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疏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我。
得甘露味。
在己。
然其得報。
本不苦澀。
豈有變乎。
而言爾者。
汲引近情。
故雲變耳。
聲香者。
若論其報。
亦同斯義。
豈名惡耶。
但天下聲香有好惡。
菩薩聞之。
亦何傷乎。
常不輕品第十九 法花尊經者。
是衆善之源。
極慧之潤。
逆則獲罪若山。
順則到福如海。
前雖有其言。
未有其人。
故引古證今。
使信者增至。
若毀逆之罪。
如?陀婆等。
□順之福。
如不輕菩薩。
既欲證經。
故設此端。
示罪報者。
以排其疑謗。
現六根果者。
欲明其淨信。
亦表罪福影向理不可差。
洗學之子可不慎哉。
罪報如前火宅中說也。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 明因果既竟。
斯則理圓事畢。
道言德行。
備宣□下。
然夜光多迕。
玄唱逆耳。
至于濁末取信。
難将付囑法花。
故先現逾神力。
令衆喜悅。
發其奇想。
遠使十方。
稱南無歸命。
于後緻信。
無間然矣。
出廣長舌。
表言無虛也。
一切毛孔放光。
表一極之□□無不照也。
謦咳彈指。
上現舌相放光。
顯言不虛妄。
慧照無遺。
道既如此。
明理暢黃中。
理暢黃中者。
寄以謦咳。
然黃中之唱。
言必有旨。
複托以彈指。
理既宣揚于□下。
故雲此二音聲遍至十方。
十方衆生。
感悟分發。
為六種震動也。
皆共遙散娑婆世界。
此諸衆生。
雖無明于預□。
然有善緣。
于遙觀。
以種種寶物。
遙供養者。
以送□極□。
此假相見者。
欲明道無隔也。
如一佛土。
情鐘内至。
有感外發。
寶帳?此。
諸佛乃令十方為一者。
自非懸誠感至。
孰能如此乎。
遠明因萬雖殊。
終歸一果矣。
屬累品第二十一 前說因之時。
亦并已付囑。
義既未周。
不别立品。
今明因果俱竟。
理說都畢。
斯則如來大慧。
于□□然。
今持此經。
摩頂而付者。
以理深事大。
要□□揔。
為是義故立品耳。
藥王本事品第二十二 上明因果理一。
則無異趣。
宗極顯然。
領會有在。
自下均三人為一人。
明二乘之子。
不得不同為大□也。
說經既竟。
今明流通之人。
前來非不有證。
行經者。
今者标數人。
顯其行迹。
以證法華。
此諸人昔已于他國。
宣布茲典。
今又于此。
傳持斯經。
令道化沾澤于當時。
德芳流聲于千載。
使向方之徒。
準而則之矣。
今出其昔燒身之行。
謂本事也。
燒身者。
人所寶重。
莫過身命。
而燒者。
良由更有重身之寶矣。
若能領斯意者。
雖在其形。
恒是燒。
理為乖其旨。
雖複終日焚燎。
常不燒。
庶得迹外。
勿滞于事。
所以聖人責□□意。
義顯于茲也。
複生日月淨明德佛國。
爾人因不虛殖。
果不空應。
以笃洗求之子。
可不深修德行。
以招妙極耶。
故引斯事。
欲為明證也。
妙音品第二十三 時衆聞說藥王本事。
再稱美法花功德。
益加信敬。
鹹欲護持。
宣傳流布之方。
必有所因。
所因之行。
大莫通現一切色身三昧。
色身三昧者。
即法花慧也。
人能光揚法華。
則現是三昧。
便殊形改狀無方。
說妙音大士。
親是其人。
托迹往來。
以宣此經。
其之為益。
豈不深乎。
放眉間光照彼國者。
欲令妙音來也。
化作衆寶蓮花。
将欲來。
故先現衆花妙瑞。
使此土衆生。
發傾渴之想也。
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
所以今多寶為現相者。
一明多寶為法花而來。
二明諸佛道同也。
觀世音品第二十四 夫聖人懸燭。
權引無方。
或托神奇。
或寄名号。
良由機有參差。
取舍不同耳。
所以偏美觀音名者。
欲使衆生歸馮情一。
緻敬心濃。
若能推敬于一者。
則無一而不然矣。
勸物之爾。
豈偏勝乎。
曲濟無遺。
謂之普。
從悟通神。
謂之門。
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名者皆得解脫。
聖人振初。
理不拔無根。
苟内無道機。
聖則不應矣。
豈直稱名。
便得解脫乎。
而今雲爾何耶。
觀世音者。
以無不通為理。
無不濟為懷。
物有悟機扣聖。
聖有遂通之道。
遂通之道既申。
爾乃解脫豈虛哉。
美名獎物。
不亦弘乎。
應以佛身得度者。
妙音菩薩現種種身者。
以得色身三昧也。
今觀音亦現種種形而說法者。
皆由宣法花故。
人異道同。
示修必得也。
陀羅尼品第二十五 夫因緣曆數。
符若影響。
吉兇禍福。
豈可避哉。
但玄言理說。
妙絕群庶。
緻令近識。
受持心薄。
欲寄之咒術。
以敦時情。
外國之人。
信畏禁咒。
禁咒之法。
能排兇招吉。
無所不制。
末世多畏。
莫不懼害而修善。
是以聖人愍其愚冥。
為說其方。
昧理望連者。
剽然信至。
故借咒名。
以詺理說。
理說無處。
更成名實。
又吉兇之來。
關于鬼神。
因用其語。
訓令莫害。
畏累懼害者。
無不修經。
修經既至。
自然潛語。
潛語之解既着。
兇自亡矣。
今以法花宗極。
寄咒而說之。
人欣咒之益。
樂于交利。
于是傾誠。
受持彌笃。
咒理雖一。
制辭不同。
既有左右。
唯付在佛。
故複因茲。
得言若于佛說。
如有後逆。
□必不輕。
若護持咒。
謂陀羅尼也。
咒是鬼神之語。
不可傳譯也。
富單那。
世間不祥之鬼。
因病之必死。
吉遮。
起屍鬼也。
毗沙門。
北方天王也。
主領二鬼。
夜叉。
羅刹。
東方持國天王。
領二鬼。
揵闼婆。
毗舍阇。
南方天王領二鬼。
鸠槃荼。
餓鬼。
西方天王領諸龍。
緊那羅也。
此四天王。
各制禦其所領也。
羅刹女等。
此十女鬼。
于天下有大勢力。
是衆鬼之母。
恭順佛命。
亦說此咒。
鬼雖兇惡。
不違其母。
既順佛。
子斯從也。
奪一切衆生精氣。
人心有七渧甜水。
以養人命。
若羅刹入人身中。
飲一渧。
則令人頭病。
飲二三四渧。
則悶絕。
然故可治。
過是必死。
是為奪精也。
阿?摩羅。
此鬼入人身中。
令人手足筋轉。
口中吐淡。
熱病鬼也。
若鬼形作此諸形。
來侵病者。
阿梨樹枝落地時。
必作七片。
故以之為喻也。
[瘞-夾+(猒-日+口)]油殃。
外道多謂。
一切草木有命。
諸鬼皆信此語。
故以??油罪恐之。
妙莊嚴王品第二十六 法花妙道。
既深且遠。
加之藥王諸人。
為宣流之者。
斯則人高理遠。
冥然絕群。
近識之徒。
斂兮而反。
雖欲通經。
不敢曆心。
故引妙莊嚴王。
妙莊嚴王者。
昔是邪見。
邪見既反。
則宣揚法花。
凡識于是。
發心通經。
權迹敢與。
所濟實多。
兼明善知識義。
遠顯切磋之美也。
序往昔之緣本事也。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七 人情蒙昧。
皎信良難。
要須曲尺無方。
寄迹事證。
事證既顯。
信心方濃耳。
普賢菩薩本立誓願。
若有讀誦法花經處。
我往勸發。
示其謬誤。
謂之勸發品。
物欣靈瑞之應。
于是修經。
必彌勤笃矣。
法華經疏卷下(終) 竺道生 撰
得甘露味。
在己。
然其得報。
本不苦澀。
豈有變乎。
而言爾者。
汲引近情。
故雲變耳。
聲香者。
若論其報。
亦同斯義。
豈名惡耶。
但天下聲香有好惡。
菩薩聞之。
亦何傷乎。
常不輕品第十九 法花尊經者。
是衆善之源。
極慧之潤。
逆則獲罪若山。
順則到福如海。
前雖有其言。
未有其人。
故引古證今。
使信者增至。
若毀逆之罪。
如?陀婆等。
□順之福。
如不輕菩薩。
既欲證經。
故設此端。
示罪報者。
以排其疑謗。
現六根果者。
欲明其淨信。
亦表罪福影向理不可差。
洗學之子可不慎哉。
罪報如前火宅中說也。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 明因果既竟。
斯則理圓事畢。
道言德行。
備宣□下。
然夜光多迕。
玄唱逆耳。
至于濁末取信。
難将付囑法花。
故先現逾神力。
令衆喜悅。
發其奇想。
遠使十方。
稱南無歸命。
于後緻信。
無間然矣。
出廣長舌。
表言無虛也。
一切毛孔放光。
表一極之□□無不照也。
謦咳彈指。
上現舌相放光。
顯言不虛妄。
慧照無遺。
道既如此。
明理暢黃中。
理暢黃中者。
寄以謦咳。
然黃中之唱。
言必有旨。
複托以彈指。
理既宣揚于□下。
故雲此二音聲遍至十方。
十方衆生。
感悟分發。
為六種震動也。
皆共遙散娑婆世界。
此諸衆生。
雖無明于預□。
然有善緣。
于遙觀。
以種種寶物。
遙供養者。
以送□極□。
此假相見者。
欲明道無隔也。
如一佛土。
情鐘内至。
有感外發。
寶帳?此。
諸佛乃令十方為一者。
自非懸誠感至。
孰能如此乎。
遠明因萬雖殊。
終歸一果矣。
屬累品第二十一 前說因之時。
亦并已付囑。
義既未周。
不别立品。
今明因果俱竟。
理說都畢。
斯則如來大慧。
于□□然。
今持此經。
摩頂而付者。
以理深事大。
要□□揔。
為是義故立品耳。
藥王本事品第二十二 上明因果理一。
則無異趣。
宗極顯然。
領會有在。
自下均三人為一人。
明二乘之子。
不得不同為大□也。
說經既竟。
今明流通之人。
前來非不有證。
行經者。
今者标數人。
顯其行迹。
以證法華。
此諸人昔已于他國。
宣布茲典。
今又于此。
傳持斯經。
令道化沾澤于當時。
德芳流聲于千載。
使向方之徒。
準而則之矣。
今出其昔燒身之行。
謂本事也。
燒身者。
人所寶重。
莫過身命。
而燒者。
良由更有重身之寶矣。
若能領斯意者。
雖在其形。
恒是燒。
理為乖其旨。
雖複終日焚燎。
常不燒。
庶得迹外。
勿滞于事。
所以聖人責□□意。
義顯于茲也。
複生日月淨明德佛國。
爾人因不虛殖。
果不空應。
以笃洗求之子。
可不深修德行。
以招妙極耶。
故引斯事。
欲為明證也。
妙音品第二十三 時衆聞說藥王本事。
再稱美法花功德。
益加信敬。
鹹欲護持。
宣傳流布之方。
必有所因。
所因之行。
大莫通現一切色身三昧。
色身三昧者。
即法花慧也。
人能光揚法華。
則現是三昧。
便殊形改狀無方。
說妙音大士。
親是其人。
托迹往來。
以宣此經。
其之為益。
豈不深乎。
放眉間光照彼國者。
欲令妙音來也。
化作衆寶蓮花。
将欲來。
故先現衆花妙瑞。
使此土衆生。
發傾渴之想也。
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
所以今多寶為現相者。
一明多寶為法花而來。
二明諸佛道同也。
觀世音品第二十四 夫聖人懸燭。
權引無方。
或托神奇。
或寄名号。
良由機有參差。
取舍不同耳。
所以偏美觀音名者。
欲使衆生歸馮情一。
緻敬心濃。
若能推敬于一者。
則無一而不然矣。
勸物之爾。
豈偏勝乎。
曲濟無遺。
謂之普。
從悟通神。
謂之門。
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名者皆得解脫。
聖人振初。
理不拔無根。
苟内無道機。
聖則不應矣。
豈直稱名。
便得解脫乎。
而今雲爾何耶。
觀世音者。
以無不通為理。
無不濟為懷。
物有悟機扣聖。
聖有遂通之道。
遂通之道既申。
爾乃解脫豈虛哉。
美名獎物。
不亦弘乎。
應以佛身得度者。
妙音菩薩現種種身者。
以得色身三昧也。
今觀音亦現種種形而說法者。
皆由宣法花故。
人異道同。
示修必得也。
陀羅尼品第二十五 夫因緣曆數。
符若影響。
吉兇禍福。
豈可避哉。
但玄言理說。
妙絕群庶。
緻令近識。
受持心薄。
欲寄之咒術。
以敦時情。
外國之人。
信畏禁咒。
禁咒之法。
能排兇招吉。
無所不制。
末世多畏。
莫不懼害而修善。
是以聖人愍其愚冥。
為說其方。
昧理望連者。
剽然信至。
故借咒名。
以詺理說。
理說無處。
更成名實。
又吉兇之來。
關于鬼神。
因用其語。
訓令莫害。
畏累懼害者。
無不修經。
修經既至。
自然潛語。
潛語之解既着。
兇自亡矣。
今以法花宗極。
寄咒而說之。
人欣咒之益。
樂于交利。
于是傾誠。
受持彌笃。
咒理雖一。
制辭不同。
既有左右。
唯付在佛。
故複因茲。
得言若于佛說。
如有後逆。
□必不輕。
若護持咒。
謂陀羅尼也。
咒是鬼神之語。
不可傳譯也。
富單那。
世間不祥之鬼。
因病之必死。
吉遮。
起屍鬼也。
毗沙門。
北方天王也。
主領二鬼。
夜叉。
羅刹。
東方持國天王。
領二鬼。
揵闼婆。
毗舍阇。
南方天王領二鬼。
鸠槃荼。
餓鬼。
西方天王領諸龍。
緊那羅也。
此四天王。
各制禦其所領也。
羅刹女等。
此十女鬼。
于天下有大勢力。
是衆鬼之母。
恭順佛命。
亦說此咒。
鬼雖兇惡。
不違其母。
既順佛。
子斯從也。
奪一切衆生精氣。
人心有七渧甜水。
以養人命。
若羅刹入人身中。
飲一渧。
則令人頭病。
飲二三四渧。
則悶絕。
然故可治。
過是必死。
是為奪精也。
阿?摩羅。
此鬼入人身中。
令人手足筋轉。
口中吐淡。
熱病鬼也。
若鬼形作此諸形。
來侵病者。
阿梨樹枝落地時。
必作七片。
故以之為喻也。
[瘞-夾+(猒-日+口)]油殃。
外道多謂。
一切草木有命。
諸鬼皆信此語。
故以??油罪恐之。
妙莊嚴王品第二十六 法花妙道。
既深且遠。
加之藥王諸人。
為宣流之者。
斯則人高理遠。
冥然絕群。
近識之徒。
斂兮而反。
雖欲通經。
不敢曆心。
故引妙莊嚴王。
妙莊嚴王者。
昔是邪見。
邪見既反。
則宣揚法花。
凡識于是。
發心通經。
權迹敢與。
所濟實多。
兼明善知識義。
遠顯切磋之美也。
序往昔之緣本事也。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七 人情蒙昧。
皎信良難。
要須曲尺無方。
寄迹事證。
事證既顯。
信心方濃耳。
普賢菩薩本立誓願。
若有讀誦法花經處。
我往勸發。
示其謬誤。
謂之勸發品。
物欣靈瑞之應。
于是修經。
必彌勤笃矣。
法華經疏卷下(終) 竺道生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