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開度
關燈
小
中
大
中者。
總語之而不覺矣。
悲夫。
舍利子。
此将開示以真空實相。
令不迷相以迷照也。
又重呼當機者名。
而告之。
蓋以衆生。
失照之原。
由不了達實相清淨。
見有諸相發生。
發妄攀緣。
知見不息。
乃失自性般若。
颠倒輪回。
迷妄修學。
故有凡夫生死。
三乘漸次。
不入大乘種性。
今語之以深般若之照諸法空。
令悟大乘修學。
若但為說法空。
不示以法空實相。
彼必有計是諸法空。
是諸法空。
為何相者。
求相不得。
又生疑念。
不能行深般若。
朗照諸法皆空矣。
故下空相開示尤為關要。
特重呼名而告之。
令警心谛聽。
聞諸法空相。
而了然于諸法空得無迷照也。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直示以真空實相。
是諸法者。
指所示照之蘊空法也。
空相者。
諸法空之相也。
蓋有真實空。
自有真實相。
衆生不悟真實空。
正以不睹真實相。
故乃迷明失照。
空晦暗中。
結暗成色。
見有根身器界。
種種諸相。
不入淨覺。
故此指出令曉。
不生者。
空非作故有。
不滅者。
空無所壞裂。
不垢者。
空不受染污。
不淨者。
空不受潔白。
不增者。
空無可加尚。
不減者。
空無可脫離。
是故。
離因果。
離修證。
平等遍滿之為真空實相。
達斯實相。
自能不即色而發照。
亦不離色而發照。
唯不異空。
不異色。
而發照矣。
蓋以即色為相。
實相之相。
不生。
不垢。
不增。
于何即色。
以離色為相。
實相之相。
不滅。
不淨。
不減。
如何離色。
無可即。
無可離。
圓明無住。
在斯時乎。
故此實相開示。
正所以成照般若也。
若分指。
則不生滅。
離凡夫因果。
不垢淨。
離二乘修證。
不增減。
入性覺圓常。
下文開示。
本此推明。
然此為标指一真下為示離諸妄。
知所照之真又知所離之妄。
後能依真旋妄。
離妄即真。
兩不迷于明照也。
是故。
此本上文諸法空相。
指示明顯。
用廣推言。
本覺實相。
為大寂滅海。
為生佛一源。
究竟清淨。
離諸妄相。
故此承接。
是故者。
是此不生不滅等。
為諸法空相之故。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此至無智亦無得句。
總彰實相。
所離之諸妄相法也。
空中者。
空實相中。
此二字。
連是故二字。
直貫至無智亦無得句。
蓋顯空實相中。
一切妄相之遠離一切衆生皆本成佛。
無不以般若光。
住涅槃岸也。
今此。
為無蘊處界三。
凡夫輪回法。
無色受想行識者。
實相中。
無五蘊法相也。
無眼耳等者。
實相中。
無六根法相也。
無色聲等者。
實相中。
無六塵法相也。
六根六塵。
又名十二處。
若遇多迷色法。
少迷心法人。
則指此十二處開示之。
以眼耳鼻舌身。
皆内色。
色聲香味觸。
皆外色。
今分名指出。
彼得不迷也。
意法兩者。
為心法。
此則約言心法。
以彼少迷故。
若遇于心法迷人。
則指五蘊開示之。
以受想行識。
分指心法故。
意。
意根也。
法。
外五塵影也。
以意根無别有體。
依眼耳等五根立相。
故所對根之塵。
即眼等五家塵。
但眼等對别。
意根對總。
眼等對現在塵。
意根對落謝塵。
故别立法名。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者。
無十八界法相也。
乃至者。
包攝色界。
眼識界。
耳界。
聲界。
耳識界。
鼻界。
香界。
鼻識界。
舌界。
味界。
舌識界。
身界。
觸界。
身識界。
意界。
法界。
在内。
全彰十八界法也。
界者。
有局限。
不能超越之義。
眼界者。
眼以色為界。
眼不能見聲香等故。
眼不能越色見故。
色界者。
色以眼為界。
聲香等不能對眼故。
色必眼所見故。
眼識界者。
眼家識。
以眼色為界。
依根始發識故。
眼不能發聲香等識故。
耳等界義。
俱如之。
是所謂盡落名言數量也。
為無明妄相法。
實相之所都無也。
蓋蘊處界諸法。
為凡夫輪回因果。
乃生滅因。
緣實相不生不滅。
何有于此。
是故無之。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此無因緣覺悟。
四谛修證。
緣覺聲聞法。
無明至老死。
為十二流轉門。
無明盡。
至老死盡。
為十二還滅門。
蓋于流轉得還滅者。
為緣覺觀法。
今無流轉。
何有還滅。
故曰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雲雲)。
是無緣覺法也。
乃至者。
包舉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
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
識滅則名色滅。
名色滅則六入滅。
六入滅則觸滅。
觸滅則受滅。
受滅則愛滅。
愛滅則取滅。
取滅則有滅。
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老死滅之辭。
無苦集滅道者。
無厭苦果斷集因慕滅果修道因之聲聞法。
蓋聲聞人。
見三界生死。
盡是苦果。
此苦果。
總由諸妄因緣。
集熏成種。
若無集因。
則無苦果。
乃慕于滅。
而修遠離塵勞妄想之道。
此則即于緣覺。
所見流轉門之因緣法。
立苦集二谛。
還滅門之因緣法。
立滅道二谛。
分門别谛。
總為見有垢淨。
空實相中。
不垢不淨。
何所依立。
是故無之。
無智亦無得。
此無能所修證。
菩薩法也。
無智者。
無能修。
無得者。
無所證。
蓋有證得。
則有增。
有
總語之而不覺矣。
悲夫。
舍利子。
此将開示以真空實相。
令不迷相以迷照也。
又重呼當機者名。
而告之。
蓋以衆生。
失照之原。
由不了達實相清淨。
見有諸相發生。
發妄攀緣。
知見不息。
乃失自性般若。
颠倒輪回。
迷妄修學。
故有凡夫生死。
三乘漸次。
不入大乘種性。
今語之以深般若之照諸法空。
令悟大乘修學。
若但為說法空。
不示以法空實相。
彼必有計是諸法空。
是諸法空。
為何相者。
求相不得。
又生疑念。
不能行深般若。
朗照諸法皆空矣。
故下空相開示尤為關要。
特重呼名而告之。
令警心谛聽。
聞諸法空相。
而了然于諸法空得無迷照也。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直示以真空實相。
是諸法者。
指所示照之蘊空法也。
空相者。
諸法空之相也。
蓋有真實空。
自有真實相。
衆生不悟真實空。
正以不睹真實相。
故乃迷明失照。
空晦暗中。
結暗成色。
見有根身器界。
種種諸相。
不入淨覺。
故此指出令曉。
不生者。
空非作故有。
不滅者。
空無所壞裂。
不垢者。
空不受染污。
不淨者。
空不受潔白。
不增者。
空無可加尚。
不減者。
空無可脫離。
是故。
離因果。
離修證。
平等遍滿之為真空實相。
達斯實相。
自能不即色而發照。
亦不離色而發照。
唯不異空。
不異色。
而發照矣。
蓋以即色為相。
實相之相。
不生。
不垢。
不增。
于何即色。
以離色為相。
實相之相。
不滅。
不淨。
不減。
如何離色。
無可即。
無可離。
圓明無住。
在斯時乎。
故此實相開示。
正所以成照般若也。
若分指。
則不生滅。
離凡夫因果。
不垢淨。
離二乘修證。
不增減。
入性覺圓常。
下文開示。
本此推明。
然此為标指一真下為示離諸妄。
知所照之真又知所離之妄。
後能依真旋妄。
離妄即真。
兩不迷于明照也。
是故。
此本上文諸法空相。
指示明顯。
用廣推言。
本覺實相。
為大寂滅海。
為生佛一源。
究竟清淨。
離諸妄相。
故此承接。
是故者。
是此不生不滅等。
為諸法空相之故。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此至無智亦無得句。
總彰實相。
所離之諸妄相法也。
空中者。
空實相中。
此二字。
連是故二字。
直貫至無智亦無得句。
蓋顯空實相中。
一切妄相之遠離一切衆生皆本成佛。
無不以般若光。
住涅槃岸也。
今此。
為無蘊處界三。
凡夫輪回法。
無色受想行識者。
實相中。
無五蘊法相也。
無眼耳等者。
實相中。
無六根法相也。
無色聲等者。
實相中。
無六塵法相也。
六根六塵。
又名十二處。
若遇多迷色法。
少迷心法人。
則指此十二處開示之。
以眼耳鼻舌身。
皆内色。
色聲香味觸。
皆外色。
今分名指出。
彼得不迷也。
意法兩者。
為心法。
此則約言心法。
以彼少迷故。
若遇于心法迷人。
則指五蘊開示之。
以受想行識。
分指心法故。
意。
意根也。
法。
外五塵影也。
以意根無别有體。
依眼耳等五根立相。
故所對根之塵。
即眼等五家塵。
但眼等對别。
意根對總。
眼等對現在塵。
意根對落謝塵。
故别立法名。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者。
無十八界法相也。
乃至者。
包攝色界。
眼識界。
耳界。
聲界。
耳識界。
鼻界。
香界。
鼻識界。
舌界。
味界。
舌識界。
身界。
觸界。
身識界。
意界。
法界。
在内。
全彰十八界法也。
界者。
有局限。
不能超越之義。
眼界者。
眼以色為界。
眼不能見聲香等故。
眼不能越色見故。
色界者。
色以眼為界。
聲香等不能對眼故。
色必眼所見故。
眼識界者。
眼家識。
以眼色為界。
依根始發識故。
眼不能發聲香等識故。
耳等界義。
俱如之。
是所謂盡落名言數量也。
為無明妄相法。
實相之所都無也。
蓋蘊處界諸法。
為凡夫輪回因果。
乃生滅因。
緣實相不生不滅。
何有于此。
是故無之。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此無因緣覺悟。
四谛修證。
緣覺聲聞法。
無明至老死。
為十二流轉門。
無明盡。
至老死盡。
為十二還滅門。
蓋于流轉得還滅者。
為緣覺觀法。
今無流轉。
何有還滅。
故曰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雲雲)。
是無緣覺法也。
乃至者。
包舉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
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
識滅則名色滅。
名色滅則六入滅。
六入滅則觸滅。
觸滅則受滅。
受滅則愛滅。
愛滅則取滅。
取滅則有滅。
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老死滅之辭。
無苦集滅道者。
無厭苦果斷集因慕滅果修道因之聲聞法。
蓋聲聞人。
見三界生死。
盡是苦果。
此苦果。
總由諸妄因緣。
集熏成種。
若無集因。
則無苦果。
乃慕于滅。
而修遠離塵勞妄想之道。
此則即于緣覺。
所見流轉門之因緣法。
立苦集二谛。
還滅門之因緣法。
立滅道二谛。
分門别谛。
總為見有垢淨。
空實相中。
不垢不淨。
何所依立。
是故無之。
無智亦無得。
此無能所修證。
菩薩法也。
無智者。
無能修。
無得者。
無所證。
蓋有證得。
則有增。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