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概論
關燈
小
中
大
之。
不可得而今之乎。
要而言之。
何處而非我之實地乎。
何處而非非我之實地乎。
何處而非我之真心乎。
何處而非非我之真心乎。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林子曰。
色空之所不到處者。
其有自在菩薩乎。
其得而觀之乎。
無自在菩薩。
無無自在菩薩。
無觀。
無無觀。
其有彼岸乎。
其得而到之乎。
無彼岸。
無無彼岸。
無到。
無無到。
林子曰。
心經一書。
皆所以接最上一乘者。
故觀也者。
觀之也。
觀雖有法。
而無所為也。
蓋有為則有相。
有相則有着。
有相有着。
便不自在。
而謂之觀自在菩薩可乎。
四祖道信。
年始十四。
來禮三祖僧璨曰。
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
三祖曰。
誰縛汝。
曰。
無人縛。
三祖曰。
何更求解脫。
豈非所謂自在菩薩一切之現成耶。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林子曰。
釋氏極則之教。
既曰性門。
又曰空門者。
何也。
蓋性本空者。
真空也。
故人法。
塵也。
而空其塵焉。
空之者亦塵也。
知見。
塵也。
而空其塵焉。
空之者亦塵也。
起心之謂妄。
妄。
塵也。
心而空之。
亦是妄心之塵。
意之所向之謂欲。
欲。
塵也。
意而空之。
亦是所向之塵。
豈曰極則之教。
而為性門之真空也哉。
經曰。
是諸法空相。
林子曰。
色。
塵也。
固非空也。
而以空之法。
空其色而空之。
乃是諸法之空相。
塵也。
而非空也。
受。
塵也。
固非空也。
而以空之法。
空其受而空之。
乃是諸法之空相。
塵也。
而非空也。
而想。
而行。
而識。
亦複如是。
佛書曰。
于諸物中。
不起無相。
若認諸色滅之空以為空者。
即起無相。
既起無相。
便是有相。
故起有相心者。
塵也。
起無相心者。
亦塵也。
三昧經曰。
心無心相。
不取虛空。
不依諸地。
不住智慧。
是般若波羅蜜。
若也未知心本無相。
而取虛空相以空之。
豈可謂之大智慧能到彼岸也哉。
釋氏。
亦有言曰。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謂真性也。
又曰。
蠢動含靈。
皆同一性。
而一切萬物。
無不是他露其色相。
豈非實地之無所不遍。
真心之無所不該。
一切之現成耶。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黃生曰。
真心之實地。
其有定在乎。
其無定在乎。
林子曰。
是惡得而定在之。
是惡不得而定在之。
何處不是太虛。
何處不是我之實地。
何處不是我之實地。
何處不是我之真心。
真心一舉。
具大總持。
不謂之網之提其綱也。
而其目有不張乎。
故我之實地。
譬之網也。
可以包羅天地萬物之大而無外矣。
我之真心。
譬網之綱也。
可以總持天地萬物之大而不違矣。
然則真心實地。
豈其若是其大與。
中庸曰。
緻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而真心實地。
則固若是其大。
一切之現成也。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黃生曰。
夫大總持之旨。
則吾既得聞命矣。
敢問何以謂之具也。
林子曰具也者。
具之也。
而其具固在我矣。
然而其有所于具乎。
其無所于具乎。
其有所具而無不具乎。
其無所具而無不具乎。
其具于真心實地而大總持之乎。
其不具于真心實地。
而大總持之乎。
然則真心實地。
豈其若是其神與。
中庸曰。
如此者。
不見而章。
不動而變。
無為而成。
則亦若是其神。
一切之現成也。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易曰。
變動不居。
周流六虛。
夫曰六虛者。
非餘之所謂實地乎。
然而六虛則非實地也明矣。
而謂之實地者。
何也。
以無實地。
乃是實地。
以有實地。
即非實地。
豈不以有形有相。
即有壞時耶。
既有壞時。
何名實地。
道書曰。
虛空粉碎。
方露全身。
夫虛空者。
虛空而已矣。
而曰粉碎虛空者。
虛空得而粉碎之乎。
而其所以粉碎虛空者。
蓋不以色空之空以為空也。
曾生曰。
色空之空。
空矣。
而色空所不到處之空。
不亦空乎。
林子曰。
夫色空之空。
則有其空矣。
而色空所不到處之空。
則無其空矣。
無空而無不空。
故曰有無俱不立。
無有有。
又安有色。
無有無。
又安有空。
釋教有曰。
當用大智慧。
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又曰。
打破虛空隻一拳。
夫既具大智慧而到彼岸矣。
豈其有著于虛空邪見哉。
即此不着虛空邪見。
便謂之打破虛空。
虛空且打破矣。
而況于五蘊煩惱塵勞者乎。
蓋言彼岸實地中。
本無虛空。
本無五蘊煩惱塵勞。
今既到彼岸矣。
而昔日之所謂五蘊煩惱塵勞。
與夫虛空邪見。
果安在耶。
故曰打破。
丘生問打破之義。
林子曰。
打破之義。
蓋謂無也。
如以其辭而已矣。
則所謂五蘊煩惱塵勞。
得而打破之乎。
然五蘊煩惱塵勞。
猶可得而言之。
而所謂虛空。
得而打破之乎。
而曰打破五蘊煩惱塵勞虛空邪見者。
蓋以複吾之本無也。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不可得而今之乎。
要而言之。
何處而非我之實地乎。
何處而非非我之實地乎。
何處而非我之真心乎。
何處而非非我之真心乎。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林子曰。
色空之所不到處者。
其有自在菩薩乎。
其得而觀之乎。
無自在菩薩。
無無自在菩薩。
無觀。
無無觀。
其有彼岸乎。
其得而到之乎。
無彼岸。
無無彼岸。
無到。
無無到。
林子曰。
心經一書。
皆所以接最上一乘者。
故觀也者。
觀之也。
觀雖有法。
而無所為也。
蓋有為則有相。
有相則有着。
有相有着。
便不自在。
而謂之觀自在菩薩可乎。
四祖道信。
年始十四。
來禮三祖僧璨曰。
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
三祖曰。
誰縛汝。
曰。
無人縛。
三祖曰。
何更求解脫。
豈非所謂自在菩薩一切之現成耶。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林子曰。
釋氏極則之教。
既曰性門。
又曰空門者。
何也。
蓋性本空者。
真空也。
故人法。
塵也。
而空其塵焉。
空之者亦塵也。
知見。
塵也。
而空其塵焉。
空之者亦塵也。
起心之謂妄。
妄。
塵也。
心而空之。
亦是妄心之塵。
意之所向之謂欲。
欲。
塵也。
意而空之。
亦是所向之塵。
豈曰極則之教。
而為性門之真空也哉。
經曰。
是諸法空相。
林子曰。
色。
塵也。
固非空也。
而以空之法。
空其色而空之。
乃是諸法之空相。
塵也。
而非空也。
受。
塵也。
固非空也。
而以空之法。
空其受而空之。
乃是諸法之空相。
塵也。
而非空也。
而想。
而行。
而識。
亦複如是。
佛書曰。
于諸物中。
不起無相。
若認諸色滅之空以為空者。
即起無相。
既起無相。
便是有相。
故起有相心者。
塵也。
起無相心者。
亦塵也。
三昧經曰。
心無心相。
不取虛空。
不依諸地。
不住智慧。
是般若波羅蜜。
若也未知心本無相。
而取虛空相以空之。
豈可謂之大智慧能到彼岸也哉。
釋氏。
亦有言曰。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謂真性也。
又曰。
蠢動含靈。
皆同一性。
而一切萬物。
無不是他露其色相。
豈非實地之無所不遍。
真心之無所不該。
一切之現成耶。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黃生曰。
真心之實地。
其有定在乎。
其無定在乎。
林子曰。
是惡得而定在之。
是惡不得而定在之。
何處不是太虛。
何處不是我之實地。
何處不是我之實地。
何處不是我之真心。
真心一舉。
具大總持。
不謂之網之提其綱也。
而其目有不張乎。
故我之實地。
譬之網也。
可以包羅天地萬物之大而無外矣。
我之真心。
譬網之綱也。
可以總持天地萬物之大而不違矣。
然則真心實地。
豈其若是其大與。
中庸曰。
緻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而真心實地。
則固若是其大。
一切之現成也。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黃生曰。
夫大總持之旨。
則吾既得聞命矣。
敢問何以謂之具也。
林子曰具也者。
具之也。
而其具固在我矣。
然而其有所于具乎。
其無所于具乎。
其有所具而無不具乎。
其無所具而無不具乎。
其具于真心實地而大總持之乎。
其不具于真心實地。
而大總持之乎。
然則真心實地。
豈其若是其神與。
中庸曰。
如此者。
不見而章。
不動而變。
無為而成。
則亦若是其神。
一切之現成也。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易曰。
變動不居。
周流六虛。
夫曰六虛者。
非餘之所謂實地乎。
然而六虛則非實地也明矣。
而謂之實地者。
何也。
以無實地。
乃是實地。
以有實地。
即非實地。
豈不以有形有相。
即有壞時耶。
既有壞時。
何名實地。
道書曰。
虛空粉碎。
方露全身。
夫虛空者。
虛空而已矣。
而曰粉碎虛空者。
虛空得而粉碎之乎。
而其所以粉碎虛空者。
蓋不以色空之空以為空也。
曾生曰。
色空之空。
空矣。
而色空所不到處之空。
不亦空乎。
林子曰。
夫色空之空。
則有其空矣。
而色空所不到處之空。
則無其空矣。
無空而無不空。
故曰有無俱不立。
無有有。
又安有色。
無有無。
又安有空。
釋教有曰。
當用大智慧。
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又曰。
打破虛空隻一拳。
夫既具大智慧而到彼岸矣。
豈其有著于虛空邪見哉。
即此不着虛空邪見。
便謂之打破虛空。
虛空且打破矣。
而況于五蘊煩惱塵勞者乎。
蓋言彼岸實地中。
本無虛空。
本無五蘊煩惱塵勞。
今既到彼岸矣。
而昔日之所謂五蘊煩惱塵勞。
與夫虛空邪見。
果安在耶。
故曰打破。
丘生問打破之義。
林子曰。
打破之義。
蓋謂無也。
如以其辭而已矣。
則所謂五蘊煩惱塵勞。
得而打破之乎。
然五蘊煩惱塵勞。
猶可得而言之。
而所謂虛空。
得而打破之乎。
而曰打破五蘊煩惱塵勞虛空邪見者。
蓋以複吾之本無也。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