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關燈
二十二。

    齒相四十齊平。

    淨密根深。

    白逾珂雪。

    二十三。

    四牙鮮白鋒利。

    二十四。

    常得味中上味。

    二十五。

    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耳發際。

    二十六。

    梵奇詞韻和雅。

    随衆多少。

    無不等聞。

    二十七。

    眼睫猶若牛王。

    绀青齊整。

    二十八。

    眼睛绀青鮮白紅環。

    二十九。

    面輪其猶滿月。

    眉相皎淨。

    如天帝弓。

    三十。

    眉間有白毫相。

    柔軟如綿。

    白逾珂雪。

    三十一。

    頂上有烏瑟膩沙。

    高顯周圍。

    猶如天蓋。

    三十二。

    王日休曰以上二段。

    大意謂細而微塵。

    大而世界。

    妙而佛之色身。

    皆為虛妄。

    但有名而已。

    惟真性為真實。

    是以自古及今。

    無變無壞。

    彼三者。

    則有壞故也。

    按所雲三十二相。

    似屬複踏。

    但無可考。

    今姑存之。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至)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此段乃須菩提深贊佛法以勉人處。

    涕淚非泣者以如是甚深經典。

    痛聞之不早也。

    陳曰。

    性中具如來法身。

    夫是之謂生實相。

    經以福兼德言者屢矣。

    而此獨言功德。

    是功成果滿之時。

    則其福為不足道。

    所以壇經有功德在法身中。

    非在相福之句。

    前佛雲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此雲。

    離一切相。

    即名諸佛。

    是須菩提與佛印證處。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至)是名忍辱波羅蜜。

     此段佛随舉布施。

    及忍辱波羅。

    蜜以示人。

    僧肇曰。

    得大乘聞慧解。

    一往聞經。

    身無懼相。

    故名不驚。

    得大乘思慧解。

    深信不疑。

    故名不怖。

    得大乘修慧解。

    順教修行。

    終不有謗。

    故名不畏。

    疏鈔雲。

    何以故者。

    顯因中最勝。

    明标第一波羅蜜者。

    有十種。

    一布施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禅定。

    六智慧。

    七慈。

    八悲。

    九方便。

    十不退。

    今言第一波羅蜜者即布施波羅蜜。

    何故獨言布施第一。

    曰布施者。

    通攝萬行。

    直至菩提。

    尚行布施。

    因布施資生衆善。

    言非者。

    恐有能所之名。

    先拂去能名。

    行無住相施者。

    故曰是名第一波羅蜜者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至)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此段佛以現身說法。

    證忍辱波羅蜜也。

    歌利。

    華言極惡。

    如來昔因中。

    證初地已。

    山居修道。

    王帶宮女出獵。

    倦而寝。

    諸女人入山禮仙。

    王覺而怒。

    入山。

    尋之。

    問仙得果否。

    答曰。

    未得。

    又問以何為戒。

    答曰。

    以忍為戒。

    王割其耳。

    容顔不變。

    又劓其鼻。

    截其手。

    其臣争谏不聽。

    四天王雨沙石。

    王布畏忏悔。

    仙複身如故。

    王乃歸信受記。

    或曰。

    爾時王者。

    即憍陳如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至)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謝曰。

    不住色。

    無财物也。

    按之六祖曰。

    菩薩不為來望自身五欲快樂。

    而行布施。

    但為内破悭心。

    外利益衆生。

    而行布施。

    又曰。

    如來說我人等相。

    畢竟可破壞。

    非真實體也。

    一切衆生。

    盡是假名。

    若離妄心。

    即無衆生可得。

    故言即非衆生。

    按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者。

    謂心有所住。

    即非如來之以不住為住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至)此法無實無虛。

     謝曰。

    真不僞。

    實無虛。

    如必當理。

    不诳則非妄語。

    不異則始終恒一。

    聖言不謬。

    故直修行也。

    六祖曰。

    無實者。

    以法體空寂。

    無相可得。

    然中有恒河性德。

    用之不匮。

    故言無虛。

    按前既說于法實無所得。

    此何以又言如來所得法。

    以無實無虛。

    故即為之所得法。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至)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利令智昏。

    公能生明。

    以上三段。

    皆反覆譬喻。

    以明不住心法也。

    住法布施者。

    如我立規條。

    以強人從我。

    則彼此相蒙。

    人之心昧。

    而我之心亦蔽而無所見。

    不住法布施者如隻示人以自明其心。

    自見其性。

    則人己兩忘。

    同登彼岸。

    何等光明普照也。

     須菩提當來之世(至)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初日中日後日。

    猶言一日早中晚也。

    劫華言世也。

    經中每于段尾屢雲較量福德者。

    皆佛獲念付囑菩薩之深心處。

     須菩提以要言之(至)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雲。

    為發最上乘者說。

    即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雲若樂小法者雲雲。

    即中人以下不可語上也。

    此段是明善。

    聲乘。

    緣覺乘。

    菩薩乘。

    為三乘。

    大乘。

    謂菩薩乘也。

    最上來。

    謂佛乘也。

    聲。

    獨了生死。

    不度衆生。

    名小乘。

    如車乘之小者。

    止能自載也。

    緣覺。

    半為人半為己。

    所度無多。

    名中乘。

    菩薩。

    能度一切衆生。

    名大乘。

    佛能兼衆生菩薩而皆度之。

    為最上乘。

    謝曰。

    千載不墜。

    由于人宏任持運。

    行荷擔義也。

    按此之謂付囑。

    通經旨付囑。

    此其重雲。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至)果報亦不可思議。

     此段是滅惡。

    讷曰。

    造作定業。

    不可逃。

    以行般若。

    故易重為輕。

    地獄雲雲。

    陳曰。

    世人喜于為惡。

    嫉于為善者多矣。

    一見是人。

    為人輕賤。

    便謂讀經無益。

    福報為虛語。

    甚至謗佛罵佛者使人人起退轉心。

    佛之言此。

    所以長善而救失雲。

    地獄餓鬼。

    畜生。

    三惡道也。

    即三途苦。

    阿僧祇。

    華言無央數。

    那由他。

    華言一萬萬。

    按凡佛所言滅度。

    輪回果報等。

    皆以濟末世德禮政刑之窮。

    使人心有所攝。

    以人之畏人。

    不如其畏神。

    故藉此以設教。

    豈可思議乎哉。

     金剛經闡說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