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概論

關燈
自修。

    自性自行。

    自性自度。

    自性自戒。

    然性本淨也。

    無待于淨。

    而世人必欲淨之者。

    豈不謂之污染不得。

    而反生淨妄耶。

    而修而行。

    而度而戒。

    亦皆從自性中起爾。

    若必求之身外。

    則惑矣。

     二祖慧可。

    來禮初祖達磨曰。

    我心未甯。

    乞師與安。

    初祖曰。

    将心來與汝安。

    二祖求心了不可得。

    初祖曰。

    我與汝安心竟。

    林子曰。

    心本無心。

    豈有未甯。

    而曰與汝安心竟者。

    乃所以複其無心之本體矣。

    然而六祖随方解縛之旨。

    則又不可不知也。

     初祖達磨。

    居少林寺九年。

    為二祖慧可說法。

    祇教外息諸緣。

    内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慧可種種說心性。

    曾未契理。

    初祖祗遮其非。

    不為說無念心體。

    慧可忽曰。

    我已息諸緣。

    初祖曰。

    莫成斷滅去否。

    慧可曰。

    不成斷滅。

    初祖曰。

    此是諸佛所傳心體。

    更無疑也。

    其曰無念心體者。

    非餘之所謂色空所不到處。

    一切現成乎。

    然息也者。

    息也。

    息而無所于息也。

    若息而有所于息焉。

    豈不起心是妄。

    而成斷滅去耶。

    而曰心如牆壁者。

    正所以外息諸緣。

    無所于息而息也。

    故曰可以入道。

    三祖僧璨曰。

    欲取一乘。

    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

    還同正覺。

    然彼岸實地中。

    本無六塵。

    而曰惡六塵者。

    則是心也。

    豈不與外之六塵相為敵哉。

    便屬對治。

    四祖道信曰。

    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于心。

    蓋心本自在。

    若必起心以對六塵。

    不謂之失其自在之本體耶。

    又曰。

    觸目遇緣。

    總是佛之妙用。

    而曰觸目遇緣者。

    緣固不在我也。

    随心自在。

    妙用現前。

    六祖慧能曰。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似求兔角。

    若惡六塵。

    便生厭世。

    厭世離世。

    不名智慧。

    豈能見性入頓。

    而曰無上正等正覺也哉。

     三祖僧璨曰。

    遣有沒有。

    從空背空。

    其曰從空之空者。

    非所謂空相之空乎。

    其曰背空之空者。

    非所謂空中之空乎。

    又曰。

    歸根得旨。

    随照失宗。

    須臾返照。

    勝卻前空。

    夫曰根曰宗。

    我之本來。

    空中之空也。

    而曰返照者。

    返照此空中之空也。

    既知返照此空中之空也。

    豈不勝前之空。

    而有空相者乎。

    而空門者流。

    其可不知所以返照以入門。

    而妄為從空以背空耶。

     何生問曰。

    三祖。

    返照之照。

    與心經照見之照。

    有不同與。

    林子曰。

    返照之照。

    觀自在之觀也。

    故照見也者。

    以既到彼岸。

    而照見此彼岸中。

    五蘊皆空也。

    而返照也者。

    以未到彼岸。

    而反觀内照。

    欲以見性也。

     壇經曰。

    離迷離覺。

    常生般若。

    除真除妄。

    即見佛性。

    餘于是而知離迷而覺。

    覺即是迷。

    除妄而真。

    真即是妄。

    故覺迷不二。

    真妄平等。

    此又欲見性者之所當知也。

     昔者世尊因有外道問。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

    外道贊歎曰。

    世尊大慈大悲。

    開我迷雲。

    令我得入。

    乃作禮而去。

    世尊謂之良馬見鞭影而行。

    其曰世尊良久者。

    非六祖所謂不思善。

    不思惡。

    本來之面目耶。

    而餘所謂色空之不到處者此也。

    故知此者謂之門内。

    迷此者謂之外道。

     林子曰。

    餘之所謂實地者。

    乃釋氏之所謂明心之心。

    心是地也。

    餘之所謂真心者。

    乃釋氏之所謂見性之性。

    性是王也。

    如或不能明心之地。

    而又安能見性之王耶。

    然心性一也。

    而真心之所在處。

    即名之為心。

    故曰心是地也。

    孔子曰中心安仁。

    而心亦以地言之。

    其曰中心者。

    猶言所謂中央者。

    地也。

    餘曾考二氏之典。

    而附之鄙見。

    故以其心性而對言之。

    心之未萌之謂性。

    性之既萌之謂心。

    若專以其性言之。

    有天命之性。

    有氣質之性。

    又專以其心言之。

    有五行之心。

    有中之心。

    阮生問曰。

    先生嘗言心與天地孰大。

    曰心大。

    而載之心性教言。

    此又何心也。

    林子曰。

    此乃所謂無方無體之真心者。

    真心是性真性。

    是心。

    而遍滿于虛空界。

    無乎其不包矣。

    然而虛空其有界乎。

    其無界乎。

    其可得而界之乎。

    其不可得而界之乎。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故見性者。

    見此而已矣。

    入頓者。

    入此而已矣。

     心經概論(終) 自書心經概論卷後 夫曰概論也者。

    蓋以心經之第一義。

    不可得而名言之者。

    概而論之爾。

    餘初作概論。

    以示性門之善知識者。

    則甚喜。

    乃請餘分章釋之。

    餘嘗以六祖而下。

    佛法不明。

    而于所謂最上一乘。

    而為現成之一大公案者。

    鮮有知之。

    以故苦空頑空。

    避塵枯坐。

    而以斷滅為寂滅者。

    比比皆是也。

    遂使釋迦之至教。

    不明于天下萬世。

    而每為儒流之所非者。

    餘竊悲之。

    故複撰心經釋略。

    與此概論。

    别作二帙。

    餘今老矣。

    精力亦有所不逮。

    而二書中。

    豈曰複語。

    且失倫次。

    不惟不暇校。

    抑亦不能校。

     三教主人龍江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