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大清欽賜雲南法界寺講經廣陵沙門溥畹述
将釋此經。
義啟十門。
一教起因緣。
二藏教分攝。
三義理分齊。
四教所被機。
五教體淺深。
六顯示宗趣。
七部類處會。
八傳譯時代。
九總釋名題。
十别解經文。
○一教起因緣 蓋聖人設教。
必有由緻。
非無故而然也。
故曰。
因緣若至。
其理自彰。
良有以焉。
然則因緣亦有總别。
一總者。
謂佛聖教。
無非酬因酬請。
顯理度生。
即我如來住世四十九年。
始自鹿苑。
終至金河。
于其中間三百餘會。
或時談性。
或時論相。
或時道有。
或時說空。
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故法華雲。
諸佛出世。
無非為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于世。
所謂一大事者。
即開示悟入一切衆生佛之知見者是。
此諸教之總因緣也。
二别者。
謂諸教因緣各有不同。
故名為别。
若據本經。
别有十種。
一欲破外道諸邪見故。
二欲回小乘令入大故。
三令權位不迷空故。
四令悟明二谛。
證入中道。
生正見故。
五顯佛勝德。
生淨信故。
六欲令發大菩提心故。
七令修菩薩深廣行故。
八令斷一切深重障故。
九令得菩提無上果故。
十流傳後代。
益衆生故。
由此因緣。
故起斯教也。
○二藏教分攝 蓋佛之法。
不出三藏二藏。
四教五教。
十二分以收攝之。
言三藏者。
一修多羅。
此名契經。
二毗柰耶。
此名調伏。
三阿毗昙。
此名對治。
言二藏者。
一聲聞藏。
二菩薩藏。
若論所攝。
此經于三藏。
正屬經藏。
兼通律論。
以戒生淨信故。
論诘辯析故。
于二藏中。
正屬菩薩。
亦兼聲聞。
以激小回心故。
言教攝者。
西竺東夏。
古今高宿。
判教多途。
始自後魏菩提留支。
判一音教。
次後則有一十八家。
各有理據。
莊嚴聖教。
難以枚舉。
于今海内。
唯有二宗。
一天台四教。
所謂藏通别圓。
此正别攝。
兼亦容三。
不定回心故。
揚大抑小故。
離即俱非故。
二賢首五教。
所謂小始終頓圓。
此經始教正攝。
餘四亦通。
以離相見佛。
乃終頓義。
餘二如前。
十二分者。
即九小三大通相。
十二分教。
兼正可知。
故不繁述。
○三義理分齊 如來接物。
不無文言。
既落文言。
則有義理。
義者。
文之實也。
理者。
言之主也。
又義者。
相也。
理者。
體也。
蓋聖人之言教也。
義以析之。
理以統之。
理雖是一。
而逐機遂有淺深。
義固多方。
而歸理則無别體。
是則諸經義理既有淺深。
而欲明經旨者。
若不辯别。
何以知其分齊所詣乎。
然約法本末生起。
顯分齊者。
依起信論。
有五重淺深。
亦不離前五教。
但此則從深至淺。
彼則自淺向深。
故不同耳。
初唯一心為本源。
即一真法界。
該四法界。
此圓教分齊也。
二依一心開二門。
即該二教。
一者心真如門。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即頓教分齊也。
二者心生滅門。
所謂如來藏。
與生滅和合。
名阿賴耶識。
即終教分齊也。
三者依此識明二義。
一覺義。
謂心體離念等。
二不覺義。
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不覺心動等。
四依後義生三細。
一依不覺故心動。
名業相。
二依動故能見名轉相。
三依見故境界妄現。
名現相。
五依最後生六粗。
一智相。
二相續相。
即始教分齊。
三執取相。
四計名字相。
五起業相。
六業系苦相。
三四。
小教分齊。
五六。
人天分齊也。
若于此五中。
定本經分齊者。
正屬始教空門。
空理。
如離相見佛。
大身非大身。
色相非色相等。
然辭雖正演空門。
而義實兼含終頓圓也。
以始義初彰。
一一空諸所有。
終義許凡有心者。
皆可作佛。
頓義一念不生。
圓義不可思議。
而餘一一激小。
令生恥慕。
與大同途。
此大概之分齊也。
○四教所被機 教。
乃聖人示下之言。
機。
即九法界所被之機。
然則有通有局。
通則普利三根。
局則不無揀别。
設以局論。
此經正被菩薩。
以經雲。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複有人。
得聞此經。
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之法。
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此經唯被大機。
然于義求。
亦兼凡小。
何謂。
以此經雖屬大乘。
若不兼利。
則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恐成虛語。
而經中亦談胎卵濕化。
十種類生。
以及小乘四果名目。
于結經處。
且雲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以是故知兼被小也。
○五教體淺深 所謂教體者。
亦有能诠所诠。
能诠體者。
即音聲語言。
名句文身。
故楞嚴雲。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者是也。
名诠自性。
句诠差别。
文身者。
文即是字。
能為名句。
二所依故。
若以本經而論。
則首從如是。
終至奉行。
皆為能诠之教體也。
所诠體者。
即無住真心。
實相般若是也。
以衆生日用而不知。
大覺悟之而為說。
能所并釋。
合為教體。
故知此經能诠所诠。
皆深而非淺也。
○六顯示宗趣 言宗趣者。
語之所尚。
曰宗。
宗之所歸。
曰趣。
若據本經。
顯宗示趣。
則有總有别。
總者以三種般若為宗。
三德秘藏為趣。
别則有三。
一教義。
謂文字般若為宗。
實相.觀照為趣。
二理智。
以真空妙理為宗。
實相般若為趣。
三因果。
以發菩提心為宗。
證涅槃果為趣。
斯則略示本經之宗趣也。
○七部類處會 此般若經。
名雖八部。
約類有十。
一大般若六百卷。
二放光三十卷。
三摩诃三十卷。
四光贊十卷。
五道行十卷。
六小品十卷。
七勝天王所說七卷。
八仁王二卷。
九實相一卷。
十文殊所說一卷。
皆本部之同類也。
處會者。
即四處十六會。
一王舍城鹫峰山七會。
二給孤園七會。
三他化天摩尼寶藏殿一會。
四王舍城竹林園白鹭池側一會。
此經乃第二處第三會也。
然獨置金剛二字者。
揀非餘九。
以故本經在六百卷中。
正當五百七十七卷。
祇園七分中之第三分也。
○八傳譯時代 此經自傳我國。
凡有五代。
六師翻譯。
一羅什于姚秦時。
居草堂寺。
譯名金剛般若。
二菩提留支。
于元魏時。
住永甯寺。
譯與什同名。
三真谛于陳朝。
住廣州制止寺。
譯名亦同上。
四笈多于隋朝。
住東都上林園。
譯名金剛能斷般若。
五玄奘。
于唐貞觀十九年還國。
文帝迎住西京弘福寺。
譯名能斷金剛般若。
六義淨于天後證聖乙未還國。
至睿宗景雲二年。
譯與奘師同。
今所傳本。
乃羅什弘始四年居草堂寺譯者也。
○九總釋名題 分二。
一經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語?拆羅。
此雲金剛。
具有三義。
謂堅.利.明也。
以此寶其體最堅。
一切物不能壞。
其用極利。
能壞一切物。
其相光明。
金中最剛。
故名金剛。
有謂色如紫石英。
狀若荞麥棱。
即力士所執之杵也。
梵語般若。
此雲妙智。
亦翻妙慧。
合而言之曰智慧。
以智徹諸法實相。
慧了諸法真空。
然義有三。
謂實相。
觀照。
文字也。
設取金剛三義。
以喻般若三種者。
一堅。
喻實相般若之體。
雖經多劫。
升沉三界。
往返六道。
未曾欠缺。
故雲堅也。
二利。
喻觀照般若之用。
謂此顯時。
能照萬法。
當體全空。
故雲利也。
三明。
喻文字般若之相。
以其能诠實相.觀照。
令得顯現。
故雲明也。
由斯三義。
故舉金剛以喻般若。
則般若乃智慧之梵音。
金剛即般若之正喻。
以故華梵雙彰。
法喻并舉。
曰金剛般若。
梵語波羅蜜。
此翻彼岸到。
乃順天竺之語。
若依我國。
當雲到彼岸。
意謂此經是到彼岸之智慧也。
蓋彼岸者。
指涅槃而言。
即離二種生死之此岸。
渡二障煩惱之中流。
到二種轉依之彼岸也。
經者。
徑也。
謂一切賢聖能依此修。
即成佛作祖之捷徑也。
梵語欲底修多羅。
此雲契經。
謂诠顯義理。
契合人心。
乃契理契機之教。
揀非此方儒道等經。
若據諸經論釋。
其義實繁。
要而言之。
不出于四。
所謂貫.攝.常.法。
以能貫穿所說之義。
攝持所化之機。
三世不易為常。
十界同遵曰法。
具斯諸義。
故稱為經。
然上七字為所诠。
屬别。
下一字為能诠。
屬通。
此于七種立題。
為喻法立題。
二種立題。
乃佛自立也。
△二人題。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
标代也。
三藏。
經律論也。
所謂經契一心。
律規三業。
論甄邪正。
法即軌則之義。
師乃模範之稱。
以三藏之法。
自師而師人。
故曰三藏法師。
梵語鸠摩羅。
此雲童壽。
謂童年而有耆德。
什乃華言。
即善識此方文字之稱。
華梵合舉。
故曰羅什。
然師始末。
備載本傳。
茲不繁引。
譯者易也。
謂易天竺之語。
而為華夏之言。
以周制有掌四方之官。
北方名譯。
今翻西語。
而曰譯者。
由漢世多事北方。
而譯人兼善西語。
因以稱焉。
○十别解經文 三(此準道安。
經無豐約。
悉分為三。
謂序.正.流通者是也)。
一序分二。
一通序。
(将釋此序。
義分為二。
一明建立之因。
二明建立之意)。
(建立因者。
正明如是等言。
因何而立。
蓋當金河顧命之初。
鶴樹潛輝之際。
阿難悲哀。
時有無貧尊者。
語阿難言。
汝是持佛法人。
且須裁抑。
宜當往佛。
請問後事。
阿難曰。
雲何後事。
尊者答曰。
世尊在日。
以佛為師。
世尊滅後。
以誰為師。
世尊在日。
依世尊住。
世尊滅後。
依何而住。
惡性比丘。
佛在之日。
佛自調伏。
佛滅度後。
如何調伏。
遐益當來。
理宜結集。
一切經首。
應置何語。
阿難承教。
一一咨問。
佛答之曰。
我滅度後。
依四念處住。
以戒為師。
默擯惡性比丘。
一切經首。
皆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
與某衆若幹。
此正第四問也)。
(建立之意者。
亦有三。
一斷疑故。
乃結集時。
阿難升座欲宣佛語。
感得相好同佛。
爾時衆起三疑。
一疑世尊重起說法。
二疑他方佛來。
三疑阿難成佛。
故舉如是我聞等。
則三疑頓斷。
二息诤故。
若不推從于佛。
言自制作。
則諸羅漢。
德業頗齊。
未免诤論。
今稱佛說。
何诤之有。
三異邪故。
不同外道。
經初安阿歐二字。
蓋阿者言無。
歐者言有。
彼謂萬法雖多。
不出有無。
置之經初。
以之為吉。
以初吉故。
令中後亦吉。
今則不爾。
故雲異邪)。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
千二百五十人俱。
通序者。
諸經通有。
以證信故。
然此如是。
諸經不同。
如是亦異。
有謂諸佛說法。
無非顯如。
唯如為是。
除如之外。
了無片法可談。
或曰。
有無不二為如。
如非有無為是。
又雲不異為如。
無非曰是。
皆泛言之也。
今據本經。
當以實相.觀照為如。
文字般若為是。
良以實相.觀照。
二而不二。
體用如如。
故名為如。
文字性空。
不即文字。
不離文字。
故名曰是。
我者。
阿難自謂也。
然有四種。
一凡夫遍計我。
二外道神我。
三二乘假我。
四法身真我。
此于四種中。
正屬第三假我。
蓋阿難已達我空。
實不計執。
以随世谛。
假立賓主。
乃稱于我。
聞。
謂耳根發識。
名之曰聞。
問。
既耳根發識。
合雲耳聞。
何經不然。
答。
耳是六根之别。
我乃一身之總。
廢别從總。
故曰我聞。
一時者。
即師資合會。
說聽究竟。
唯一無二之時。
良以殊方紀曆不同。
上下延促不定。
橫則四洲差别。
豎則三界懸殊。
故但雲。
說此經之一時也。
梵語佛陀耶。
此雲覺者。
謂自覺.覺他.覺滿也。
自覺。
異凡夫之不覺。
覺他。
揀二乘之獨覺。
覺滿。
揀菩薩之未滿。
是以三覺俱圓。
萬德皆滿。
故稱為佛。
在者。
如天子所至。
即曰行在。
故佛至處。
亦名在也。
舍衛梵語。
此雲聞物。
亦名豐德。
又雲名稱。
以具五欲.财寶.多聞.解脫.文彩風流.遠聞諸國故。
乃波斯匿王之都也。
祗。
即祗陀。
此雲戰勝。
因波斯匿王于外國交兵。
得勝之日。
生此太子。
因賜是名。
以志喜也。
如此方叔孫勝敵。
以名其子。
樹乃所施也。
梵語須達多。
此雲樂施。
今言給孤獨者。
以能周給幼無父。
而老無子者也。
不言鳏寡者。
以二該二故。
蓋舍衛王臣。
先未知佛。
因須達多為兒聘婦入王舍城。
寄止珊檀那家。
時珊檀那中夜而起。
莊嚴舍宅。
營辦肴膳。
須達聞已。
即起問言。
大士欲請國王。
為婚姻之會耶。
答言請佛無上法王。
須達聞已。
身毛皆豎。
複問何以名佛。
珊檀那遂廣為說佛功德。
須達多言。
善哉大士。
所言佛者。
功德無上。
今在何所。
珊檀那曰。
在王舍城竹林精舍。
爾時達多。
遂往見佛。
佛為說法。
達多聞已。
獲須陀洹。
因請佛曰。
惟願臨顧。
至舍衛國。
受我微供。
世尊受請。
達多回國。
布金買園。
祗陀因而發心施樹。
故雲祗樹給孤獨園也。
然須達是正施主。
祗陀為助成。
今樹先園後者何也。
以祗陀乃儲君。
須達是臣佐。
禮别尊卑之故耳。
與者。
同也。
大謂名高德重。
為天王大人之所敬也。
比丘梵語。
此雲乞士。
亦雲怖魔。
又雲破惡。
梵語僧伽耶。
此雲和合衆。
蓋和有二。
一理和。
謂同證擇滅無為。
二事和。
有六。
謂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身和同住。
利和同均。
口和無诤。
意和同悅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
佛初成道度陳如等五人。
次度三迦葉。
兼徒一千。
複度舍利弗。
目犍連。
各徒一百。
更度耶舍長者子五十人。
今略五人者。
舉大數耳。
此等諸人。
先事外道。
勤勞無益。
一見如來。
便登聖果。
以此感恩。
誓常随侍。
所謂常随衆也。
正易所謂雲從龍。
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睹者是也。
俱者。
一時一住。
皆同在也。
若準古說六種成就者。
如是乃信成就。
以信者則是事如是。
不信則是事不如是。
所以五十聖位。
十信居先。
十一善法。
信心為首。
故華嚴經雲。
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又曰。
佛法如大海。
非信莫能入。
故知信心之前。
别無勝法。
縱能信如是經。
聞根不利。
信亦奚為。
能信能聞。
非時可說。
徒生景仰。
時可說法。
無說法主。
此道難聞。
縱有法主。
無處可居。
亦難行道。
雖有其處。
設無聽衆。
不成法會。
必須六種辏集。
佛事方興。
故雲成就。
則此六種為能成就。
而向下經文。
皆所成就也。
△二别序。
爾時世尊。
食時着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别序者。
别序一經發起之由。
為正宗之前導也。
此佛就一切衆生日用尋常。
去來動靜。
行住坐卧。
吃飯穿衣。
直顯真心本體。
以明無往而非無住真心之妙用。
無法不具實相般若之本體。
所以假此乞食。
發起斯經。
不過要人向日用中。
識得自己與三世諸佛。
無二無别。
則能事畢矣。
爾時者。
即當爾佛住祗園統衆行道之時也。
世有三。
謂情世。
器世。
至真覺世。
又有過去世。
未來世。
現在世。
總之情與無情。
世出世間。
靡不尊重。
故曰世尊。
時者。
日有十二。
分為四食。
一醜寅卯。
諸天食時。
二辰巳午。
人間食時。
三未申酉。
畜生食時。
四戌亥子。
鬼神食時。
佛制出家之士。
應法人天。
過午不食。
今食時者。
即日初分也。
衣者。
佛有三衣。
一安陀會。
名作務衣。
二郁多羅僧。
名入衆衣。
三僧伽黎。
名福田衣。
以其制法水田見生福故。
著者。
以入城乞食。
即僧伽黎也。
具雲缽多羅。
此翻應量器。
謂體色量三。
皆應法故。
即過去維衛佛所遺。
绀琉璃寶缽。
乃四天王取而獻者。
自園進城名入。
地廣人稠曰大。
防非禦侮為城。
乞食者。
佛教比丘行頭陀行。
清淨活命。
了寄殘生。
離四邪命也。
次第者。
不揀貧富。
無分淨穢。
挨次而乞也。
已者。
不論有緣無緣。
七家則已。
又或不限人家。
滿缽則已。
還謂還出舍衛至本處。
即歸到祗園也。
将所化飯食之既訖。
即收其衣缽。
淨其手足。
敷其所座而坐之也。
此言世尊去來行住。
吃飯穿衣。
日用尋常。
與人無異。
一段本地風光。
莫非全體大用。
其柰諸人終日昏昏。
隻知穿街過巷。
覓食求衣。
要且不識他是阿誰。
甘作飯囊衣袈。
走肉行屍。
殊為可惜。
是以如來即日用事而示之也。
此為後文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之章本耳。
有釋為戒定發起者。
義固甚佳。
然于下文氣似不貫。
且空生希有之贊。
似亦難于安插。
何則。
戒定行持。
羅漢常事。
何希之有。
然空生之所以道希有者。
非無故也。
蓋空生平日。
但念空無相無作。
所以于菩薩法。
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
心不喜樂。
将謂佛道常遠。
久受勤苦。
乃可得成。
忽然今日。
見我世尊。
恁麼舉動。
觸着鼻孔。
始知道不遠人。
人之為道而遠人。
方信行住坐卧。
不離這個。
于斯薦得無住妙用。
實相本體。
即在日用尋常。
去來出入。
動靜往還。
吃飯穿衣處也。
以故向下即從座起。
走向佛前。
無别可說。
隻得道個呀。
希有世尊。
此正冷灰裡一聲豆爆也。
△二正宗分二。
首示降住其心曆彰般若妙用二。
一善吉請益二。
一請益之儀。
時長老須菩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上序分者。
即序如來與衆生共有此金剛般若。
不離日用中也。
此正宗者。
乃當機窺見如來動靜。
已知佛法無多。
意欲普利今後。
未免請問。
形于言辭。
以故有此正說也。
時者。
适當乞食還園。
洗足安坐之時也。
梵語須菩提。
亦名蘇補底。
此雲空生。
或雲善現。
又名善吉。
有雲妙生。
并善實者。
以初生時。
寶藏頓空。
相者占之。
此子善吉。
七日之後。
家珍複現。
故雲善現。
因含多義。
存梵不翻。
長老者。
以其德臘俱高也。
乃舍衛國人。
鸠留長者之子。
解空第一。
在般若會上。
轉教菩薩。
故為當機發起此經。
正窮子喻中。
密遣二人者是矣。
設以本論。
則久證青龍陀果。
久悟般若真空。
乃為輔化權示。
如此今在大衆之中。
即從本座而起者。
以師資之道。
尊卑頗殊。
欲有所請不可坐問。
偏袒右肩者。
乃彼方儀制。
以表敬也。
此中事釋可知。
若以理釋。
則袒肩以示權。
膝地而顯實。
合權實二邊之掌。
印中道一味之心。
修敬既畢。
自合陳詞。
故雲而白等。
上之起座。
即身業。
恭敬乃意業。
而白下。
方是口業。
此明三業虔誠。
而請問也。
然即之一字。
正是描寫尊者絕無沾滞踴躍之狀。
直出人天衆前。
揚眉吐氣。
自不同于如聾若啞。
唯除糞穢。
默受彈呵。
去花拜座之時矣。
所謂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二請益之辭二。
一贊益。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希有者。
準古解則有四種。
謂時希有。
處希有。
德希有。
事希有。
可謂詳矣。
然在本經。
似無交涉。
茲亦不辯。
且道尊者才來啟請。
如來尚未開口。
見個甚麼道理。
便贊希有。
聻。
莫是世尊成道說法。
度衆生之希有麼。
不見道。
未離兜率。
已降皇宮。
未出母胎。
度人已畢。
若待今日贊歎。
奚啻鹞子過新羅。
是劍去許久。
方才刻舟。
要知今日之贊希有者。
乃算空生具一隻眼。
向世尊舉止動靜處窺見一班。
故出海衆之前。
而贊希有也。
其意有二。
首謂于庸言庸行處。
示奇特事。
可謂希世所有之者。
次則自己向穿衣吃飯處。
讨得個下落。
這段消息。
從未知有。
今始悟得。
故曰。
希有。
如來者。
十号之一。
即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善護念者。
若據古解。
依根熟未熟等釋。
義亦甚佳。
似無不可。
但此經以五時設教而論。
斯當轉教付财之時。
與義推求。
理或欠妥。
今準法華經信解品。
空生等呈解之詞。
釋此護念付囑。
言護者。
即彼經雲。
我雖年朽。
猶故貪惜者是也。
念者。
即彼經雲。
時富長者。
于師子座。
見子便識。
心大歡喜。
即作是念者是也。
付者。
即我财物庫藏。
今有所付者是也。
囑者。
即彼經雲。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
修習此者。
當得作佛是也。
而言善護善付者。
即彼經雲。
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忍于斯事。
取相凡夫随意為說者是也。
問。
設據此釋。
菩薩二字。
雲何消釋。
答。
菩薩聲聞。
在發心大小。
所以有此二名。
今既舍小歸大。
欲發阿耨菩提心者。
豈可更以聲聞而目之哉。
是以即聲聞而菩薩也。
如十六王子。
未聞法華以前。
止名沙彌。
既聞法華之後。
則曰菩薩。
亦此意也。
然此二句。
正釋上之希有。
所以言我世尊。
自華嚴至今。
數十年來。
調護時機。
深心愛念。
欲人向動用處。
識取家珍。
不離眉端足下。
空生此際。
一旦豁然。
喜解非常。
是故贊言。
希有世尊。
可謂加護愛念。
委付叮囑。
善而又善者也。
正謂今在般若會上。
轉教付财。
将大付小。
囑小化大之意耳。
蓋将大付小。
不過引小入大。
囑小化大。
無非以大激小。
皆如來之方便護念也。
以此觀之。
則如來之用心。
誠可謂善矣。
當機曰。
善護念。
善付囑者。
良有以焉。
△二正請。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前既悟得此理。
極口稱贊。
茲複發問者何也。
以前無言之道。
自非上根利智。
莫克領略。
便作尋常錯過。
故尊者恐負如來意旨。
曲為時機。
故興斯問。
善男子善女人。
總該僧俗七衆八部三乘人等。
發。
謂發起。
阿耨等梵語。
此雲無上正等正覺。
蓋空生意謂設有善男信女要發無上心者。
不知可有個甚麼法。
聻。
然即此心欲契實相般若之理。
先向那裡安住。
聻。
又且此心欲起觀照般若之時。
其奈妄想多端。
如狂猿升木。
上下攀緣。
似癡蠅逐穢。
去來不舍。
怎生降伏。
聻。
此中三問。
以發菩提為主。
故前半卷答二三兩問。
後半卷答初問也。
△二如來許示三。
一印贊許說。
佛言。
善哉。
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蓋世尊出世。
本為直示此心。
奈無知音可語。
故自華嚴以至今日。
有懷未吐。
茲向祗園會上。
撞着空生。
觌面問來。
恰好抓着癢處。
以故老漢通身暢快。
所以滿口稱歎曰。
善哉善哉。
言善會佛心。
善為說辭。
所謂善而又善者也。
故仍呼其名而告之曰。
須菩提。
你适才贊這兩句。
果為的當。
即是啟請三問。
亦甚要緊。
可謂一字不差。
皆合吾意。
遂印之曰。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善付囑也。
似你這樣人。
始可與言斯道矣。
故曰。
汝今谛聽。
吾當為爾分别解說。
要發阿耨菩提心的道理。
然則亦不過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而已。
此中如是二字。
應通三釋。
其義始足。
一約理。
二指前。
三開後。
且約理釋如是者。
衆生諸佛。
本自如如。
所謂生佛一如。
莫不皆是也。
設廓而論之。
則内而根身。
外而器界。
無非真如。
鹹是實相。
故言青青翠竹。
總是真如。
郁郁黃華。
無非般若。
此顯世出世間無一法不是。
無一法不如。
以明如是也。
若約指前。
則空生已解如來作用。
蓋如
義啟十門。
一教起因緣。
二藏教分攝。
三義理分齊。
四教所被機。
五教體淺深。
六顯示宗趣。
七部類處會。
八傳譯時代。
九總釋名題。
十别解經文。
○一教起因緣 蓋聖人設教。
必有由緻。
非無故而然也。
故曰。
因緣若至。
其理自彰。
良有以焉。
然則因緣亦有總别。
一總者。
謂佛聖教。
無非酬因酬請。
顯理度生。
即我如來住世四十九年。
始自鹿苑。
終至金河。
于其中間三百餘會。
或時談性。
或時論相。
或時道有。
或時說空。
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故法華雲。
諸佛出世。
無非為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于世。
所謂一大事者。
即開示悟入一切衆生佛之知見者是。
此諸教之總因緣也。
二别者。
謂諸教因緣各有不同。
故名為别。
若據本經。
别有十種。
一欲破外道諸邪見故。
二欲回小乘令入大故。
三令權位不迷空故。
四令悟明二谛。
證入中道。
生正見故。
五顯佛勝德。
生淨信故。
六欲令發大菩提心故。
七令修菩薩深廣行故。
八令斷一切深重障故。
九令得菩提無上果故。
十流傳後代。
益衆生故。
由此因緣。
故起斯教也。
○二藏教分攝 蓋佛之法。
不出三藏二藏。
四教五教。
十二分以收攝之。
言三藏者。
一修多羅。
此名契經。
二毗柰耶。
此名調伏。
三阿毗昙。
此名對治。
言二藏者。
一聲聞藏。
二菩薩藏。
若論所攝。
此經于三藏。
正屬經藏。
兼通律論。
以戒生淨信故。
論诘辯析故。
于二藏中。
正屬菩薩。
亦兼聲聞。
以激小回心故。
言教攝者。
西竺東夏。
古今高宿。
判教多途。
始自後魏菩提留支。
判一音教。
次後則有一十八家。
各有理據。
莊嚴聖教。
難以枚舉。
于今海内。
唯有二宗。
一天台四教。
所謂藏通别圓。
此正别攝。
兼亦容三。
不定回心故。
揚大抑小故。
離即俱非故。
二賢首五教。
所謂小始終頓圓。
此經始教正攝。
餘四亦通。
以離相見佛。
乃終頓義。
餘二如前。
十二分者。
即九小三大通相。
十二分教。
兼正可知。
故不繁述。
○三義理分齊 如來接物。
不無文言。
既落文言。
則有義理。
義者。
文之實也。
理者。
言之主也。
又義者。
相也。
理者。
體也。
蓋聖人之言教也。
義以析之。
理以統之。
理雖是一。
而逐機遂有淺深。
義固多方。
而歸理則無别體。
是則諸經義理既有淺深。
而欲明經旨者。
若不辯别。
何以知其分齊所詣乎。
然約法本末生起。
顯分齊者。
依起信論。
有五重淺深。
亦不離前五教。
但此則從深至淺。
彼則自淺向深。
故不同耳。
初唯一心為本源。
即一真法界。
該四法界。
此圓教分齊也。
二依一心開二門。
即該二教。
一者心真如門。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即頓教分齊也。
二者心生滅門。
所謂如來藏。
與生滅和合。
名阿賴耶識。
即終教分齊也。
三者依此識明二義。
一覺義。
謂心體離念等。
二不覺義。
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不覺心動等。
四依後義生三細。
一依不覺故心動。
名業相。
二依動故能見名轉相。
三依見故境界妄現。
名現相。
五依最後生六粗。
一智相。
二相續相。
即始教分齊。
三執取相。
四計名字相。
五起業相。
六業系苦相。
三四。
小教分齊。
五六。
人天分齊也。
若于此五中。
定本經分齊者。
正屬始教空門。
空理。
如離相見佛。
大身非大身。
色相非色相等。
然辭雖正演空門。
而義實兼含終頓圓也。
以始義初彰。
一一空諸所有。
終義許凡有心者。
皆可作佛。
頓義一念不生。
圓義不可思議。
而餘一一激小。
令生恥慕。
與大同途。
此大概之分齊也。
○四教所被機 教。
乃聖人示下之言。
機。
即九法界所被之機。
然則有通有局。
通則普利三根。
局則不無揀别。
設以局論。
此經正被菩薩。
以經雲。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複有人。
得聞此經。
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之法。
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此經唯被大機。
然于義求。
亦兼凡小。
何謂。
以此經雖屬大乘。
若不兼利。
則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恐成虛語。
而經中亦談胎卵濕化。
十種類生。
以及小乘四果名目。
于結經處。
且雲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以是故知兼被小也。
○五教體淺深 所謂教體者。
亦有能诠所诠。
能诠體者。
即音聲語言。
名句文身。
故楞嚴雲。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者是也。
名诠自性。
句诠差别。
文身者。
文即是字。
能為名句。
二所依故。
若以本經而論。
則首從如是。
終至奉行。
皆為能诠之教體也。
所诠體者。
即無住真心。
實相般若是也。
以衆生日用而不知。
大覺悟之而為說。
能所并釋。
合為教體。
故知此經能诠所诠。
皆深而非淺也。
○六顯示宗趣 言宗趣者。
語之所尚。
曰宗。
宗之所歸。
曰趣。
若據本經。
顯宗示趣。
則有總有别。
總者以三種般若為宗。
三德秘藏為趣。
别則有三。
一教義。
謂文字般若為宗。
實相.觀照為趣。
二理智。
以真空妙理為宗。
實相般若為趣。
三因果。
以發菩提心為宗。
證涅槃果為趣。
斯則略示本經之宗趣也。
○七部類處會 此般若經。
名雖八部。
約類有十。
一大般若六百卷。
二放光三十卷。
三摩诃三十卷。
四光贊十卷。
五道行十卷。
六小品十卷。
七勝天王所說七卷。
八仁王二卷。
九實相一卷。
十文殊所說一卷。
皆本部之同類也。
處會者。
即四處十六會。
一王舍城鹫峰山七會。
二給孤園七會。
三他化天摩尼寶藏殿一會。
四王舍城竹林園白鹭池側一會。
此經乃第二處第三會也。
然獨置金剛二字者。
揀非餘九。
以故本經在六百卷中。
正當五百七十七卷。
祇園七分中之第三分也。
○八傳譯時代 此經自傳我國。
凡有五代。
六師翻譯。
一羅什于姚秦時。
居草堂寺。
譯名金剛般若。
二菩提留支。
于元魏時。
住永甯寺。
譯與什同名。
三真谛于陳朝。
住廣州制止寺。
譯名亦同上。
四笈多于隋朝。
住東都上林園。
譯名金剛能斷般若。
五玄奘。
于唐貞觀十九年還國。
文帝迎住西京弘福寺。
譯名能斷金剛般若。
六義淨于天後證聖乙未還國。
至睿宗景雲二年。
譯與奘師同。
今所傳本。
乃羅什弘始四年居草堂寺譯者也。
○九總釋名題 分二。
一經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語?拆羅。
此雲金剛。
具有三義。
謂堅.利.明也。
以此寶其體最堅。
一切物不能壞。
其用極利。
能壞一切物。
其相光明。
金中最剛。
故名金剛。
有謂色如紫石英。
狀若荞麥棱。
即力士所執之杵也。
梵語般若。
此雲妙智。
亦翻妙慧。
合而言之曰智慧。
以智徹諸法實相。
慧了諸法真空。
然義有三。
謂實相。
觀照。
文字也。
設取金剛三義。
以喻般若三種者。
一堅。
喻實相般若之體。
雖經多劫。
升沉三界。
往返六道。
未曾欠缺。
故雲堅也。
二利。
喻觀照般若之用。
謂此顯時。
能照萬法。
當體全空。
故雲利也。
三明。
喻文字般若之相。
以其能诠實相.觀照。
令得顯現。
故雲明也。
由斯三義。
故舉金剛以喻般若。
則般若乃智慧之梵音。
金剛即般若之正喻。
以故華梵雙彰。
法喻并舉。
曰金剛般若。
梵語波羅蜜。
此翻彼岸到。
乃順天竺之語。
若依我國。
當雲到彼岸。
意謂此經是到彼岸之智慧也。
蓋彼岸者。
指涅槃而言。
即離二種生死之此岸。
渡二障煩惱之中流。
到二種轉依之彼岸也。
經者。
徑也。
謂一切賢聖能依此修。
即成佛作祖之捷徑也。
梵語欲底修多羅。
此雲契經。
謂诠顯義理。
契合人心。
乃契理契機之教。
揀非此方儒道等經。
若據諸經論釋。
其義實繁。
要而言之。
不出于四。
所謂貫.攝.常.法。
以能貫穿所說之義。
攝持所化之機。
三世不易為常。
十界同遵曰法。
具斯諸義。
故稱為經。
然上七字為所诠。
屬别。
下一字為能诠。
屬通。
此于七種立題。
為喻法立題。
二種立題。
乃佛自立也。
△二人題。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
标代也。
三藏。
經律論也。
所謂經契一心。
律規三業。
論甄邪正。
法即軌則之義。
師乃模範之稱。
以三藏之法。
自師而師人。
故曰三藏法師。
梵語鸠摩羅。
此雲童壽。
謂童年而有耆德。
什乃華言。
即善識此方文字之稱。
華梵合舉。
故曰羅什。
然師始末。
備載本傳。
茲不繁引。
譯者易也。
謂易天竺之語。
而為華夏之言。
以周制有掌四方之官。
北方名譯。
今翻西語。
而曰譯者。
由漢世多事北方。
而譯人兼善西語。
因以稱焉。
○十别解經文 三(此準道安。
經無豐約。
悉分為三。
謂序.正.流通者是也)。
一序分二。
一通序。
(将釋此序。
義分為二。
一明建立之因。
二明建立之意)。
(建立因者。
正明如是等言。
因何而立。
蓋當金河顧命之初。
鶴樹潛輝之際。
阿難悲哀。
時有無貧尊者。
語阿難言。
汝是持佛法人。
且須裁抑。
宜當往佛。
請問後事。
阿難曰。
雲何後事。
尊者答曰。
世尊在日。
以佛為師。
世尊滅後。
以誰為師。
世尊在日。
依世尊住。
世尊滅後。
依何而住。
惡性比丘。
佛在之日。
佛自調伏。
佛滅度後。
如何調伏。
遐益當來。
理宜結集。
一切經首。
應置何語。
阿難承教。
一一咨問。
佛答之曰。
我滅度後。
依四念處住。
以戒為師。
默擯惡性比丘。
一切經首。
皆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
與某衆若幹。
此正第四問也)。
(建立之意者。
亦有三。
一斷疑故。
乃結集時。
阿難升座欲宣佛語。
感得相好同佛。
爾時衆起三疑。
一疑世尊重起說法。
二疑他方佛來。
三疑阿難成佛。
故舉如是我聞等。
則三疑頓斷。
二息诤故。
若不推從于佛。
言自制作。
則諸羅漢。
德業頗齊。
未免诤論。
今稱佛說。
何诤之有。
三異邪故。
不同外道。
經初安阿歐二字。
蓋阿者言無。
歐者言有。
彼謂萬法雖多。
不出有無。
置之經初。
以之為吉。
以初吉故。
令中後亦吉。
今則不爾。
故雲異邪)。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
千二百五十人俱。
通序者。
諸經通有。
以證信故。
然此如是。
諸經不同。
如是亦異。
有謂諸佛說法。
無非顯如。
唯如為是。
除如之外。
了無片法可談。
或曰。
有無不二為如。
如非有無為是。
又雲不異為如。
無非曰是。
皆泛言之也。
今據本經。
當以實相.觀照為如。
文字般若為是。
良以實相.觀照。
二而不二。
體用如如。
故名為如。
文字性空。
不即文字。
不離文字。
故名曰是。
我者。
阿難自謂也。
然有四種。
一凡夫遍計我。
二外道神我。
三二乘假我。
四法身真我。
此于四種中。
正屬第三假我。
蓋阿難已達我空。
實不計執。
以随世谛。
假立賓主。
乃稱于我。
聞。
謂耳根發識。
名之曰聞。
問。
既耳根發識。
合雲耳聞。
何經不然。
答。
耳是六根之别。
我乃一身之總。
廢别從總。
故曰我聞。
一時者。
即師資合會。
說聽究竟。
唯一無二之時。
良以殊方紀曆不同。
上下延促不定。
橫則四洲差别。
豎則三界懸殊。
故但雲。
說此經之一時也。
梵語佛陀耶。
此雲覺者。
謂自覺.覺他.覺滿也。
自覺。
異凡夫之不覺。
覺他。
揀二乘之獨覺。
覺滿。
揀菩薩之未滿。
是以三覺俱圓。
萬德皆滿。
故稱為佛。
在者。
如天子所至。
即曰行在。
故佛至處。
亦名在也。
舍衛梵語。
此雲聞物。
亦名豐德。
又雲名稱。
以具五欲.财寶.多聞.解脫.文彩風流.遠聞諸國故。
乃波斯匿王之都也。
祗。
即祗陀。
此雲戰勝。
因波斯匿王于外國交兵。
得勝之日。
生此太子。
因賜是名。
以志喜也。
如此方叔孫勝敵。
以名其子。
樹乃所施也。
梵語須達多。
此雲樂施。
今言給孤獨者。
以能周給幼無父。
而老無子者也。
不言鳏寡者。
以二該二故。
蓋舍衛王臣。
先未知佛。
因須達多為兒聘婦入王舍城。
寄止珊檀那家。
時珊檀那中夜而起。
莊嚴舍宅。
營辦肴膳。
須達聞已。
即起問言。
大士欲請國王。
為婚姻之會耶。
答言請佛無上法王。
須達聞已。
身毛皆豎。
複問何以名佛。
珊檀那遂廣為說佛功德。
須達多言。
善哉大士。
所言佛者。
功德無上。
今在何所。
珊檀那曰。
在王舍城竹林精舍。
爾時達多。
遂往見佛。
佛為說法。
達多聞已。
獲須陀洹。
因請佛曰。
惟願臨顧。
至舍衛國。
受我微供。
世尊受請。
達多回國。
布金買園。
祗陀因而發心施樹。
故雲祗樹給孤獨園也。
然須達是正施主。
祗陀為助成。
今樹先園後者何也。
以祗陀乃儲君。
須達是臣佐。
禮别尊卑之故耳。
與者。
同也。
大謂名高德重。
為天王大人之所敬也。
比丘梵語。
此雲乞士。
亦雲怖魔。
又雲破惡。
梵語僧伽耶。
此雲和合衆。
蓋和有二。
一理和。
謂同證擇滅無為。
二事和。
有六。
謂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身和同住。
利和同均。
口和無诤。
意和同悅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
佛初成道度陳如等五人。
次度三迦葉。
兼徒一千。
複度舍利弗。
目犍連。
各徒一百。
更度耶舍長者子五十人。
今略五人者。
舉大數耳。
此等諸人。
先事外道。
勤勞無益。
一見如來。
便登聖果。
以此感恩。
誓常随侍。
所謂常随衆也。
正易所謂雲從龍。
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睹者是也。
俱者。
一時一住。
皆同在也。
若準古說六種成就者。
如是乃信成就。
以信者則是事如是。
不信則是事不如是。
所以五十聖位。
十信居先。
十一善法。
信心為首。
故華嚴經雲。
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又曰。
佛法如大海。
非信莫能入。
故知信心之前。
别無勝法。
縱能信如是經。
聞根不利。
信亦奚為。
能信能聞。
非時可說。
徒生景仰。
時可說法。
無說法主。
此道難聞。
縱有法主。
無處可居。
亦難行道。
雖有其處。
設無聽衆。
不成法會。
必須六種辏集。
佛事方興。
故雲成就。
則此六種為能成就。
而向下經文。
皆所成就也。
△二别序。
爾時世尊。
食時着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别序者。
别序一經發起之由。
為正宗之前導也。
此佛就一切衆生日用尋常。
去來動靜。
行住坐卧。
吃飯穿衣。
直顯真心本體。
以明無往而非無住真心之妙用。
無法不具實相般若之本體。
所以假此乞食。
發起斯經。
不過要人向日用中。
識得自己與三世諸佛。
無二無别。
則能事畢矣。
爾時者。
即當爾佛住祗園統衆行道之時也。
世有三。
謂情世。
器世。
至真覺世。
又有過去世。
未來世。
現在世。
總之情與無情。
世出世間。
靡不尊重。
故曰世尊。
時者。
日有十二。
分為四食。
一醜寅卯。
諸天食時。
二辰巳午。
人間食時。
三未申酉。
畜生食時。
四戌亥子。
鬼神食時。
佛制出家之士。
應法人天。
過午不食。
今食時者。
即日初分也。
衣者。
佛有三衣。
一安陀會。
名作務衣。
二郁多羅僧。
名入衆衣。
三僧伽黎。
名福田衣。
以其制法水田見生福故。
著者。
以入城乞食。
即僧伽黎也。
具雲缽多羅。
此翻應量器。
謂體色量三。
皆應法故。
即過去維衛佛所遺。
绀琉璃寶缽。
乃四天王取而獻者。
自園進城名入。
地廣人稠曰大。
防非禦侮為城。
乞食者。
佛教比丘行頭陀行。
清淨活命。
了寄殘生。
離四邪命也。
次第者。
不揀貧富。
無分淨穢。
挨次而乞也。
已者。
不論有緣無緣。
七家則已。
又或不限人家。
滿缽則已。
還謂還出舍衛至本處。
即歸到祗園也。
将所化飯食之既訖。
即收其衣缽。
淨其手足。
敷其所座而坐之也。
此言世尊去來行住。
吃飯穿衣。
日用尋常。
與人無異。
一段本地風光。
莫非全體大用。
其柰諸人終日昏昏。
隻知穿街過巷。
覓食求衣。
要且不識他是阿誰。
甘作飯囊衣袈。
走肉行屍。
殊為可惜。
是以如來即日用事而示之也。
此為後文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之章本耳。
有釋為戒定發起者。
義固甚佳。
然于下文氣似不貫。
且空生希有之贊。
似亦難于安插。
何則。
戒定行持。
羅漢常事。
何希之有。
然空生之所以道希有者。
非無故也。
蓋空生平日。
但念空無相無作。
所以于菩薩法。
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
心不喜樂。
将謂佛道常遠。
久受勤苦。
乃可得成。
忽然今日。
見我世尊。
恁麼舉動。
觸着鼻孔。
始知道不遠人。
人之為道而遠人。
方信行住坐卧。
不離這個。
于斯薦得無住妙用。
實相本體。
即在日用尋常。
去來出入。
動靜往還。
吃飯穿衣處也。
以故向下即從座起。
走向佛前。
無别可說。
隻得道個呀。
希有世尊。
此正冷灰裡一聲豆爆也。
△二正宗分二。
首示降住其心曆彰般若妙用二。
一善吉請益二。
一請益之儀。
時長老須菩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上序分者。
即序如來與衆生共有此金剛般若。
不離日用中也。
此正宗者。
乃當機窺見如來動靜。
已知佛法無多。
意欲普利今後。
未免請問。
形于言辭。
以故有此正說也。
時者。
适當乞食還園。
洗足安坐之時也。
梵語須菩提。
亦名蘇補底。
此雲空生。
或雲善現。
又名善吉。
有雲妙生。
并善實者。
以初生時。
寶藏頓空。
相者占之。
此子善吉。
七日之後。
家珍複現。
故雲善現。
因含多義。
存梵不翻。
長老者。
以其德臘俱高也。
乃舍衛國人。
鸠留長者之子。
解空第一。
在般若會上。
轉教菩薩。
故為當機發起此經。
正窮子喻中。
密遣二人者是矣。
設以本論。
則久證青龍陀果。
久悟般若真空。
乃為輔化權示。
如此今在大衆之中。
即從本座而起者。
以師資之道。
尊卑頗殊。
欲有所請不可坐問。
偏袒右肩者。
乃彼方儀制。
以表敬也。
此中事釋可知。
若以理釋。
則袒肩以示權。
膝地而顯實。
合權實二邊之掌。
印中道一味之心。
修敬既畢。
自合陳詞。
故雲而白等。
上之起座。
即身業。
恭敬乃意業。
而白下。
方是口業。
此明三業虔誠。
而請問也。
然即之一字。
正是描寫尊者絕無沾滞踴躍之狀。
直出人天衆前。
揚眉吐氣。
自不同于如聾若啞。
唯除糞穢。
默受彈呵。
去花拜座之時矣。
所謂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二請益之辭二。
一贊益。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希有者。
準古解則有四種。
謂時希有。
處希有。
德希有。
事希有。
可謂詳矣。
然在本經。
似無交涉。
茲亦不辯。
且道尊者才來啟請。
如來尚未開口。
見個甚麼道理。
便贊希有。
聻。
莫是世尊成道說法。
度衆生之希有麼。
不見道。
未離兜率。
已降皇宮。
未出母胎。
度人已畢。
若待今日贊歎。
奚啻鹞子過新羅。
是劍去許久。
方才刻舟。
要知今日之贊希有者。
乃算空生具一隻眼。
向世尊舉止動靜處窺見一班。
故出海衆之前。
而贊希有也。
其意有二。
首謂于庸言庸行處。
示奇特事。
可謂希世所有之者。
次則自己向穿衣吃飯處。
讨得個下落。
這段消息。
從未知有。
今始悟得。
故曰。
希有。
如來者。
十号之一。
即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善護念者。
若據古解。
依根熟未熟等釋。
義亦甚佳。
似無不可。
但此經以五時設教而論。
斯當轉教付财之時。
與義推求。
理或欠妥。
今準法華經信解品。
空生等呈解之詞。
釋此護念付囑。
言護者。
即彼經雲。
我雖年朽。
猶故貪惜者是也。
念者。
即彼經雲。
時富長者。
于師子座。
見子便識。
心大歡喜。
即作是念者是也。
付者。
即我财物庫藏。
今有所付者是也。
囑者。
即彼經雲。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
修習此者。
當得作佛是也。
而言善護善付者。
即彼經雲。
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忍于斯事。
取相凡夫随意為說者是也。
問。
設據此釋。
菩薩二字。
雲何消釋。
答。
菩薩聲聞。
在發心大小。
所以有此二名。
今既舍小歸大。
欲發阿耨菩提心者。
豈可更以聲聞而目之哉。
是以即聲聞而菩薩也。
如十六王子。
未聞法華以前。
止名沙彌。
既聞法華之後。
則曰菩薩。
亦此意也。
然此二句。
正釋上之希有。
所以言我世尊。
自華嚴至今。
數十年來。
調護時機。
深心愛念。
欲人向動用處。
識取家珍。
不離眉端足下。
空生此際。
一旦豁然。
喜解非常。
是故贊言。
希有世尊。
可謂加護愛念。
委付叮囑。
善而又善者也。
正謂今在般若會上。
轉教付财。
将大付小。
囑小化大之意耳。
蓋将大付小。
不過引小入大。
囑小化大。
無非以大激小。
皆如來之方便護念也。
以此觀之。
則如來之用心。
誠可謂善矣。
當機曰。
善護念。
善付囑者。
良有以焉。
△二正請。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前既悟得此理。
極口稱贊。
茲複發問者何也。
以前無言之道。
自非上根利智。
莫克領略。
便作尋常錯過。
故尊者恐負如來意旨。
曲為時機。
故興斯問。
善男子善女人。
總該僧俗七衆八部三乘人等。
發。
謂發起。
阿耨等梵語。
此雲無上正等正覺。
蓋空生意謂設有善男信女要發無上心者。
不知可有個甚麼法。
聻。
然即此心欲契實相般若之理。
先向那裡安住。
聻。
又且此心欲起觀照般若之時。
其奈妄想多端。
如狂猿升木。
上下攀緣。
似癡蠅逐穢。
去來不舍。
怎生降伏。
聻。
此中三問。
以發菩提為主。
故前半卷答二三兩問。
後半卷答初問也。
△二如來許示三。
一印贊許說。
佛言。
善哉。
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蓋世尊出世。
本為直示此心。
奈無知音可語。
故自華嚴以至今日。
有懷未吐。
茲向祗園會上。
撞着空生。
觌面問來。
恰好抓着癢處。
以故老漢通身暢快。
所以滿口稱歎曰。
善哉善哉。
言善會佛心。
善為說辭。
所謂善而又善者也。
故仍呼其名而告之曰。
須菩提。
你适才贊這兩句。
果為的當。
即是啟請三問。
亦甚要緊。
可謂一字不差。
皆合吾意。
遂印之曰。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善付囑也。
似你這樣人。
始可與言斯道矣。
故曰。
汝今谛聽。
吾當為爾分别解說。
要發阿耨菩提心的道理。
然則亦不過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而已。
此中如是二字。
應通三釋。
其義始足。
一約理。
二指前。
三開後。
且約理釋如是者。
衆生諸佛。
本自如如。
所謂生佛一如。
莫不皆是也。
設廓而論之。
則内而根身。
外而器界。
無非真如。
鹹是實相。
故言青青翠竹。
總是真如。
郁郁黃華。
無非般若。
此顯世出世間無一法不是。
無一法不如。
以明如是也。
若約指前。
則空生已解如來作用。
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