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大乘基撰
知所學法,如是修已,何相名成能修學者?種、行具修,成十二住,總攝一切菩薩皆盡,此後方得無上菩提,第十三住成圓滿果。
頌曰: 種姓勝解行, 極喜增上戒, 增上心三慧, 無相有功用。
無相無功用, 及以無礙解, 最上菩薩住, 最極如來住。
一、種姓住。
猶未發趣無上菩提,于餘住中唯有因轉,相如前說。
二、勝解行住。
從初發心乃至初地,由前修相,于自住中雖已得淨,為得淨故而修正行,起分别慧,勵意修作,成苦遲通行;勉勵說法,随力亦能現正覺等利益安樂;于前諸行或未普學,諸相未成,意樂未淨。
三、極歡喜住,即是初地。
如前白品并十大願皆現圓滿,由此轉名淨勝意樂;超過異生地,證正性離生,生如來家,成佛真子,紹隆佛種;得諸平等,離諸诤害,獲實證淨,知于菩提我已鄰近;證二空理,成二妙智,生大歡喜,行十法淨修住,謂信、慈、悲、惠舍、無倦、知諸論、解世間、修慚愧、堅力持、供養諸佛。
于九住法專精求趣,多為輪王,王此洲界,調伏悭垢,乃至願我恒處最尊,為有情依,作諸義利。
或樂精進,淨信出家,瞬息須臾證百三摩地,以淨天眼于諸佛國見百如來,變化、住持,皆能解了,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身亦能往,放大光明,普令他見,化為百類,利百有情。
若欲留身,得百劫住,見前後際各百劫事,證百法門,化為百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
四、增上戒住,即第二地。
由前住中十意樂住淨,得入此住。
性戒具足,少邪業道諸惡犯戒亦不現行,況中、上品?能善了知業道因果,自及勸他行諸淨業,于有情苦得大哀愍。
如實觀照,廣見諸佛善根清淨;多為輪王,王四天下。
止息犯戒,一切威力過前十倍。
五、增上心住,即第三地。
由前作意解了通達,複由十淨心得入此住。
能通達諸行有情大菩提,亦正推求脫苦方便,諸煩惱纏無障礙智,淨法界中無分别慧,辨此智見勝三摩地;于菩薩藏精進多聞,不惜身命,舍諸所愛,無有師長不誓承事,教誓皆行,身誓受苦,但聞一頌,勝得大千充滿妙寶,聞佛一句法能引正等覺淨菩薩行,勝得釋、梵、護世等果。
設有告言,「我有一句法能引正等覺淨菩薩行,汝若能投大火坑者,當為汝說」,菩薩歡喜踴躍言能,「正使火坑等三千界,為聞法故,我從梵天尚能投入,況小火坑?為求佛法,尚應久處大地獄中,況餘小苦?」聞已便能法随法行,能引住世間靜慮、等至等,複還棄舍,随願受生;多作釋天帝,化他令斷欲貪,威力過前百千之數。
六、覺分相應增上慧住,即第四地。
由前求多聞成十法明,得入此住。
得十成熟智,修菩提分法,能斷薩迦耶見等一切執着;離诃毀業,修贊美業;心轉調柔,功德隆盛,安住尋求修治地業;圓滿意樂勝解界性,聖教怨敵不能傾動;多作蘇夜摩天王,化除薩迦耶見,威力過前俱胝之數。
七、諸谛相應增上慧住,即第五地。
由前十平等清淨意樂,得入此住。
以十方便觀察諸谛,正毀諸行,悲愍有情;攝受資糧,勤修正願、念、慧行等,皆得增長,離異作意;以諸方便成熟有情,一切工巧皆能引發;多作珊都使多天王,化舍一切内外邪法。
八、緣起相應增上慧住,即第六地。
由前十種法平等性,得入此住。
覺悟緣起,生解脫門,一切邪想皆不能動;為益有情攝受生死,智、悲随逐,無所著智、般若波羅蜜多住現前;證得無量勝三摩地,意樂不壞,餘不能奪;多作妙化天王,化除一切增上慢等,威力過前百千俱胝之數。
九、有功用無相住,即第七地。
由前十種妙方便慧所引世間進道勝行,得入此住。
達佛境界無間缺修,一一刹那證十度等菩提分法,有加行行一切圓滿,極淨住前導猶名有染;工巧智滿,超二乘三摩地境,念念能入滅盡定,能現菩薩甚希奇業;多作他化自在天王,能授二乘現觀方便,威力過前俱胝百千之數。
十、無功用無相住,即第八地。
由前十種入一切法第一義智,得入此住。
以前所修四如實智,今得清淨,成無生忍;斷四災患,愛甚深住,蒙諸如來覺悟勸導,授與無量引發門智、神通、事業,悟入無量分身妙智,得十自在,随受勝利;多作初靜慮天王,創入此住第一刹那,所有福智一切威力,過前諸住所得一倍,第二刹那過前二倍,至十地滿運運增長,說不能盡。
十一、無礙解住,即第九地。
由前于甚深住不生喜足,複于智殊勝性愛樂随入,起智加行,宣說諸法,說法所作皆如實知,成大法師,具無礙解;多作第二靜慮天王。
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即第十地。
前無礙解遍清淨已,堪為法王,受法灌頂,得離垢等無量等持,作佛所作,得一切佛相稱法、座、身、諸眷屬,得大光明,證利有情佛事妙智,逮得無量解脫、陀羅尼門、神通、大念等無數功德;多作過色究竟大自在天王,菩薩道滿資糧周備,從佛大雲堪領廣大微妙法雨,自如大雲同現等覺,普雨法雨殄息塵埃,令善稼穑生長成熟。
此一一住所斷、所修、所證功德,非餘住無,依各圓滿故别建立。
勝解行住趣無相修,所作狹小,有缺不定;次後六住獲無相修,所作廣大,無缺決定;後之四住圓證清淨,領受修果,所作無量。
勝解行住,信等第六心,信生不退、不斷善根;十住第七心,居位不退,不作二乘;至極喜住,所證不退,永無忘失;至無功用無相住,修行不退,任運進修皆求種智,廣行利樂,故留諸惑助願受生,由此不說斷煩惱相。
生有五種。
一、除災生。
由願自在,為大魚等濟諸饑乏,為大醫藥救諸疾病,為大善巧善和诤鬪,為大國王如法息苦,為大天神斷邪見行,為火、為水、為乘、為船、為種種物息除災患。
二、随類生。
願自在力,于傍生等惡類中生,彼所行惡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入酒肆能立其志,入諸淫舍示欲之過,為說正法除彼過失。
三、大勢生。
禀性生時,壽量、形色、族姓、貴富最為殊勝,能除衆生輕慢等過。
四、增上生,受十王果,自在化導,随所應生。
五、最後生,此生資糧已極圓滿,如慈氏等生婆羅門大國師家,如釋迦等生刹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作諸佛事。
複以四相攝受有情。
一者、頓普。
初發心位,普頓攝受一切有情皆為眷屬,随力饒益。
二者、增上。
若為家主,勸識恩惠,孝養父母,妻子等所随時愍給,仆隸等所終不逼切而能堪忍,病等瞻療,愛語、慰喻,猶如自身,不生賤想。
若為國王,不行刀杖,以法理化;财利饒益,依本土田而自食用,不行侵掠;視諸衆生如父、如子,所言誠谛,不行欺詐,勸舍諸惡,教修諸善。
三者、攝取。
平等無傥,不希名利,秉事徒衆等無染攝受,于自義利,正教修習,非邪加行而陷逗之。
四者、随時。
諸有情類下、中、上品,長、短、少時方堪淨故,随應成熟而行攝受。
此十三住,七地所攝,一、種姓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此之三地即初三住;四、行正行地,即次六住;五、決定地,即第十住,堕在第三決定中故;六、決定行地,即第十一住;七、倒究竟地,即第十二、第十三住,因果二中皆究竟故。
此前所說諸菩薩行雖有無量,不過四種。
一、波羅蜜多行,則六、十度。
二、菩提分行,三十七品、四尋思等一切妙行。
三、神通行,即六神通。
四、成熟有情行,即所調伏界、調伏方便界無量,如上所說若所學處、若所學法、若能修學,皆菩薩行,勇猛熾然依前修學,不見行相,是名為行。
此所行法雲何名深?勝空者言,妙理玄邈,不可思議,二乘不能曉,凡夫所不測,故名為深。
如應者言,真谛智境超言議道,非喻所喻,微妙難知,備三無上,具七大性,體、業、利、樂一切殊勝,白法溟海,妙寶泉池,非大菩提為法界主無由相稱,故所修學皆名為深,應勤趣證。
或此一切諸菩薩行,真如實相難可圓證,智慧觀照難可獲得,诠教文字難可悟說,萬行眷屬難可成就,有空境界難可通達,以慧為首,餘性或資,皆名般若,故并名深。
雲何名「時」?勝空者言,若依世俗,信、學、修、證,求、照、達、空;若依勝義,悟法體空,修行般若,事緒究竟,總名為時。
如應者言,無上菩提廣大深遠,非少積因可能證獲,于前所說十二住中,若日夜等時分算數,一一住中經多俱胝百千大劫,或過是數方證方滿。
若以大劫超過一切算數之量,總經于三無數大劫方得證滿。
經初無數大劫于一行中修一行,故證極喜住;經第二無數大劫于一行中修一切行,證無功用、無相住,以意樂淨決定勇猛;後經第三無數大劫一切行中修一切行,證如來住。
此常精進,非不爾者。
若上勇猛如翹足等,或有能轉衆多中劫或多大劫,決定無轉無數大劫,故知因位決定經三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頌曰: 種姓勝解行, 極喜增上戒, 增上心三慧, 無相有功用。
無相無功用, 及以無礙解, 最上菩薩住, 最極如來住。
一、種姓住。
猶未發趣無上菩提,于餘住中唯有因轉,相如前說。
二、勝解行住。
從初發心乃至初地,由前修相,于自住中雖已得淨,為得淨故而修正行,起分别慧,勵意修作,成苦遲通行;勉勵說法,随力亦能現正覺等利益安樂;于前諸行或未普學,諸相未成,意樂未淨。
三、極歡喜住,即是初地。
如前白品并十大願皆現圓滿,由此轉名淨勝意樂;超過異生地,證正性離生,生如來家,成佛真子,紹隆佛種;得諸平等,離諸诤害,獲實證淨,知于菩提我已鄰近;證二空理,成二妙智,生大歡喜,行十法淨修住,謂信、慈、悲、惠舍、無倦、知諸論、解世間、修慚愧、堅力持、供養諸佛。
于九住法專精求趣,多為輪王,王此洲界,調伏悭垢,乃至願我恒處最尊,為有情依,作諸義利。
或樂精進,淨信出家,瞬息須臾證百三摩地,以淨天眼于諸佛國見百如來,變化、住持,皆能解了,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身亦能往,放大光明,普令他見,化為百類,利百有情。
若欲留身,得百劫住,見前後際各百劫事,證百法門,化為百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
四、增上戒住,即第二地。
由前住中十意樂住淨,得入此住。
性戒具足,少邪業道諸惡犯戒亦不現行,況中、上品?能善了知業道因果,自及勸他行諸淨業,于有情苦得大哀愍。
如實觀照,廣見諸佛善根清淨;多為輪王,王四天下。
止息犯戒,一切威力過前十倍。
五、增上心住,即第三地。
由前作意解了通達,複由十淨心得入此住。
能通達諸行有情大菩提,亦正推求脫苦方便,諸煩惱纏無障礙智,淨法界中無分别慧,辨此智見勝三摩地;于菩薩藏精進多聞,不惜身命,舍諸所愛,無有師長不誓承事,教誓皆行,身誓受苦,但聞一頌,勝得大千充滿妙寶,聞佛一句法能引正等覺淨菩薩行,勝得釋、梵、護世等果。
設有告言,「我有一句法能引正等覺淨菩薩行,汝若能投大火坑者,當為汝說」,菩薩歡喜踴躍言能,「正使火坑等三千界,為聞法故,我從梵天尚能投入,況小火坑?為求佛法,尚應久處大地獄中,況餘小苦?」聞已便能法随法行,能引住世間靜慮、等至等,複還棄舍,随願受生;多作釋天帝,化他令斷欲貪,威力過前百千之數。
六、覺分相應增上慧住,即第四地。
由前求多聞成十法明,得入此住。
得十成熟智,修菩提分法,能斷薩迦耶見等一切執着;離诃毀業,修贊美業;心轉調柔,功德隆盛,安住尋求修治地業;圓滿意樂勝解界性,聖教怨敵不能傾動;多作蘇夜摩天王,化除薩迦耶見,威力過前俱胝之數。
七、諸谛相應增上慧住,即第五地。
由前十平等清淨意樂,得入此住。
以十方便觀察諸谛,正毀諸行,悲愍有情;攝受資糧,勤修正願、念、慧行等,皆得增長,離異作意;以諸方便成熟有情,一切工巧皆能引發;多作珊都使多天王,化舍一切内外邪法。
八、緣起相應增上慧住,即第六地。
由前十種法平等性,得入此住。
覺悟緣起,生解脫門,一切邪想皆不能動;為益有情攝受生死,智、悲随逐,無所著智、般若波羅蜜多住現前;證得無量勝三摩地,意樂不壞,餘不能奪;多作妙化天王,化除一切增上慢等,威力過前百千俱胝之數。
九、有功用無相住,即第七地。
由前十種妙方便慧所引世間進道勝行,得入此住。
達佛境界無間缺修,一一刹那證十度等菩提分法,有加行行一切圓滿,極淨住前導猶名有染;工巧智滿,超二乘三摩地境,念念能入滅盡定,能現菩薩甚希奇業;多作他化自在天王,能授二乘現觀方便,威力過前俱胝百千之數。
十、無功用無相住,即第八地。
由前十種入一切法第一義智,得入此住。
以前所修四如實智,今得清淨,成無生忍;斷四災患,愛甚深住,蒙諸如來覺悟勸導,授與無量引發門智、神通、事業,悟入無量分身妙智,得十自在,随受勝利;多作初靜慮天王,創入此住第一刹那,所有福智一切威力,過前諸住所得一倍,第二刹那過前二倍,至十地滿運運增長,說不能盡。
十一、無礙解住,即第九地。
由前于甚深住不生喜足,複于智殊勝性愛樂随入,起智加行,宣說諸法,說法所作皆如實知,成大法師,具無礙解;多作第二靜慮天王。
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即第十地。
前無礙解遍清淨已,堪為法王,受法灌頂,得離垢等無量等持,作佛所作,得一切佛相稱法、座、身、諸眷屬,得大光明,證利有情佛事妙智,逮得無量解脫、陀羅尼門、神通、大念等無數功德;多作過色究竟大自在天王,菩薩道滿資糧周備,從佛大雲堪領廣大微妙法雨,自如大雲同現等覺,普雨法雨殄息塵埃,令善稼穑生長成熟。
此一一住所斷、所修、所證功德,非餘住無,依各圓滿故别建立。
勝解行住趣無相修,所作狹小,有缺不定;次後六住獲無相修,所作廣大,無缺決定;後之四住圓證清淨,領受修果,所作無量。
勝解行住,信等第六心,信生不退、不斷善根;十住第七心,居位不退,不作二乘;至極喜住,所證不退,永無忘失;至無功用無相住,修行不退,任運進修皆求種智,廣行利樂,故留諸惑助願受生,由此不說斷煩惱相。
生有五種。
一、除災生。
由願自在,為大魚等濟諸饑乏,為大醫藥救諸疾病,為大善巧善和诤鬪,為大國王如法息苦,為大天神斷邪見行,為火、為水、為乘、為船、為種種物息除災患。
二、随類生。
願自在力,于傍生等惡類中生,彼所行惡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入酒肆能立其志,入諸淫舍示欲之過,為說正法除彼過失。
三、大勢生。
禀性生時,壽量、形色、族姓、貴富最為殊勝,能除衆生輕慢等過。
四、增上生,受十王果,自在化導,随所應生。
五、最後生,此生資糧已極圓滿,如慈氏等生婆羅門大國師家,如釋迦等生刹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作諸佛事。
複以四相攝受有情。
一者、頓普。
初發心位,普頓攝受一切有情皆為眷屬,随力饒益。
二者、增上。
若為家主,勸識恩惠,孝養父母,妻子等所随時愍給,仆隸等所終不逼切而能堪忍,病等瞻療,愛語、慰喻,猶如自身,不生賤想。
若為國王,不行刀杖,以法理化;财利饒益,依本土田而自食用,不行侵掠;視諸衆生如父、如子,所言誠谛,不行欺詐,勸舍諸惡,教修諸善。
三者、攝取。
平等無傥,不希名利,秉事徒衆等無染攝受,于自義利,正教修習,非邪加行而陷逗之。
四者、随時。
諸有情類下、中、上品,長、短、少時方堪淨故,随應成熟而行攝受。
此十三住,七地所攝,一、種姓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此之三地即初三住;四、行正行地,即次六住;五、決定地,即第十住,堕在第三決定中故;六、決定行地,即第十一住;七、倒究竟地,即第十二、第十三住,因果二中皆究竟故。
此前所說諸菩薩行雖有無量,不過四種。
一、波羅蜜多行,則六、十度。
二、菩提分行,三十七品、四尋思等一切妙行。
三、神通行,即六神通。
四、成熟有情行,即所調伏界、調伏方便界無量,如上所說若所學處、若所學法、若能修學,皆菩薩行,勇猛熾然依前修學,不見行相,是名為行。
此所行法雲何名深?勝空者言,妙理玄邈,不可思議,二乘不能曉,凡夫所不測,故名為深。
如應者言,真谛智境超言議道,非喻所喻,微妙難知,備三無上,具七大性,體、業、利、樂一切殊勝,白法溟海,妙寶泉池,非大菩提為法界主無由相稱,故所修學皆名為深,應勤趣證。
或此一切諸菩薩行,真如實相難可圓證,智慧觀照難可獲得,诠教文字難可悟說,萬行眷屬難可成就,有空境界難可通達,以慧為首,餘性或資,皆名般若,故并名深。
雲何名「時」?勝空者言,若依世俗,信、學、修、證,求、照、達、空;若依勝義,悟法體空,修行般若,事緒究竟,總名為時。
如應者言,無上菩提廣大深遠,非少積因可能證獲,于前所說十二住中,若日夜等時分算數,一一住中經多俱胝百千大劫,或過是數方證方滿。
若以大劫超過一切算數之量,總經于三無數大劫方得證滿。
經初無數大劫于一行中修一行,故證極喜住;經第二無數大劫于一行中修一切行,證無功用、無相住,以意樂淨決定勇猛;後經第三無數大劫一切行中修一切行,證如來住。
此常精進,非不爾者。
若上勇猛如翹足等,或有能轉衆多中劫或多大劫,決定無轉無數大劫,故知因位決定經三無數大劫修行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