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關燈
華言無生。

    人法俱空。

    已證涅槃。

    聲聞之道。

    至此圓滿已極。

    故不名果而名道謝雲阿羅漢者無生也。

    相滅生盡。

    謂之無生。

    若有計念。

    則見我人起相也。

    黃成辨雲。

    實無有法。

    塵心淨盡。

    無法可學也。

    孫氏雲。

    此果斷三界見思。

    煩惱俱盡。

    又曰四果人。

    俱無得果之心。

    可見聖賢。

    皆以無為法。

    全不住相矣。

    但四果隻是了一身。

    不度衆生。

    佛門謂之小乘。

    诤者。

    争也。

    塵念欲行。

    道念欲遣。

    如水火不相合。

    兩念相争也。

    無诤。

    則理欲俱忘。

    一念不起。

    心無生滅去來。

    惟有本覺常明。

    故名無诤三昧。

    三昧。

    華言正定。

    六祖曰。

    三昧梵音正受。

    亦雲正見。

    遠離九十五種邪見。

    是名正見。

    阿蘭那。

    華言寂靜。

    阿蘭那行者。

    即是清淨行。

    徐士英曰。

    佛所說四果。

    自有等級。

    第一雲。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則是知欲當避。

    此果之初生。

    第二雲。

    一往來。

    則是蹈欲境不再。

    此果之方碩。

    第三雲。

    不來。

    則是去欲境如遺。

    此果之已熟。

    第四雲。

    離欲。

    則是脫然無纖欲可除。

    此果之既收以此觀之。

    亦是下學上達處。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至)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然燈佛。

    是世尊授記之師。

    生時有光于眼耳口鼻有孔中放出。

    如燈之明。

    故号然燈。

    明心見性。

    乃是有法而非法。

    得無所得。

    故曰于法實無所得也。

    莊嚴佛土。

    是從境說。

    答亦從境說。

    談境正所以徴心。

    六祖雲。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以上二段。

    雲雲。

    千經萬典。

    大指會歸于此。

    蓋有所住而生心。

    便是堕外道。

    無所住而不生心。

    便是斷滅。

    稍有錯誤。

    毫??千裡。

    迷則佛衆生。

    悟則衆生佛也。

    五祖宏忍為六祖說金剛經。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言下大悟。

    乃言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

    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無搖動。

    五祖曰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若言下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即名夫丈天人。

    以上二段。

    言法本于心。

    非有所得。

    莊嚴在心。

    不于佛土。

    然則諸菩薩。

    惟當明此心而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

    是世尊傳授心法點睛處。

     須菩提譬如有人(至)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彌華言高妙。

    此山在四天下之中。

    高廣三百三十六萬裡。

    日月繞山而行。

    以為晝夜。

    由此分四面為四天下。

    其上有三十三天。

    為山之至大者。

    故稱山王。

    非身者。

    法身也。

    真心也。

    一切有形相。

    當無不壞。

    惟真性無形相。

    故無得而壞。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至)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恒河西天竺之河。

    從阿耨地東流出。

    周回四十裡。

    沙細如面。

    佛多在此處說法。

    故取以為喻。

    僧肇曰良由施福。

    是染沉溺三有。

    持經福淨。

    超升彼岸。

    是故勝也。

    以上二段言非身喻大身。

    無為福勝有為福也。

     複次須菩提随說是經(至)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天者。

    十八天人之類。

    人者。

    概僧俗而言。

    阿修羅。

    即卵胎化濕諸生。

    謝雲封殡法身謂之塔。

    樹像虛空謝之廟。

    聖體神儀。

    全在四句。

    獻供緻敬。

    宜盡厥心也。

    六祖曰。

    所在之處。

    見人即說是經。

    常行無所得心。

    即此身中。

    有如來全身舍利。

    故言如佛塔廟。

    心清淨而說是經。

    令諸聽者。

    除迷妄心。

    悟得本來佛性。

    常行真實感得天人阿修羅人非人等。

    皆來供養持經之人也。

    又曰自心誦得此經。

    自心解得經義。

    自心體得無著無相之理。

    所在之處常修佛行。

    即自心是佛。

    故言所在之處。

    即為有佛。

    僧若讷曰。

    經者。

    即法寶也。

    即為有佛。

    即佛寶也。

    若尊重弟子。

    即僧寶也。

    經典所在之處。

    即三寶共居也。

    此段歸重經典。

    領起下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是名般若波羅蜜。

     至此說明經名。

    顔柄曰。

    妙明本性。

    湛若大虛。

    體既尚無。

    何名之有。

    如來恐人生斷滅見。

    不得已而強安是名也。

    所以傅大士頌雲。

    恐人生斷滅。

    權且立虛名。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非世界是名世界。

     謂佛有說法則可。

    謂佛有所說則不可。

    玩所字。

    便有造作的意思。

    陳雄曰。

    世尊答文文殊曰。

    在世離世。

    在塵離塵。

    是為究竟法。

    此言非微塵。

    非世界。

    即離塵離世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王日休曰。

    以上二段雲雲。

    三十二相者。

    般若經曰。

    如來足下有平滿相。

    一。

    足下千福輪文。

    無不圓滿。

    二。

    手足并皆柔軟。

    如兜羅綿。

    三。

    兩足一二指間。

    猶如雁王。

    文同绮畫。

    四。

    手足諸指。

    圓滿纖長可愛。

    五。

    足跟廣長圓滿。

    與趺相稱。

    六。

    足趺修高光滿。

    與足跟相稱。

    七。

    雙腨漸須纖如鹿王腨。

    八。

    雙臂平立摩膝。

    如象王鼻。

    九。

    陰相藏密。

    十。

    毛孔各一毛生。

    绀青宛轉。

    十一。

    發毛右旋宛轉。

    十二。

    身皮細薄潤滑。

    垢水不住。

    十三。

    身皮金色晃耀。

    諸寶莊嚴。

    十四。

    兩足兩掌中頸雙肩。

    七處充滿。

    十五。

    肩項圓滿殊妙。

    十六。

    膊腋悉皆充實。

    十七。

    容儀洪滿端直。

    十八。

    身相修廣端嚴。

    十九。

    依相量等園滿。

    二十。

    額臆并身上半。

    威容廣大。

    如獅子王。

    二十一。

    常見面各一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