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
關燈
小
中
大
明般若中。
文複有二。
初明所執皆空。
二無智亦無得下。
明能證亦空。
就明所執空中。
法門無量。
今且約五門而以遣之。
其五者何。
一謂五蘊空。
二謂十二處空。
三謂十八界空。
四謂十二緣起空。
五謂四谛空。
遣此五門。
文即為五。
此中一一門。
皆通遣人法二種遍計所執。
如前已辨。
第一先約五蘊以明空。
其文有三。
初釋前見蘊空之所以。
二舍利子下。
釋前度一切苦厄所由。
三是故下。
牒初類後。
舍利子。
前中言舍利子者。
對揚之賓。
具依梵本。
應雲舍利弗怛羅。
舍利者。
是鳥名。
舊翻為鸜鹆。
或雲身。
三藏雲并非也。
舍利鳥者。
即春莺也。
似鸜鹆耳。
然此之鳥。
極為黠慧。
音聲變轉。
縱任自在。
其于衆鳥蔑以加也。
然此方目斯鳥其名不一。
不可的以一名當之。
故存本音耳。
弗怛羅。
唐的言子。
為之翻之。
舍利是其母名。
其母為性。
聰敏辨捷。
謂印度國方之于莺。
因以名焉。
母先才哲。
雖複逾倫。
然與兄狗祉羅對論。
常屈于兄。
及懷此子。
兄常被屈。
暨于八歲。
凡所言論。
諸國論師莫有敵者。
時人以母聰穎。
今子更逾。
欲顯母子聰穎。
慧高群哲。
故以母之嘉稱。
式标其譽。
問。
今所破顯。
執盡理顯。
斯蓋大士之職司。
非小學之屍務。
今命舍利子而為對揚。
豈不差根耶。
答。
諸佛所化。
菩薩名同。
複何怪人。
執二乘人。
執法情固。
然舍利子于二乘中。
智慧為最。
今親對佛。
知法性空。
類勵同乘。
達法無性。
不應執實。
又佛力加被。
令解空除執。
以勵不暨也。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文中第一釋前見蘊空之所以。
何以故。
時衆疑雲。
一切衆生。
悉皆見知色等五蘊是其實有。
今何以故言菩薩見空。
故今明遍計所執色等五蘊本來空無。
譬目熱眩。
而于空中現種種色。
此色與空。
一而無二。
遍計執色亦複如是。
煩惱熱眩。
于自心中有空現色。
而此色性與空不異。
都無所有。
故告舍利子言。
色不異空。
若色實有與空異者。
空中應有五蘊。
今諸菩薩。
以真實正智。
見遍計色蘊本自空無。
故言色不異空。
色既不異于空。
空複豈當而得異色。
故言空不異色。
既不相異。
所以言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之與空。
平等平等。
無有差别。
故知此色本來自空。
非是菩薩強觀使空。
若色實有不空。
菩薩強觀使空。
菩薩便成颠倒。
凡夫見實。
應非颠倒。
而實不爾。
故知色空。
受想行識等亦複如是者。
如色與空不二。
餘四蘊等理亦同然。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第二釋前度一切苦厄所由。
正由色等五蘊畢竟同空。
無有生滅等故。
是故苦厄亦無。
故雲度也。
就此文中。
凡約四門。
以顯同空所以度厄。
有人言。
色等諸法定性是有。
何以故。
是諸智人。
或謂色等諸法從自體生。
或謂從他生。
或謂自他共生。
或無因生。
種種說色等法生。
何故言空。
無有苦厄。
故今佛告舍利子。
是色等諸法。
但有空相。
而無有生。
汝若言色等諸法從自體生。
則一法有二體。
所以然者。
若直一體。
則無有生。
若言從自體生。
則有自體為能長生。
複有所從生。
故有二體。
若能生之自體。
複有所從生。
所從生無窮。
若能生自體無所從生。
生則無從生。
若無從生。
則無自體生。
若無自體生。
是無自性生。
自性生無故。
他性生亦無。
何以故。
因自性故有他性。
于他亦無是自性。
今自性無故。
他性亦無。
是故不應從他生。
若自他性俱無。
則無共生。
若言無因生。
是則不可。
何以故。
有因生尚已破壞。
況複無因而能有生。
若無因而有生者。
布施持戒應堕地獄。
十惡五逆應當生天。
以俱無因故。
若實有色等生。
可說有滅。
今既無色等生。
則亦無滅。
遍計所執色等自性生滅俱無。
非空如何。
本為有色等。
所以有苦厄。
今若色等既空。
是以苦厄斯度。
二遣垢淨門。
以顯色等同空之相。
有人雲。
現見有漏諸染色等。
從垢因緣生。
無漏諸淨色等。
從無染因緣得。
是則色等諸法有垢有淨。
既有垢淨。
則為不空。
何得而言色等諸法同于空耶。
故中觀論雲。
若謂緣無果。
而從緣中出。
是果何不從。
非緣中而出。
如泥中無瓶。
何不從乳中出。
若必一向無果。
無垢無淨。
無有苦厄。
則無凡聖。
有大邪見過。
答。
子徒以熱眩之目睹乎空華。
而豈知夫華即空哉。
故中觀雲。
果從衆緣生。
是緣無自性。
緣若無自性。
是緣則非有。
緣自體既無。
何能生于果。
是故色等垢淨諸果。
不從緣生。
亦不從非緣生。
以緣尚不能生。
非緣何能生。
若非緣而能生果者。
造善應堕
文複有二。
初明所執皆空。
二無智亦無得下。
明能證亦空。
就明所執空中。
法門無量。
今且約五門而以遣之。
其五者何。
一謂五蘊空。
二謂十二處空。
三謂十八界空。
四謂十二緣起空。
五謂四谛空。
遣此五門。
文即為五。
此中一一門。
皆通遣人法二種遍計所執。
如前已辨。
第一先約五蘊以明空。
其文有三。
初釋前見蘊空之所以。
二舍利子下。
釋前度一切苦厄所由。
三是故下。
牒初類後。
舍利子。
前中言舍利子者。
對揚之賓。
具依梵本。
應雲舍利弗怛羅。
舍利者。
是鳥名。
舊翻為鸜鹆。
或雲身。
三藏雲并非也。
舍利鳥者。
即春莺也。
似鸜鹆耳。
然此之鳥。
極為黠慧。
音聲變轉。
縱任自在。
其于衆鳥蔑以加也。
然此方目斯鳥其名不一。
不可的以一名當之。
故存本音耳。
弗怛羅。
唐的言子。
為之翻之。
舍利是其母名。
其母為性。
聰敏辨捷。
謂印度國方之于莺。
因以名焉。
母先才哲。
雖複逾倫。
然與兄狗祉羅對論。
常屈于兄。
及懷此子。
兄常被屈。
暨于八歲。
凡所言論。
諸國論師莫有敵者。
時人以母聰穎。
今子更逾。
欲顯母子聰穎。
慧高群哲。
故以母之嘉稱。
式标其譽。
問。
今所破顯。
執盡理顯。
斯蓋大士之職司。
非小學之屍務。
今命舍利子而為對揚。
豈不差根耶。
答。
諸佛所化。
菩薩名同。
複何怪人。
執二乘人。
執法情固。
然舍利子于二乘中。
智慧為最。
今親對佛。
知法性空。
類勵同乘。
達法無性。
不應執實。
又佛力加被。
令解空除執。
以勵不暨也。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文中第一釋前見蘊空之所以。
何以故。
時衆疑雲。
一切衆生。
悉皆見知色等五蘊是其實有。
今何以故言菩薩見空。
故今明遍計所執色等五蘊本來空無。
譬目熱眩。
而于空中現種種色。
此色與空。
一而無二。
遍計執色亦複如是。
煩惱熱眩。
于自心中有空現色。
而此色性與空不異。
都無所有。
故告舍利子言。
色不異空。
若色實有與空異者。
空中應有五蘊。
今諸菩薩。
以真實正智。
見遍計色蘊本自空無。
故言色不異空。
色既不異于空。
空複豈當而得異色。
故言空不異色。
既不相異。
所以言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之與空。
平等平等。
無有差别。
故知此色本來自空。
非是菩薩強觀使空。
若色實有不空。
菩薩強觀使空。
菩薩便成颠倒。
凡夫見實。
應非颠倒。
而實不爾。
故知色空。
受想行識等亦複如是者。
如色與空不二。
餘四蘊等理亦同然。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第二釋前度一切苦厄所由。
正由色等五蘊畢竟同空。
無有生滅等故。
是故苦厄亦無。
故雲度也。
就此文中。
凡約四門。
以顯同空所以度厄。
有人言。
色等諸法定性是有。
何以故。
是諸智人。
或謂色等諸法從自體生。
或謂從他生。
或謂自他共生。
或無因生。
種種說色等法生。
何故言空。
無有苦厄。
故今佛告舍利子。
是色等諸法。
但有空相。
而無有生。
汝若言色等諸法從自體生。
則一法有二體。
所以然者。
若直一體。
則無有生。
若言從自體生。
則有自體為能長生。
複有所從生。
故有二體。
若能生之自體。
複有所從生。
所從生無窮。
若能生自體無所從生。
生則無從生。
若無從生。
則無自體生。
若無自體生。
是無自性生。
自性生無故。
他性生亦無。
何以故。
因自性故有他性。
于他亦無是自性。
今自性無故。
他性亦無。
是故不應從他生。
若自他性俱無。
則無共生。
若言無因生。
是則不可。
何以故。
有因生尚已破壞。
況複無因而能有生。
若無因而有生者。
布施持戒應堕地獄。
十惡五逆應當生天。
以俱無因故。
若實有色等生。
可說有滅。
今既無色等生。
則亦無滅。
遍計所執色等自性生滅俱無。
非空如何。
本為有色等。
所以有苦厄。
今若色等既空。
是以苦厄斯度。
二遣垢淨門。
以顯色等同空之相。
有人雲。
現見有漏諸染色等。
從垢因緣生。
無漏諸淨色等。
從無染因緣得。
是則色等諸法有垢有淨。
既有垢淨。
則為不空。
何得而言色等諸法同于空耶。
故中觀論雲。
若謂緣無果。
而從緣中出。
是果何不從。
非緣中而出。
如泥中無瓶。
何不從乳中出。
若必一向無果。
無垢無淨。
無有苦厄。
則無凡聖。
有大邪見過。
答。
子徒以熱眩之目睹乎空華。
而豈知夫華即空哉。
故中觀雲。
果從衆緣生。
是緣無自性。
緣若無自性。
是緣則非有。
緣自體既無。
何能生于果。
是故色等垢淨諸果。
不從緣生。
亦不從非緣生。
以緣尚不能生。
非緣何能生。
若非緣而能生果者。
造善應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