未來報。
故言以三苦受諸熱惱。
既為生死所惱。
則所習非勝。
為迷惑無知。
樂着小法。
自此即合背化流通之事也。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
合第二譬。
為說三乘教也。
一日之價。
貶小乘自足之心。
取其曠時積行之功。
以比菩薩一日而已。
有少乏極。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無所吝惜。
合第三說法花也。
偈言初二偈。
頌品始三番。
次兩偈。
頌第一譬。
求之既疲。
自下卅二偈。
頌第二譬也。
注記券疏笇計寶物者。
謂說三乘法。
授菩薩記。
謂券疏也。
薦席厚暖。
譬泥洹中樂。
無不厚足。
止宿草庵。
作大乘門外。
宿小乘庵也。
父知子心漸已曠大。
自下七偈。
頌第三譬。
佛亦如是。
自下領略頌内義。
殊不委備。
臨時宜之。
悉皆空寂。
明所以無欣樂。
大意以諸法性空。
難可窮究。
窮究乃得成佛。
以是不欣也。
妙法蓮華經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