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

關燈
哉。

    欲言其有。

    無狀無形。

    欲言其無。

    聖以之靈。

    夫言真俗如如實際法性實相者強謂之矣。

     第四分文解釋。

    就此文中。

    總分為二。

    先略。

    後廣。

    略中有四。

    初一明造修之者。

    二行深般若下。

    明習應之慧。

    三照見五蘊下。

    明契證之境。

    四度一切苦厄下。

    明理圓克果。

    二舍利子下。

    重廣分别。

     觀自在菩薩。

     就略說之中。

    先解第一造修之者。

    言觀自在菩薩者。

    蓋是登地已上諸大士等通有此德。

    非止彌陀之左輔也。

    何以明之。

    茲法造修。

    出在大般若習應品中。

    佛對舍利子。

    明諸菩薩習行般若。

    應當思惟菩薩及佛般若五蘊等。

    一切諸法但有名字。

    如我衆生皆不可得。

    以其空故。

    此謂一切入地菩薩習行般若。

    應思惟觀察世出世等一切諸法。

    但有随俗假立名字。

    畢竟無有真俗性相。

    以諸法相。

    但是遍計所執。

    畢竟空故。

    由作此解。

    觀諸法空。

    于一切境無有壅礙。

    故稱觀自在。

    舊經曰觀世音。

    音者即是音聲名字。

    謂觀諸法但有随俗假立音聲名字而已。

    問。

    何以得知作此習行。

    是入地菩薩。

    非地前邪。

    答。

    準經校量。

    習行般若。

    唯除佛慧。

    餘悉不及。

    故知非是地前明矣。

    言菩薩者。

    茲文略也。

    若具梵言。

    應曰菩提薩埵摩诃薩埵。

    菩提。

    唐稱為覺。

    舊或翻道。

    謬也。

    問。

    佛陀。

    唐亦言覺。

    故以菩提為道。

    二名無濫。

    殆得厥中。

    何言謬耶。

    答。

    佛陀蓋取能證覺之者。

    不取于覺。

    菩提止取能證之覺。

    不取于者。

    覺名雖同。

    者智不一。

    豈可以末伽之道。

    而譯夫菩提之覺乎。

    是以真谛在果。

    已鑒纰謬。

    彰之攝論。

    可不信欤。

    薩埵。

    唐言有情。

    舊曰衆生。

    誤也。

    薄呼繕那。

    唐言衆生。

    有情。

    衆生。

    梵語全别。

    不可濫翻也。

    摩诃。

    言大。

    薩埵。

    言有情。

    謂覺有情大有情也。

    覺是所求。

    有情是能求。

    覺者有情。

    名通三乘。

    故以大有情簡之。

    顯非求中下乘覺有情也。

    又覺是所求境。

    有情是所為境。

    謂具自他大願。

    求于妙覺利有情故。

    又薩埵者。

    是勇猛義。

    精進勇猛求于大覺。

    故名菩提薩埵。

    今為此方好略。

    于菩下去提。

    薩下除埵。

    是以但言菩薩。

    此通諸位。

    今取地上。

    應言摩诃薩。

    而文無者。

    為存略也。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第二明習應之慧。

    言行深般若者。

    夫大明無相。

    妙慧無知。

    無相故群相已淪。

    相所不能相。

    無知故庶知由泯。

    知所不能知。

    雖知所不能知。

    而圓鏡幽明。

    鑒極法界。

    雖相所不能相。

    然散影三千。

    垂形萬有。

    斯可謂形于無知矣。

    能形于無知者。

    豈形知之能量哉。

    是故經曰。

    菩薩行般若時。

    不念我行般若。

    不行般若。

    非不行般若。

    菩薩如是行。

    能為無量衆生而作益。

    然亦不念有是益。

    何以故。

    是菩薩不見有法出法性者故。

    如是行般若。

    為最第一。

    最尊最勝。

    為無有上。

    其為深者不亦宜乎。

     照見五蘊等皆空(此疏及基師幽贊。

    均有等字。

    他本無)。

     第三明契證之境。

    言照見五蘊等皆空者。

    色受想行識。

    名為五蘊。

    等取十二處。

    十八界。

    十二緣起。

    四谛。

    此之五種皆空。

    故言等皆空也。

    然此五蘊。

    皆通因及果。

    悉聚荷衆法而以成之。

    故通名蘊。

    此但聚荷事也。

    外道諸邪。

    執此五種各有實體。

    又于五上或即或離。

    計有自在運用之我。

    今言等皆空者。

    謂遍計所執一一蘊有實體性。

    此執皆空。

    又于此五若即若離我我所空。

    所以稱皆。

    是故經曰。

    不見色若生相。

    若滅相。

    若垢相。

    若淨相。

    乃至識亦爾。

    其性空故。

    又曰。

    不見色與受合。

    乃至不見行與識合。

    何以故。

    無有法與非法合者。

    其性空故。

    此明二執皆空。

    空中何有生滅合與不合。

     度一切苦厄。

     第四明理圓克果。

    言度一切苦者。

    此明無餘依涅槃果。

    謂達五蘊果空故。

    所以能度生死苦果。

    得無餘依涅槃也。

    言度一切厄者。

    此明有餘依涅槃果。

    謂達五蘊因空故。

    則度一切諸厄流等煩惱之縛。

    此言厄者。

    通謂一切煩惱。

    皆能厄縛衆生。

    非唯四厄也。

    所以達蘊因果俱空。

    言是涅槃者。

    涅槃名解脫。

    空等是解脫之門。

    門已成。

    所以苦厄便盡。

    正證解脫也。

    問。

    入涅槃者。

    通由無相無願。

    何以唯言空耶。

    答。

    無執拒而拟。

    則大方也。

    夫空故無相。

    無相故無願。

    既言空矣。

    則萬法玄同。

    何憂乎二不空耶。

    又以空為首故。

    從可知矣。

    夫托生在業。

    緣空則生湮。

    隐理由煩。

    惑已則理顯。

    今五蘊斯空。

    苦厄雲度。

    契茲極滅。

    故其然矣。

     自下第二廣明般若。

    文亦有四。

    初約遣執以明般若。

    二以無所得故下。

    約就證果以明般若。

    三故知般若下。

    廣歎顯勝。

    四即說咒下。

    重結前經。

    寄咒顯勝。

     初約遣執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