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卷上

關燈
來說。

    你也不必裁剪須眉。

    扭捏鼻孔。

    另尋住降方法。

    就如我尋常穿衣吃飯。

    洗足敷座。

    一段光景。

    這就是了。

    以此而住。

    無非安住。

    即是而降。

    無往弗降。

    此明無住之住。

    是真安住。

    不降之降。

    即真降伏。

    故雲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約開後者。

    即指後文廣略詳示也。

     △二領旨複請。

     唯然。

    世尊。

    願樂欲聞。

     當機稱解空第一。

    慧命長老。

    以此觀之。

    名不虛傳。

    何則。

    一聞如是之旨。

    即便對曰。

    唯。

    乃信之極而無疑也。

    老子有言。

    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

    釋曰。

    禮對曰唯。

    野對曰阿。

    此禮對也。

    又儒雲。

    參乎吾道。

    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亦此意也。

    然則至此當機始問雲何雲何。

    如來竟答如是如是者。

    正所謂傍敲正打。

    将一卷無言般若。

    已向諸人重重發揮了也。

    故空生直對曰唯者。

    乃是一肩擔卻。

    全身負荷了也。

    所謂燒尾鼓浪成龍去。

    鰕蟹猶然努眼睛。

    然之一字。

    在尊者意。

    謂我則雖然如是。

    其奈諸人尚未薦取。

    伏願如來還要細說。

    我亦願聞。

    則是向下一卷經文。

    無非為努眼者。

    重伸注腳而已。

     △三正為開示二。

    一明降住其心二。

    一略示降住二。

    一略示降心離相。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

    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此以言顯無言。

    而教降心之方法也。

    前來佛所印證當機者。

    以其見解不謬耳。

    然問發心住降。

    則曰善男子善女人者。

    正見空生作略。

    借秦為喻。

    假人而成己也。

    意謂未發大心之時。

    則厭棄生死。

    趨向涅槃。

    是以生死涅槃為實。

    即住著于生死涅槃。

    不得解脫。

    設發大心。

    雲何應住。

    即如我住偏真。

    如何舍偏真而安住實相。

    聻。

    此正暗為自己安身立命處。

    乃自利之問也。

    又未發大心之時。

    唯求自度。

    不欲度人。

    知見偏枯。

    志意狹小。

    以故變易生死不斷。

    無明住地猶存。

    今設發大心。

    雲何令其斷除變易。

    降伏無明。

    上求佛果。

    下化衆生。

    聻。

    此問度生邊事。

    乃利他之問也。

    故佛呼名而告之曰。

    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

    諸者。

    其義有二。

    一約能發心男女等機。

    衆多不一故。

    二約四十位修心菩薩。

    類多不一故。

     梵語菩提薩埵。

    此雲覺有情。

    謂覺機分證。

    識情未盡故。

    摩诃言大。

    其義有七。

    一具大根。

    二有大智。

    三信大法。

    四解大理。

    五修大行。

    六經大時。

    七證大果。

    具斯七大。

    故名摩诃薩也。

    問。

    當機問時。

    止曰善男子等。

    如何答處。

    卻曰菩薩。

    答。

    大心未發。

    即是凡夫。

    既發大心。

    即名菩薩。

    在當機約未發心時問。

    如來約已發心後答。

    應者。

    當也。

    宜也。

    此中如是。

    于前稍異。

    乃承上指下之詞。

    往後經中凡言如是處。

    非有意于上。

    即有意于下。

    讀者須知。

    此一句正承前指後也。

     所有者。

    略舉十方三界處所。

    蓋處所。

    為能生能有。

    衆生為所生所有也。

    一切者。

    乃總該之詞。

    類即類趣。

    謂雜趣同形。

    各從其類。

    即通指十類也。

    梵語仆呼善那。

    此雲衆生。

    以從五蘊和合中生故。

    今詳十種。

    且約橫豎發明。

    先橫詳類趣。

    準楞嚴經。

    皆以妄想建立。

    若卵生者。

    經雲。

    卵惟想生。

    略如魚鳥龜蛇之類。

    因飛沉亂想。

    和合氣成。

    若胎生者。

    經雲。

    胎因情有。

    略如人畜龍仙之類。

    因橫豎亂想。

    愛情滋染而有。

    若濕生者。

    經雲。

    濕因合感。

    略如含蠢蠕動之類。

    乃翻覆亂想所成。

    若化生者。

    經雲。

    化以離應。

    略如轉蛻飛行之類。

    此屬新故亂想所成。

    若有色者。

    經雲。

    休咎精明。

    有色可見者。

    乃精耀亂想所成。

    若無色者。

    經雲。

    空散消沉。

    無色之可見者。

    乃陰隐妄想所成。

    若有想者。

    經雲。

    神鬼精靈。

    乃罔象虛無妄想所成。

    若無想者。

    經雲。

    精神化為土木。

    為枯稿妄想所成。

    若非有想者。

    經雲。

    如蒲盧等。

    異質相成。

    因合妄而有。

    若非無想者。

    經雲。

    如土枭等。

    負塊為兒。

    子成。

    父母俱遭其食。

    此因怨害妄想而有。

    然此十種。

    不出色心。

    約色。

    即有色無色。

    約心。

    即有想無想。

    弘法菩薩。

    若識得色從心現。

    心亦妄生。

    正覺現前。

    衆生界盡。

    更有何生之可度。

    何心之不可降哉。

     次豎論三界。

    胎卵濕三。

    唯居欲界。

    化生三界通具。

    有色。

    止欲界四禅。

    無色。

    屬空無邊處。

    有想。

    即識無邊處。

    無想。

    乃無所有處。

    若非有想。

    若非無想。

    乃非非想處是也。

     我者。

    佛代菩薩而稱也。

    皆者。

    總前十類也。

    今謂使令。

    入謂證入。

    涅槃略梵。

    具雲摩诃波利昵嚩喃。

    此雲大圓寂。

    以衆德皆圓。

    諸妄俱寂。

    亦雲大滅度。

    即大患永滅。

    超度四流也。

    又滅二障。

    度二死也。

    亦雲無為。

    離生滅故。

    又雲安隐。

    最寂靜故。

    總之一真法界。

    約聖與凡。

    而有四種。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此即實相真如之理。

    從本以來。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雖在生死煩惱。

    其性本自寂然。

    二.有餘依涅槃。

    是将慧焰燒煩惱薪。

    雖斷見思。

    尚餘最後身智。

    為分斷生死苦依。

    故名有餘依也。

    三.無餘依涅槃。

    以煩惱既盡。

    餘依亦滅。

    衆苦永寂。

    無有餘依。

    故名無餘依。

    今說無餘。

    正指此也。

    四.無住處涅槃。

    即生死與涅槃。

    二俱不住。

    故雲無住。

    如上四種。

    凡夫惟一。

    聲聞有二。

    菩薩獲三。

    唯佛具四。

     此如是。

    乃承上言也。

    實無者。

    即起信論雲。

    謂如實知一切衆生。

    及與己身。

    真如平等。

    無别異故。

    又般若經雲。

    以諸有情。

    本性淨故。

    彼從本來。

    無所有故。

    則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

    良可味焉。

    以衆生性空。

    生佛體同故也。

    又以一切衆生本性寂滅。

    無滅可滅。

    本來是佛。

    無佛新成。

    故雲實無衆生。

    得滅度者。

    何以故。

    乃反顯徴釋之詞。

    言菩薩若以我為能度。

    即着我相。

    彼為所度。

    即着人相。

    能度所度。

    曆然相對。

    即衆生相。

    有法授受。

    戀着不舍。

    猶如命根。

    即壽者相。

    故輔行雲。

    我以計内。

    人以計外。

    衆生以續前為義。

    壽者以趣後為能。

    如是四相不除。

    不惟所度不普。

    即能度者。

    心亦難降。

    故雲菩薩有我等相者。

    即非菩薩。

    問。

    當機啟請。

    先菩提。

    次安住。

    後降伏。

    如來答。

    則自後而前者何也。

    答。

    空生向來慣習。

    唯知慕果修因。

    故問亦急于證理。

    是以由菩提而住降也。

    如來因其發心向大。

    貴乎先曆事行。

    而住理自在其中。

    故反其問而答之。

    良有以焉。

     △二略示住心無住。

     複次。

    須菩提。

    菩薩于法。

    應無所住。

    行于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此如來再召當機。

    于降心之後而示住心也。

    複。

    謂重複。

    次。

    謂次第。

    于法之法。

    即起信雲。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是法則攝世出世間。

    染淨因果。

    有為無為。

    色心諸法也。

    應者。

    誡勉之詞。

    無所住者。

    正教不住一切有無等法也。

    以不住有。

    入塵勞而不作生死之念。

    不住無。

    居寂滅而不起涅槃之見。

    是則染淨色心。

    一切不住。

    不惟不住有。

    亦且不住無。

    不惟不住無。

    亦且不住無無。

    正是百華叢裡過。

    片葉不沾身。

    故雲無所住也。

    所謂下。

    詳明六塵為所施之物。

    此由内不住我。

    外不住人。

    故中間不住所施之物。

    以故向下結歸則曰。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此相之一字。

    即上來有無諸相也。

    言不住者。

    正是無住行施。

    三輪體空也。

     何以故下徴起。

    恐謂無住。

    雲何有福。

    因借虛空為喻。

    試問當機。

    令知虛空不可思量。

    則以法合雲。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所獲福德。

    亦複如是。

    猶若虛空之不可思量也。

    故結勸曰。

    須菩提。

    若是菩薩但欲住心者。

    當如我之所教。

    須識無住之住。

    乃真住也。

     以上二章。

    略答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也。

    蓋前章是教諸菩薩應度衆生。

    行法布施。

    修人空觀。

    遣去我執。

    此章是教諸菩薩于塵無住。

    行清淨施。

    修法空觀。

    遣去法.非法執。

    自此至果報不可思議。

    無非展轉擴充。

    以顯離相無住之旨也。

    問。

    凡為菩薩。

    當廣行萬行。

    此中唯言布施何耶。

    答。

    不見道。

    資生無畏法。

    檀義攝于六。

    此中一二三。

    是名修行住。

    若以是推。

    則開一施為三檀。

    開三檀成六度。

    廣六度為萬行。

    設約而收之。

    則萬行不出六度。

    六度不過三檀。

    三檀不出一布施耳。

     △二廣詳降住二。

    一約佛法廣釋降心離相三。

    一佛身離相三。

    一正明離相。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以上善吉請益。

    如來許示。

    一往至此。

    理雖明了。

    未識當機解與不解。

    但恐說時似悟。

    對境還迷。

    故我世尊。

    換個話頭試他一試。

    正所謂水将竿探。

    人将語探也。

    所以将因中度生離相之事。

    卻以果上成佛身相勘驗者。

    正欲看伊道有道無。

    設或以身相為有。

    則伊降心離相之旨。

    尚未領略。

    若是說無。

    則渠降心之法。

    稍有相應。

    故此問雲。

    須菩提。

    于汝意地之下。

    作雲何曉解。

    你道即今如來果可以丈六之身。

    三十二相。

    即此就說是見如來了麼。

    蓋不之一字。

    正審問之詞。

    乃世尊之探竿也。

    向下可見空生是個細作。

    見我如來這一問有些古怪。

    就如水上葫蘆。

    捺着便轉。

    即對之曰。

    不也。

    世尊。

    此正領前開示離相之旨。

    故曰。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蓋如來身者。

    即法身也。

    以法身離相。

    所謂離生死相。

    離涅槃相。

    不住于有。

    亦不住無。

    故曰。

    法身清淨。

    猶若虛空。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令人撈摸不得。

    捉拿不得。

    即口欲談而詞喪。

    雖心将緣而慮忘。

    豈可以現前的丈六之身。

    三十二相。

    而目之哉。

    良以三十二相。

    固雖超勝天人。

    然而未免生住異滅。

    四相遷流。

    尚屬生滅。

    不同乎法身。

    不生不滅故也。

    何所以故。

    乃徴釋之詞。

    蓋如來所說非身之身。

    乃清淨法身也。

    如來所說之相。

    乃非相之真相也。

    而現前如來所問之身相。

    不過随機應現。

    丈六之身。

    三十二相。

    豈可即執是以為法身真相哉。

    意謂真實法身。

    即非身相之可見也。

     須知不可以三字。

    并即非二字。

    皆當機妙悟。

    正合離相之旨。

    故如來見當機所見不謬。

    喜其氣分相投。

    即推門落臼而就之曰。

    須菩提。

    你要知道。

    不惟佛身是為如此。

    即世出世間。

    一切依正染淨色心。

    但凡所有之相。

    亦皆類此。

    虛而不實。

    妄而非真。

    故下二句。

    是令尊者。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重樓。

    以其當機雖則解事知音。

    然于夜明簾外。

    猶欠轉身一步。

    設以為是。

    未免堕無為坑。

    生斷滅見矣。

    故後文雲。

    若作是念。

    諸法斷滅。

    所以進之曰。

    若能見得諸相非相。

    亦不必離諸相。

    另尋法身真相。

    須知當體即是如來清淨法身。

    真實之相也。

    此因空生已會離相之旨。

    恐能離有。

    未能離無。

    然舍有之無。

    如逃峰赴壑。

    二皆不免于患。

    故言即見等。

    即之一字。

    乃教尊者就中從事耳。

    意謂既能了得諸相非相。

    亦不必撥去諸相。

    不妨即諸相而見如來也。

     △二兼示殊勝二。

    一善吉疑問。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蓋離相見佛尊者已知。

    今聞如來微妙開示。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之語。

    當機到此。

    見其愈入愈深。

    湊泊不上。

    故發斯問。

    頗有者。

    輕可之辭。

    即可能有也。

    言者。

    直發其詞也。

    說者。

    細析其義也。

    章者。

    節取其篇也。

    句者。

    辏成其文也。

    實信者。

    乃中心誠服。

    谛了無疑。

    不之一字。

    正疑信關頭。

    意謂聞是上來世尊所談言說章句。

    還可有人真實生信也無。

    以實信非率爾泛泛者也。

     △二如來誡說二。

    一誡答。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

    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

     此如來直诃而誡勉之曰。

    須菩提。

    莫作是說。

    莫者。

    禁止之詞。

    即莫謂秦無人之莫也。

    是說。

    即指生實信不之說。

    所謂一言而喪。

    一言而興。

    高山流水。

    自有知音。

    雖然法固深微。

    要知豈無信者。

    不唯現前不無。

    乃至當來亦有。

    但非小根劣機而能領略。

    然有持戒修福慧者。

    自能信為真實也。

     五百歲者。

    法輪預記雲。

    正法像法。

    各一千年。

    末法萬年。

    初五百歲。

    解脫堅固。

    二五百歲。

    禅定堅固。

    三五百歲。

    多聞堅固。

    四五百歲。

    塔寺堅固。

    五五百歲。

    鬥诤堅固。

    今言後者。

    第五五百歲也。

    戒者。

    防非止惡為義。

    以外防七支之非。

    内止三毒之惡。

    又戒有三。

    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修福者。

    義亦兼慧。

    但文略耳。

    舉持戒。

    則三學通攝。

    言福慧。

    則六度全該。

    此中有持戒之有。

    能生信之信。

    此為實之實。

    正酬尊者頗有之有。

    生實之實。

    信不之信也。

     △二說勝二。

    一能信人善根殊勝。

     當知是人。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而種善根。

    已于無量千萬佛所。

    種諸善根。

    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

    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此當知下。

    正明能信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這個人。

    要知此人。

    非于一二佛邊。

    種得的善根。

    乃是從無量千萬佛所。

    種得來的善根。

    正言事佛多。

    而善根深也。

    此善根二字。

    設依相宗。

    即無貪等三。

    為善根也。

    若準本經。

    即阿耨菩提之心。

    乃萬善之根也。

    聞是下。

    正言聞是上來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之章句。

    乃至者。

    超略之辭。

    意謂不在值佛多。

    種善深。

    即一念淨信。

    獲福亦然。

    蓋一念者。

    正心空境寂。

    萬慮銷融。

    不雜餘緣。

    唯觀實相。

    即一念萬年。

    萬年一念。

    淨信者。

    不起有為見。

    不作無為解。

    真俗一齊捐。

    聖凡悉平等。

    方名淨信。

    苟能一念信佛所說。

    即諸相而顯實相之旨。

    此人行止動靜。

    則為如來三達洞照以盡知。

    五眼圓觀而盡見也。

    是諸衆生。

    即指此淨信之人。

    得如是無量福德者。

    指前事佛多種善深的一樣。

    同于虛空之不可量也。

    而此淨信之福。

    亦複如是。

     △二所信義離相殊勝二。

    一順釋所以。

     何以故。

    是諸衆生。

    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此正順釋。

    徴明一念淨信。

    即同見佛多種善深者。

    此何以故。

    聻。

    蓋是衆生已無四相。

    故能如是。

    言無複者。

    不更不再之義也。

    既無複我等四相。

    則我空也。

    法相者。

    若依本經而論。

    即上之言說章句也。

    今言無者。

    即文字性空。

    故雲無法相。

    乃法空也。

    亦無非法相者。

    正淨名所謂。

    無離文字而說解脫。

    即俱空也。

    是知淨信一念。

    頓足三空。

    豈可輕率。

    而言頗有乎。

     △二轉釋所以。

     何以故。

    是諸衆生。

    若心取相。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此因上章順釋能空我法等四相。

    始成一念淨信。

    故此節将我法等四相。

    一一轉釋。

    意謂以何意故。

    定要空去四相。

    方為一念淨信者何也。

    以諸衆生若無淨信。

    設生一念取着。

    則有許多葛藤。

    故雲若心取相。

    即着我等四相。

    此轉釋上無複我相等。

    正言若取因中度生離相。

    及取果上之佛身離相之相。

    雖是極好消息。

    未免猶有沾滞在。

    亦不能稱乎淨信也。

    何則。

    一有取着。

    何異世間凡夫外道之著相者。

    是以若心有取。

    即着四相。

    則不得謂之淨信。

    仍屬我執未忘也。

    若取法相等者。

    此轉釋上無法相一句。

    謂佛滅度後。

    設有衆生雖不執我。

    然取法相。

    如本經以菩提心。

    将謂有法可發。

    于文字般若言說章句。

    而生希取之心。

    則堕在法執。

    于着我等無異。

    亦不得為淨信也。

    若取非法相等者。

    此轉釋上亦無非法相一句。

    設此衆生雖不執取我.法。

    達得二空。

    然即坐在俱空境上。

    未免又落法身邊矣。

    亦堕非我人等相。

    不得謂之為淨信也。

    蓋此經以掃蹤滅迹。

    蕩相除空。

    隻要四相冰消。

    三輪瓦解。

    拂三執之浮雲。

    顯三空之寶月。

    所以不惟空我。

    亦且空法。

    不第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可謂層層洗剝。

    處處追窮。

    直使諸人執盡情忘而後已也。

     △三結成離相。

     是故不應取法。

    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此正結佛身離相也。

    是故者。

    正指不取法與非法也。

    以取法則堕我等四相。

    取非法亦堕我等四相。

    是故後五百歲持戒修福。

    一念淨信之者。

    不應取佛言說章句。

    為是阿耨菩提之法。

    不應不取言說章句。

    為非阿耨菩提之法。

    所謂取不得。

    舍不得。

    不可得中恁麼得。

    蓋我尋常說者。

    汝等須知。

    即阿含方等。

    以至今日降心住心。

    種種之法。

    此如世間渡河用筏之喻。

    未渡者。

    定要取之。

    既濟者。

    則當舍之。

    意謂言說章句。

    雖是渡生死河之寶筏。

    然未度生死者。

    當依之而修。

    既登彼岸者。

    應舍之而去。

    以此觀之。

    雖佛正法。

    尚應放下。

    何況世谛文辭。

    非佛之法。

    仍轉堅執而不舍耶。

     △二果法離三。

    一如來雙審。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此以果法勘驗也。

    因前筏喻文中。

    法與非法。

    均不應取。

    恐當機意謂。

    既不可取。

    如何世尊三祗煉行。

    百劫修因。

    以取菩提之果。

    即今人間天上。

    一十六會。

    廣開般若之談。

    以此而論。

    是法有取有說。

    何為而不舍乎。

    故此世尊雙設問雲。

    須菩提。

    汝将謂我有菩提之可得耶。

    有佛法之可說耶。

    此正如來探問當機。

    會與不會也。

     △二善吉雙對。

     須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有定法。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

    如來可說。

     蓋當機至此。

    所造已深。

    故能靈機脫穎。

    而出辭吐語。

    便覺活潑融通。

    不同前之率爾。

    意謂如來曆劫修行。

    自當得果。

    出世度生。

    自然說法。

    如我今者。

    解佛前來所說筏喻。

    無定之義。

    言未渡則取。

    既渡則舍。

    約是而推。

    取舍不定。

    故知無有一定之法。

    名為菩提。

    亦無一定之法。

    如來可說。

    蓋尋常如來說得果者。

    猶空拳誘子。

    說法可說者。

    似黃葉止啼。

    且如來所證之果。

    曰無上正等正覺者。

    不過對三賢十聖之有上而稱無上。

    正等者。

    不過對聲聞緣覺之偏枯而稱正等。

    正覺者。

    乃對凡夫外道之癡邪迷夢。

    假名正覺而已。

    即所說之法。

    如來不過因人而示。

    就事随機。

    遇凡說凡。

    逢聖說聖。

    本來無有得與不得。

    說與不說。

    一定之法也。

     △三承上雙釋。

     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此下當機自釋。

    謂若有菩提可取。

    及法可說。

    即取法相。

    則堕于有。

    未出凡情。

    若道無菩提可得。

    無法可說。

    即取非法相。

    則堕于空。

    又落聖解。

    是知妙有不有。

    故将真空而遣有。

    真空不空。

    特假妙有以除空。

    若取果非果者。

    舉念即堕二邊。

    設說法非法者。

    開口便成兩橛。

    故菩提非相。

    不可相取。

    般若非言。

    不可言說。

    故雲皆不可取。

    不可說也。

    蓋非法者。

    即領上無法相也。

    非非法者。

    即領上亦無非法相也。

    此正領前如來所示四無相也。

     當機至是。

    猶恐俱空之義。

    人或難明。

    故用所以者何。

    重徴複釋。

    以明之也。

    賢聖者。

    即三乘賢聖。

    無為者。

    即六種中真如無為。

    以無所作為。

    故名無為。

    但有一法。

    即屬有為。

    非無作為。

    正顯一切俱空之理也。

    差别者。

    如三獸渡河。

    足分深淺。

    而水無深淺。

    三鳥飛空。

    迹有遠近。

    而空無遠近。

    秪因機有利鈍之殊。

    故成三乘賢聖之差别耳。

     △三引事況勝二。

    一引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

    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此引外事較量也。

    蓋佛與當機。

    同一鼻孔。

    接物利生。

    酬唱至此。

    恐聞無為無法。

    不可取說。

    便欲毀廢言教。

    甘坐無為坑裡。

    是以引此非喻為喻。

    較量福勝。

    令其受持弘通。

    所謂欲會無為理。

    先從有事看。

    故假大千之寶施。

    而設問須菩提。

    于汝意地之下。

    是為雲何。

    設若有人。

    以七寶者。

    即金.銀.琉璃.砗磲.瑪瑙.赤珠.頗黎也。

     三千大千者。

    乃我釋迦一佛之化境也。

    如一欲界。

    一須彌山。

    鎮四部洲。

    其山之腰。

    兩輪日月。

    四大天王。

    各有八天。

    山頂為忉利所居。

    下統諸天。

    共為三十三天。

    自此而上。

    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

    至此皆欲界也。

    再上乃色界四禅天。

    第一初禅。

    統一欲界。

    集合一千初禅欲界。

    為二禅一統。

    名一小千界。

    又集合一千二禅梵釋。

    為三禅一統。

    名一中千界。

    更集合一千三禅梵釋。

    為四禅一統。

    名一大千界。

    以三次言千。

    故雲三千大千。

    滿。

    謂充滿。

    以顯寶施之勝。

    是人獲福。

    還多耶。

    不多耶。

    須菩提言。

    寶滿大千。

    而行檀度。

    自然福勝。

    故雲甚多。

    此就福德相而答也。

     須知如來之意。

    亦不在此。

    無非假此較量經勝而已。

    故當機自釋雲。

    何以故。

    佛以大千寶施見問。

    我亦就世間福德之相而答甚多。

    是約俗谛有相有為而言。

    若在勝義谛中。

    絕相無為。

    豈可言福不福。

    而曰多不多哉。

    是福德者。

    即指上寶施之福德。

    蓋就世谛之相。

    非勝義谛之性也。

    以此性即真如無為真實之性也。

    故不可以多少而論。

    今言多者。

    乃就有為俗谛而說。

    以是義故。

    如來見問。

    我所以約世谛而說福德之甚多也。

     △二況勝。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勝彼。

    何以故。

    須菩提。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

    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

     此中舉法較前财施也。

    意謂設若複有一人。

    于此般若經中随便受持。

    或一卷半卷。

    乃至一句二句三句以至四句偈等。

    不但自持。

    又能為人演說其義。

    則其所獲福德。

    勝彼前來三千寶施之福德也。

    此中四句。

    諸家所說。

    議論紛纭。

    有謂夢幻泡影者。

    有謂色見聲求者。

    有謂無我相等者。

    有謂諸相非相者。

    有指一偈一句。

    一題一字等者。

    以上盡古人之糟粕耳。

    若以為是。

    何異貧子讀豪家之券。

    與自己何幹。

    要知此四句。

    不離吾人日用。

    須向自己腳跟下薦取始得。

    設要依文字解釋者。

    正不必指定。

    何則。

    以楞伽雲。

    長頌及短偈。

    是知不論長短。

    凡成四句者皆是。

    故本經雲。

    随說是經。

    乃至四句偈等。

    此則原無定指也明矣。

    而善閱教者。

    應求活句。

    莫泥死句。

    則不被文字瞞也。

    故下徴釋雲。

    此經四句。

    便能包括一切諸佛之法身報身化身。

    并所證阿耨菩提之果法。

    莫不皆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