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闡說卷下

關燈
生。

    可見慈悲心。

    無時無處不有也。

    疏鈔雲。

    言慧命者。

    善現達佛智海。

    入深法門。

    悟慧無生。

    覺本源之命。

    非去非來。

    故曰慧命須菩提。

    佛言彼非衆生者。

    皆具真一之性。

    與佛同源。

    故曰非衆生。

    言非不衆生者。

    背真逐妄。

    自喪己靈。

    故曰非不是衆生。

    爾時慧命須菩提六十二字。

    秦譯無。

    惟魏譯有。

    唐穆宗時。

    長安僧靈幽。

    入冥誦經。

    少此一段。

    冥王歎曰。

    貫花之線。

    何斷而不續乎。

    增壽十年。

    令往濠州鐘離寺。

    求石碑全文補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段須菩提以如來說非衆生。

    可見各有自性。

    佛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得之自性而非得之自外也。

    是信詞。

    非疑詞。

    顔曰。

    有法可得。

    是名法縛。

    無法可得。

    方名解脫。

    須菩提以無可得之辭而告世尊。

    世尊即以如是如是而證據之。

    佛又雲。

    我于無上正等正覺。

    乃至無少法可得。

    虛名而已。

    王曰。

    無小法可得。

    則蕩然空空。

    是不可此形相求。

    不可以言說求也。

    但說名為無上正等正覺而見。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至)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言上自諸佛。

    下至蠢動含靈。

    其真性一同。

    故雲平等。

    無有高下。

    即此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也。

    但衆生雖同具此無上正等正覺之性。

    因迷于四相妄緣而失之耳。

    若能以無四相。

    而修一切善法。

    即得無上正等正覺也。

    佛又呼須菩提。

    而謂所言善法者即。

    非善法謂。

    本來無此善法乃。

    假此以開悟衆生耳。

    故但虛名為善法而已。

    此段是佛至此明示學者受持之方。

    最吃緊處。

    全在以修兩字着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五祖曰。

    自性若迷。

    福何可救。

    六祖曰。

    乘船永世求珠。

    不知身是七寶。

    二佛之言。

    皆為世人不修身修性。

    徒施寶以求福道。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此段重戒人不當存有我私見也。

    呼汝等者。

    為提醒會下諸大衆也。

    僧讷曰。

    如來雖設法施。

    廣度衆生。

    而不作是念。

    故誡雲汝等勿謂也。

    莫作是念。

    重誡也。

    度無度相。

    能所一空。

    又曰。

    如來既無我人衆生等相。

    何有時稱我。

    須知假名稱我。

    對所度衆生。

    随世說我。

    顔雲。

    當人自性自度。

    迷來悟度。

    邪來正度。

    從上諸佛所言。

    但有指出路頭。

    須是自行自履。

    豈由他人。

    所以道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若有可度。

    是如來有四相。

    如來乃見性人也。

    所以無我。

    凡夫未見性人也。

    所以我相未忘。

    佛又恐人落分别界。

    故曰。

    即非凡夫。

    所以見如來凡夫。

    本同一性。

    不容分别。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此段佛雲雲。

    上見就如來說。

    又雲不應以具足色身。

    具足諸相見。

    此觀就學者說。

    轉輪聖王。

    即四天王。

    正五九月照南閻浮提二六十月。

    照西瞿耶尼。

    三七十一月照。

    北郁單越。

    四八十二月。

    照東弗婆提。

    如輪之轉管四天下。

    察人間善惡者。

    以業報福德。

    亦具三十二相。

    六祖曰。

    轉輪聖王。

    雖有三十二相。

    豈得同如來。

    世尊引此言者。

    以遣執相之病。

    須菩提是大阿羅漢。

    所悟甚深。

    得方便門。

    不生迷路。

    以冀世尊除遣細惑。

    令後世衆生。

    所見不謬也。

    此段是佛與須菩提。

    恐會下大衆未能了悟非相之說。

    故再細辨。

    前論。

    而結以偈言。

    以釋衆惑也。

    不然須菩提前已知不應。

    以三十二相見如來。

    此何以又言色相如是也。

    疏鈔曰。

    如來法身者。

    非色非聲。

    無相無形。

    不可以心思。

    不不可以識識。

    在凡不少。

    至聖不增。

    看時不見。

    悟則全彰。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至)于法不說斷滅相。

     此段戒人不可存斷滅見也。

    王曰。

    諸法斷滅者。

    謂一切法。

    皆斷之滅之而不用也。

    相謂凡法之相也。

    法固不可以泥。

    然亦豈可以斷滅之哉譬如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