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闡說卷下

關燈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段申明前文。

    而以無有法結雲。

    蓋須菩提叙述前此問答之詞。

    有請益之意。

    所以者何以下。

    佛答也。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者字。

    自明自性。

    告人。

    亦自明自性。

    何法之有。

    乃實指菩薩示之。

    菩薩應除能所心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此段佛又現身說法。

    以無上正等正覺。

    證實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如來。

    佛自謂也。

    正義雲。

    梵語釋迦。

    此雲能仁。

    梵語牟尼。

    此雲寂默。

    寂默為體。

    即是如。

    能仁為用。

    即是來。

    先釋迦而後牟尼者。

    攝用以歸體也。

    先如而後來者。

    從體以起用也。

    總是一個真性。

    如号則為釋迦牟尼。

    通稱則為如來。

    又為佛諸法如義。

    應前以是義故之義。

    皆是佛法。

    即無虛不滅相也。

    即非一切法。

    即無實。

    不著相也。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至)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段又申覆前文。

    而以無我法結之。

    佛複述前譬之人身長大。

    須菩提既知非大身。

    是名大身。

    是悟非大身者。

    即真心也。

    即此無四相之心也。

    故以菩薩亦如是告之焉按前佛言我應滅度衆生雲雲。

    此雲若作是言。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即不名菩薩。

    何也。

    蓋此為菩薩未到佛地住者言之未到佛地住。

    而作是言。

    即不名菩薩。

    佛欲菩薩先去四相為要。

    故緊接以佛說一切法無四相。

    而以通達無我法結之。

    此無我兼人衆壽者言。

    一說莫作是言。

    欲菩薩去能所心也。

    亦通。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華嚴經雲。

    肉眼。

    見一切色故。

    天眼。

    見一切衆生心故。

    慧眼見一切衆生諸般境界故。

    法眼見一切法如實相故。

    佛眼。

    見如來十力故。

    大般若經。

    所謂清淨五眼是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未來心不可得。

     此段重明不住心。

    而語益加切矣。

    王曰。

    佛世界者。

    謂凡一大世界。

    必有一佛設化。

    故凡大世界。

    皆謂之佛世界。

    若幹種心。

    如來悉知。

    以五眼知之也。

    六祖曰。

    爾所國土中。

    所有衆生。

    一一衆生。

    皆有若幹差别。

    心數雖多。

    總名妄心。

    識得妄心非心。

    是名為心。

    顔雲。

    思念前事為過去。

    思念今事為現在。

    思念後事為未來。

    三念總放下着謂之不可得。

    王曰。

    不可得者。

    謂無也。

    言此三心。

    本來無有。

    乃因事而有耳。

    圓覺經。

    所以言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

    謂衆生以六種塵緣之影。

    為自己之心相也。

    過去現在未來讀斷。

    下心不可得四字。

    連誦成句。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如來說得福德多。

     因緣者。

    由因而緣。

    因布施緣及福德也。

    福德有實者。

    布施有用之福德。

    福德無者。

    即福德性。

    此多字。

    與第八分多字異。

    彼以多為不足道。

    此則真為多矣。

    張國維曰。

    此不是無福德。

    乃是福德無。

    無福德。

    則為斷滅。

    福德無。

    乃是湛然清淨。

    即所謂福德性也。

    疏鈔雲。

    若據舍大千珍寶布施。

    其福極多。

    若執着希望福德。

    有得則有盡。

    故雲若福德執實有。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此是反釋之義。

    言以福德無者。

    希望心也。

    既無希望。

    即為無住相施。

    是名無為福。

    若依無住無為而施者。

    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讷曰。

    福有者取相也。

    福無者。

    離相也。

    離相。

    故稱性等虛空。

    其福無量。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此段亦覆前文。

    而以無法可說結之。

    具足。

    無欠缺也。

    具足諸相。

    則不止三十二相。

    凡種種變現神通之相。

    皆是。

    即非者。

    不執有。

    是名者。

    不執無。

    通經皆然。

    王曰。

    說法者。

    實無有法。

    謂本來無法。

    特為衆生除外妄而說耳。

    衆生既悟。

    則不用此法耳。

    故但虛名為說法而已。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至)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此段佛若輕視。

    視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