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

關燈
故言滅谛。

    名道谛者。

    謂諸無漏戒定慧等。

    知苦斷集。

    證滅修道。

    運用無壅。

    故名道谛。

    若于此四執有定實名義自性及以差别。

    名遍計所執。

    今達此四遍計所執一切皆空。

    故言無苦集滅道。

    上來第一明所執皆空。

     無智。

    亦無得。

     第二明能證亦空。

    言無智者。

    謂能觀智空。

    言無得者。

    謂所空境空。

    初言無智者。

    謂能觀蘊處等般若。

    本離名言及以性相。

    若執般若以為定實。

    此亦即是遍計所執。

    今遣此定性之智為空。

    故言無智。

    言無得者。

    謂蘊處等遍計所執本來自空。

    非由菩薩強觀使空。

    然後證得蘊處等空。

    故言無得。

    故大品經曰。

    菩薩行般若時。

    行亦不受。

    不行亦不受。

    非行非不行亦不受。

    不受亦不受。

    以般若自性不可得故。

    又以一法性無所有。

    不随諸法行。

    不受諸法相故。

    又上來為破于蘊處等起定實遍計所執。

    故借空以遣之。

    恐人即以空為究竟所證得境。

    故今遣之。

    明此空者亦複非是所證得境。

    故中觀論曰。

    大聖說空法。

    為離諸見故。

    若複見于空。

    諸佛所不化。

    何以故。

    本為有病。

    借空以除。

    有病既除。

    空亦自止。

    如雹摧草。

    草死雹消。

    若其不然。

    舍有取無。

    譬猶逃峰趣壑。

    俱不免于患。

    如何可自止。

     上來寄就遣執約因門以明般若。

     自下第二寄就顯證約果門以明般若。

    因則無依無得。

    果則無相。

    無相般若。

    未曾因果。

    為化有情。

    假作因果名說。

    就此文中。

    複有其二。

    初明依般若故得涅槃。

    二明依般若故得菩提。

    此亦假言依般若得菩提耳。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挂礙。

    無挂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颠倒夢想。

    究竟涅槃。

     前中又五。

    初牒前起後。

    故言以無所得故。

    二明能依之人。

    故言菩提薩埵。

    三明所依般若。

    四明開解脫門。

    五正明契證解脫。

    初三前已說。

    第四明開解脫門。

    無有挂礙者。

    即空解脫門。

    謂達諸法自他俱空。

    則能觀之智。

    不為有性之所挂礙也。

    言無挂礙故無有恐怖者。

    此明無相解脫門。

    由證諸法自他俱空故。

    則知諸法無相。

    所以然者。

    若不知諸法無相。

    外為相礙。

    内多恐怖。

    若證諸法無相。

    外不為相礙。

    内則無有恐怖也。

    遠離颠倒夢想者。

    明無願解脫門。

    由證法無性。

    外不為相礙。

    内無恐怖故。

    達知諸法但是颠倒。

    猶如夢想。

    虛妄不實。

    所以遠離。

    不起願求也。

    究竟涅槃者。

    正明解脫果。

    上空無相願。

    但是所入解脫之門。

    由此門故。

    便能趨入究竟涅槃解脫之處也。

    亦可無有挂礙。

    明得法空。

    由達法無性故。

    智無滞礙。

    無有恐怖。

    明得人空。

    由不計我故。

    内無恐怖。

    遠離颠倒者。

    重牒人空。

    遠離夢想者。

    重牒法空。

    由于二空通達無累。

    故能究竟證涅槃矣。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明由依般若能證菩提。

    文中有三。

    初明能依之人。

    前得涅槃。

    寄就菩薩。

    明從因至果。

    今得菩提。

    假就諸佛。

    明果由因得。

    此即影略互顯門也。

    二依般若下。

    明所依之般若。

    三正明所得菩提。

    菩提之言。

    此翻為覺。

    舊言道者。

    謬也。

    但覺通三乘。

    二乘覺有上。

    故以阿耨多羅言簡之。

    阿此言無。

    耨多羅言上。

    三藐言正。

    三言等。

    菩提言覺。

    謂無上正等覺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第三廣歎顯勝。

    文中有三。

    初四句正歎。

    由依般若。

    能治二執。

    能證二果故。

    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

    夫為咒者。

    以滅惡生善故。

    能銷四魔怨敵。

    故言是大神咒。

    能破二種癡障。

    故言是大明咒。

    此二歎能滅惡。

    一切善中無有過失。

    故言是無上咒。

    佛為衆聖中尊。

    名為無等。

    從般若生。

    故般若名無等等。

    是故經雲。

    諸佛所師。

    所謂法也。

    以法常故。

    諸佛亦常。

    此二歎能生善。

    二能除下。

    釋成歎意。

    謂能除諸苦。

    證二真實。

    此事不虛。

    故歎為神咒等。

    三故說下。

    結彼般若得名咒所由。

    正由具前滅惡生善四義。

    故說般若名之為咒。

     即說咒曰。

     揭谛。

    揭谛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

    菩提薩婆诃 第四重舉前經歎以顯勝。

    即名經為咒。

    非于經外别有咒也。

    其如六門陀羅尼咒。

    還攝前經以為六門耳。

    既以經為咒。

    然諸經咒詞所有文字。

    皆為諸佛菩薩威神力加被。

    一一字句亦攝多義。

    若翻就此方言字。

    或增或減。

    于義有阙。

    誦無良驗。

    為此不翻。

    或别告鬼神及諸天傍生。

    所有言音。

    多非印度常詞。

    是以不翻。

    諸經中咒。

    例悉不翻。

    皆為此耳。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