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概論
關燈
小
中
大
道川曰。
色聲不礙處。
親到法王城。
夫曰親到法王城者。
不謂之到彼岸乎。
然彼岸中。
本無眼耳。
既無眼耳。
安有色聲。
釋氏曰罪福無主。
而彼岸實地。
乃其罪福之所不到處也。
圓覺經曰。
有大陀羅尼門。
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真如涅槃。
其曰大陀羅尼門者。
非餘之所謂實地者乎。
其曰真如涅槃者。
非餘之所謂真心者乎。
林子曰。
餘嘗聞楞嚴之遺旨矣。
有色則有見。
色滅則無見。
有聲則有聞。
聲銷則無聞。
若将以色滅無見以為空矣。
則亦何異于聲銷無聞以為空也。
然色與聲。
皆塵也。
塵而色也。
則為聲為色。
塵而滅也。
則為空。
而彼岸實地中。
何有于見。
何有于聞。
而惟有見聞之實性者在爾。
若也不知見聞之有實性。
而曰我能不為色聲之塵之所轉也。
是乃蔽目以避色。
塞耳以逃聲。
而佛之法似不如此矣。
潘生問曰。
夫曰真心實地。
無生之處也。
而又曰三世諸佛之母者。
何也。
林子曰。
夫母以生生為義。
而生以不生為大也。
古人有言曰。
諸法無生。
夫諸法既無生矣。
則亦将何以為三世諸佛之母乎。
然真心實地。
諸法鹹備。
其三世諸佛之所由以生乎。
而其所以生者。
其生于真心實地。
有所生而生乎。
不可得而知也。
其生于真心實地。
無所生而生乎。
不可得而知也。
蓋真有不可說。
不可說。
說亦不得矣。
故不有拈華微笑之迦葉。
倚位而立之慧可。
豈能默契于其所難言而真入不二之法門者哉。
林子曰。
色其不屬于有乎。
空其不屬于無乎。
故指諸有色而說之曰。
此色也。
色其不可得而說乎。
指諸無色而說之曰。
此空也。
空其不可得而說乎。
而甚深法界。
而為色空之所不到處者。
其有色乎。
其得而色之乎。
其有空乎。
其得而空之乎。
惟其不得而色空之也。
故其不得而有無之也。
無色無空無有無無。
此其所以說亦不得矣。
到此甚深法界。
不有以深明乎無生之微。
生于不生之妙。
其孰能知之。
其孰能知之。
翁生曰。
先生每曰色空不到處。
非所謂不二法門耶。
敢問何以謂之真入不二法門。
林子曰。
昔者維摩會上。
文殊曰。
我于一切法。
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
離諸問答。
是為菩薩入不二法門。
于是文殊又問維摩。
維摩默然。
文殊贊曰。
乃至無有言語文字。
是菩薩真入不二法門。
翁生愕然異之。
林子曰。
不足異也。
然非惟釋氏為然也。
至于孔門則亦有之。
故授者不在于言。
而不知所以授之也。
而受者不以為隐。
而不知所以受之也。
若以維摩之默然以為異矣。
則孔子之無言無隐。
亦不足異乎。
然而真心實地。
終不可得而言乎。
林子曰。
若或可得而言之。
則亦可得而隐之。
豈曰人人具足。
一切現成耶。
餘生問曰。
先生每曰真心之實地者。
非所謂如來地與。
林子曰。
然。
然而一超而直入于如來地者。
非所謂頓教與。
林子曰。
然。
曰。
何以能入頓也。
林子曰。
其先之以見性乎。
昔者六祖既悟本性矣。
而五祖便傳之以頓教者。
此也。
又問先生嘗曰見性性見。
知性性知。
微乎其微。
願先生明以告我也。
林子曰。
夫既曰不可得而見矣。
不可得而知矣。
而不見不知。
其可得而言乎。
餘将何以語汝也。
然不見之中。
則自有真見而不昧者在焉。
不知之中。
則自有真知而不昧者在焉。
故曰性由自悟。
餘将何以語汝也。
壇經曰。
念念若行。
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
是般若法。
修此行者。
是般若行。
又曰。
用自真如性。
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
不取不舍。
即是見性成佛道。
又曰。
但于自心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
常不能染。
即是見性。
又曰。
故知萬法。
盡在自心。
何不從自心中。
頓見真如本性。
又曰。
若不自悟。
須覓大善知識。
解最上乘法者。
直示正路。
其曰行。
曰修。
曰法。
曰智慧觀照。
曰常起正見。
皆所以教人以見性成佛也。
若非有大善知識。
解最上乘法者。
其誰能示人以正路。
見性而成佛耶。
壇經曰。
此事須從自性中起。
于一切時。
念念自淨其心。
自修自行。
見自己法身。
見自心佛。
自度自戒始得。
夫曰自性者。
乃餘所雲真心實地。
色空所不到處也。
其有垢乎。
其有淨乎。
而曰自淨其心者。
心其有垢而可淨乎。
心既無垢之可淨矣。
其有待于修于行。
于度于戒者乎。
大凡言自者。
皆自性義也。
乃所謂自性戒。
自性定。
自性慧者是也。
故曰須從自性中起。
最上一乘之宗旨也。
六祖又曰。
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
又曰。
隻此不污染。
諸佛之所護念。
故欲見性。
而不從自性中起者。
其能見自己法身。
自心佛者乎。
黃生問曰。
何以謂之自者自性義也。
林子曰。
自性自淨。
自性
色聲不礙處。
親到法王城。
夫曰親到法王城者。
不謂之到彼岸乎。
然彼岸中。
本無眼耳。
既無眼耳。
安有色聲。
釋氏曰罪福無主。
而彼岸實地。
乃其罪福之所不到處也。
圓覺經曰。
有大陀羅尼門。
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真如涅槃。
其曰大陀羅尼門者。
非餘之所謂實地者乎。
其曰真如涅槃者。
非餘之所謂真心者乎。
林子曰。
餘嘗聞楞嚴之遺旨矣。
有色則有見。
色滅則無見。
有聲則有聞。
聲銷則無聞。
若将以色滅無見以為空矣。
則亦何異于聲銷無聞以為空也。
然色與聲。
皆塵也。
塵而色也。
則為聲為色。
塵而滅也。
則為空。
而彼岸實地中。
何有于見。
何有于聞。
而惟有見聞之實性者在爾。
若也不知見聞之有實性。
而曰我能不為色聲之塵之所轉也。
是乃蔽目以避色。
塞耳以逃聲。
而佛之法似不如此矣。
潘生問曰。
夫曰真心實地。
無生之處也。
而又曰三世諸佛之母者。
何也。
林子曰。
夫母以生生為義。
而生以不生為大也。
古人有言曰。
諸法無生。
夫諸法既無生矣。
則亦将何以為三世諸佛之母乎。
然真心實地。
諸法鹹備。
其三世諸佛之所由以生乎。
而其所以生者。
其生于真心實地。
有所生而生乎。
不可得而知也。
其生于真心實地。
無所生而生乎。
不可得而知也。
蓋真有不可說。
不可說。
說亦不得矣。
故不有拈華微笑之迦葉。
倚位而立之慧可。
豈能默契于其所難言而真入不二之法門者哉。
林子曰。
色其不屬于有乎。
空其不屬于無乎。
故指諸有色而說之曰。
此色也。
色其不可得而說乎。
指諸無色而說之曰。
此空也。
空其不可得而說乎。
而甚深法界。
而為色空之所不到處者。
其有色乎。
其得而色之乎。
其有空乎。
其得而空之乎。
惟其不得而色空之也。
故其不得而有無之也。
無色無空無有無無。
此其所以說亦不得矣。
到此甚深法界。
不有以深明乎無生之微。
生于不生之妙。
其孰能知之。
其孰能知之。
翁生曰。
先生每曰色空不到處。
非所謂不二法門耶。
敢問何以謂之真入不二法門。
林子曰。
昔者維摩會上。
文殊曰。
我于一切法。
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
離諸問答。
是為菩薩入不二法門。
于是文殊又問維摩。
維摩默然。
文殊贊曰。
乃至無有言語文字。
是菩薩真入不二法門。
翁生愕然異之。
林子曰。
不足異也。
然非惟釋氏為然也。
至于孔門則亦有之。
故授者不在于言。
而不知所以授之也。
而受者不以為隐。
而不知所以受之也。
若以維摩之默然以為異矣。
則孔子之無言無隐。
亦不足異乎。
然而真心實地。
終不可得而言乎。
林子曰。
若或可得而言之。
則亦可得而隐之。
豈曰人人具足。
一切現成耶。
餘生問曰。
先生每曰真心之實地者。
非所謂如來地與。
林子曰。
然。
然而一超而直入于如來地者。
非所謂頓教與。
林子曰。
然。
曰。
何以能入頓也。
林子曰。
其先之以見性乎。
昔者六祖既悟本性矣。
而五祖便傳之以頓教者。
此也。
又問先生嘗曰見性性見。
知性性知。
微乎其微。
願先生明以告我也。
林子曰。
夫既曰不可得而見矣。
不可得而知矣。
而不見不知。
其可得而言乎。
餘将何以語汝也。
然不見之中。
則自有真見而不昧者在焉。
不知之中。
則自有真知而不昧者在焉。
故曰性由自悟。
餘将何以語汝也。
壇經曰。
念念若行。
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
是般若法。
修此行者。
是般若行。
又曰。
用自真如性。
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
不取不舍。
即是見性成佛道。
又曰。
但于自心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
常不能染。
即是見性。
又曰。
故知萬法。
盡在自心。
何不從自心中。
頓見真如本性。
又曰。
若不自悟。
須覓大善知識。
解最上乘法者。
直示正路。
其曰行。
曰修。
曰法。
曰智慧觀照。
曰常起正見。
皆所以教人以見性成佛也。
若非有大善知識。
解最上乘法者。
其誰能示人以正路。
見性而成佛耶。
壇經曰。
此事須從自性中起。
于一切時。
念念自淨其心。
自修自行。
見自己法身。
見自心佛。
自度自戒始得。
夫曰自性者。
乃餘所雲真心實地。
色空所不到處也。
其有垢乎。
其有淨乎。
而曰自淨其心者。
心其有垢而可淨乎。
心既無垢之可淨矣。
其有待于修于行。
于度于戒者乎。
大凡言自者。
皆自性義也。
乃所謂自性戒。
自性定。
自性慧者是也。
故曰須從自性中起。
最上一乘之宗旨也。
六祖又曰。
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
又曰。
隻此不污染。
諸佛之所護念。
故欲見性。
而不從自性中起者。
其能見自己法身。
自心佛者乎。
黃生問曰。
何以謂之自者自性義也。
林子曰。
自性自淨。
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