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方證菩提,五種彼岸皆能到故。
此意即說修五般若三劫分位,或随自心變作分限,事緒究竟總立時名。
若達空時唯正智證,既修學位通攝所餘。
獨覺利根尚經百劫,況求作佛無多劫因? 經曰:照見五蘊等皆空。
贊曰:此顯由行甚深般若得正慧眼。
達空名「照」,謂色、受等諸有為法,皆有三世、内外、麁細、劣勝、近遠。
積聚名「蘊」,此五謂色、受、想、行、識。
「等」言等取處等諸法。
勝空者言,前破能觀執,顯能觀空,今破所觀執,顯所觀空。
若癡所蔽,迷勝義理,于蘊等中妄執為有,如處夢者見境現前;若正了知勝義谛理,不生執着,如夢覺位了境非有;故行般若,便照性空。
如應者言,雖修一切皆行般若,證真遣妄,由慧照空,故此偏說。
此中「空」言,即三無性。
謂計所執本體非有,相無自性,所以稱空;諸依他起,色如聚沫,受喻浮泡,想同陽焰,行類芭蕉,識猶幻事,無如所執自然生性,故亦名空;圓成實性因觀所執空無方證,或無如彼所執真性,故真勝義亦名為空。
據實三性非空非不空,對破有執總密說空,非後二性都無名空,說一切空是佛密意,于有及無總說空故,如世尊說: 相、生、勝義無自性, 如是我皆已顯示, 若不知佛此密意, 失壞正道不能往。
又此空者即真如理,性非空、有,因空所顯,遮執為有故假名空,愚夫不知,執五蘊等定離真有,起相分别,今推歸本,體即真如,事離于理,無别性故。
由此經言,一切有情皆如來藏,一切法等皆即真如,說有相事則無相空,令諸有情斷諸相縛。
眼類有五,一、肉眼,非定所生大造淨色。
二、天眼,因定所起大造淨色。
三、慧眼,照理空智。
四、法眼,達教有慧。
五、佛眼,前四覺滿總得佛名。
今在因位,慧眼達空,明了矚觀,故名「照見」。
然此空性,資糧位中聽聞、思惟,多唯信解;在加行位方純修觀,雖皆名照,猶帶相故,而未證真;住十地中起無漏觀,通達真理,方實照空;至如來位照見圓滿,知離言境,假名為空。
雖此空言通空我、法,逗舍利子,唯說法空,我執久亡,不假空故。
或複我執依法執生,但觀法空,我随空故。
此所說空雖體無異,而依事顯亦有差别,如《大經》中或說十六,謂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或說十七,加無所得空;或說十八,又加自性空;或說十九,别加所緣、增上及互無空;或說二十,于十八中離無散空為散空、無變異空,離相空為自相空、共相空。
釋初頌曰: 能食及所食, 此依身所住, 能見此如理, 所求二谛空。
為常益有情, 為不舍生死, 為善無窮盡, 故觀此為空。
為種姓清淨, 為得諸相好, 為淨諸佛法, 故菩薩觀空。
補特伽羅、法, 實性俱非有, 此無性、有性, 故别立二空。
經曰:度一切苦厄。
贊曰:勝空者言,此上略說破二執、顯二空能度衆苦,既照性空,離諸分别,如蛾出??,永離纏裹,便度苦厄,疾證涅槃。
雖依勝義無度、無得,随世俗中有度、有得。
如應者言,由照性空,能越生死,顯先修益,第三練磨心也。
謂觀轉依深妙難證,若生退屈,應練磨心。
世間有情行麁施等,于命終位尚招勝果,況我今修無障妙善,當來不證度苦轉依?如彼行慧已度苦厄,舍麁重依得無麁重,我亦應爾,勵已增修,不應自輕而生退屈。
「度」者,越也,脫也。
「苦」謂三界有情及處,即業、煩惱所生、所起。
理實有漏無非是苦,此略有三。
諸有漏法,性堕遷流,逼迫不安,皆名行苦。
世間諸樂必歸壞盡,緣合纏憂,俱名壞苦。
性已逼迫,更增楚切,難忍重生,皆名苦苦。
此苦即「厄」,災難義故。
苦或八苦,住胎、出胎俱受逼迫,衆苦根本名生苦,時分朽壞名老苦,大種衰變名病苦,壽命衰沒名死苦,不愛現前名怨憎會苦,所愛乖離名愛别離苦,所希不遂名求不得苦,諸有漏行名略攝一切五取蘊苦。
「厄」謂八難,及諸危怖、小三災等。
由未照空,境相拘縛,心起分别,發煩惱、業,五趣苦生。
既見三種無性為空,或照蘊等即真如空,分别不生,惡果随滅,故諸苦厄皆能越度。
如有頌言: 相縛縛衆生, 亦由麁重縛, 善雙修止觀, 方乃俱解脫。
據實照空亦度惑、業,體寬現果唯說度苦。
即此空相,資糧位中聞、思等照,初十心位第六心後信心不退,不斷善根,便永伏度極重苦厄,故經頌言: 若有成世間, 增上品正見, 雖經曆千生, 終不堕惡道。
至十住中第四住後,麁無明等皆始不行,方能伏度惡趣苦厄,生貴住說除滅煩惱永盡無餘,舍離生死,能出三界。
《緣起經》說,外道異生諸行,皆以四愚為緣;内法異生若放逸者福、不動行,三愚為緣;不放逸者所有諸行,我不說以無明為緣。
故知此後,伏離惡趣一切苦厄。
第七住後更不退位,伏離二乘所應苦厄。
至通達位初證真空後,能永度三惡趣、八處、無暇、貧疾等種一切苦厄,或有亦能永離三界分段苦厄,怖煩惱故;有八地後方離此厄,七地已前留煩惱故。
第十地終照空圓滿,一切有漏種子永除,變易死等苦厄皆盡。
至如來位利樂衆生,或時示現,非實如是。
此觀自在猶未成佛,由照空故,當必皆除,勸示發心,言度一切。
經曰:舍利子! 贊曰:勝空者言,生由法立,法即生因,此廣生空,法空後顯。
如應者言,下陳機感者名,述理垂喻,示彼勝行,除四處也。
義段有三,初、「舍利子」等,總告彰空;次、「是故」等,别結所空;後、「以無所得故」,釋成空理。
梵雲「舍利」,唐曰春鹙,由母辨才指喻為号,顯彼所生故複稱子。
母因能論,子假為名,樹正摧邪,少聞多解,昔楊知見最初悟入,今演性空呼而垂喻。
唯說勝教以統法,顯是理皆空,獨告上人以攝機,即時衆鹹告,彼雖秉告而未悟空,先勸練磨,方除四處。
經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贊曰:謂四大種及此所造,即十色處及法處色,性皆變現,總立色名。
勝空者言,下廣法空。
《大經》說言,「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
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破二種執。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者,破執世俗所取色外别有真空。
不悟真空,執着諸色,妄增惑、業,輪轉生死;今顯由翳所見花色,目病故然,非異空有,故依勝義,色不異空。
如聖教說,因緣生法,我說空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破愚夫執要色無位方始有空,于色、于空種種分别。
今顯依勝義,色本性空,迷悟位殊,義彰空色,如何色滅方乃見空?如翳見花,自性非有,豈要花滅,彼始成空?故于色、空勿生封執,應除倒見,究竟涅槃。
由此二句,經作是言,「色自性空,非色滅空」。
如應者言,若依勝義,諸法皆空都無有者,初雖可爾,理未必然。
真、俗相形,俗無真滅;色、空相待,色滅空亡;故非本來色體空也。
勝空者言,據實此空非空、不空,翻迷對色悟說色空,非此空言即定為空,空亦空故。
如應者言,若因緣色自本都無,應諸愚夫先來智者,是則凡聖互是聖凡,自處師資,實為誰迷?勝空者言,煩惱成覺分,生死即涅槃,塵勞之俦為如來種,諸衆生等本來寂滅,豈非愚夫先即智者? 如應者言,若許色事有異空理,可舍色迷而求空悟;既空本色,智即為愚,求智舍愚,豈非颠倒?且厭生死,求趣涅槃,苦樂不殊,求之何用?愚夫生死已得涅槃,聖者更求極成邪妄。
勝空者言,俗事迷悟,求聖去凡;真理色空,何成取舍? 如應者言,若許事别亦說即空,俱勝義中自成??楯,應未悟者知色即空,其已悟者不悟空色,精勤聖者可愍可傷,懈怠愚夫可欣可樂。
如世尊言,雲何菩薩随順會通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若諸有情于佛所說空性經典,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皆無有事、無生無滅、皆如幻夢,于是等法不能解了;菩薩為彼如理會通,應告彼言,此經不說一切諸法都無所有,但說諸法所言自性都無所有,故說諸法皆無自性;雖有一切所言說事,依止彼故諸言說轉,然彼所說可說自性,據勝義谛非其自性,故說諸法皆無所有;彼一切法所言自性理,既從本都無所有,當何所生?當何所滅?故說諸法無生無滅;又如幻夢,非如顯現如實是有,亦非一切幻夢形質都無所有,如是諸法非如愚夫言說串習勢力所現如實是有,亦非一切諸法勝義離言自性都無所
此意即說修五般若三劫分位,或随自心變作分限,事緒究竟總立時名。
若達空時唯正智證,既修學位通攝所餘。
獨覺利根尚經百劫,況求作佛無多劫因? 經曰:照見五蘊等皆空。
贊曰:此顯由行甚深般若得正慧眼。
達空名「照」,謂色、受等諸有為法,皆有三世、内外、麁細、劣勝、近遠。
積聚名「蘊」,此五謂色、受、想、行、識。
「等」言等取處等諸法。
勝空者言,前破能觀執,顯能觀空,今破所觀執,顯所觀空。
若癡所蔽,迷勝義理,于蘊等中妄執為有,如處夢者見境現前;若正了知勝義谛理,不生執着,如夢覺位了境非有;故行般若,便照性空。
如應者言,雖修一切皆行般若,證真遣妄,由慧照空,故此偏說。
此中「空」言,即三無性。
謂計所執本體非有,相無自性,所以稱空;諸依他起,色如聚沫,受喻浮泡,想同陽焰,行類芭蕉,識猶幻事,無如所執自然生性,故亦名空;圓成實性因觀所執空無方證,或無如彼所執真性,故真勝義亦名為空。
據實三性非空非不空,對破有執總密說空,非後二性都無名空,說一切空是佛密意,于有及無總說空故,如世尊說: 相、生、勝義無自性, 如是我皆已顯示, 若不知佛此密意, 失壞正道不能往。
又此空者即真如理,性非空、有,因空所顯,遮執為有故假名空,愚夫不知,執五蘊等定離真有,起相分别,今推歸本,體即真如,事離于理,無别性故。
由此經言,一切有情皆如來藏,一切法等皆即真如,說有相事則無相空,令諸有情斷諸相縛。
眼類有五,一、肉眼,非定所生大造淨色。
二、天眼,因定所起大造淨色。
三、慧眼,照理空智。
四、法眼,達教有慧。
五、佛眼,前四覺滿總得佛名。
今在因位,慧眼達空,明了矚觀,故名「照見」。
然此空性,資糧位中聽聞、思惟,多唯信解;在加行位方純修觀,雖皆名照,猶帶相故,而未證真;住十地中起無漏觀,通達真理,方實照空;至如來位照見圓滿,知離言境,假名為空。
雖此空言通空我、法,逗舍利子,唯說法空,我執久亡,不假空故。
或複我執依法執生,但觀法空,我随空故。
此所說空雖體無異,而依事顯亦有差别,如《大經》中或說十六,謂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或說十七,加無所得空;或說十八,又加自性空;或說十九,别加所緣、增上及互無空;或說二十,于十八中離無散空為散空、無變異空,離相空為自相空、共相空。
釋初頌曰: 能食及所食, 此依身所住, 能見此如理, 所求二谛空。
為常益有情, 為不舍生死, 為善無窮盡, 故觀此為空。
為種姓清淨, 為得諸相好, 為淨諸佛法, 故菩薩觀空。
補特伽羅、法, 實性俱非有, 此無性、有性, 故别立二空。
經曰:度一切苦厄。
贊曰:勝空者言,此上略說破二執、顯二空能度衆苦,既照性空,離諸分别,如蛾出??,永離纏裹,便度苦厄,疾證涅槃。
雖依勝義無度、無得,随世俗中有度、有得。
如應者言,由照性空,能越生死,顯先修益,第三練磨心也。
謂觀轉依深妙難證,若生退屈,應練磨心。
世間有情行麁施等,于命終位尚招勝果,況我今修無障妙善,當來不證度苦轉依?如彼行慧已度苦厄,舍麁重依得無麁重,我亦應爾,勵已增修,不應自輕而生退屈。
「度」者,越也,脫也。
「苦」謂三界有情及處,即業、煩惱所生、所起。
理實有漏無非是苦,此略有三。
諸有漏法,性堕遷流,逼迫不安,皆名行苦。
世間諸樂必歸壞盡,緣合纏憂,俱名壞苦。
性已逼迫,更增楚切,難忍重生,皆名苦苦。
此苦即「厄」,災難義故。
苦或八苦,住胎、出胎俱受逼迫,衆苦根本名生苦,時分朽壞名老苦,大種衰變名病苦,壽命衰沒名死苦,不愛現前名怨憎會苦,所愛乖離名愛别離苦,所希不遂名求不得苦,諸有漏行名略攝一切五取蘊苦。
「厄」謂八難,及諸危怖、小三災等。
由未照空,境相拘縛,心起分别,發煩惱、業,五趣苦生。
既見三種無性為空,或照蘊等即真如空,分别不生,惡果随滅,故諸苦厄皆能越度。
如有頌言: 相縛縛衆生, 亦由麁重縛, 善雙修止觀, 方乃俱解脫。
據實照空亦度惑、業,體寬現果唯說度苦。
即此空相,資糧位中聞、思等照,初十心位第六心後信心不退,不斷善根,便永伏度極重苦厄,故經頌言: 若有成世間, 增上品正見, 雖經曆千生, 終不堕惡道。
至十住中第四住後,麁無明等皆始不行,方能伏度惡趣苦厄,生貴住說除滅煩惱永盡無餘,舍離生死,能出三界。
《緣起經》說,外道異生諸行,皆以四愚為緣;内法異生若放逸者福、不動行,三愚為緣;不放逸者所有諸行,我不說以無明為緣。
故知此後,伏離惡趣一切苦厄。
第七住後更不退位,伏離二乘所應苦厄。
至通達位初證真空後,能永度三惡趣、八處、無暇、貧疾等種一切苦厄,或有亦能永離三界分段苦厄,怖煩惱故;有八地後方離此厄,七地已前留煩惱故。
第十地終照空圓滿,一切有漏種子永除,變易死等苦厄皆盡。
至如來位利樂衆生,或時示現,非實如是。
此觀自在猶未成佛,由照空故,當必皆除,勸示發心,言度一切。
經曰:舍利子! 贊曰:勝空者言,生由法立,法即生因,此廣生空,法空後顯。
如應者言,下陳機感者名,述理垂喻,示彼勝行,除四處也。
義段有三,初、「舍利子」等,總告彰空;次、「是故」等,别結所空;後、「以無所得故」,釋成空理。
梵雲「舍利」,唐曰春鹙,由母辨才指喻為号,顯彼所生故複稱子。
母因能論,子假為名,樹正摧邪,少聞多解,昔楊知見最初悟入,今演性空呼而垂喻。
唯說勝教以統法,顯是理皆空,獨告上人以攝機,即時衆鹹告,彼雖秉告而未悟空,先勸練磨,方除四處。
經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贊曰:謂四大種及此所造,即十色處及法處色,性皆變現,總立色名。
勝空者言,下廣法空。
《大經》說言,「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
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破二種執。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者,破執世俗所取色外别有真空。
不悟真空,執着諸色,妄增惑、業,輪轉生死;今顯由翳所見花色,目病故然,非異空有,故依勝義,色不異空。
如聖教說,因緣生法,我說空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破愚夫執要色無位方始有空,于色、于空種種分别。
今顯依勝義,色本性空,迷悟位殊,義彰空色,如何色滅方乃見空?如翳見花,自性非有,豈要花滅,彼始成空?故于色、空勿生封執,應除倒見,究竟涅槃。
由此二句,經作是言,「色自性空,非色滅空」。
如應者言,若依勝義,諸法皆空都無有者,初雖可爾,理未必然。
真、俗相形,俗無真滅;色、空相待,色滅空亡;故非本來色體空也。
勝空者言,據實此空非空、不空,翻迷對色悟說色空,非此空言即定為空,空亦空故。
如應者言,若因緣色自本都無,應諸愚夫先來智者,是則凡聖互是聖凡,自處師資,實為誰迷?勝空者言,煩惱成覺分,生死即涅槃,塵勞之俦為如來種,諸衆生等本來寂滅,豈非愚夫先即智者? 如應者言,若許色事有異空理,可舍色迷而求空悟;既空本色,智即為愚,求智舍愚,豈非颠倒?且厭生死,求趣涅槃,苦樂不殊,求之何用?愚夫生死已得涅槃,聖者更求極成邪妄。
勝空者言,俗事迷悟,求聖去凡;真理色空,何成取舍? 如應者言,若許事别亦說即空,俱勝義中自成??楯,應未悟者知色即空,其已悟者不悟空色,精勤聖者可愍可傷,懈怠愚夫可欣可樂。
如世尊言,雲何菩薩随順會通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若諸有情于佛所說空性經典,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皆無有事、無生無滅、皆如幻夢,于是等法不能解了;菩薩為彼如理會通,應告彼言,此經不說一切諸法都無所有,但說諸法所言自性都無所有,故說諸法皆無自性;雖有一切所言說事,依止彼故諸言說轉,然彼所說可說自性,據勝義谛非其自性,故說諸法皆無所有;彼一切法所言自性理,既從本都無所有,當何所生?當何所滅?故說諸法無生無滅;又如幻夢,非如顯現如實是有,亦非一切幻夢形質都無所有,如是諸法非如愚夫言說串習勢力所現如實是有,亦非一切諸法勝義離言自性都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