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開度

關燈
明新安沙門釋 羅峰弘麗 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

    梵語。

    此雲智慧。

    此二字。

    是功。

    是因。

    波羅蜜多。

    梵語。

    此雲彼岸到。

    此三字。

    是驗。

    是果。

    有功。

    即有驗。

    有因。

    即有果。

    有智慧。

    即于彼岸到。

    蓋以生死此岸。

    總由無明妄見。

    無無明。

    則無生死此岸。

    即是彼岸到。

    非别有個彼岸為所到者。

    以有最初無明。

    由失本明智慧。

    迷無。

    執有。

    發妄知見。

    成立生死此岸。

    故成隔越彼岸。

    若其不失智慧。

    何有無明。

    何有生死此岸。

    甯不于涅槃彼岸。

    人人臻到哉。

    故必以智慧為因。

    斯有彼岸到之果。

    是為般若波羅蜜多。

    重文句義如此。

    若問何為智慧。

    則後經文。

    開示明了。

    臨文自當剖析。

    今要言之。

    照蘊空。

    無所得。

    則為智慧。

    不照蘊空。

    無所得。

    則非智慧。

    則是無明。

    無明者。

    無智慧之明也。

    故不能安忍無得。

    而迷無見有也。

    能不有有。

    則明矣。

    喻如天無雲。

    則明朗。

    戶開窗。

    則光亮。

    人無著。

    則通達。

    皆以能無得明之證。

    今人念念著有。

    何以能明哉。

    故祗是無明衆生。

    祗是輪回生死。

    不能于彼岸臻到也。

    聞經者。

    可以悚然醒矣。

    心之一字。

    是喻。

    喻此經于般若部四百卷中。

    該括終始。

    為般若全部之宗本。

    如心在人身中。

    為百骸萬竅之主宰。

    人能制心。

    則能禦形。

    若能通達此經。

    即通達全部般若。

    無有異義。

    故心字喻明之。

    經字。

    有貫攝義。

    如線貫華。

    攝群花朵。

    成缦莊嚴。

    彰佛言教。

    攝衆法門。

    成佛修證。

    又訓常訓法。

    指佛言教。

    為終古之常法。

    所不可違背者。

    是為加贊諸佛。

    所有名句文身之辭。

    用斯解了。

    則觸目經題。

    而向後經文。

    便可思過半矣。

     觀自在菩薩。

     此因人彰教。

    為衆生立個榜樣。

    令之如菩薩。

    行于甚深般若也。

    夫般若。

    為佛果之因。

    一切菩薩之所通行者。

    何以獨本此菩薩彰教。

    以菩薩。

    本耳根圓通。

    證性無生。

    寂滅現前。

    是無明之所從破。

    是智慧之所從生。

    見此菩薩。

    即見智慧矣。

    故所獨本。

    何言之。

    一切萬法。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迷之不了。

    循聲流轉。

    是為無明。

    悟之能了。

    聞複翳除。

    是為智慧。

    今菩薩。

    本名觀世音。

    觀世如音響。

    何有于攀緣。

    尋聲救衆苦。

    豈其迷真實。

    便此無明破。

    便此智慧生。

    故雲。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不本此菩薩。

    而誰本哉。

    噫。

    諸人欲得觀自在麼觀世音去。

    抑或以觀蘊空。

    之得心無挂礙。

    即為觀自在。

    亦可此則觀自在。

    即是般若。

    無有二法。

    故獨本之以彰教。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此本菩薩。

    因地修心時。

    出法名也。

    雲深般若者。

    即色即空觀照。

    是現前寂滅究竟涅槃。

    直達佛果之正遍知。

    非權小乘。

    淺鮮觀知可及。

    行者。

    依于般若。

    入流忘所。

    不落有為。

    不住無為。

    時者。

    因地修證。

    初中後心之時。

     照見五蘊皆空。

     此實出深般若之觀照也。

    此照見字。

    即上行字。

    然非别照一空。

    以行般若。

    但了五蘊。

    無實體性。

    不因之出生妄想分别。

    立能所法。

    造輪回因果。

    是為照空智鏡。

    是為行于般若。

    五蘊。

    色受想行識也。

    本八識相見二分。

    立色心二法。

    于心。

    分受想行識四者。

    立五蘊名。

    以五蓋覆有情。

    失本性覺妙明。

    故名蘊。

    色者。

    内外根身器界。

    一切所有形相。

    受者。

    内而根身染着。

    外而器界愛增。

    想者。

    内而用心思量。

    外而依境分别。

    行者。

    内而心數生滅。

    外而相狀變遷。

    識者。

    内而主宰覺知。

    外而影像形色。

    從心生境言之。

    則有識。

    斯有行。

    有行乃成想。

    有想以為受。

    從境生心言之。

    則受以起想。

    想以為行。

    行以現識。

    四者相為終始。

    所謂根本潤生無明。

    即此也。

    若不有四。

    即無于色。

    若無于色。

    複何有四。

    此又相見二分之相為終始也。

    今雲皆空。

    則照見一法妄。

    而法法皆妄。

    法法皆妄。

    實無一法之有出生也。

    包攝根塵界空。

    無諸生死法。

    在内。

    既無衆生生死法。

    何有聲聞緣覺二乘法。

    既無聲聞緣覺二乘法。

    何有菩薩一乘法。

    俱包攝在内。

    故此照見為深般若。

    當如何觀照。

    說在後文。

     度一切苦厄。

     此實出依。

    般若之于彼岸到也。

    苦厄。

    是此岸。

    度苦厄。

    是脫離此岸。

    到乃彼岸。

    一切。

    該諸分段變易生死。

    蓋輪轉凡夫。

    有分段生死之苦厄。

    以迷蘊空成立。

    淺證聖人。

    怖變易生死之苦厄。

    以未究竟蘊空成立。

    今深照蘊空。

    是乃究竟涅槃。

    故一切苦厄之皆度。

    然則今人之不離苦厄者。

    皆自縛之也。

    苟能觀照蘊空。

    且不作二乘之怖畏生死。

    随類度生。

    況作凡夫之住着生死哉。

    此為發明度苦厄實理。

    然須知當經所度之苦厄。

    是菩薩度一切衆生。

    出于苦厄也。

    若專作自度苦厄說。

    則失之。

    齊此為因人彰法正文。

    後皆佛為舍利子。

    發明開示之辭。

    令了悟于照蘊空。

    度苦厄之深般若也。

     舍利子。

     此呼當機弟子名也。

    舍利。

    梵語。

    此雲鹙。

    乃鳥也。

    此鳥目最明利。

    尊者母目如之。

    故以為名。

    尊者依母立名。

    故雲舍利子。

    居佛聲聞弟子中。

    智慧第一。

    可了悟于深般若者。

    故特呼而告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此為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