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疏诒謀鈔(有引)
關燈
小
中
大
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唯願世尊聽我所說。
爾時世尊以微妙音告觀自在言:具大悲者,聽汝所說,與諸衆生作大光明。
此即發起序也。
經雲:于是觀自在蒙佛聽許,佛所護念,入于佛慧光三昧正受。
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等。
觀文次第,豈非正宗?是故今疏不分為序。
若一往分文,則似有二段,義如向說。
觀其音聲,即普門品。
不縱不橫者,一即三,故不縱;三即一,故不橫。
無前無後者,其猶一月等現百川,誰分前後?從境得名者,菩提是上求境,衆生是下化境。
但中不但中者,離邊之中,名為但中。
中即邊故,名不但中。
即修般若者,修三觀也。
蘊取積聚者,謂多法積聚,如色有多種等。
陰取蓋覆者,使真空不得顯故。
新舊兩翻,各得一義。
又婆沙雲:陰是何義?答:聚義,略義;積義,總義。
是知言陰亦有積聚義也。
今雲蓋覆,且取一邊。
初觀陰境者,彼明十境:一、陰入,二、煩惱,三、病患,四、業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諸見,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薩。
陰境現觀,餘九待發方觀。
全色是心者,如即波是水也。
甯,豈也。
中亦下,淨名疏雲:菩薩以趣佛慧,觀中道法性,不見涅槃、生死、内外、可住、可在。
此即空二邊名中也。
故光明疏釋空品雲:空者,空有、空無,兩邊清淨,名之為空。
三惑者,見、思、塵沙、無明也。
正在住前者,即觀行相似也。
位位至義也者,分修中智,即行般若;分破變易,即度苦厄。
今觀音位居等覺,則是度十地變易生死之苦厄。
所以下,以聖人說法不出四,悉益物故。
适悅,亦歡喜也。
應知下至則能發慧者。
即是境随心轉也。
一、對示至釋成者。
文三義二,謂前二解文,後一引證。
意唯在一,以觀法示偏小故,引中論證觀法故。
儆大者,儆,誡也。
高著者,着,陟慮反,明也,顯也。
凡夫小之執者,凡夫、外道及兩教小乘也。
偏菩薩,三教也。
圓初心,謂住前也。
心漸通泰者,方等被呵,雖小執漸輕,而慕大彌切,情存高下,悟理何從?故聞皆空之談,稍除彼此之見,對揚大法,通泰可知。
故至法華,直聞一乘,即能棄小。
利根菩薩等者,三教初心者,轉入;通别斷惑者,接入;圓教住前者,進入。
悉由聞般若教,修無所得心也。
存梵從華者,西域是梵國梵天種,故此方稱華夏。
冕服彩章曰華,大國曰夏。
或謂不然者,然,是也。
恐執新翻,以非今釋,故答雲吾從古翻釋義也。
以祖師智者,用古翻故。
極鄰虛者,其塵至微,鄰于虛空,名鄰虛塵。
三藏有門,存鄰虛空,門破鄰虛。
七鄰虛為一透金塵,七透金塵為一透水塵,七透水塵為一兔毛塵,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七牛毛塵為一隙中遊塵。
還須扶習者,至八地時,以誓願扶餘殘習氣也。
由習故入生死,由願故化有情。
傥知空不異色,何須留習潤生?離空有二邊者,十住破有,十行破空,十向習中,十地證中。
豈知下,遮照同時,即三觀圓融。
圓教初心,便即修學。
問:般若唯三教,何故對示藏教人耶?答:部内說三,許修學故。
若論蕩破,尚及外道,況藏教乎?豈以所破為所說耶?是知至符契者,觀與文合,如符契。
符者,孚也。
徴召防僞,事資中孚。
三代玉瑞,漢世金竹,末代從省,代以書翰。
契者,結也。
上古純質,結繩執契。
今羌胡徴數,負販記缗,其遺風也。
文心雕龍曰:朝市徴信,則有符契券疏。
伐樹得根者,以枝葉之多,悉一根故。
去尺就寸者,以丈尺之内,悉是寸故。
根與寸,喻識心也。
觀色知心者,雖先示色空,豈不知色由心變,色即心乎?彼明下,滅後根性,豈如佛世?例餘四蘊者,具談應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乃至識皆爾。
分四下。
生起者,法體本空故離諸法,達空遣着得有果證,既由空得須歎勝能。
各有蘊等者,皆具下四段義也。
當相是空等者,即諸法相是真空相,猶如波相即是水相。
義均者,均齊也。
對障下,生死是動相故名生,涅槃是靜相故稱滅,煩惱染污名垢,菩提覺了名淨,結業累縛名增,解脫離縛名滅。
以三下。
述意也。
以空無二相故六并不頗。
符今意者,頗偏也,符合也,以論立三偏合六,即但開合之殊耳。
既是合六為三,則順今經三雙義也。
道前謂真道之前,即理等四也。
自性住者,在纏不染也。
道中者,即分真也,在極聖及住前凡夫之中間故。
引出者,初住已上以智發理名為引出。
道後者,居聖道之極故,至于得果究竟顯性也。
異名也者,其理本一立二種名,因人有果人之性名為佛性,果人所覺唯覺真空,故真空佛性義異名異心體無别。
染位者,理等四即無明,惑染全在故。
染淨者,無明未盡分得真智故。
純淨者,無明究竟盡故。
彼論以染位名衆生界,染淨位名菩薩界,純淨位名如來界。
答:下六凡中,人天攝藏菩薩也。
三科亦通佛者,涅槃雲:舍無常色,獲得常色,乃至舍無常識,獲常識,樂我淨等皆爾。
此乃四德之理
爾時世尊以微妙音告觀自在言:具大悲者,聽汝所說,與諸衆生作大光明。
此即發起序也。
經雲:于是觀自在蒙佛聽許,佛所護念,入于佛慧光三昧正受。
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等。
觀文次第,豈非正宗?是故今疏不分為序。
若一往分文,則似有二段,義如向說。
觀其音聲,即普門品。
不縱不橫者,一即三,故不縱;三即一,故不橫。
無前無後者,其猶一月等現百川,誰分前後?從境得名者,菩提是上求境,衆生是下化境。
但中不但中者,離邊之中,名為但中。
中即邊故,名不但中。
即修般若者,修三觀也。
蘊取積聚者,謂多法積聚,如色有多種等。
陰取蓋覆者,使真空不得顯故。
新舊兩翻,各得一義。
又婆沙雲:陰是何義?答:聚義,略義;積義,總義。
是知言陰亦有積聚義也。
今雲蓋覆,且取一邊。
初觀陰境者,彼明十境:一、陰入,二、煩惱,三、病患,四、業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諸見,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薩。
陰境現觀,餘九待發方觀。
全色是心者,如即波是水也。
甯,豈也。
中亦下,淨名疏雲:菩薩以趣佛慧,觀中道法性,不見涅槃、生死、内外、可住、可在。
此即空二邊名中也。
故光明疏釋空品雲:空者,空有、空無,兩邊清淨,名之為空。
三惑者,見、思、塵沙、無明也。
正在住前者,即觀行相似也。
位位至義也者,分修中智,即行般若;分破變易,即度苦厄。
今觀音位居等覺,則是度十地變易生死之苦厄。
所以下,以聖人說法不出四,悉益物故。
适悅,亦歡喜也。
應知下至則能發慧者。
即是境随心轉也。
一、對示至釋成者。
文三義二,謂前二解文,後一引證。
意唯在一,以觀法示偏小故,引中論證觀法故。
儆大者,儆,誡也。
高著者,着,陟慮反,明也,顯也。
凡夫小之執者,凡夫、外道及兩教小乘也。
偏菩薩,三教也。
圓初心,謂住前也。
心漸通泰者,方等被呵,雖小執漸輕,而慕大彌切,情存高下,悟理何從?故聞皆空之談,稍除彼此之見,對揚大法,通泰可知。
故至法華,直聞一乘,即能棄小。
利根菩薩等者,三教初心者,轉入;通别斷惑者,接入;圓教住前者,進入。
悉由聞般若教,修無所得心也。
存梵從華者,西域是梵國梵天種,故此方稱華夏。
冕服彩章曰華,大國曰夏。
或謂不然者,然,是也。
恐執新翻,以非今釋,故答雲吾從古翻釋義也。
以祖師智者,用古翻故。
極鄰虛者,其塵至微,鄰于虛空,名鄰虛塵。
三藏有門,存鄰虛空,門破鄰虛。
七鄰虛為一透金塵,七透金塵為一透水塵,七透水塵為一兔毛塵,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七牛毛塵為一隙中遊塵。
還須扶習者,至八地時,以誓願扶餘殘習氣也。
由習故入生死,由願故化有情。
傥知空不異色,何須留習潤生?離空有二邊者,十住破有,十行破空,十向習中,十地證中。
豈知下,遮照同時,即三觀圓融。
圓教初心,便即修學。
問:般若唯三教,何故對示藏教人耶?答:部内說三,許修學故。
若論蕩破,尚及外道,況藏教乎?豈以所破為所說耶?是知至符契者,觀與文合,如符契。
符者,孚也。
徴召防僞,事資中孚。
三代玉瑞,漢世金竹,末代從省,代以書翰。
契者,結也。
上古純質,結繩執契。
今羌胡徴數,負販記缗,其遺風也。
文心雕龍曰:朝市徴信,則有符契券疏。
伐樹得根者,以枝葉之多,悉一根故。
去尺就寸者,以丈尺之内,悉是寸故。
根與寸,喻識心也。
觀色知心者,雖先示色空,豈不知色由心變,色即心乎?彼明下,滅後根性,豈如佛世?例餘四蘊者,具談應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乃至識皆爾。
分四下。
生起者,法體本空故離諸法,達空遣着得有果證,既由空得須歎勝能。
各有蘊等者,皆具下四段義也。
當相是空等者,即諸法相是真空相,猶如波相即是水相。
義均者,均齊也。
對障下,生死是動相故名生,涅槃是靜相故稱滅,煩惱染污名垢,菩提覺了名淨,結業累縛名增,解脫離縛名滅。
以三下。
述意也。
以空無二相故六并不頗。
符今意者,頗偏也,符合也,以論立三偏合六,即但開合之殊耳。
既是合六為三,則順今經三雙義也。
道前謂真道之前,即理等四也。
自性住者,在纏不染也。
道中者,即分真也,在極聖及住前凡夫之中間故。
引出者,初住已上以智發理名為引出。
道後者,居聖道之極故,至于得果究竟顯性也。
異名也者,其理本一立二種名,因人有果人之性名為佛性,果人所覺唯覺真空,故真空佛性義異名異心體無别。
染位者,理等四即無明,惑染全在故。
染淨者,無明未盡分得真智故。
純淨者,無明究竟盡故。
彼論以染位名衆生界,染淨位名菩薩界,純淨位名如來界。
答:下六凡中,人天攝藏菩薩也。
三科亦通佛者,涅槃雲:舍無常色,獲得常色,乃至舍無常識,獲常識,樂我淨等皆爾。
此乃四德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