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

關燈
唐 三藏法師 玄奘 譯經 唐大慈恩寺沙門 靖邁 撰疏 夫至理沖微。

    蹄識修泯。

    五眼夷鑒。

    四智昧聆。

    豈以寝疾寄無說表玄。

    告滅訖不言彰妙。

    然真俗雖殊。

    無相不異。

    動靜爰隔。

    離言斯同。

    同未始異。

    異未始同。

    未始異同。

    自同同異。

    未始同異。

    自異異同。

    異自異異。

    異不異同。

    同自同同。

    同不同異。

    同異未嘗一。

    真俗未讵殊。

    而惑者言同即謂同其異。

    言異即謂異其同。

    遍計于是乎增益。

    圓成以之而損減。

    緻使若水洪瀉。

    壞襄庶物。

    惑火炎熾。

    流灼群品。

    惟無上法王。

    欲屏茲霄沴。

    斡圓鏡以幽燭。

    朗大明于玄冥。

    故使境不滞心。

    心無累境。

    境不滞心。

    境無相也。

    心無累境。

    心非見也。

    是以至人用無見之妙慧。

    照無相之真境。

    心境未始異。

    緣照未曾同。

    亡庶執于滞情。

    夷物我于積慮。

    無上神咒。

    其在茲乎。

    言般若者。

    唐言淨慧。

    言波羅者。

    唐言彼岸。

    言蜜多者。

    唐稱為到。

    然慧之與岸。

    名相本淪。

    豈複染淨彼此可得。

    寄美般若。

    強言之矣。

    遠相離邊。

    是以言心。

    故經說雲。

    如衆生心識。

    體雖是有。

    而無長短青黃等相。

    又曰。

    是身為城。

    心王處中。

    故今舉之以顯中實也。

    然以慧為名者。

    盡其照也。

    以岸為稱者。

    極其功也。

    以心為目者。

    窮其實也。

    照之不盡。

    不足以朗大明于種覺。

    功其不極。

    未可以敞幽室于玄都。

    實之不窮。

    安足以冥有無一真俗也。

    文約義包。

    詞華旨妙。

    括群籍之幽緻。

    握庶典之玄樞。

    所以三藏諷味衿抱。

    往還遐阻。

    仗之無累。

    此雖先譯。

    而經目遺文。

    今茲重翻。

    于以無惑。

    邁以志學。

    爰即諷持。

    暨今耳順。

    罔敢由贊。

    敬因心玩。

    聊措短懷。

    非敢傳燈。

    以慕來津。

     将解此經。

    略為四句分别。

    一明始無如是終阙奉行所由。

    二明說般若意。

    三明教之宗旨。

    四分文解釋。

     第一先明始無如是終阙奉行所由。

    問。

    尋夫玄籍格言。

    群經靡異。

    首置如是等說。

    末系奉行之言。

    遂使詳習之緻克諧。

    無盡之燈恒照。

    是以泥越之際。

    尚累茲人。

    辨修多羅。

    故頌此旨。

    唯今至典。

    始無如是之說。

    終阙奉行之言。

    其故何也。

    答。

    原夫鹿苑桴玄。

    沖文未肆于貝疊。

    鹄林掩駕。

    群聖方汗于金篇。

    故使八萬法藏。

    奏希音于五天。

    十二真诠。

    擊玄旨于九有。

    然夫綜括衆經。

    大格唯二。

    一鸠群會之說。

    如華嚴阿含等。

    二纂一會之談。

    如涅槃法華等。

    其餘列行之典。

    或從多會經出。

    則始有如是。

    終具奉行。

    如仁王十地等。

    或從一會經來。

    則始無如是。

    終阙奉行。

    如觀音遺教等。

    今此經者。

    從摩诃般若一會所流。

    是以始無如是。

    終阙奉行矣。

     第二明說般若意。

    意為破除遍計所執。

    夫群生所以隔塵勞之山。

    沈煩惑之海者。

    莫不皆由人法遍計之所累矣。

    故中論曰。

    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

    或韋紐天生。

    或世性生。

    自然生。

    及種種說我及有我所。

    如是等無量謬執。

    堕于無因及以邪因斷常等見。

    不知正法。

    欲斷如是諸邪見等。

    令知佛法。

    以大乘法說因緣相。

    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畢竟空無。

    如般若波羅蜜中說。

    佛告須菩提。

    菩薩坐道場時。

    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

    既欲以大乘法說因緣相。

    因緣相者。

    即依他所起性。

    及圓成實性。

    此之二性。

    心言性相一切永亡。

    而群生惑倒。

    于中迷謬。

    起于人法遍計所執。

    而此所執本來是無。

    故言不生不滅畢竟空無。

    問。

    依他起性。

    可是因緣。

    圓成實性。

    如何亦稱為因緣耶。

    答。

    寄因緣門以明義故。

    雖真如實際。

    亦說因緣。

    以圓成實不離因緣故。

    又智度論問曰。

    何因緣故說般若耶。

    譬如須彌山王及以大地。

    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動。

    今佛有何大事而說般若。

    答。

    為欲宣說菩薩行故。

    為酬梵王先所請故。

    為斷衆生諸疑結故。

    一切衆生為結使病之所惱亂。

    無始已來無人治者。

    常為外道邪師所誤。

    佛為醫王。

    說般若藥而以療之。

    為拔彼諸衆生等出于二邊入中道。

    故說般若。

    又為長爪諸梵志等于佛法中生信心故。

    又說諸法之實相故。

    為如是等種種大事。

    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第三明教之宗旨。

    謂以般若實相為宗。

    般若即依他起性。

    實相即圓成實性。

    遍計所執。

    一向是無。

    如龜毛兔角。

    是故經雲無生無滅畢竟空無等。

    依他起性。

    俗谛故有。

    勝義故無。

    雖言俗有。

    性相名字畢竟亦無。

    勝義性者。

    心言性相本自無矣。

    為遣俗有。

    假于勝義而以除之。

    俗有既夷。

    勝義亦泯。

    斯之二性。

    可以智冥。

    難以情慮。

    是以般若實相境平等。

    然夫法絕群境。

    聖泯衆知。

    絕群境故。

    于外無緣。

    泯衆知故。

    于内無取。

    于外無緣。

    于内無取。

    則内外兩冥。

    心境俱寂。

    複何寄于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