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疏诒謀鈔(有引)
關燈
小
中
大
序曰:此經理幽辭要,中庸子嘗以三觀義疏之。
愚恐後昆惑疏之之言,于是作鈔以翼之,号诒謀焉。
釋疏為二:初、題目二:初、标總題。
标題尚簡,止取四字為疏别目。
疏者,疏通經義也;并序者,顯疏中有序也。
二、顯述者,孤山所居之處也。
住錢唐二湖之西北,孤絕峙于水中,而不與衆山連接,世謂之孤山也。
沙門釋者,沙門雲息惡号也,釋者具雲釋迦,此翻能仁姓也。
外道有号沙門者,稱釋以簡之,釋種有不出家者,稱沙門以簡之,兼稱之旨也。
又此方古者皆随師姓,如支遁本姓關,既從支法領出家,因姓支也。
道安嘗謂既皆依佛出家,宜同佛姓,自是沙門皆稱釋氏。
及阿含經後至,果有四河入海,無複本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之說,故知道安深識,冥符聖典。
智圓,名也,字無外,不知何許人。
既養疾孤山,遂以标其所住,姓徐氏,自号中庸子,作中庸子傳三篇以見意。
嘗慨此經三觀之義,明道若昧,故後生日誦其語而不知之,因撰斯疏,一日而就。
且曰:冀後世有達如智者、章安者疏之,則吾之言期灰滅。
今有述者,事不得已也,吾豈好名哉?譬若幻人撰幻疏,訓幻衆以修學,吾不得其是□高下矣。
即大宋天禧元年歲次丁巳秋九月十一日也。
述者,鄭康成雲:述謂訓其義也。
樂記曰: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
二、本文二:初、總序二:初、廣序。
教法旨趣二:初、明文字能顯二:初、正明。
至道觀照,般若也。
真空實相,般若也。
名說文字,般若也。
理智一如,本無名說,衆生不覺,須立其名字以诠辨,假言說以識知,是故文字能诠其二也。
二、繇下,結示。
繇,自也。
由不覺故,自是以般若之名,名于無名之觀照;廣略之說,說于無說之實相。
二、既下,示廣略被機二:初、通序廣略二:初、明廣略理等三:初、明教異。
由機利鈍者,此約得悟為機,利根聞略說則悟,鈍根待廣說方解。
若約聞持為機,則利根能持廣,鈍根但持略,非今意也。
詳略者,詳則六百卷,略則一十四行。
詳謂審,說亦廣也。
二、譬下,寄喻顯理。
筌蹄喻廣略教,魚兔喻真空理。
莊子雲:筌者,所以在魚也,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也,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注雲:筌,魚笱(音拘);蹄,兔置(音嗟)也。
說文作罤。
三、若下,悟者。
一、如二十萬頌者,頌有四種:一、名阿耨窣睹婆頌,此不問長行與偈,但數字滿三十二,即為一偈;二、名伽陀,此雲諷頌,或名直頌,謂以偈說法,非頌長行,舊雲孤起是也;三、名祇夜,此雲應頌,舊雲重頌;四、名蘊馱南,此雲集施頌,謂以少言攝集多義,施他誦持。
今雲二十萬頌,蓋阿耨窣睹婆頌也。
十四、行者,古經以一十七字為行也。
後世變亂制度,或增或減,非多非少者,以所悟真空,無廣略故。
二、然下,明廣略教等。
謂非但所诠一如,隻約能诠,其義亦等,故不可于廣略二教起優劣心也。
文為三:初、約法雙标圓音;四、辨也。
雅诰,廣略也。
雅,正也。
诰,覺也。
以廣略教覺悟衆生,令歸正道也。
爰,曰也。
相,去聲,視也。
異宜者,彼鈍宜廣,此利宜略。
實下,此略則但指本根,彼廣則具論枝末,俱談一樹也,故雲相攝。
二、彼則下,舉喻雙釋。
毛目綱領者,舉衣網為喻也。
毛謂衣之毛,目謂網上之目,綱謂網上之繩,領謂衣上之領。
毛者,古以獸皮為衣,如狐裘、羔裘之屬。
是故下,雙釋。
六百卷廣說如備談毛目,十四行略說如舉綱領,俱是談其衣網,故示毛目不為煩,陳綱領不為寡。
三、二塗下,指同雙結。
二塗謂廣略相埒者,以彼廣談,隻是委示今經三科因緣、四谛境智之法耳。
故文雖廣略,義則相等。
塗音圖,道路也,與塗途同。
禮記作塗。
埒音劣,等也。
馬遷史雲:吳諸候也,以即山鑄錢,富埒天子。
一味下,同歸熟蘇一味,亦是同歸真空一味也。
二、至下别歎今經二:初、正歎二:初、舉玄旨歎。
初二句歎用,次二句歎宗,後四句歎體。
由遣着故知果成,由智果成故空理顯,此其次第也。
蕩滌群疑者,謂外道諸見、三教凡聖圓内外凡,若了空相衆惑皆蕩。
開濟正理者,中道真空名為正理,部既帶二,稍通通真及以但中,今從正意及利根說,則正理唯圓。
豈止下,歎宗也。
由圓照故能見能知。
抑,語辭也。
迷不二故為生,悟不二故為佛,迷悟雖異不二理同。
無首下,歎體也。
圓空之理無始無終,故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豈可以凡夫偏小心思言議也。
杳,深也。
朕,直引反,兆也。
二、苦下。
舉經文,歎苦厄空故無可度,菩提空故無可得。
經雲度一切苦厄,得阿耨菩提者,蓋以無度名度,無得名得耳。
二、可下,結歎。
反本等者,複本性之徑路也。
以十四行攝彼六百,非要如何?前陣者,言其勇也,喻破迷之勝。
上歎生善,下歎滅惡。
二、敢下,序撰疏所宗二:初、示所宗。
率,循也。
台
愚恐後昆惑疏之之言,于是作鈔以翼之,号诒謀焉。
釋疏為二:初、題目二:初、标總題。
标題尚簡,止取四字為疏别目。
疏者,疏通經義也;并序者,顯疏中有序也。
二、顯述者,孤山所居之處也。
住錢唐二湖之西北,孤絕峙于水中,而不與衆山連接,世謂之孤山也。
沙門釋者,沙門雲息惡号也,釋者具雲釋迦,此翻能仁姓也。
外道有号沙門者,稱釋以簡之,釋種有不出家者,稱沙門以簡之,兼稱之旨也。
又此方古者皆随師姓,如支遁本姓關,既從支法領出家,因姓支也。
道安嘗謂既皆依佛出家,宜同佛姓,自是沙門皆稱釋氏。
及阿含經後至,果有四河入海,無複本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之說,故知道安深識,冥符聖典。
智圓,名也,字無外,不知何許人。
既養疾孤山,遂以标其所住,姓徐氏,自号中庸子,作中庸子傳三篇以見意。
嘗慨此經三觀之義,明道若昧,故後生日誦其語而不知之,因撰斯疏,一日而就。
且曰:冀後世有達如智者、章安者疏之,則吾之言期灰滅。
今有述者,事不得已也,吾豈好名哉?譬若幻人撰幻疏,訓幻衆以修學,吾不得其是□高下矣。
即大宋天禧元年歲次丁巳秋九月十一日也。
述者,鄭康成雲:述謂訓其義也。
樂記曰: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
二、本文二:初、總序二:初、廣序。
教法旨趣二:初、明文字能顯二:初、正明。
至道觀照,般若也。
真空實相,般若也。
名說文字,般若也。
理智一如,本無名說,衆生不覺,須立其名字以诠辨,假言說以識知,是故文字能诠其二也。
二、繇下,結示。
繇,自也。
由不覺故,自是以般若之名,名于無名之觀照;廣略之說,說于無說之實相。
二、既下,示廣略被機二:初、通序廣略二:初、明廣略理等三:初、明教異。
由機利鈍者,此約得悟為機,利根聞略說則悟,鈍根待廣說方解。
若約聞持為機,則利根能持廣,鈍根但持略,非今意也。
詳略者,詳則六百卷,略則一十四行。
詳謂審,說亦廣也。
二、譬下,寄喻顯理。
筌蹄喻廣略教,魚兔喻真空理。
莊子雲:筌者,所以在魚也,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也,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注雲:筌,魚笱(音拘);蹄,兔置(音嗟)也。
說文作罤。
三、若下,悟者。
一、如二十萬頌者,頌有四種:一、名阿耨窣睹婆頌,此不問長行與偈,但數字滿三十二,即為一偈;二、名伽陀,此雲諷頌,或名直頌,謂以偈說法,非頌長行,舊雲孤起是也;三、名祇夜,此雲應頌,舊雲重頌;四、名蘊馱南,此雲集施頌,謂以少言攝集多義,施他誦持。
今雲二十萬頌,蓋阿耨窣睹婆頌也。
十四、行者,古經以一十七字為行也。
後世變亂制度,或增或減,非多非少者,以所悟真空,無廣略故。
二、然下,明廣略教等。
謂非但所诠一如,隻約能诠,其義亦等,故不可于廣略二教起優劣心也。
文為三:初、約法雙标圓音;四、辨也。
雅诰,廣略也。
雅,正也。
诰,覺也。
以廣略教覺悟衆生,令歸正道也。
爰,曰也。
相,去聲,視也。
異宜者,彼鈍宜廣,此利宜略。
實下,此略則但指本根,彼廣則具論枝末,俱談一樹也,故雲相攝。
二、彼則下,舉喻雙釋。
毛目綱領者,舉衣網為喻也。
毛謂衣之毛,目謂網上之目,綱謂網上之繩,領謂衣上之領。
毛者,古以獸皮為衣,如狐裘、羔裘之屬。
是故下,雙釋。
六百卷廣說如備談毛目,十四行略說如舉綱領,俱是談其衣網,故示毛目不為煩,陳綱領不為寡。
三、二塗下,指同雙結。
二塗謂廣略相埒者,以彼廣談,隻是委示今經三科因緣、四谛境智之法耳。
故文雖廣略,義則相等。
塗音圖,道路也,與塗途同。
禮記作塗。
埒音劣,等也。
馬遷史雲:吳諸候也,以即山鑄錢,富埒天子。
一味下,同歸熟蘇一味,亦是同歸真空一味也。
二、至下别歎今經二:初、正歎二:初、舉玄旨歎。
初二句歎用,次二句歎宗,後四句歎體。
由遣着故知果成,由智果成故空理顯,此其次第也。
蕩滌群疑者,謂外道諸見、三教凡聖圓内外凡,若了空相衆惑皆蕩。
開濟正理者,中道真空名為正理,部既帶二,稍通通真及以但中,今從正意及利根說,則正理唯圓。
豈止下,歎宗也。
由圓照故能見能知。
抑,語辭也。
迷不二故為生,悟不二故為佛,迷悟雖異不二理同。
無首下,歎體也。
圓空之理無始無終,故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豈可以凡夫偏小心思言議也。
杳,深也。
朕,直引反,兆也。
二、苦下。
舉經文,歎苦厄空故無可度,菩提空故無可得。
經雲度一切苦厄,得阿耨菩提者,蓋以無度名度,無得名得耳。
二、可下,結歎。
反本等者,複本性之徑路也。
以十四行攝彼六百,非要如何?前陣者,言其勇也,喻破迷之勝。
上歎生善,下歎滅惡。
二、敢下,序撰疏所宗二:初、示所宗。
率,循也。
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