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

關燈
地獄。

    造惡應得生天。

    以非緣故。

    既色等諸法不從二生。

    是則無色等。

    以無色等故。

    緣非緣亦無。

    又智度論曰。

    若法不生不滅如虛空。

    雲何有垢有淨。

    譬如虛空。

    雖萬歲雨而亦不濕。

    雖大火燒而亦不熱。

    何以故。

    本自無故。

    謂遍計所執色等本無。

    故不說垢淨。

    垢淨既無。

    何有苦厄。

    三遣增減門。

    以顯色等同空之相。

    有人雲。

    現見色等。

    從因緣故增細成粗。

    從因緣故減粗為細。

    既從因緣增減可得。

    是則不空。

    何為而言色等皆空。

    度一切苦厄。

    答。

    若子之所見。

    其如煩惱渴愛。

    而睹陽??為水。

    水豈實哉。

    蓋即空也。

    故攝大乘為對除增益散動。

    是故經言色自性空等。

    謂遍計所執色等。

    論其自性永無有故。

    既色等永無。

    雲何可說增細成粗。

    減粗為細也。

    既無增減。

    何有苦厄。

    故言度一切苦厄也。

     自下第三牒初類後。

    文即為二。

    先牒初。

    二無眼耳下。

    是類後。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此牒初也。

    彼前來以四門分别色等五蘊一向同空故。

    當知十二處等下四門。

    悉是遍計所執。

    皆亦是空。

    所以然者。

    一切依他所起之性。

    及圓成實性。

    本離名言分别之相。

    謂諸賢聖人。

    為令有情有所趣入。

    遂于二性諸法。

    假施客名。

    其所施客名。

    互相遮異而已。

    論其客名。

    畢竟不能目法自性也。

    又此二性諸法既離性相。

    一切心行所不能緣。

    然諸有情不達名言是客。

    計為定實。

    又不達諸法無有性相。

    計有定實性相為心所行。

    如是妄計定實名相。

    并是遍計所執。

    畢竟是無。

    如石女兒及龜毛等。

    為此義故。

    說之為空。

    遍計所執色等既空。

    所以十二處等下四門遍計所執理亦同。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第二類十二處空。

    所以十二通名處者。

    此之十二。

    一一皆能與識作生長之門。

    是故名處。

    又此十二。

    各各有相差别之義。

    所以名處。

    言十二者。

    謂六根處。

    即眼根處乃至意根處。

    及六塵處。

    即色塵處乃至法塵處。

    具如經列。

    眼以見色為義。

    乃至法以意所行為義。

    如此客名。

    皆假施說。

    然諸異生不達虛假。

    而于其中計有定實名義自性及以差别。

    名遍計所執。

    即此十二遍計所執本來是空。

    所以稱無。

    故言無眼耳等。

    乃至無色聲等。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第三類十八界空。

    所以十八通名界者。

    種子義故。

    謂阿賴耶識中諸法種子。

    說名為界。

    界是因義故。

    又能持自性。

    及能持因果性義。

    故名為界。

    又攝持一切法差别義。

    故名為界。

    謂地等一切諸界。

    雖差别無量。

    皆十八攝。

    言十八者。

    謂六根界。

    即眼界乃至意界。

    及六塵界。

    即色塵界乃至法塵界。

    如處中說。

    并六識界。

    即眼識界乃至意識界。

    此之十八。

    名義自性及以差别。

    但假施說。

    而諸異生計有定實名義自性及以差别。

    如是十八遍計所執本來是空。

    所以稱無。

    故言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也。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第四類十二緣起空。

    此之十二。

    待緣而起。

    故名緣起。

    言十二者。

    謂無明行識。

    及名色六處觸受愛取。

    與有生老死。

    此之十二。

    界攝有四義。

    謂于因時有能引所引。

    于果時有能生所生。

    言因時能引者。

    謂無明行識緣起未生故。

    于今現在薰習阿賴耶識心。

    能引無始名言名色六處觸受等種子。

    使有感果之功。

    言因時所引者。

    謂名色六處觸受等種子。

    由前無明等薰心習氣力故。

    能令當來名色前後相依。

    次第生起。

    種子得增長故。

    言果時能生者。

    謂愛取有。

    于命終位。

    将與異熟随順貪欲随一業習氣現前有故。

    能令前所引名色等感異熟。

    言果時所生者。

    謂生老死。

    由前能生随順貪欲随一業習氣現前有故。

    随于一生衆同分中。

    如先所引名色等異熟生起。

    名生老死。

    然此十二緣起。

    有兩種順次第。

    有兩種逆次第。

    今此文意。

    但明兩種順次第。

    一謂雜染順次第。

    謂無明緣行。

    乃至生緣老死。

    二清淨順次第。

    謂無明滅故行滅。

    乃至生滅故老死滅。

    若于此兩種染淨十二緣起。

    執有定實名義自性及以差别名遍計所執。

    今達此雜染十二緣遍計所執皆空。

    故言無無明乃至無老死。

    又達此清淨十二緣遍計所執皆空。

    故言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

    盡即滅也。

     無苦集滅道。

     第五類四谛空。

    所以此四通名谛者。

    審實不虛。

    是故名谛。

    言苦谛者。

    謂有情生。

    及生所處。

    如是二種。

    由業煩惱力所生故。

    業煩惱增上起故。

    如其次第。

    顯前二種俱是苦性。

    故名苦谛。

    言集谛者。

    謂諸煩惱增上所生諸業。

    俱說名集。

    由此二種。

    而能集起生死苦故。

    故名集谛。

    言滅谛者。

    謂所緣真如境上有漏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