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概論

關燈
門人 遊萬俊 校正 心經曰。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朱生曰。

    何謂也。

    林子曰。

    爾能知色空之不到處。

    則此四句當自明矣。

    又問色空之不到處。

    林子曰。

    色空之不到處。

    爾之真心。

    爾之實地也。

    夫既曰色空不到處。

    而又曰真心實地者。

    豈色空所不到處。

    尚有真心之實地耶。

    林子曰。

    色。

    色也。

    夫既得而色之。

    則亦可得而空之。

    空。

    空也。

    夫既得而空之。

    則亦可得而色之。

    此乃塵生塵滅。

    對待之義。

    殆非爾之真心實地也。

    而爾之真心實地。

    本無色也。

    夫誰得而空之。

    本無空也。

    夫誰得而色之。

    而色空之經。

    餘嘗仿其辭而襲之曰。

    生不異滅。

    滅不異生。

    生即是滅。

    滅即是生。

    而爾之真心實地。

    豈得而色之乎。

    無色則無滅。

    又豈得而空之乎。

    無空則無生。

    色空都空。

    生滅都滅。

    此乃色空生滅之不到處也。

    佛書曰。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餘又嘗仿其辭而襲之曰。

    色空空已。

    真空為樂。

    由是觀之。

    色空之空。

    塵生塵滅之滅也。

    然則何以謂之真空也。

    林子曰。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此其所以為空中。

    而本無色。

    本無受想行識。

    一切現成。

    而又奚待于空而空之耶。

    故真心也者。

    我所本有之真性。

    自在之菩薩也。

    實地也者。

    我無所有之境界。

    不動之道場也。

    餘于是而知真心實地。

    不二之門也。

    真心實地。

    三昧之地也。

    真心實地。

    無生之處也。

    真心實地。

    三世諸佛之母也。

    無取無舍。

    無依無倚。

    金剛經曰。

    若取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非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昔有釋之者曰。

    法相屬有。

    非法相屬無。

    其所謂有者。

    豈非色與。

    其所謂無者。

    豈非空與。

    有色有空。

    便是有取有舍。

    有取有舍。

    便是有依有倚。

    而真心實地。

    而為色空之不到處者。

    其有法相乎。

    其無法相乎。

    其有我人衆生壽者乎。

    其有取有舍有依有倚乎。

    然真心實地。

    不可以言而顯。

    而孔子則罕言之矣。

    不可以聞而知。

    而子貢則不得聞之矣。

    不可以才而得。

    而顔子則欲從而末由矣。

    昔者唐之大通和尚。

    以不明乎極則之教。

    而示人見性成佛。

    則曰汝之本性。

    猶如虛空。

    而六祖謂之猶存知見。

    而真心實地。

    其屬于知見乎。

    其不屬于知見乎。

    餘嘗以此知見二字而觀之。

    則知大通之知見。

    乃是色空之空。

    而為塵生塵滅。

    色空對待之虛空也。

    而非空中之空。

    而為不生不滅。

    色空所不到處之虛空也。

    金剛經曰。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色有色相。

    空有空相。

    而如如不動。

    我之真心實地。

    一切之現成也。

    真心實地。

    豈落于色空。

    塵生塵滅之二相耶。

    知此??柄。

    到此地位。

    則亦着衣吃飯已爾。

    更有何事。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洪生問多字之義。

    林子曰。

    餘所謂色空所不到處。

    而為彼岸之實地者。

    具大智慧。

    我之真心也。

    而我之真心。

    則遍滿于彼岸實地中。

    而有如是其大者。

    一切之現成也。

    故彼岸實地。

    無有邊畔。

    亦無方圓大小。

    亦無青黃亦白。

    亦無上下長短。

    亦無嗔無喜。

    無是無非。

    無善無惡。

    無有頭尾。

    都在我彼岸實地中矣。

    而彼岸實地之分量。

    本如是之可多者。

    一切現成也。

    若胎生。

    若卵生。

    若濕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無色。

    若有想。

    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

    都在我彼岸實地中矣。

    而彼岸實地之分量。

    本如是之可多者。

    一切現成也。

    山河大地。

    從什麼處來。

    而東方之虛空。

    豈其可得而思量之乎。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之虛空。

    豈其可得而思量之乎。

    而彼岸實地。

    則盡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無盡之虛空而虛空之矣。

    而無盡之虛空。

    抑豈其可得而思量之乎。

    仰望不見天。

    低頭不見地。

    故曰盡十方世界。

    是個法王身。

    盡十方世界。

    是個解脫門。

    盡十方世界。

    是如來一卷經。

    由是觀之。

    則盡十方世界。

    豈不在我之彼岸實地中耶。

    而彼岸實地中。

    其有我相乎。

    其有人相乎。

    其有衆生相乎。

    其有壽者相乎。

    而彼岸實地中。

    本無我人衆生壽者。

    一切現成也。

    故皈依佛者。

    皈依此彼岸實地中而覺也。

    皈依法者。

    皈依此彼岸實地中而正也。

    皈依僧者。

    皈依此彼岸實地中而淨也。

    若舍實地。

    而求真心。

    若離彼岸。

    而觀自在菩薩。

    失之遠矣。

    然所謂真心者。

    自性也。

    而真心之實地者。

    心地也。

    故曰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真心實地。

    一切現成。

    三世諸佛。

    皆由此中出也。

    無上正等正覺。

    皆由此中出也。

    夫彼岸實地中之妙義。

    而無上甚深如此。

    而親到彼岸者。

    當自知之。

     陳生問曰。

    若所雲五蘊皆空者。

    豈曰色空之空乎。

    抑其空中之空也。

    林子曰。

    此所謂空。

    乃空中之空。

    而無有法。

    而無有相。

    無所待于空而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