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大乘基撰
贊曰:今為有情結習所蔽,敬受邪教,诽毀大乘;于空、有經如言計着,随印所解,互生厭希;設希出要,親依善友,由各迷方,邪亂授學;懼廣文海初不趣求,雖樂略經而不能了;于真俗谛競說有無,心、境法中遞生取舍;令正法義真謬具分,信學有情皆獲利樂,依先所授略贊中道。
如《解深密經》中,佛依遍計所執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涅槃,相、生、勝義三無性已,時勝義生菩薩白佛言,世尊佛初唯為趣聲聞者轉四谛輪,雖甚希奇,然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次複唯為趣大乘者轉隐密輪,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涅槃,雖更希奇,猶未了義,亦諸诤論安足處所;今為發趣一切乘者轉顯了輪,無上、無容,是勝義中真了義教,非諸诤論安足處所。
《金光明經》說此三法名轉、照、持。
輪,摧破名,具遮、表故。
由諸有情迷法實相,起造惑業,淪生死海,大聖法王證法自性,善巧方便,應彼機宜,離言法中以言顯說,欲令随獲中道實相,故有頌言: 諸佛或說我, 或時說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餘經複說,佛以一音演無邊義,衆生随類各得解等,既猶天鼓應念發聲,亦類末尼如求雨寶,應物雖設種種法門,智見純和,未生乖競。
佛涅槃後,因彼大天人、法糺紛,初封着有,如有頌曰: 應審觀佛教, 聖谛說為依, 如采沙中金, 擇取其真實。
聖龍猛等為除有執,采集真教,究暢空宗,如别頌曰: 真性有為空, 如幻緣生故, 無為無有實, 不起似空華。
彼言,世俗可說法有,依勝義谛一切皆空,雖此真空性非空、有,寄诠勝義理皆性空。
有情由是次生空見,無着菩薩複請慈尊說中道教,雙除二執,而說頌言: 虛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彼言,世俗說我、法有,依勝義谛唯此二空,雖佛為破執空、執有,總相宣說諸法有、空,或說諸法非空非有。
名字性離,空、有雙非,勝義寄诠,有空有有,故慈尊說,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稱之為無,非說有、空法皆空、有,觀斯聖意,空、有無乖,法離智诠,何空何有?對機遣病,假說有、空。
後諸學徒随文起執,己之所解謂契中宗,他之所知将為謬說,今贊經義,申其兩端,妙理是非,智者當了。
「般若波羅蜜多」者,《大經》之通名;「心經」者,此經之别稱,般若之心經也。
三磨娑釋依士為名,蘇漫多聲屬主為目,雖此心經亦名般若,彼總此别故但名心。
「般若」,慧義。
古釋有三,一、實相謂真理,二、觀照謂真慧,三、文字謂真教;今釋有五,第四、眷屬謂萬行,第五、境界謂諸法。
福、智俱修,有、空齊照,尋诠會旨,究理解生,慧性、慧資,皆名般若。
能除障習,證法真理,衆德之首,萬行之導,雖獨名慧,攝一切法。
「波羅」者,彼岸義。
古說有二,謂菩提、涅槃,今釋有五,一、所知,二、教,三、理,四、行,五、果。
「蜜多」者,離義,到義,由行般若,離諸障染,境盡有無,解窮六藏,義洞真俗,業備二因,覺滿寂圓,斯升彼岸,體用兼舉,故立此名。
然所修行具七最勝,方可得名波羅蜜多,一、住菩薩種姓,二、依大菩提心,三、悲愍有情,四、具行事業,五、無相智所攝,六、回向菩提,七、不為二障間雜。
若行慧等一切善業,随阙此一,非到彼岸。
此在初劫名波羅蜜多,在第二劫名近波羅蜜多,在第三劫名大波羅蜜多,佛果位中更無異稱,今包因果,故舉通名。
心者,堅實妙最之稱。
《大經》随機,義、文俱廣,受、持、傳、習,或生怯退,傳法聖者錄其堅實妙最之旨,别出此經。
三分、二序故皆遺阙,甄綜精微,纂提綱迹,事雖萬像,統即色而為空,道縱千門,貫無智而兼得,探廣文之秘旨,标貞心以為稱。
「經」者,津妙理之格言,掖迷生之恒範,欲令随證,或依或說般若貞實,而說此經,故以心目,如《瑜伽論》水陸華等,《十地》等經。
經曰:觀自在菩薩。
贊曰:勝空者言,今此經中略有二分,初、「觀自在」等破二執、顯二空,後、「菩提薩埵」等歎二依、得二利。
《大經》雲,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
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故今标菩薩令彼不見,故破生執而說生空。
如應者言,今此經中總有三分,初、「觀自在」等标上人修行,勸示發心;次、「舍利子」等陳機感者名,述理垂喻;後、「菩提薩埵」等彰依學之德歎獲勝利。
或初、令練磨,次、斷除四處,後、離苦圓證。
練磨有三,今标菩薩先修行人,勸示發心,初練磨也。
謂聞菩提廣大深遠,若生退屈,應練磨心。
彼觀自在昔初發意,具諸煩惱,于無明殼建立勝心,舍身、命、财,求佛智慧,興大勇猛,已成等覺;我亦應爾,勵己增修,不應自輕而生退屈。
「觀」者,察義,府救慧悲。
「自在」者,無滞義,拔濟妙用。
諸有殷淨三業歸依,必應所祈,六通垂化,無暇、危苦飛輪摧伏,作不請友,為應病醫,攝利難思,名觀自在。
又「觀」者,照義,了空有慧。
「自在」者,縱任義,所得勝果。
昔行六度,今得果圓,慧觀為先,成十自在,一、壽自在,能延、促命;二、心自在,生死無染;三、财自在,能随樂現,由施所得;四、業自在,唯作善事及勸他為;五、生自在,随欲能往,由戒所得;六、勝解自在,能随欲變,由忍所得;七、願自在,随觀所樂成,由精進所得;八、神力自在,起最勝通,由定所得;九、智自在,随言音慧。
十、法自在,于契經等,由慧所得。
位階補處,道成等覺,無幽不燭,名觀自在。
但言觀音,詞、義俱失。
菩提薩埵,略言菩薩,菩提即般若,薩埵謂方便,此二于有情能作一切利益安樂。
又菩提者,覺義,智所求果。
薩埵者,有情義,悲所度生。
依弘誓語,故名菩薩。
又薩埵者,勇猛義,求大菩提,精勤勇猛,故名菩薩。
又修行者名為薩埵,求三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
有具悲智,遍行慈愍,紹隆淨刹,府救穢方,機感相應,故唯标此。
或處上位諸具大心、妙慧成就,皆觀自在;或指示此令矚曰觀,非住西方來遊此者。
彼《大經》中不别顯故。
經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贊曰:勝空者言,下破法執而說法空。
《大經》次言,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
般若自性空,般若名空故。
如應者言,顯由學慧,方照性空,示先所修法,第二練磨心也。
謂見菩薩萬行難行,若生退屈,應練磨心。
我無始來為求世樂,尚能備受無義衆苦,況求菩提為出生死度有情類生怯劣心?此深般若彼已修學,我亦應爾,省己增修,不應退屈。
彼舍利子先發大心,因施眼故退求小果,恐今更退,勸示練磨。
所言「行」者,勝空者言,若依世俗,欲證出世無分别智,無倒觀空,要學能遣一切所緣聞、思慧等,學照空者即名為行。
若依勝義,由無所得、無分别故,都無所行,是名為行。
《無垢稱》說,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大經》亦言,不見行,不見不行,無自性故。
今言行者,都無所行,是名為行,非有行義。
或有密取餘義釋言,若無所行、無所不行,是則為行;若有所行、有所不行,非為行也。
複有異釋,動念攀緣,為生死根,非為行也;懲心絕慮,為出世本,是名為行。
如應者言,譬如幻士而有所作,雖無實作,非無似者,待因緣聞、信、學、證、說曾無暫舍,然無分别不見行相是謂行義,非都無行。
以病說除,非除法故,若本無法可行可除,即愚法者稱已成覺,說有迷悟,深自毀傷,翳花體空,可不資療,翳既非有,如何假除?翳既不除,初無真眼,由何勝義照花體空?若無所行、無所不行,有情無明、無所不明,應從無始一切皆明,其先未明,今明誰也?便同異道無所不為,背理乖宗,何成覺慧?若絕攀慮即是真行,應無想等皆真聖道,徒設受、持、厭舍、造修,可谛思惟,疾除邪謬! 今言行者,雖行而不見行,非無行義,由此經說不見行、不見不行,假有所行,實無行故,不爾,唯應說不見行;複言不見不行,有何诠理?是故定應如後所說。
然佛果德殊勝無邊,非廣大修,無由證得,故依此義而說行者,要具大乘二種種姓,能于五位漸次修行。
二種姓者,一、本性住種姓,謂住本識能生無漏本性功能;二、習所成種姓,謂聞正法等熏習所起。
雲何應知有本性住種姓,依之修習大菩提因?若性樂施,好贊勸他,無罪事中應時為說,他債不狂,受寄無差,大财寶中心無耽着。
若性成就軟品惡業不極損他,作惡速悔,常行慈愛,知恩報恩,凡所規求不以非法,樂修福業,輕罪重怖,見聞受苦,過于自身,善事好同,惡法樂遠,于諸童仆甞無苦言,于德、有德恒生贊仰。
若被他害,無反報心,他來谏謝,速能納受,終不結恨,不久懷怨。
若性翹勤,夙興晚寐,凡事勇決,樂為究竟,大義無畏,不自輕蔑。
若于法義性審思惟,好樂寂靜,愛慕出離,所作無忘,于怨慈愍。
若性總慧,凡學易成,離惡事中,有力思擇,性不能起上煩惱纏、造無間業、斷善根等,設生惡趣,便能速出,亦不受于猛利大苦,雖受微苦,發增上厭,于苦有情深生悲愍。
若見有此施等麁相,纏蓋輕微,麁重薄[苟*苟],應知定有菩提本性。
然由未遇真實善友為
如《解深密經》中,佛依遍計所執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涅槃,相、生、勝義三無性已,時勝義生菩薩白佛言,世尊佛初唯為趣聲聞者轉四谛輪,雖甚希奇,然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次複唯為趣大乘者轉隐密輪,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涅槃,雖更希奇,猶未了義,亦諸诤論安足處所;今為發趣一切乘者轉顯了輪,無上、無容,是勝義中真了義教,非諸诤論安足處所。
《金光明經》說此三法名轉、照、持。
輪,摧破名,具遮、表故。
由諸有情迷法實相,起造惑業,淪生死海,大聖法王證法自性,善巧方便,應彼機宜,離言法中以言顯說,欲令随獲中道實相,故有頌言: 諸佛或說我, 或時說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餘經複說,佛以一音演無邊義,衆生随類各得解等,既猶天鼓應念發聲,亦類末尼如求雨寶,應物雖設種種法門,智見純和,未生乖競。
佛涅槃後,因彼大天人、法糺紛,初封着有,如有頌曰: 應審觀佛教, 聖谛說為依, 如采沙中金, 擇取其真實。
聖龍猛等為除有執,采集真教,究暢空宗,如别頌曰: 真性有為空, 如幻緣生故, 無為無有實, 不起似空華。
彼言,世俗可說法有,依勝義谛一切皆空,雖此真空性非空、有,寄诠勝義理皆性空。
有情由是次生空見,無着菩薩複請慈尊說中道教,雙除二執,而說頌言: 虛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彼言,世俗說我、法有,依勝義谛唯此二空,雖佛為破執空、執有,總相宣說諸法有、空,或說諸法非空非有。
名字性離,空、有雙非,勝義寄诠,有空有有,故慈尊說,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稱之為無,非說有、空法皆空、有,觀斯聖意,空、有無乖,法離智诠,何空何有?對機遣病,假說有、空。
後諸學徒随文起執,己之所解謂契中宗,他之所知将為謬說,今贊經義,申其兩端,妙理是非,智者當了。
「般若波羅蜜多」者,《大經》之通名;「心經」者,此經之别稱,般若之心經也。
三磨娑釋依士為名,蘇漫多聲屬主為目,雖此心經亦名般若,彼總此别故但名心。
「般若」,慧義。
古釋有三,一、實相謂真理,二、觀照謂真慧,三、文字謂真教;今釋有五,第四、眷屬謂萬行,第五、境界謂諸法。
福、智俱修,有、空齊照,尋诠會旨,究理解生,慧性、慧資,皆名般若。
能除障習,證法真理,衆德之首,萬行之導,雖獨名慧,攝一切法。
「波羅」者,彼岸義。
古說有二,謂菩提、涅槃,今釋有五,一、所知,二、教,三、理,四、行,五、果。
「蜜多」者,離義,到義,由行般若,離諸障染,境盡有無,解窮六藏,義洞真俗,業備二因,覺滿寂圓,斯升彼岸,體用兼舉,故立此名。
然所修行具七最勝,方可得名波羅蜜多,一、住菩薩種姓,二、依大菩提心,三、悲愍有情,四、具行事業,五、無相智所攝,六、回向菩提,七、不為二障間雜。
若行慧等一切善業,随阙此一,非到彼岸。
此在初劫名波羅蜜多,在第二劫名近波羅蜜多,在第三劫名大波羅蜜多,佛果位中更無異稱,今包因果,故舉通名。
心者,堅實妙最之稱。
《大經》随機,義、文俱廣,受、持、傳、習,或生怯退,傳法聖者錄其堅實妙最之旨,别出此經。
三分、二序故皆遺阙,甄綜精微,纂提綱迹,事雖萬像,統即色而為空,道縱千門,貫無智而兼得,探廣文之秘旨,标貞心以為稱。
「經」者,津妙理之格言,掖迷生之恒範,欲令随證,或依或說般若貞實,而說此經,故以心目,如《瑜伽論》水陸華等,《十地》等經。
經曰:觀自在菩薩。
贊曰:勝空者言,今此經中略有二分,初、「觀自在」等破二執、顯二空,後、「菩提薩埵」等歎二依、得二利。
《大經》雲,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
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故今标菩薩令彼不見,故破生執而說生空。
如應者言,今此經中總有三分,初、「觀自在」等标上人修行,勸示發心;次、「舍利子」等陳機感者名,述理垂喻;後、「菩提薩埵」等彰依學之德歎獲勝利。
或初、令練磨,次、斷除四處,後、離苦圓證。
練磨有三,今标菩薩先修行人,勸示發心,初練磨也。
謂聞菩提廣大深遠,若生退屈,應練磨心。
彼觀自在昔初發意,具諸煩惱,于無明殼建立勝心,舍身、命、财,求佛智慧,興大勇猛,已成等覺;我亦應爾,勵己增修,不應自輕而生退屈。
「觀」者,察義,府救慧悲。
「自在」者,無滞義,拔濟妙用。
諸有殷淨三業歸依,必應所祈,六通垂化,無暇、危苦飛輪摧伏,作不請友,為應病醫,攝利難思,名觀自在。
又「觀」者,照義,了空有慧。
「自在」者,縱任義,所得勝果。
昔行六度,今得果圓,慧觀為先,成十自在,一、壽自在,能延、促命;二、心自在,生死無染;三、财自在,能随樂現,由施所得;四、業自在,唯作善事及勸他為;五、生自在,随欲能往,由戒所得;六、勝解自在,能随欲變,由忍所得;七、願自在,随觀所樂成,由精進所得;八、神力自在,起最勝通,由定所得;九、智自在,随言音慧。
十、法自在,于契經等,由慧所得。
位階補處,道成等覺,無幽不燭,名觀自在。
但言觀音,詞、義俱失。
菩提薩埵,略言菩薩,菩提即般若,薩埵謂方便,此二于有情能作一切利益安樂。
又菩提者,覺義,智所求果。
薩埵者,有情義,悲所度生。
依弘誓語,故名菩薩。
又薩埵者,勇猛義,求大菩提,精勤勇猛,故名菩薩。
又修行者名為薩埵,求三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
有具悲智,遍行慈愍,紹隆淨刹,府救穢方,機感相應,故唯标此。
或處上位諸具大心、妙慧成就,皆觀自在;或指示此令矚曰觀,非住西方來遊此者。
彼《大經》中不别顯故。
經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贊曰:勝空者言,下破法執而說法空。
《大經》次言,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
般若自性空,般若名空故。
如應者言,顯由學慧,方照性空,示先所修法,第二練磨心也。
謂見菩薩萬行難行,若生退屈,應練磨心。
我無始來為求世樂,尚能備受無義衆苦,況求菩提為出生死度有情類生怯劣心?此深般若彼已修學,我亦應爾,省己增修,不應退屈。
彼舍利子先發大心,因施眼故退求小果,恐今更退,勸示練磨。
所言「行」者,勝空者言,若依世俗,欲證出世無分别智,無倒觀空,要學能遣一切所緣聞、思慧等,學照空者即名為行。
若依勝義,由無所得、無分别故,都無所行,是名為行。
《無垢稱》說,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大經》亦言,不見行,不見不行,無自性故。
今言行者,都無所行,是名為行,非有行義。
或有密取餘義釋言,若無所行、無所不行,是則為行;若有所行、有所不行,非為行也。
複有異釋,動念攀緣,為生死根,非為行也;懲心絕慮,為出世本,是名為行。
如應者言,譬如幻士而有所作,雖無實作,非無似者,待因緣聞、信、學、證、說曾無暫舍,然無分别不見行相是謂行義,非都無行。
以病說除,非除法故,若本無法可行可除,即愚法者稱已成覺,說有迷悟,深自毀傷,翳花體空,可不資療,翳既非有,如何假除?翳既不除,初無真眼,由何勝義照花體空?若無所行、無所不行,有情無明、無所不明,應從無始一切皆明,其先未明,今明誰也?便同異道無所不為,背理乖宗,何成覺慧?若絕攀慮即是真行,應無想等皆真聖道,徒設受、持、厭舍、造修,可谛思惟,疾除邪謬! 今言行者,雖行而不見行,非無行義,由此經說不見行、不見不行,假有所行,實無行故,不爾,唯應說不見行;複言不見不行,有何诠理?是故定應如後所說。
然佛果德殊勝無邊,非廣大修,無由證得,故依此義而說行者,要具大乘二種種姓,能于五位漸次修行。
二種姓者,一、本性住種姓,謂住本識能生無漏本性功能;二、習所成種姓,謂聞正法等熏習所起。
雲何應知有本性住種姓,依之修習大菩提因?若性樂施,好贊勸他,無罪事中應時為說,他債不狂,受寄無差,大财寶中心無耽着。
若性成就軟品惡業不極損他,作惡速悔,常行慈愛,知恩報恩,凡所規求不以非法,樂修福業,輕罪重怖,見聞受苦,過于自身,善事好同,惡法樂遠,于諸童仆甞無苦言,于德、有德恒生贊仰。
若被他害,無反報心,他來谏謝,速能納受,終不結恨,不久懷怨。
若性翹勤,夙興晚寐,凡事勇決,樂為究竟,大義無畏,不自輕蔑。
若于法義性審思惟,好樂寂靜,愛慕出離,所作無忘,于怨慈愍。
若性總慧,凡學易成,離惡事中,有力思擇,性不能起上煩惱纏、造無間業、斷善根等,設生惡趣,便能速出,亦不受于猛利大苦,雖受微苦,發增上厭,于苦有情深生悲愍。
若見有此施等麁相,纏蓋輕微,麁重薄[苟*苟],應知定有菩提本性。
然由未遇真實善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