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概論

關燈


    一切現成。

    本體之自然也。

    又恐其未明乎照無所照之旨。

    以法空之。

    而落于空相也。

    故下文又兩呼舍利子。

    而警之以色不異空等語。

    又曰。

    是諸法空相。

    豈不以色相相耶。

    空相相耶。

    夫色相固非空矣。

    而以諸法之空以空之。

    則亦不離乎法。

    不離乎相。

    有所待于空而空之。

    豈曰現成公案。

    本體之自然乎。

     壇經曰。

    善知識。

    莫聞吾說空便即着空。

    第一莫着空。

    若空心靜坐。

    即着無記空。

    又曰。

    又有迷人。

    空心靜坐。

    百無所思。

    自稱為大。

    此一等人。

    不可與語。

    為邪見故。

    此所謂空。

    乃是空相之空。

    豈曰空中之空。

     道教大通經三章。

    其一真空章曰。

    先天而生。

    生而無形。

    後天而存。

    存而無體。

    然而無體未嘗存也。

    故曰不可思議。

    夫曰無形。

    而有生乎哉。

    夫曰無體。

    而有存乎哉。

    生于無生。

    無所生而生也。

    存于無存。

    無所存而存也。

    形于無形。

    無所形而形也。

    體于無體。

    無所體而體也。

    知此。

    則知真空之妙義。

    其殆不可以拟議而緻思乎。

    其二玄理章曰。

    如空無相。

    湛然圓滿。

    其三玄妙章曰。

    如如自然。

    廣無邊際。

    由此觀之。

    其曰空相。

    則非空中之真空也明矣。

    有相斯有見。

    有見斯有着。

    豈不落于邊際。

    而曰湛然圓滿如如之自然哉。

    故欲識真空。

    無空可識。

    既無可識。

    安識是空。

    是空非空。

    非空是空。

    若言是空。

    若言非空。

    皆有空相。

    不名真空。

    真空無空。

    無空真空。

    然道教亦有之。

    曰。

    無空有空。

    又曰。

    不空中空。

    又曰。

    空無定空。

    又曰。

    知空不空。

    又曰。

    識無空法。

    又曰。

    不着空見。

    是皆空中之真空。

    真空之妙義也。

     蘇生問曰。

    何以謂之空中。

    林子曰。

    汝獨不聞中庸所謂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乎。

    未發之中者。

    空中也。

    現成公案。

    不色不空之謂也。

    惟其不色不空。

    故其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而為實地之本體者。

    未發之中也。

     中庸曰。

    夫焉有所倚。

    豈惟空無其色。

    而不倚于塵生之色哉。

    而亦且空無其空。

    而不倚于塵滅之空也。

    若曰我空也。

    而稍倚于空焉。

    便是有所著于塵滅之空。

    而非空矣。

     林子曰。

    喜怒哀樂未發之中者。

    餘之所謂色空所不到處。

    我之本體。

    我之太虛也。

    我而緻其中焉。

    以複還我之本體。

    我之太虛也。

    我之本體。

    既太虛而中矣。

    則和自生。

    和既生矣。

    而天地其有不位乎。

    萬物其有不育乎。

    而位而育。

    皆由此出。

    一切現成。

    豈其有所于倚而為之者乎。

     林生問曰。

    未發之中。

    豈非詩之所謂無聲無臭耶。

    林子曰。

    然。

    然而色空不到處之空。

    固曰無聲無臭而無塵矣。

    而色空對待之空。

    夫豈其有聲有臭而有塵耶。

    林子曰。

    色空之空。

    雖曰無聲臭之塵矣。

    然而揚其聲于色空之空焉。

    則色空之空。

    抑亦可得以聲而塵之矣。

    置其臭于色空之空焉。

    則色空之空。

    抑亦可得以臭而塵之矣。

    若天色空之所不到處。

    其可得而聲之乎。

    其可得而臭之乎。

    其可得而塵之乎。

    是乃聲臭之塵之所不到處。

    一切之現成也。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中庸曰。

    肫肫其仁。

    淵淵其淵。

    浩浩其天。

    皆我真心之實地。

    一切而現成也。

    而天下之大經。

    于此而經綸之矣。

    天下之大本。

    于此而立之矣。

    天地之化育。

    于此而知之矣。

    凡有血氣。

    于此而尊之親之矣。

    而我之性。

    而人之性。

    而物之性。

    而天地之性。

    于此而盡之參之贊之矣。

    此其天地之所以為大。

    而文王之所以為文乎。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鄭生問曰。

    何者謂之真心。

    何者謂之實地。

    林子曰。

    未發之中者。

    真心之實地也。

    而發而中節。

    不謂之實地之真心乎。

    寂然不動者。

    真心之實地也。

    而感而遂通不謂之實地之真心乎。

     林子曰真心之實地。

    一河圖也。

    本無聲臭之可言。

    實地之真心。

    一洛書也。

    即有端倪之可見。

     林子曰。

    色可反而空者。

    塵而空也。

    空可反而色者。

    塵而色也。

    譬之器。

    本空也。

    實之則色矣。

    實之色也。

    而去其實焉。

    則又空矣。

    此空之所以有去有來者。

    塵生塵滅之謂。

    而非本來之無物矣。

     林子曰。

    知色之空。

    而以為空者。

    固未可以為空矣。

    而知空之空。

    而以為空者。

    則亦未可以為空也。

    知空之空。

    而以為空者。

    固未可以為空矣。

    而知色空之不到處而以為空者。

    則亦未可以為空也。

    林生問曰。

    夫知色空之不到處而以為空者。

    豈其未可以為空欤。

    林子。

    曰以其猶有知之者在焉。

    而況曰自以為空乎。

    林子曰。

    夫色空之所不到。

    而曰處者。

    其有處乎。

    其無處乎。

    其在于吾身之内乎。

    其在于吾身之外乎。

    其在天地之内乎。

    其在天地之外乎。

    其可得而古之。

    可得而今之乎。

    其不可得而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