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疏诒謀鈔(有引)
關燈
小
中
大
崖者,山也。
以上應台星,故名天台,指智者所住也。
龍樹即付法藏第十三祖,以去佛逾遠,學路不一,諸宗詭雜,故龍樹作大智度論,釋摩诃般若經,大明中道之義,名法性宗焉。
于後秦世,教流此土。
北齊慧文,依論立觀,口授南嶽,傳智者故,三觀之學,大行于華夏矣。
故智者所說法門,悉是開張龍猛之義耳。
發揮者,謂發越揮散此經深理要文也。
二庶下,明利物。
庶,幸也。
诒,遺也。
厥,其也。
謂遺其後世,法子法孫,修道之善謀也。
俾,使也。
室,心也。
白,道也。
心虛則體道。
上句出毛詩,下句出莊子。
者矣,語辭也。
五蘊皆空者,本唯一空,迷成五蘊,如由眼病,見空有華,華處、空處,曾無二相。
簡異偏淺者,藏、通觀空,别觀次第,此三偏說,不稱本性,悉名為淺。
此即下,智冥于境,義通五即。
既約破死,的在分極相似,但破分段,不得名為度一切苦。
然度苦之義,亦通五即,名字解了,二死一心,本無所有,豈非度一切耶?二死者,界内有分段生死,界外有變易生死。
金口,謂黃金色,身、口業所宣也。
四門,謂空、有、兩亦、雙非。
異名召理者,如華嚴名法界,方等名解脫,大品名佛母,法華名一乘,涅槃名佛性,今經名蘊空,皆召于無名之理也。
多在空門者,以亦有四門,正在空耳。
問:何文明四門耶?答:色不異空,空門也;空不異色,有門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兩亦雙,非門也。
是空是色,即兩亦色;空遮色空,色遮空即,雙非而正。
為談空蕩着,故雲多在空門。
般若翻智慧者,秘密與多,含此無并,順古生善,故不翻。
奘師立五例,般若可翻,而存梵者,為生善故。
大論雲:般若尊重,智慧輕薄,不可以輕代重。
而有三種者,準般若論有五種:三、如今文;四、相應般若,亦名般若伴,即與智相應同時,心王、心所,皆名般若;五者、眷屬般若,亦名般若境,即與智同時,五蘊能與般若而為眷屬。
故攝此二,歸觀照中一家宗塗,多者束為三,少者開為三,俾三一互融,歸一心故。
生死此岸,謂理等四即。
煩惱中流,謂分真四十一位,無明未盡也。
涅槃彼岸,妙覺究竟也。
亦應近取分真為彼岸,須存兩意,方盡經旨。
方寸者,俗書說人之心藏,唯方一寸。
正法念經雲:心如蓮華。
開合提謂經雲:心如帝王。
皆肉團心也。
問:經雲:依般若故,心無挂礙。
是則約法解心,其義甚便,何以約喻釋耶?答:約法義通,廣略皆爾。
約喻義局,局在略文。
局親通疏,思之可解。
訓法訓常,各含教、行、理三義,謂教、行、理俱可軌,俱不易也。
一切賢聖等者,無為是一,賢解則淺,聖證則深,故有差别。
般若是一法者,即實相般若。
問:下恐皆空之言,濫于偏小,故須簡擇。
文中先對三藏小簡,次對通、别簡。
具法是俗者,謂本具百界三千也。
不動是中者,荊溪雲:心性不動,假立中名。
遠近巧拙等者,十界為遠,六界為近。
藏析空通,即空界内巧拙也。
别次第圓,不次第外巧拙也。
前三不具法,唯圓即具法。
與奪而言者,與其生空之稱,奪其法空之名,此乃半與半奪。
若全奪則皆無,尚受變易生死故;全與則皆有,已破分段假實故。
正以空中破著者,夫三谛圓融,無時不爾,随機破病,用有不同。
如如意珠,具寶瑩圓,體常無減。
點以示人,或言其瑩,或言其圓,或言具寶。
般若論空,點其無也;心珠理體,豈爽寶圓?自古人師,不識大體,或雲般若是無相教,或稱泯絕無寄宗,或号诳相不真宗,謂比華嚴、涅槃,其理猶劣,執瑩非珠,不知其可也。
今以旁正言之,自曉進不,故一家所說,論其兼帶開會,則優劣自殊,圓理元同,經王無别。
菩薩下。
着盡體顯,顯有分極,故有二果。
經雲菩提薩埵依般若故,乃至雲究竟涅槃,證分果也。
經雲三世諸佛依般若故,得阿耨菩提,證極果也。
四、用下。
度二死,是破惡用;得二果,是生善用。
度二死,得二果,俱通分極。
菩提,智果也;涅槃,斷果也。
五、教下。
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
教,效也,使人放效之也。
熟蘇者,準大經五味喻也。
則華嚴如乳,鹿苑如酪,方等如生蘇,般若如熟蘇,法華、涅槃如醍醐。
此約逗機次第為言,非論法體濃淡。
般若,罽賓國人;法月,西域人,并唐時來此土。
通四人者,為佛印可,鹹名佛說。
即靈鹫山者,法月所翻本雲一時佛在王舍大城靈鹫山中也。
此經無序等者,人釋藏疏,皆将疏文足成三分,截鶴續凫,難成一體。
分本分經,經既唯正,何用足之?經家者,阿難是結集經家也。
然此二段,初是阿難記事,次是阿難記言,是知結集不出言事。
問:撰疏者何不以記事為序分,記言為正說分邪?答:此分節有何不可?今詳疏文,顯有此義。
初雲标起,即叙起也。
次段則顯雲利他正說,豈非分經為序、正二段邪?然于序中但是别序,通序全瑩。
若爾,何故疏文向雲無序及流通邪?答:此據法月所譯,顯令記事之文宜在正宗。
故彼經雲:爾時觀自在菩薩即從座起,白佛言:我欲于此會中說
以上應台星,故名天台,指智者所住也。
龍樹即付法藏第十三祖,以去佛逾遠,學路不一,諸宗詭雜,故龍樹作大智度論,釋摩诃般若經,大明中道之義,名法性宗焉。
于後秦世,教流此土。
北齊慧文,依論立觀,口授南嶽,傳智者故,三觀之學,大行于華夏矣。
故智者所說法門,悉是開張龍猛之義耳。
發揮者,謂發越揮散此經深理要文也。
二庶下,明利物。
庶,幸也。
诒,遺也。
厥,其也。
謂遺其後世,法子法孫,修道之善謀也。
俾,使也。
室,心也。
白,道也。
心虛則體道。
上句出毛詩,下句出莊子。
者矣,語辭也。
五蘊皆空者,本唯一空,迷成五蘊,如由眼病,見空有華,華處、空處,曾無二相。
簡異偏淺者,藏、通觀空,别觀次第,此三偏說,不稱本性,悉名為淺。
此即下,智冥于境,義通五即。
既約破死,的在分極相似,但破分段,不得名為度一切苦。
然度苦之義,亦通五即,名字解了,二死一心,本無所有,豈非度一切耶?二死者,界内有分段生死,界外有變易生死。
金口,謂黃金色,身、口業所宣也。
四門,謂空、有、兩亦、雙非。
異名召理者,如華嚴名法界,方等名解脫,大品名佛母,法華名一乘,涅槃名佛性,今經名蘊空,皆召于無名之理也。
多在空門者,以亦有四門,正在空耳。
問:何文明四門耶?答:色不異空,空門也;空不異色,有門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兩亦雙,非門也。
是空是色,即兩亦色;空遮色空,色遮空即,雙非而正。
為談空蕩着,故雲多在空門。
般若翻智慧者,秘密與多,含此無并,順古生善,故不翻。
奘師立五例,般若可翻,而存梵者,為生善故。
大論雲:般若尊重,智慧輕薄,不可以輕代重。
而有三種者,準般若論有五種:三、如今文;四、相應般若,亦名般若伴,即與智相應同時,心王、心所,皆名般若;五者、眷屬般若,亦名般若境,即與智同時,五蘊能與般若而為眷屬。
故攝此二,歸觀照中一家宗塗,多者束為三,少者開為三,俾三一互融,歸一心故。
生死此岸,謂理等四即。
煩惱中流,謂分真四十一位,無明未盡也。
涅槃彼岸,妙覺究竟也。
亦應近取分真為彼岸,須存兩意,方盡經旨。
方寸者,俗書說人之心藏,唯方一寸。
正法念經雲:心如蓮華。
開合提謂經雲:心如帝王。
皆肉團心也。
問:經雲:依般若故,心無挂礙。
是則約法解心,其義甚便,何以約喻釋耶?答:約法義通,廣略皆爾。
約喻義局,局在略文。
局親通疏,思之可解。
訓法訓常,各含教、行、理三義,謂教、行、理俱可軌,俱不易也。
一切賢聖等者,無為是一,賢解則淺,聖證則深,故有差别。
般若是一法者,即實相般若。
問:下恐皆空之言,濫于偏小,故須簡擇。
文中先對三藏小簡,次對通、别簡。
具法是俗者,謂本具百界三千也。
不動是中者,荊溪雲:心性不動,假立中名。
遠近巧拙等者,十界為遠,六界為近。
藏析空通,即空界内巧拙也。
别次第圓,不次第外巧拙也。
前三不具法,唯圓即具法。
與奪而言者,與其生空之稱,奪其法空之名,此乃半與半奪。
若全奪則皆無,尚受變易生死故;全與則皆有,已破分段假實故。
正以空中破著者,夫三谛圓融,無時不爾,随機破病,用有不同。
如如意珠,具寶瑩圓,體常無減。
點以示人,或言其瑩,或言其圓,或言具寶。
般若論空,點其無也;心珠理體,豈爽寶圓?自古人師,不識大體,或雲般若是無相教,或稱泯絕無寄宗,或号诳相不真宗,謂比華嚴、涅槃,其理猶劣,執瑩非珠,不知其可也。
今以旁正言之,自曉進不,故一家所說,論其兼帶開會,則優劣自殊,圓理元同,經王無别。
菩薩下。
着盡體顯,顯有分極,故有二果。
經雲菩提薩埵依般若故,乃至雲究竟涅槃,證分果也。
經雲三世諸佛依般若故,得阿耨菩提,證極果也。
四、用下。
度二死,是破惡用;得二果,是生善用。
度二死,得二果,俱通分極。
菩提,智果也;涅槃,斷果也。
五、教下。
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
教,效也,使人放效之也。
熟蘇者,準大經五味喻也。
則華嚴如乳,鹿苑如酪,方等如生蘇,般若如熟蘇,法華、涅槃如醍醐。
此約逗機次第為言,非論法體濃淡。
般若,罽賓國人;法月,西域人,并唐時來此土。
通四人者,為佛印可,鹹名佛說。
即靈鹫山者,法月所翻本雲一時佛在王舍大城靈鹫山中也。
此經無序等者,人釋藏疏,皆将疏文足成三分,截鶴續凫,難成一體。
分本分經,經既唯正,何用足之?經家者,阿難是結集經家也。
然此二段,初是阿難記事,次是阿難記言,是知結集不出言事。
問:撰疏者何不以記事為序分,記言為正說分邪?答:此分節有何不可?今詳疏文,顯有此義。
初雲标起,即叙起也。
次段則顯雲利他正說,豈非分經為序、正二段邪?然于序中但是别序,通序全瑩。
若爾,何故疏文向雲無序及流通邪?答:此據法月所譯,顯令記事之文宜在正宗。
故彼經雲:爾時觀自在菩薩即從座起,白佛言:我欲于此會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