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卷上

關燈
且言四。

    一生處塔。

    二成道塔。

    三轉法輪塔。

    四般涅槃塔。

    今教供養其處者。

    以此處即是道場。

    四句般若。

    自受為人。

    自利利他。

    說者聞者。

    明心見性。

    法身妙體。

    從此聞經處生。

    即生處塔也。

    佛果菩提。

    因聞經處成。

    即得道塔也。

    随将四句。

    為人解說。

    即轉法輪塔。

    自利利人。

    理事究竟。

    即般涅槃塔。

    須知說全經處。

    即有如來全身。

    随說誦持。

    即有碎身舍利。

    是故說經之處。

    理宜珍重。

    一切人天。

    應當供養。

     △二廣持人處勝二。

    一人勝。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

    當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此因随說四句處。

    尚爾當供。

    何況于一軸全經。

    盡能受持讀誦解說之者。

    須菩提。

    當知是人。

    成就二字貫下。

    以明三身具備之義。

    何謂。

    以其成就法身最上之法。

    無漏無為。

    離名絕相。

    再無一法加之于前。

    更無一法越之于上。

    故名最上。

    乃法身也。

    成就報身第一之法。

    以萬德而為莊嚴。

    将百福而成相好。

    衆聖中尊。

    更無過者。

    故名第一。

    此報身也。

    成就化身希有之法。

    在天而天。

    在人而人。

    羊中現羊。

    鹿中現鹿。

    分形散影。

    随類現身。

    希奇少有。

    故雲希有。

    為化身也。

    由是而觀。

    其為人也。

    三身圓具。

    而勝可知矣。

     △二處勝。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經典所在。

    乃法寶也。

    即為有佛。

    正佛寶也。

    尊重弟子。

    為僧寶也。

    斯則三寶備足。

    一處全彰。

    則其處勝。

    愈可知矣。

    此較量顯勝。

    而必約廣略釋者。

    正為般若有廣略二門。

    說既有二。

    受持亦然。

    又廣略中。

    必有自持教他。

    即付财轉教意也。

    即法華雲。

    其中多少。

    所應取與。

    此中之略。

    正彼之少。

    此中之廣。

    乃彼之多也。

    自行為取。

    教他為與。

    受持讀誦。

    是佛付财。

    為他人說。

    是佛令轉教。

    例之前後。

    靡不鹹然。

    至此則明降住其心一章已竟。

     △二彰般若妙用二。

    一善吉請名。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我等雲何奉持。

     當機聞得經在佛在。

    持說殊勝。

    未識何名。

    若為奉持。

    以故請名。

    而并請奉持之法也。

     △二如來垂示二。

    一出名教持二。

    一正标。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此中立名之義。

    謂此經離相無住之用。

    取喻金剛。

    以之觸有。

    則有壞。

    觸空。

    則空銷。

    觸着中道。

    則百雜碎。

    正是諸法盡掃。

    纖埃不留。

    名為金剛。

    所謂奉持者。

    亦無别法。

    不過因名會義。

    達諸法空而已。

    若約法喻并稱。

    華梵雙舉。

    則詳釋名義。

    已載經前。

    茲不煩贅。

    然名者。

    所以召實也。

    且道金剛般若波羅蜜。

    畢竟是個甚麼。

    莫是最堅最利。

    一切物不能壞。

    能壞一切物者。

    将謂此寶以喻般若。

    能壞煩惱。

    而煩惱不能壞者。

    即就是麼。

    然雖近理。

    恐沒交涉。

    蓋此金剛般若者。

    乃現前諸人個個本有的。

    離相無住真心是也。

    故我如來曆劫修行。

    全用此心。

    出世成道亦用此心。

    以用此心。

    而能于割不斷處。

    一切割斷。

    放不下的。

    全身放下。

    今被當機徹底掀翻。

    兜根直索。

    隻得和盤托出。

    但要諸人認取。

    須知此心。

    乃成佛作祖。

    戴角披毛的本錢也。

    設舍此心。

    别無有法。

    故教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苟能悟此心法。

    則知心本無心。

    法亦非法。

    說甚波羅蜜。

    不啻隻爛草鞋耳。

    所謂佛說一切法。

    為究一切心。

    若了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以故空生尊者。

    特地請佛廣為諸人點出一個般若真心。

    在我世尊。

    也隻要諸人奉持此心。

    則參學事畢。

    未識諸人。

    還能領取此心否。

    咦。

    你若無心我便休。

     △二重釋。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

     所以者何。

    乃出命名所以。

    蓋佛因吾人迷本淨心。

    晦為業識。

    轉将智慧翻作愚癡。

    背涅槃城。

    趣生死路。

    是以貪瞋境上。

    枉受飄零。

    解脫法中。

    自取流轉。

    茲者欲轉妄識。

    須示真心。

    為破愚癡。

    特明般若。

    教離這裡。

    始說那邊。

    正是将我甜瓜。

    換伊苦李。

    故言佛說般若波羅蜜也。

    設或吾人。

    二六時中。

    念茲在茲。

    觸着磕着。

    識取本有真心。

    會得自家般若。

    若然則敲空系木。

    尚滞筌罤。

    瞬目揚眉。

    皆成漏逗。

    故言即非般若波羅蜜也。

    到得這裡。

    既知法本無說。

    心豈有名。

    雖然如是。

    不妨向無說中而施說。

    于無名處而安名。

    故曰是名般若波羅蜜也。

    然此三句。

    乃本經之綱領。

    亦大藏之精要也。

    設廓而充之。

    則佛祖心肝。

    聖凡腦髓。

    五宗三教。

    無量妙義。

    百千法門。

    亦不出此。

     無暇泛指。

    今且仍遵經論。

    略明觀法。

    斷惑證理。

    以便初機習學。

    蓋此般若真心。

    而喻之以金剛者。

    良有意焉。

    以其能會三止。

    融三觀。

    斷三惑。

    達三谛。

    證三身也。

     所謂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方便随緣止。

    謂心随俗理。

    故假觀也。

    俗谛也。

    屬言說章句。

    能斷世間凡夫外道。

    執我等四相之惑。

    證化身也。

     即非般若波羅蜜。

    此體真止。

    以體妄即真。

    故空觀也。

    真谛也。

    能斷出世間聲聞緣覺。

    執文字章句。

    成非我等相之惑。

    證報身也。

     是名般若波羅蜜。

    此息二邊分别止。

    以不當空假。

    故中觀也。

    第一義谛也。

    能斷出世間權位菩薩。

    撥無文字。

    是名我人等四相之惑。

    證法身也。

    以上據諸經論而釋也。

     若依吾宗。

    自有法界三觀。

    言佛說般若波羅蜜。

    此理事無礙觀。

    謂依理成事。

    事能顯理。

    即文字般若。

    以顯解脫德也。

    能除世間我執。

    即我空智也。

     即非般若波羅蜜者。

    此真空法界觀。

    以會色歸空。

    泯絕無寄。

    即觀照般若。

    以顯般若德也。

    能除出世間法執。

    即法空智也。

     是名般若波羅蜜。

    此周遍含攝觀。

    謂理如事。

    事如理。

    乃至普融無礙。

    一攝一切。

    一切入一。

    即實相般若。

    以顯法身德也。

    能除一切權乘法非法執。

    則俱空智也。

     言上來所約。

    雖有三名。

    唯是一心。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如天王之三目。

    非縱非橫。

    猶梵伊之三點。

    不即不離。

    此本經之要旨。

    吾宗之心印也。

    學者幸勿厭繁而忽之。

    問。

    正标中雲金剛般若。

    重釋中止雲般若。

    不說金剛何也。

    答。

    金剛喻也。

    般若法也。

    今舉法而攝喻矣。

     △二即事顯用二。

    一彰般若離相用五。

    一說法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來無所說。

     自此向下。

    乃如來用金剛妙慧。

    遍蕩聖凡一切執着。

    以彰離相之勝用也。

    蓋佛至此。

    恐有尋香逐塊之流。

    聞上立名。

    未免有疑。

    謂佛前言無法可說。

    今複立名。

    是佛有自語相違之過也。

    故此問雲。

    汝謂如來有法說不。

    此正欲空生當下了達。

    說即無說。

    且喜空生果是其人。

    已達言說性空。

    乃雲。

    如來說法實無所說。

    可謂點着便知。

    一肩擔荷去也。

     △二依正離相二。

    一依報。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微塵。

    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須菩提。

    諸微塵。

    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如來說。

    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界。

     此遣依報也。

    依者。

    乃衆生依止之處。

    即共業相感之報。

    良以如來一往發明離相無住般若真心。

    又恐當機錯下注腳。

    将謂識得一。

    萬事畢。

    即這個就是般若。

    是則又向死水中渰殺了也。

    故此連舉依正。

    并世界微塵者。

    正要當機于法法上。

    會取般若。

    了得塵界性空。

    達得離相妙用。

    則無往而非此心之般若也。

    所謂青青翠竹。

    總是真如。

    郁郁黃花。

    無非般若。

    是則檐前鵲噪。

    皆演摩诃。

    檻外雲流。

    俱彰實相。

    以故問雲。

    大千世界。

    及諸微塵。

    是為多不。

    當機對曰。

    甚多。

    佛言。

    汝雖知世界微塵之多。

    而尚不知微塵非微塵也。

    何則。

    以世界散而為微塵。

    則塵無自性。

    悉假因緣。

    因緣故空。

    以故一微空處衆微空。

    衆微空中無一微。

    原無實性。

    所以曰非。

    以不廢假名。

    故言是名耳。

    能造既爾。

    所造亦然。

    故世界亦非世界者。

    以微塵合而為世界。

    則界無自性。

    乃因緣生法。

    是亦為空。

    無有實性。

    故亦曰非。

    以不廢假名。

    故亦曰是名耳。

    然此非之一字。

    正顯離相之用。

    是之一字。

    乃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之是。

    所謂即是用而離是用也。

     △二正報。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說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此遣正報也。

    即如來三十二相。

    正報之身也。

    觀佛之究竟。

    當機亦可謂婆心徹困矣。

    至此欲其直下承當。

    會取離相之用。

    辄以己身而為勘驗。

    正是為憐三歲子。

    不惜兩莖眉。

    以故問之曰。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言三十二者。

    即始自足下安平。

    終至頂中肉髻。

    蓋當機前來已解離相見佛之旨。

    故此應聲如響道。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則。

    以真佛非形。

    法身非相。

    故自徴雲。

    此何以故。

    當知世尊所說三十二相。

    即是應身三十二相。

    原非法身無為之相。

    然此三十二相。

    若在法身之中。

    不過是名而已。

    故曰是名三十二相。

    以應身之相。

    乃福德成就。

    法身之相。

    屬智慧莊嚴。

    至此可見大而世界。

    細而微塵。

    法說非說。

    佛相非相。

    以至般若非般若。

    則離相之用。

    可謂彰且着矣。

    向下不過況顯伸解結成而已。

     △三顯示經功。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此中以福較慧。

    明離相之用。

    以顯經功。

    但此比前不同。

    前皆财物。

    此以身命故也。

    良以理進一層。

    則較量亦增一層。

    所謂水長則船高耳。

    身施如屍毗之代鴿。

    命施若薩埵之飼虎。

    皆不及此經之四句者。

    以此般若離相之用。

    直透法身向上。

    不唯寶施弗及。

    即身命亦弗如也。

    問。

    經中往往言四句偈功德殊勝。

    果何說乎。

    答。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能所才得八言。

    曰即非。

    曰是名而已。

    則此一名。

    而诠顯法界三觀.三止.三谛。

    斷三惑。

    除三執。

    具三名。

    證三身。

    顯三德。

    獲三空。

    皆由是而彰也。

    隻如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之依報。

    三十二相之正報。

    若據實體。

    則無量無邊之廣大勝妙。

    此則不過數字。

    收之盡矣。

    即如世間天子之玺。

    不過荊玉一方。

    亦止八字。

    曰。

    受命于天。

    既受永昌。

    而其體也。

    唯玉一方。

    而其文也。

    止于八字。

    然其為用。

    未易可言。

    何則。

    因之繼天立極。

    子惠萬民。

    鎮安中外。

    取信立德。

    定乾坤達神鬼。

    莫不由之。

    方之文字般若。

    四句雖少。

    而其為功則甚大明矣。

    故不可以世谛有為内外财施而較也。

    如至尊德業。

    非群臣事業可得而比也。

     △四聞義述解二。

    一當機伸解三。

    一解自聞希有。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此當機呈解也。

    因前初請降住之法所以。

    佛為指示。

    迄至乍聞離相度生。

    無住行施。

    非相見佛。

    未免茫然。

    故雲頗有衆生。

    得聞如是生實信不。

    因伊一問。

    累我世尊。

    且誡且談。

    展轉發明。

    循循善誘。

    曲曲提撕。

    已至今日。

    所謂陽春布德。

    花香漏洩于枝稍。

    素月流輝。

    波印透開于潭底。

    當機此際。

    抛下草庵。

    趨入寶所。

    方見老漢真心。

    始解太平無象。

    是以感悔流涕。

    喜極成悲。

     言是經者。

    即一往所談文字般若。

     言義趣者。

    義即義理。

    即所诠離相無住。

    妙有不有之理。

    乃前處處言即非者是也。

    趣即旨趣。

    即般若妙用真空不空之趣。

    乃前處處言是名者是也。

    此即觀照般若。

     而言深解者。

    正是尊者?的一聲。

    桶底脫落。

    突出頂門正眼。

    握定金剛寶劍。

    所謂大用現前。

    不存軌則。

    正深悟而實解也。

    此即實相般若。

     良以因文字起觀照。

    由觀照而契實相也。

     鼻出為涕。

    眼出為淚。

    心激感痛曰悲。

    鼻息縮傷曰泣。

    此因悟而傷迷。

    喜極而反痛也。

    茲呈解而歎希有者。

    與前不同。

    文雖似一。

    而義實雲泥。

    前乃贊佛日用尋常。

    莫非本地風光。

    指示當人全體大用。

    般若真心。

    猶如天王華屋。

    一時乍見。

    故曰希有。

    今乃贊佛以文字般若。

    引生觀照。

    令契實相。

    則是深入九重細見。

    五步一樓。

    十步一閣。

    遍曆歌台舞殿。

    複道長橋。

    甚而明星熒熒。

    綠雲擾擾。

    靡不洞悉。

    應接無暇。

    至此不能遍言宮裡之事。

    唯道一切。

    好希有也。

    是則前乃外見規模莊麗。

    今乃入見室家之好也。

     如是經典者。

    即前一往所談。

    言說章句。

    文字般若。

    而言深者。

    即所诠無住觀照般若。

    更言甚者。

    即今深解悟入實相般若也。

     昔來者。

    謂自證阿羅漢果。

    得人空慧眼以來。

    未曾得聞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

    良以當機自阿含。

    曆方等。

    至般若。

    證人空以來。

    于一切法。

    但念空.無相.無作。

    自謂究竟。

    然而未聞法空之理。

    以故适才悲泣者。

    正謂如是之經。

    恨未早聞耳。

    蓋此經談空。

    亦不住空。

    所謂有無俱遣不空空。

    故稱之曰。

    甚深經典也。

     △二歎他聞希有。

     世尊。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此因己而歎他也。

    乃尊者汲引同類。

    并及當時一切大衆耳。

    蓋因前來聞真空之說。

    恐無知音。

    故率然而問。

    頗有衆生。

    乃至生實信不。

    佛誡之曰。

    莫作是說。

    不惟現在有人。

    乃至如來滅後亦有。

    彼時雖不敢辯。

    未免尚懷鬼胎。

    至此尊者點胸自肯。

    始知今是而昨非矣。

    便覺從前出言鹵莽。

    此解如來诃誡。

    明現在不無之旨也。

    故言若複有人等。

    正謂現在不獨我能信。

    還複有人亦能生信也。

     言聞經者。

    聞慧也。

    信心者。

    思慧也。

    生實相者。

    修慧也。

    信心清淨者。

    正信自心清淨。

    解得離相無住。

    毫無一法當情故也。

    蓋此信一生。

    則諸法不生。

    既諸法不生。

    即實相生焉。

    所謂諸法不生。

    而般若生。

    是以由文字般若。

    起觀照般若。

    信得無我無法等相。

    心自清淨。

    即是所生之實相般若也。

    當知實相。

    無能生所生。

    不過開顯正智。

    假名曰生耳。

     此中是人下。

    言由淨信而生實相之人。

    則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言第一者。

    須知信之一字。

    乃入道之前鋒。

    為善之首領。

    是以五十聖位。

    此位為先。

    十一善法。

    是法居首。

    故雲第一。

    而言希有者。

    即此實相之理。

    不外尋常。

    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即諸法而顯實相。

    甯不希有乎。

    而言功德者。

    即因功果德。

    乃無漏無為之因果也。

    雖塵界寶施。

    恒沙身命。

    亦莫能及。

    故雲第一希有功德也。

    昔武帝問達磨雲雲。

    皆答福德。

    以有漏有為也。

    豈知此淨信實相。

    為真功德耶。

    向下是之一字。

    乃承上轉下之辭。

    言實相者。

    乃真實之相。

    非相者。

    即非諸法之相。

    名實相者。

    乃名諸法圓滿成實之相也。

    然此三句。

    各有深意。

    第一句。

    即對四谛凡夫外道。

    執虛妄相者而曰實相。

    以除我執。

    以顯我空真實之相也。

    第二句。

    對出世間聲聞緣覺。

    執空相者。

    故說非相。

    而非空相也。

    以遣法執。

    以顯法空真實之相。

    第三句。

    對權乘菩薩。

    執非法相者。

    則以是名。

    除非法執。

    以顯俱空真實之相也。

    一即文字。

    二即觀照。

    三即實相。

    設以三觀等釋。

    亦無不可。

    茲不繁贅。

    以上乃當機前承诃誡之後。

    處處留神。

    至此疑團冰釋。

    是以吐露發揮鼓舞。

    當時大衆。

    正是。

    若不一番寒徹骨。

    焉得梅花撲鼻香。

     △三明後聞希有。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

    其有衆生。

    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此正當機領解佛滅度後。

    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之人。

    能信是經也。

    始知佛語無虛。

    蓋尊者之意。

    謂我為羅漢。

    耳提面命。

    尚不免疑。

    然幸親禀佛教。

    得生信解。

    似亦不足為甚難事。

    若夫當來濁惡世中。

    後五百歲。

    正法像法之後。

    時當末法之際。

    目不睹玉毫之相。

    耳不聆金口之言。

    當此去聖時遙。

    鬥诤堅固之秋。

    其有衆生。

    覽遺教而興思。

    念微言而渴仰。

    因而得聞如是之經。

    遂而信心清淨。

    解得人法俱空。

    複能如說受持。

    是則真為罕有之者。

    此中聞是經。

    即聞慧。

    信解。

    即思慧。

    受持。

    即修慧。

    以能具此三慧。

    故言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此是人二字。

    正領佛說當知是人之是人也。

    言此人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正是見佛多。

    聞法廣。

    種善深。

    乃人中第一流人也。

    然複能信心清淨。

    解此離相無住之旨。

    了得人法皆空。

    豈非人中之希有者乎。

     向下即徴釋雲。

    何所以故。

    此人不過聞經信解受持。

    是亦平常之事。

    如何便說是人中第一希有之人。

    聻。

    以此人無我等四相故。

    何則。

    設有四相。

    自不能信此經離相無住之文字也。

    今能信此。

    則無四相可知。

    既無四相。

    則其人已證人空之智。

    高超三界。

    遠越四生。

    我生已盡。

    不受後有。

    豈非凡外人中。

    第一希有者乎。

    然既如此。

    次又徴雲。

    所以者何。

    此人即無我等四相。

    不過與二乘同流。

    尚有無明未斷。

    變異猶存。

    何得謂之第一。

    然此不惟但解人空。

    兼亦證入法空。

    不惟無我等四相。

    亦無無我等四相。

    設不如是。

    奚能解此經離相無住之觀照乎。

    既解觀照。

    則不卧無為床。

    戒飲寂滅酒。

    已離化城。

    直造寶所。

    豈非二乘人中之第一者乎。

    故雲我相。

    即是非相等者。

    此中我等四相。

    在二乘人。

    惟知執無。

    今言非相者。

    即是并無相亦非。

    所謂無無相也。

    即無無我相。

    無無人相.衆生.壽者相也。

    是則法根既絕。

    我苗不生。

    二執冰消。

    二空智顯。

    即古雲。

    若欲速成佛。

    持刀快殺牛。

    牛死人亦亡。

    佛亦不須求。

    至此則佛尚不求。

    豈非小聖中之第一者乎。

     若爾。

    則再三徴 何所以故。

    即使解得法空。

    不過同乎菩薩。

    上求佛果。

    下化衆生。

    往來三界。

    出入四生。

    何處無之。

    安為希有。

    良以此人不惟但解法空。

    離其法等四相。

    而且又解非我法等四相之空亦空。

    遠離一切諸相。

    而更證俱空之智耳。

    設不爾者。

    何能受持此經之離相無住之實相哉。

    既能受持實相。

    則能了達實相無相。

    無相亦無相。

    是則離一切諸相。

    則非菩薩之可稱。

    即當名之為佛矣。

    此正結前深解義趣之文也。

     然雖如是。

    要識當機疑悟落處。

    指示分明。

    疑自何生。

    悟從甚得。

    方為說到見到。

    設不爾者。

    何異盲人摸象。

    未審諸人有證據不。

    倘或未明斯旨。

    且須落草盤桓。

    幸勿厭繁可耳。

    良以尊者抱負。

    迥異常流。

    況乎身佩三印。

    果證二乘。

    踞化城之堅壁。

    依草庵而駐兵。

    自是自空一世。

    氣冠群英。

    方将問鼎請隧。

    且不識漢何如我大。

    然則所謂獨坐窮山。

    放虎自衛者也。

    今向祇園座下。

    見得一斑。

    正欲人前顯實。

    鬧裡奪尊。

    方不埋沒自己。

    設或不然。

    甯不錦衣而夜行耶。

    以故一心恭敬。

    三問齊伸。

    将謂唯我已達。

    然為諸人。

    正以夜郎王而自居也。

     然我如來既見當機智勇膽略。

    還是個人。

    猶卧龍之遇天水。

    不妨且戰且攻。

    且招且撫。

    是以将錯就錯而應之曰。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此時如來毫不幹動。

    所謂将欲取之。

    必固與之。

    始而略示降心離相。

    繼而複示住心無住。

    此則八陣之圖已陣。

    十面之伏已設。

    然欲下手。

    遂将自己畫道等身符子。

    直向尊者面前一擲。

    曰。

    于意雲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即此一問。

    當機不解。

    是個吊虎離山之計。

    因而輪槍躍馬。

    直出垓心。

    且而據鞍顧盻以示。

    矍铄可觀。

    自謂英雄蓋世。

    智術過人。

    遂率然而對曰。

    不也。

    隻此二字。

    是要充作家的樣子。

    然則何異龐德之敵雲長。

    所謂初生犢兒不畏虎也。

    且複抖搜精神。

    左槍右棒。

    橫沖豎撞。

    故雲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是非相。

    足見尊者前遮後搪。

    上盤下旋。

    也是個戰将。

    然在如來以逸待勞。

    見得當機到此。

    力盡矢窮。

    因而虛恍一刀。

    引他入陣。

    所以把火助照。

    故曰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尊者至此。

    隻解如來順水張帆。

    豈識老漢逆風帶柁。

    是以?辔向前。

    不覺全身陷陣。

     如來見事已濟。

    不費張弓隻箭。

    隻須羽扇輕揮。

    霎時旌旗變色。

    壁壘皆新。

    故曰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方才正說離相之旨。

    當機以為得計。

    竭力應酬。

    不料如來。

    忽然吐出這個即字。

    未免驚慌。

    意欲奪空而走。

    遂複嫁禍于人。

    故曰。

    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故知即之一字。

    乃疑悟根也。

    生佛基也。

    釣鳌鈎也。

    縛将縧也。

    如來因彼破綻已露。

    始向頂門一針道。

    須菩提。

    莫作是說。

    然此莫之一字。

    乃除疑生信之關。

    亦尊者就擒被縛之所。

    設非此字。

    未免還有之乎者也。

    故如來止用一個莫字。

    便教當機閉口無言。

    神驚膽喪而偷心盡死。

    至此則生擒下馬。

    而活捉歸營矣。

     向下之文。

    皆如來穩坐中軍。

    握定金剛寶劍。

    将當機呼至階下。

    喻以至尊威德。

    令其改往而修來也。

    所以當機蒙示。

    佛身離相。

    果法離相。

    繼而又教之以住心無住。

    首則泛論無住。

    自小乘法。

    而至佛法菩薩莊嚴。

    次乃正明無住。

    複又喻明無住。

    展轉發揮。

    以蕩執情。

    因複較量顯勝。

    令生渴仰。

    以彰般若妙用。

    故尊者因聞經功殊勝。

    遂而請名奉持。

    乃是羨皇恩之浩蕩。

    可謂中心悅而誠服也。

    此正投誠而皈命矣。

    如來垂示。

    乃雲。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者。

    即聖德之無私。

    而随功賞賜也。

    又曰。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即将金剛王劍。

    至是亦賜矣。

    繼複釋曰。

    佛說般若。

    即非般若。

    是名般若者。

    乃如來之捧毂推輪。

    所謂阃以内。

    寡人治之。

    阃以外。

    将軍治之也。

    而複示說法離相。

    依正離相。

    顯示經功者。

    乃授廟谟聖訓耳。

     是以當機至此。

    深荷大德。

    痛悔前非。

    不禁感恩而流涕矣。

    故前來乍聞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當機在彼尚猶屈強。

    未免跳梁。

    是以累我世尊。

    廣談法非法。

    空即非。

    是名。

    句義。

    至是豁然。

    方省前非。

    以故悲淚呈解。

    三稱希有。

    一口道出。

    離一切相。

    即名諸佛。

     以此觀之。

    則前之即字。

    出自佛口。

    此之即字。

    出于當機。

    隻此前後二即。

    可謂剛剛合上油瓶蓋矣。

    斯正以心印心之謂也。

    然則諸有智者。

    雖由譬喻可解。

    幸勿作譬喻解可也。

    若然。

    則辜負經文不少。

    不唯辜負經文。

    亦且辜負如來。

    不惟辜負如來。

    兼又辜負當機。

    不惟辜負當機。

    亦複辜負自己也。

     △二世尊印述二。

    一印證二。

    一總印。

     佛告須菩提。

    如是。

    如是。

     此總印所述之當也。

    前以當機解之未深。

    輕率而發頗有之問。

    佛則诃誡。

    今既蒙教。

    得其深解。

    呈白于佛。

    故為印可曰。

    如是如是者。

    謂當機所解。

    三空觀智。

    皆稱真如而是。

    然重言者。

    當之極也。

    而此兩個如是。

    須知一在于佛。

    一在當機。

    何則。

    蓋佛之意。

    謂我唯教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