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卷上

關燈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汝今既然能解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正是我心如是。

    汝亦如是。

    須善護持。

    此則以心印心已竟。

    然空生之稱慧命者。

    正所謂傳佛慧命。

    真不愧矣。

     △二别證。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此即反其預歎之詞。

    而印證耳。

    意謂爾何求全于人。

    如是之深也。

    必欲其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

    及信解受持而後。

    乃許其為第一希有者。

    若然。

    恐亦難得其人。

    即今設或有人。

    縱不能深心信解。

    但聞是經而不驚疑怖畏。

    就算是個上好的了。

    故曰。

    甚為希有。

    正所謂才難。

    不其然乎。

     △二述成二。

    一約法述成二。

    一就智度述成。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此下徴明問何故但聞而不驚畏者。

    便曰甚為希有。

    以其人但聞是經不驚。

    即證佛順俗谛所說六波羅蜜中之第一波羅蜜。

    但聞是經不怖。

    即證佛順真谛所說之即非第一波羅蜜。

    但聞是經不畏。

    即證佛順中道所說之是名第一波羅蜜。

    豈非甚希哉。

    問。

    經中何事。

    是可驚疑怖畏。

    答。

    無著謂于聲聞乘中。

    說有法有空。

    于此聞法無有故驚。

    聞空無有故怖。

    于二無有理中思量不能相應故畏。

    以上乃約文述。

     若約旨述者。

    即初.無我等四相。

    人天聞之。

    誠為可驚。

    以人天未得人空。

    專執我等四相故。

    次.非無我等四相。

    聲聞緣覺聞之。

    誠為可怖。

    以二乘人。

    雖無我等四相。

    已證人空。

    然不能非卻無我等四相。

    而證法空。

    三.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者。

    乃不惟我法雙空。

    并俱空亦空。

    雖菩薩聞之。

    誠亦可畏。

    以權乘菩薩。

    住于法空之境。

    不能将空法之空亦空。

    是以有驚疑怖畏也。

    而此三波羅蜜。

    皆稱第一者何也。

    蓋五度如盲。

    般若如導。

    五度無般若。

    皆不到彼岸故是則般若稱之為第一波羅蜜也。

    當知一往皆明離相無住之旨。

    皆屬般若之用。

    正猶金剛鋒利之用。

    此下将談證悟。

    故舉波羅蜜之究竟彼岸。

    取喻金剛堅固之體也。

    佛因當機已悟金剛般若。

    故說波羅蜜。

    更令深進。

    所謂錦上鋪花耳。

     △二就忍度述成。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此複轉述上文也。

    謂此第一波羅蜜。

    自何而得。

    以從忍辱中來故。

    何則。

    以第一波羅蜜。

    雖是修般若者。

    設非忍度兼資。

    亦不能速到彼岸。

    所謂明人忍慧強也。

    此由一往教諸菩薩。

    度生離相。

    布施無住。

    非有忍力者。

    則不可耳。

    故起信雲。

    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

    随順修行羼提波羅蜜。

    蓋羼提者。

    即忍辱也。

    忍即内心含容也。

    辱乃外來橫逆也。

    其忍有三。

    謂生忍。

    法忍。

    無生法忍。

    夫行是行者。

    不見内有能忍所忍。

    不見外有能辱所辱。

    中間不見有杖木相加等事。

    方是三輪體空。

    一心清淨。

    乃為深得無生法忍也。

    此言忍波羅蜜者。

    是順俗谛之言。

    即生忍也。

    非忍者。

    是順真谛之言。

    即法忍也。

    是名忍辱者。

    是說真俗不二。

    順中道第一義谛之言。

    即無生法忍也。

    意言此人能證此忍。

    方能聞是經。

    于離相度生。

    無住行施。

    深忍好樂。

    而得不驚不怖不畏。

    豈非甚為希有乎。

     △二約人述成。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此印證述成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也。

    謂我昔離相方能行忍。

    如其相不能離。

    雖一言見侮。

    猶銜恨終身。

    矧割截乎。

    乃至節節支解。

    不瞋恨者。

    由離一切相。

    所以成佛也。

    此乃世尊婆心太切。

    所謂為人須為徹。

    殺人須見血。

    因當機雖悟離相之理。

    恐于離相之事。

    尚未了然。

    故将自己做過的樣子。

    拈于他看。

    以便修學。

    且而複恐秪會向第一波羅蜜中覓取般若。

    不能于餘五度上會得般若。

    故廓而充之曰。

    豈惟般若非般若。

    是名般若。

    須知六度皆然。

    即如忍辱。

    非忍辱是名忍辱耳。

    故徴釋雲。

    以何義故。

    說忍非忍。

    是名為忍。

    又行忍辱者。

    有何憑據。

    而知其離相耶。

    故此佛引我昔而證成也。

    蓋人平時。

    可以勉強。

    而至生死大難臨身。

    不能絲毫假借。

    故曰。

    我于爾時。

    無我等者。

    此正燕雀不處巢。

    無以畜衆雛。

    如來不示行。

    無以度衆生。

    故先示離相的樣子耳。

     又徴何以知其如來行忍。

    實無四相。

    聻。

    釋曰。

    我方支解時。

    若少有四相。

    即生瞋恨。

    此又離相之明驗也。

     梵語歌利。

    此雲極惡。

    陳譯為迦陵伽。

    唐譯為羯利。

    此秦譯也。

    茲乃略釋。

    若欲廣明事迹。

    準涅槃經。

    雲。

    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國。

    富單那城。

    婆羅門家。

    是時有王名迦羅富。

    其性暴惡。

    憍慢自在。

    我于爾時。

    為衆生故。

    在彼城外寂然禅思。

    爾時彼王。

    春木花敷。

    與其宮人彩女。

    出城遊觀。

    在林樹下。

    五欲自娛。

    其諸彩女。

    舍王遊戲。

    遂至我所。

    我時為欲斷彼貪故。

    而為說法。

    時王見我。

    便生惡心。

    問言。

    汝得阿羅漢果耶。

    我言。

    未得。

    複言。

    汝得不還果耶。

    我言。

    未得。

    汝既年少。

    未得聖果。

    則為具有貪欲煩惱。

    雲何恣情觀我女人。

    我言。

    大王。

    當知我雖未斷貪欲。

    然其内心。

    實無貪着。

    王言。

    癡人。

    世有仙人。

    服氣食果。

    見色尚貪。

    況汝盛年。

    未斷貪欲。

    雲何見色不貪。

    我言。

    大王。

    見色不貪。

    實不由于服氣食果。

    當由系念無常不淨。

    王言。

    若有輕他而生诽謗。

    雲何得名修持淨戒。

    我言。

    我無瞋妒。

    雲何言謗。

    王言。

    雲何名戒。

    答言。

    忍名為戒。

    王言。

    若忍為戒。

    當截汝耳。

    若能忍者。

    知汝持戒。

    我時被截。

    容顔不變。

    王臣見已。

    谏言。

    如是大士。

    不應加害。

    王言。

    汝等雲何知是大士。

    諸臣曰。

    見受苦時。

    容顔不變。

    王言。

    我當更試。

    即劓其鼻。

    刖其手足。

    爾時我于無量無邊世中。

    修習慈悲。

    愍苦衆生。

    心無瞋恨。

    時四天王。

    心懷瞋忿。

    雨沙礫石。

    王見大怖。

    複至我所。

    長跪白言。

    惟願哀愍。

    聽我忏悔。

    我曰。

    大王。

    我心無瞋。

    亦如無貪。

    王言。

    大德。

    雲何得知。

    我即立誓。

    我若真實無瞋恨者。

    此身平複如故。

    發是願已。

    身即平複。

    更願我于來世。

    得成菩提。

    先度大王。

     是故我今成佛。

    度憍陳如也。

    蓋我之忍。

    非止歌利一時。

    又念五百生中。

    作大仙人。

    名曰說忍。

    于爾所世。

    皆無四相。

    故忍慣。

    而視之為尋常也。

    應知忍無四相。

    即為第一波羅蜜。

    苟無智慧。

    則不能無瞋恨。

    即忍于一時。

    亦不能忍于多世。

    即甘忍其苦。

    亦不能感格于王也。

    此世尊即忍度發明離相者。

    正恐說食不飽。

    是欲當機親嘗一口也。

     △五結成離相。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前既印述已畢。

    至此結勸雲。

    菩薩當如我上來離相發菩提心。

    亦必須修此離相之行也。

    是故二字。

    通結上文。

    正謂爾前問我。

    善男子。

    善女人。

    雲何發心。

    雲何降住。

    是故當知學般若之菩薩。

    應當離相而發心也。

    此佛因顯離相之用。

    并其降住之前。

    發心無法之旨。

    一盤托出。

    其如當機雖聞此說。

    尚欠沉思。

    可惜當面又成錯過。

    故下複有雲何降伏發心之問也。

    設于此處會得發心無法之旨。

    則下半卷問答。

    均可已矣。

    所以貪看眼前浪。

    失卻手中篙。

    乃當機之謂欤。

    此彰般若離相用竟。

     △二彰般若無住用二。

    一正明無住三。

    一不住六塵。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

    應如是布施。

     此乃結前廣略住心無住。

    以彰般若無住之用也。

    因前雖曆明無住。

    正明無住。

    喻明無住。

    校量況顯。

    尚未有結。

    便談離相之用。

    今上已結離相之用。

    故茲當結無住之用。

    此乃正結前文應無所住。

    行于布施。

    并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也。

    不應者。

    即前之應無也。

    亦誡詞也。

    此中言不應生心者。

    良以心本無生。

    因境而生。

    以故生心即妄。

    動念即乖。

    不可住着六塵。

    而行檀度者。

    乃示無住之事也。

    應生無所住心。

    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勸悟無住之理也。

    蓋上之住色等生心。

    即妄心也。

    下之應生無所住心。

    真心也。

    所以用不應二字。

    誡其勿住。

    以應之一字。

    勸其當生。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此明我教爾不應住者何意。

    但爾之心一有住着。

    即屬虛妄之幻識。

    而非無住之真心矣。

    正明有住即乖法體。

    而非無住實相之理。

    故古德雲。

    卻物為上。

    逐物為下。

    瞥起微情。

    即落地上。

    正楞嚴雲。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

    斯之謂也。

     是故下。

    示三輪空也。

    不住色布施者。

    能施空也。

    為利益衆生者。

    即受施空也。

    應如是布施者。

    逆指上文不住之義也。

    内則不住有我。

    外亦不住有人。

    而中間不住可施之物。

    即施物空也。

    是則三輪俱空。

    真可謂無住行施矣。

    此明菩薩行施不應住着。

    原為利益衆生也。

    設或稍有住着。

    則是人我未忘。

    而與衆生結憎愛緣矣。

    若然。

    則互為子孫父母。

    冤家債主。

    百劫千生。

    恩怨纏綿。

    輪回生死。

    何能解脫。

    以故應當行布施時。

    不得住六塵而行布施也。

    果能如是行施。

    則為無住之施。

    無漏福田也。

    所以如來教人行施。

    決不可住相者。

    良有以焉。

     △二不住人法。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

     總結上文。

    修忍行檀以彰無住之義。

    言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者。

    正顯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無相。

    非非有相。

    非非無相。

    非有無俱相。

    非一相非異相。

    非非一相。

    非非異相。

    非一異俱相。

    乃是真空無相之實相也。

    而又說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者。

    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

    種種颠倒。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是以四大和合。

    五蘊六塵。

    衆法相生。

    假名衆生。

    若析皮肉肋骨以歸地。

    精液痰唾以歸水。

    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

    且道妄身安在。

    于中六塵各歸散滅。

    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設離四大五蘊六塵。

    則無衆生可得。

    故雲。

    即非衆生。

    蓋上之諸相非相者。

    謂諸法俱空也。

    則遠離法非法執。

    下之衆生非生者。

    人我皆空也。

    則遠離我執。

    若合前章之義。

    正是三輪空寂。

    三執消融。

    三空顯現。

    此則般若無住之用。

    可謂彰明較著者矣。

     △三結顯真實二。

    一正明真實。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此乃結前起後。

    勉生信解依之修習也。

    因上所明諸相非相。

    衆生非衆生。

    恐雲。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

    此何又說衆生非衆生。

    毋乃空有矛盾。

    二三其說乎。

    故曰。

    如來是真語實語者。

    此明決不疑誤後學。

    如雲。

    佛說苦谛。

    真實無異者是也。

    況佛說法。

    必然契理契機。

    凡有所說。

    皆歸三谛之理。

    至如真語如語。

    乃稱真谛即空而說也。

    實語者。

    此稱中道實相而說也。

    不诳不異。

    此順今時依俗谛而說也。

    又則真語者。

    無妄也。

    實語者。

    無虛也。

    如語者。

    如所得而說也。

    不異者。

    無更變改易也。

    魏譯止此四語。

    什師譯本。

    則有五語。

    蓋順天親論文。

    欲統收四語。

    發明佛意。

    一一真實。

    而非虛诳故耳。

    由是之故。

    須信誠言。

    不汝欺也。

     △二轉釋真實。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此正承佛語真實之義也。

    良由此法無實。

    故說衆生非衆生。

    因其此法無虛。

    故說利益一切衆生。

    是則如來所說。

    皆是稱理。

    皆是真實。

    非诳異矣。

    此正證成無住行施。

    教其不得住着也。

    何故。

    以此阿耨菩提之法。

    不同世間所執陰處界等之法。

    有實有虛。

    此乃無實無虛。

    因其無實。

    則妙有不有。

    以其無虛。

    故真空不空。

    因妙有不有。

    故不住有法。

    所以身相非身相。

    菩提非菩提。

    說法非說法。

    世界非世界。

    微塵非微塵。

    莊嚴非莊嚴等。

    因真空不空。

    則不住非法。

    所以說是名身相。

    是名菩提。

    是名說法。

    是名世界。

    是名微塵。

    是名莊嚴等。

    以是無實故不住有。

    以是無虛故不住空。

    觀佛談真空妙有。

    以彰般若無住之用。

    而至此處。

    亦可謂竭盡而無餘蘊矣。

     △二舉喻顯用二。

    一舉喻二。

    一喻住則不妙。

     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

    即無所見。

     此喻住相之過也。

    乃世尊恐當機不能頓空三輪。

    猶帶廉纖。

    故舉喻以明住相不妙之過也。

    言菩薩心住相行施。

    不惟不能透脫根塵。

    抑且被物所轉。

    反為貪癡所覆。

    徒增憎愛緣耳。

    是知不能得般若無住妙用。

    而行施者。

    頭頭障礙。

    如一雙好眼。

    入于闇室。

    縱有無量家珍。

    且不能見。

    安得其受用者哉。

     △二喻不住方妙。

     若菩薩心。

    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此喻無住之功也。

    蓋住則被境牽纏。

    不住則即能轉物。

    而蕩除三執。

    徹證三空。

    方謂之金剛大用現前也。

    始得情翳冰消。

    智光圓照。

    道眼觀來。

    事事光明。

    即如人之有目。

    又加之日光照耀。

    則能盡見種種之物色矣。

    所謂寸絲不挂。

    萬裡無雲。

    撥開關棙子。

    親見本來人。

    而此無住之用。

    妙莫加焉。

    然則發心菩薩。

    可不深求無住乎。

     △二顯用二。

    一生福用二。

    一自利福。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經。

    受持讀誦。

    即為如來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上以五語二喻。

    證勸無住行施。

    然行施者。

    既得三輪寂。

    三執消。

    三空顯。

    是經之意可謂深矣。

    而猶未識持經功德。

    故此顯之。

    蓋當來之世。

    正屬此時。

    所謂濁惡者多。

    受道者少。

    若非久植善根。

    不能受持讀誦。

    今雲能者。

    不惟能誦文字章句。

    亦能受持無住妙義。

    則其人功德。

    非權乘小果可以企及。

    故雲。

    即為如來以佛智慧。

    悉知悉見。

    此即為之為。

    當訓得字。

    謂即得感格者也。

    以佛智慧。

    言悉知者。

    乃佛三達洞照。

    悉見者。

    五眼圓觀也。

    如是者。

    逆指前來廣略章中。

    虛空無量。

    沙界無邊之功德也。

    問。

    此經前後重重校量。

    佛意何居。

    答。

    良以金剛般若。

    無著真宗。

    誠印心之秘典。

    乃入聖之真诠。

    三執空而妄心休息。

    三智顯而實相圓成。

    稍非觀照精純。

    奚得心空境寂。

    不假文字般若。

    何由認路還家。

    故凡結證之處。

    廣明持說之功。

    不過俾道脈以常流。

    使法源而不竭。

    微言不泯。

    意在斯焉。

     △二利他福二。

    一略說福。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以身布施。

    若複有人。

    聞此經典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

    為人解說。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此較量持說勝身施者。

    以顯般若無住之功也。

    蓋日有三分。

    初日辰巳分。

    中日午未分。

    後日申酉分。

    此言每日三分。

    各用恒河沙身施。

    可謂行檀之精進矣。

    然而不唯一日兩日。

    如是積日而劫。

    壘一而百。

    以至于無量百千萬億劫。

    此則甚言其久也。

    而況日日三分。

    皆以恒沙身而為布施。

    此則内财之施。

    福自難量。

    梵語劫波。

    此雲長時。

    有小中大。

    芥城拂石。

    增減之不同。

    此上較定其福之勝。

    然猶不及聞此經典。

    般若無住之義。

    一念信心耳。

     此言逆者。

    即忤逆。

    所謂謗方等也。

    而曰不逆者。

    即随順此文字般若。

    無住之義。

    不生毀謗。

    隻此之福。

    已勝身施。

    何況受持讀誦。

    為人解說。

    此受持讀誦自利也。

    為人解說利他也。

    正明一聞信順。

    福尚超于恒沙身施。

    何況二利俱備之者。

    則其人福。

    愈難較矣。

    此以要下。

    初由略以較多。

    既難比勝。

    今自廣以至要。

    故雲。

    以要言之。

    意謂設具足贊歎。

    終不可窮。

    以略而言。

    亦有不可心思。

    不可言議。

    不可以多少稱長短量。

    實無邊涯際畔之功德也。

     應知如此内施。

    雖事大時長。

    乃福感有漏。

    苟能随順般若。

    則自他俱利。

    果證菩提。

    是無漏法施之功。

    豈可以有漏生死身而較量哉。

    如來為發下承上而言。

    謂此經具不可思議功德者。

    以為發大乘心者說故。

    為發最上乘心者說故。

    若據起信。

    其大有三。

    謂體相用也。

    複恐濫權。

    故以最上揀之。

    所謂一佛乘也。

    以大乘則通收回小向大。

    漸機人也。

    最上乘。

    則指不曆階級。

    圓頓人也。

     △二廣說福三。

    一正明廣說功德。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

    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

    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勸持廣說以顯功德也。

    謂此經既為大乘人說。

    然能受持廣說。

    具二利之德。

    則此人亦大乘人矣。

    言廣說者。

    于人。

    非止一二。

    于經。

    非止四句。

    所謂向稠人廣衆之中。

    建大法幢。

    普施般若法雨也。

    然則此人之功德。

    非心所測。

    非口所宣。

    唯有如來。

    能悉知見。

    降斯已還。

    皆莫能識。

    何則。

    以此人既能自利利人。

    即為荷擔如來無上菩提故也。

    在背為荷。

    在肩為擔。

    言如是二利之人。

    方是任重緻遠。

    代佛擔擔。

    替佛行道者也。

     △二反顯樂小不能。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着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即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

    為人解說。

     此反顯也。

    正明不能以般若為己任者。

    則非大乘之器。

    問。

    佛心平等。

    施法亦然。

    雲何上說。

    惟為大乘。

    與最上乘耶。

    答。

    樂小者。

    自不能聽信受持。

    并廣說耳。

    所謂一日之價。

    以為大得。

    何暇于留心法王大寶哉。

    以其樂小之流。

    四相未空。

    法執未除。

    愛樂小果。

    著相憍慢。

    耽着虛妄。

    深戀不舍。

    焉能向此般若經中。

    于離相無住之義。

    而肯聽信乎。

    且聽信尚然不能。

    焉能受持讀誦。

    廣為諸人解說其義趣乎。

    正明小機。

    決不能受持廣說耳。

    今既能聽受讀誦。

    為人解說。

    非樂小者可比。

    甯不謂之大乘人。

    最上乘人。

    為荷擔菩提者乎。

     △三結指經處當供。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

    即為是塔。

    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

    以諸花香。

    而散其處。

     此勸護法當供其經也。

    須菩提下。

    在在。

    乃經在所在。

    處處。

    即經處之處也。

    此皆領前無住章中。

    随說是經。

    乃至四句。

    當知此處。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如佛塔廟也。

    言恭者。

    即作禮圍繞。

    而敬者。

    即以諸香花等。

    此即依正而表恭敬也。

    塔乃藏應身舍利之所。

    而此經乃藏法身舍利之處。

    所以益當供之也。

    問。

    前既有此。

    何更重說。

    答。

    前明無住之義。

    言經處與人。

    皆應供養。

    此明無住妙用。

    經處及人。

    甯不然哉。

    且前雲。

    如佛塔廟。

    茲曰。

    即為是塔。

    而即之與如。

    較前為更親切也。

    文義各别。

    故不重也。

     △二滅罪用三。

    一正明滅罪妙用。

     複次。

    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

    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

    則為消滅。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顯持誦有二不可思議也。

    一者以輕易重。

    能回定業。

    則報不可思議。

    二者當得菩提。

    則果不可思議。

    此釋持經有不得勝福之疑。

    複次須菩提下。

    謂此經既為發大乘。

    并最上乘者說。

    而持說之人。

    又具不可思議功德。

    凡經在處。

    即是佛塔。

    則一切天人。

    應當恭敬。

    此皆如來真實誠言。

    信固然矣。

    如何現有善男子善女人。

    在那裡受持讀誦。

    不唯不得人天恭敬。

    而反被世人輕賤者。

    何也。

    所謂輕則不重。

    賤則不尊矣。

    然則輕賤事有多種。

    或行嫉妒。

    或生忌嫌。

    或懷瞋而加謗。

    或倚勢而欺淩。

    甚而刀杖瓦石。

    拳腳相加。

    是皆輕賤之事。

    以此觀之。

    經功何在。

    釋雲。

    是人先世罪業也。

    以其人未識佛時。

    未聞法時。

    未遇僧時。

    未持般若時。

    且莫說是人前生多世。

    即今生以先半世之中。

    能保其皆造福而不造罪業乎。

    既有罪業則将來之世。

    應堕惡道。

    受苦無窮。

    言惡道者。

    即三惡道。

    乃地獄.餓鬼.畜生也。

    今以持經功德。

    轉重報令輕受。

    轉生報後報。

    令現受。

    由今世被人輕賤。

    則先世所造之罪業。

    即借此而消滅矣。

    不複更堕三塗。

    豈非般若之殊勳哉。

    然且不止滅罪。

    由此修習。

    當得成佛。

    故雲。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言當得。

    正謂今雖不得。

    當來必得也。

    豈可因人輕賤。

    遂謂持誦無功。

    以此觀之。

    則轉罪報而得佛果。

    應亦愈知此經之妙用矣。

     △二兼顯經功妙用。

     須菩提。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于然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

    無空過者。

    若複有人。

    于後末世。

    能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此顯經功妙用。

    不可思議也。

    須菩提下。

    乃舉福較慧也。

    我即法身真我。

    念即明計不忘之謂也。

    阿僧祇翻無央數。

    十大數之一也。

    然曰。

    無量阿僧祇者。

    即三無央數也。

    蓋我世尊。

    自為廣熾陶師。

    遇古釋迦。

    開導發心。

    修習佛果。

    至第一僧祇劫滿。

    遇寶髻如來。

    二僧祇滿。

    遇然燈如來。

    三僧祇滿。

    遇勝觀如來。

    今雲。

    然燈前者。

    即未見然燈之前也。

    那由他。

    乃第九數。

    數當萬萬。

    供養。

    約四事言。

    承事。

    謂躬承奉事。

    順教無違。

    空過者。

    謂如上諸佛。

    不曾空過一佛。

    而不供養承事者也。

    此正世尊。

    以自己因中供養諸佛如是之多。

    且無一佛空過。

    而其福德。

    誠不可量。

    若與末世持經相校。

    皆不及一。

    何則。

    供養諸佛。

    事屬有為。

    乃可思議也。

    受持般若。

    功屬無為。

    故不可思議耳。

    是則經功妙用。

    可勝道哉。

     △三總結經功妙用。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後末世。

    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

    心即狂亂。

    狐疑不信。

    須菩提。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此總結上離相無住二章。

    以明果報。

    經義皆不可思議也。

    正謂上來我說善男子等。

    這種校量不及的功德。

    尚猶略說。

    若其具說。

    恐人難信。

    反生疑惑。

    言狐者。

    乃狡獸耳。

    即野幹也。

    其性多疑。

    以冬渡冰河。

    且走且聽。

    冰下水無流聲即進。

    有聲即退。

    因其進退不一。

    以喻疑者。

    此名般若福勝。

    劣根者未可具聞。

    恐狂亂不信。

    緻招謗法之愆。

    茲但少分說之耳。

    何則。

    以此經之義理。

    乃明實相離相。

    無住真心。

    甚深難思。

    即受持之者所獲果報。

    具屬無漏無上。

    故不可得而思議者也。

     然則經文至此。

    較量五重。

    兩次外财。

    兩度内施。

    一番佛因。

    至是較量已極。

    不可更較。

    故雲。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知後文。

    雖有較量。

    不過随事便舉。

    或一三千界寶。

    或如須彌寶聚。

    或阿僧祇界寶。

    皆不如上文之次等者。

    此有二義。

    一則恐淺識聞之。

    難以信受。

    緻有謗毀之罪。

    二則于前離相無住二章之中。

    既以廣較。

    則後之發心無法。

    功德之大。

    可以例知。

    雖不如前次第淺深。

    其義更遠。

    以有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而轄之矣。

    以上首示降住其心。

    曆彰般若妙用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