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般若經而流出者。
此何以故。
縱前三千七寶之多。
亦不及持說此經四句偈耳。
須菩提下。
結辭也。
近結諸佛之佛字。
菩提法之法字。
即蹑此二字而結之也。
蓋如來之意說。
吾所謂佛.法皆從此經而出者。
不過因其有迷有悟。
有聖有凡。
此約世谛有為而言。
若在勝義谛中。
則十方三世海中漚。
一切聖凡如電拂。
又何佛.法之可得哉。
故雲。
即非佛.法。
此近結耳。
若遠結者。
白佛言。
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起。
乃至度生離相。
佛身離相。
果法離相。
直至此中并佛.法也無。
則離相之旨。
可謂離而又離。
此遠結也(首約佛法廣釋降心離相竟)。
△二約聖果廣釋住心無住四。
一曆明無住三。
一小乘聖果二。
一泛論三。
一見道位。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此章廣釋前來菩薩應如是布施。
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也。
蓋佛欲當機深解此住心無住之法。
即将彼自所證果。
一一指而探問。
俾知菩薩與聲聞雖有大小之别。
然無住之道則一。
但以根有利鈍。
發心之大小不同耳。
正所謂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也。
蓋如來此問。
無非借口傳言。
隻要當機自述無住而已。
然住者。
乃取着之意。
即生心舉念。
取相耽着也。
故向下依次審問。
皆雲能作是念不。
正如來善用權智。
捉賊追贓。
令不打而自招也。
當機俱答不也。
即此二字觀之。
是尊者将無住之理。
明目張膽告白。
諸人已定。
而況其引人類己。
以己方人。
複曰。
世尊。
我不作是念。
則矢上加尖。
而無住之理。
益彰明者矣。
須菩提于意雲何。
我且問你。
将謂初果之人。
還作如是之念。
說我得初果不麼。
不之一字。
乃審問之意。
言還作是念耶。
是不作是念。
聻。
向下問答。
皆如此釋。
須陀洹。
此雲入流。
以根不入塵故。
又名預流。
以初預聖流故。
亦名逆流。
以逆生死流故。
複名抵債。
謂不受業債故。
然此四果。
複有四向。
謂向于果故。
即須陀洹向等。
此四果中。
初為見道。
次二修道。
後一無學道。
且初修行得入見道。
謂十六心。
斷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粗惑。
方證初果。
始名見道。
然約三界。
各有四谛。
每谛下各有煩惱。
即貪瞋癡慢疑。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所謂苦下具一切。
寂滅各除三。
道除于二見。
上界不行瞋。
初句即欲界。
苦谛下全具十使。
次句即寂滅。
二谛下各除三見。
謂身.邊.戒禁取也。
除此三者。
以緣身是苦本。
觀苦則斷身見。
邊見依身而起。
故亦随之而亡。
無戒禁取者。
以集谛不計非道為道。
滅谛又非修位。
是故皆無戒禁取。
然道谛當修位。
容或有之。
故不除也。
是以雲道除于二見。
不除戒禁取耳。
由是苦下具十。
寂滅二谛下各七。
通前即二十四。
道谛下八。
合為三十二。
後句雲。
上界不行瞋。
即于二四谛下。
各除一瞋。
每界各有二十八。
共成五十六。
兼下欲界三十二。
即總合為八十八也。
雲何十六心。
謂欲界四谛下。
各一智一忍。
以成八心。
又合上二界為一。
四谛類下欲界觀斷。
亦各一智一忍。
以成八心。
二八即為十六心也。
智。
即無間道。
乃斷惑時。
忍。
即解脫道。
是斷了時。
所謂苦法智忍。
苦類智忍。
乃至道法智忍。
道類智忍。
斷至十五心道類智。
名初果向。
至第十六心道類忍。
名證初果。
入于見道。
為須陀洹。
分别粗惑。
一時頓斷。
猶如劈竹。
三節并開。
即以見谛八智為初果體。
此初果之行相。
乃見道也。
△二修道位二。
初二果。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是名斯陀含。
梵語斯陀含。
此雲一來。
但于人間天上。
一度往來。
故名一來。
不過一來人間。
以斷欲界六品修惑。
言欲界修惑者有四。
即貪瞋癡慢。
此是俱生細惑。
任運起者。
障于修道。
以難斷故。
分為九品。
所謂上上乃至下下。
此九品惑。
二三果人斷之。
斷至五品。
名二果向。
斷六品盡。
名第二果。
故俱舍雲。
斷至五二向。
斷六一來果。
一往等者。
以九品修惑。
能潤欲界七生。
謂上上三品。
各潤兩生。
中中三品。
各一生。
下下三品。
共一生。
故雲獨也二。
共也二。
獨也一。
共也一。
獨也半。
共也半。
今斷六品。
已損六生。
猶有下三品殘惑未盡。
還潤欲界一生。
是故一往天上。
還須一來人間受生。
斷餘惑也。
此果即以見道八品無為。
及修道六品無為。
乃此果體。
而實無往來者。
以有往來。
是有漏。
如修戒善。
或生天人。
天福報盡。
又轉人間。
此是凡夫随業牽引。
上下往來。
聲聞進修無為。
前念稍着。
後念即覺。
無為法中。
來無所從。
往無所至。
既達心空無我。
尚不可說無往來。
何得更說有往來哉。
△次三果。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
而實無不來。
是故名阿那含。
梵語阿那含。
此雲不來。
亦雲不還。
斷欲界九品修惑俱盡。
從此寄位四禅。
生淨居天。
更不還來欲界。
故曰不還。
不來也。
謂前九品惑中。
餘下三品斷至八品。
名三果向。
斷九品盡。
名第三果。
故俱舍雲。
斷惑七八品。
名第三果向。
九品全斷盡。
即得不還果。
不還者。
欲界修惑但餘三品。
三品煩惱。
共潤一生。
今已斷之。
更無惑潤。
杜絕葛藤。
故不還來。
此第三果。
即以見道八品無為。
及修道九品無為。
為此果體。
而實無不來者。
情執俱超。
智理并遣。
三界之見已盡。
下地之思将空。
雖雲不來。
以悟無我。
故不妨無來而無不來也。
以上二三果。
俱修道也。
△三無學位。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
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梵語阿羅漢。
此雲無賊。
以三界見修煩惱盡故。
亦名不生。
以不受後有故。
又名應供。
以應受人天供養故。
此位斷上二界各有三種修惑。
謂貪癡慢。
此惑微細難除。
故約八地分之。
每地分成九品。
合成七十二品。
每品各有一無間。
一解脫。
斷至七十一品。
名阿羅漢向。
斷七十二品惑盡。
成阿羅漢果。
此果若以見修合論。
兼欲界一地。
總以八十九品無為。
為此果體。
實無有法者。
言阿羅漢。
不過無煩惱不受生。
應受供。
以是義故。
名阿羅漢。
除此之外。
更無一法名阿羅漢也。
世尊下。
反釋雲。
若一作念。
我得此道。
則四相宛然。
何異凡夫。
由此驗知。
必無是念也。
前三果人。
研真斷惑。
居有學位。
故立果義。
以酬其因。
此阿羅漢。
乃無學人也。
具戒定慧道共定共。
分段生死之果已盡。
見思苦集之因已亡。
三十七品已真修。
有餘無餘而證得。
正謂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已獲盡智無生智矣。
至此惑盡真窮。
無法可學。
故名無學。
即永嘉道。
絕學無為閑道人也。
此明無學道竟。
又文中不言果而曰道者。
以顯證極此理。
而與覺道相近。
故不言羅漢果。
而曰羅漢道也。
△二确證。
世尊。
佛說我得無诤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此正當機以己方人。
故将自己生平一一自供自招。
顯出無住之義。
以為四果确證。
然雖如是。
要知空生硬作主張。
良有所以。
首則暗合如來無住之旨。
以助佛轉輪。
次則明顯己說不謬。
因前己說一切皆以無為有别。
而上具答不也。
實無往來。
實無不來。
實無有法。
乃至自證則曰。
我不作是念。
實無所行者。
此皆正顯因無為法。
而有差别也。
以此谛觀。
則公私俱備。
而當機之用心。
噫。
可謂精且細矣。
世尊下。
正是引己作證。
即以佛所印許而證前四果無住之義。
兼顯無為差别之旨也。
無诤者。
華嚴經雲。
有诤說生死。
無诤說涅槃。
即古雲。
诤是勝負心。
與道相違背。
今雲無诤。
是無我無人。
無彼無此。
無高無下。
無聖無凡。
一相平等。
無住真空。
但有住着。
即有對待。
但有對待。
即有诤端。
長系生死。
何由解脫。
涅槃經雲。
須菩提住虛空地。
若有衆生嫌我立者。
我當終日端坐不起。
嫌我坐者。
我當終日立不移處。
是以一切法中不起一煩惱。
不惱一衆生。
故得無诤也。
三昧者。
此雲正定。
亦名正受。
又名正見。
第一者。
即諸大弟子中。
出乎其類。
拔乎其萃。
而稱無诤.第一。
由解空故也。
我不作是念者。
言佛雖嘉贊。
而我不萌一念有得之心。
謂是無诤第一人也。
梵語阿蘭那。
此雲無諠。
亦雲寂靜。
皆無诤之義也。
行者。
即無諠寂靜。
無诤之行也。
實無所行者。
此行之一字。
正乃取着分别心也。
今言實無所行者。
即于一切法中。
離其取着分别。
而正顯此不住無為之義也。
△二佛所得法。
佛告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此乃世尊引己作證也。
因當機泛引确證。
一一不謬。
說着老漢心事。
不覺技癢起來。
道。
不唯汝等于我跟前。
無法可得四果。
即我昔日于然燈佛所。
亦無法得佛果菩提。
故反問之曰。
如來于然燈處。
有所得不。
當機至此。
心領神會。
已知佛果性空。
解得菩提非相。
得而無得。
無得而得。
遂而答曰。
實無所得。
以實際理中。
一塵不立。
尚無能得之心。
何有所得之法。
故雲實無得也。
然燈佛者。
乃我如來二僧祗劫授記之師也。
即法華雲。
燈明八子。
妙光開化。
所謂最後天中天。
号曰然燈佛者是也。
本行集經雲。
昔有大城。
名蓮華國。
有王名降怨。
有一婆羅門。
名曰日主。
為王所重。
分與半國。
稱為埏主。
夫人月上。
所生一子。
名釋提洹竭。
出家成道。
号曰然燈。
亦名錠光。
以初生時。
一切身邊如燈光故。
複有名靈童者。
瑞應經雲。
儒童出家于雪山南。
珍寶梵志會下。
為五百弟子之首。
法名善慧。
仙法學盡。
辭師還家。
師曰。
汝當以清淨傘蓋.革屣.金杖.金錢五百。
報恩而還。
慧乞放歸。
适遇無遮大會。
得金錢五百。
躬奉師處。
過蓮華國。
聞有然燈佛。
欲往親近。
時有婢女賣優缽羅華。
即将金錢三百。
買華五枝。
女聞供佛。
倩寄二枝。
誓作因緣。
時佛入城。
善慧将華獻佛。
散佛頂上。
以願力故。
結成傘蓋随佛行住。
佛以神力。
地現有泥。
善慧布發掩之。
作念。
願佛踏我身過。
授我成佛之記。
不蒙記莂。
我終不起。
然燈即至履身而過。
止衆莫踏。
乃授記雲。
此摩那婆。
于未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十号具足。
如我無異。
佛授記已。
即登八地。
且道世尊将這陳爛葛藤。
拈出何為。
一則證盟當機。
令衆生信。
次則顯示無得。
正明無住之旨。
可謂一點水墨。
兩處成龍矣。
問。
前在果法離相章中。
則曰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得阿耨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已問過矣。
此奚重問。
答。
前問是釋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以明度生離相之旨。
乃就佛果上所得有無為問。
此問是釋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
以明住心無住之義。
乃以佛因中于法得與不得為問。
則前問是佛果上自證菩提。
此問乃如來因中求得佛果菩提。
義自各别。
故不重也。
△三菩薩莊嚴。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此以菩薩結證無為差别也。
須菩提下。
謂汝既知無為法中。
佛于然燈實無所得。
可知佛為菩薩時。
三大僧祗。
修行六度。
莊嚴佛土之事不。
不也世尊下。
謂據無為法中。
實無有莊嚴佛土之事。
何以故下。
釋成不也之所以。
言莊嚴者。
自淨其心也。
佛土者。
惟心淨土也。
空生已解清淨為心。
但能心淨則佛土淨。
故答不也。
莊嚴佛土者。
乃約俗谛說實報土也。
以菩薩六度萬行。
福慧莊嚴。
所不無者。
故說有莊嚴耳。
即非莊嚴者。
此就真谛明法性土也。
乃清淨性地。
寂光真境。
即吾人之自心。
其為體也。
離四句。
絕百非。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言說。
正謂心行路絕。
語言道斷。
尚不可以無相論量。
豈可說有相莊嚴。
若然。
則是向虛空着楔。
為混沌畫眉矣。
是知心原非相。
土豈可嚴。
故曰即非莊嚴也。
是名莊嚴者。
乃雙融二谛。
以第一義中。
真空不礙乎妙有。
妙有無礙于真空。
雖在實際理地。
本無莊嚴之可得。
若今時門頭。
不妨熾然莊嚴。
雖無莊嚴之實。
然亦不廢莊嚴之名。
故曰是名莊嚴也。
須知即非莊嚴乃不取法。
是無法相也。
是名莊嚴。
乃不取非法。
是亦無非法相也。
△二正明無住。
是故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是故二字。
乃結定之辭。
良由前來略示廣釋。
始自小乘聖果。
而至佛所得法。
菩薩莊嚴種種分析。
莫不皆明無住之義。
至此結雲。
是故須菩提。
最初問我應雲何住。
我則答言應如是住。
然複略示則曰。
菩薩于法應無所住。
乃至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今此直提初問初答之語。
而正結也。
故言諸菩薩應當如是生清淨心。
如是者。
乃逆指上來略示廣釋種種無住之文是也。
生清淨者。
所謂清而不濁。
淨而無染。
若菩薩心中稍有一念住着。
即為濁染。
不名清淨。
然則清淨如何生心。
但二六時中。
不沾一塵。
不染一法。
淨夥夥。
赤灑灑。
即是不住色等而生心也。
以此般若妙心。
猶淨明鏡。
若住一塵。
即被一塵染污光明。
一塵不住。
則物物斯鑒。
正所謂但有一些些。
便有一些些。
直饒寸絲不挂。
萬裡無雲。
即虛空也。
須吃棒者此也。
應無所住者。
真空也。
而生其心者。
妙有也。
而應之一字。
反上不應也。
謂行檀者。
與此六塵應當一無所住。
毫無所著。
而生其者。
方謂清淨無住之心。
以是行檀。
正起信雲。
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
随順修行檀波羅蜜。
若以無住生心合而言之。
乃真俗混融。
為中道第一義谛。
是教住心菩薩。
心無所住。
住亦非住。
生即無生。
無生而生。
但涉一念。
則心有所著。
塵有所入。
不名無住。
便成有住。
不名淨心。
便成染心。
直饒有個不住境的念頭。
則早已住卻了也。
欲不住境。
須不住心。
苟能心無所住。
方知境亦無處。
正是路到水窮山盡處。
行興自消。
火至灰飛煙滅時。
餘燼自冷。
果然如是。
雖終日生而無生。
終日住而無住。
不生之生。
不妨任運而生。
無住之住。
何礙随緣而住。
以是而推。
則穿衣吃飯。
無非本地風光。
送客迎賓。
盡露當人面目。
所謂塵塵是寶。
處處逢渠。
則何法不屬無住真心。
是物皆彰般若妙體。
是以當機前來于乞食時。
偶向如來行住坐卧。
動靜往還。
袈裟角下。
缽盂身邊。
觸着些子。
以故歎佛為希有者。
正是于此無往理中。
稍見一班耳。
若夫黃梅得旨。
曹溪悟入。
較之當機又其次也。
△三喻明無住。
須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
于意雲何。
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此以喻結法也。
良以上文所說清淨心者。
諸佛之所證也。
菩薩之所修也。
衆生之所迷也。
乃凡聖之分疆。
生佛之總路也。
故迷之則六道輪回。
悟之則三德秘藏。
即今世尊祇園會上。
亦無别法可說。
不過就人本有而指示也。
所以前來着衣持缽。
去來行坐。
無非發明本地風光。
當機于此。
雖然得個消息。
其如當時大衆眼鈍頭迷。
隻知着衣時。
随衆着衣。
持缽時。
随衆持缽。
終日忙忙碌碌。
同人起倒。
逐隊成群。
往來舍衛。
出入祇園。
要且不知本命元辰在甚麼處。
是以尊者自慶己知。
悲他未悟。
三業虔誠。
五輪着地。
合掌一心。
頓興三問。
所謂善男子.善女人。
如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何應住。
如何降伏。
而我世尊。
則喜其問之。
當請之誠。
故即贊而許之曰。
善哉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乃至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道理。
并如是住。
如是降伏的道理。
而當機至此。
就上一扒曰。
唯然世尊。
願樂欲聞。
以故如來将錯就錯。
一一反其所問而答之也。
是以初酬住降之請。
次答菩提之問。
乃于初中。
而開廣略二門。
初則略示。
次複廣詳。
委細發明。
降心離相。
住心無住之旨。
上來已竟。
然此無住清淨真心。
人雖日用迷不自知。
是以世尊巧設一問。
以喻合法。
借事顯理。
令衆生易知而易解也。
即作二釋。
一就喻詳事。
二合法顯理。
經初須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是身為大不。
此非喻為喻也。
即是說設若有人。
其正報身量。
猶如須彌山王。
梵語須彌盧。
此雲妙高山。
乃四寶所成。
以故為妙。
獨出群峰。
是以稱高。
下踞金剛際。
居四海中央。
出水八萬四千由旬。
入水八萬四千由旬。
環列七金。
總統六萬諸山。
而為眷屬。
縱雖海浪千尋。
此山巍然不動。
故名山王。
于意雲何。
徴起而問于汝須菩提。
意下若何。
是人之身。
可還為大不。
尊者答曰。
若是身量如須彌山。
可謂甚大。
世尊。
蓋此一答。
乃尊者就事論事。
因如來問大。
所以答大也。
而當機亦知佛意。
原不在此。
故向下就路還家。
打一轉語雲。
雖身等須彌。
猶未為大。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此非身名大者。
指法身也。
而此法身。
包萬象。
括森羅。
非大非小。
非形非色。
故曰非身。
即是名之為大身也。
夫法身之為身者。
其大無外。
其小無内。
非形相可取。
非色法可見。
非心智之可測。
非數量之可知。
放之則彌六合。
卷之則退藏于密。
故淨名雲。
佛身無為。
不堕諸數。
此正以非身。
無漏無為。
是名清淨大身也。
以上乃就喻詳事。
若欲合法顯理者。
則須彌四寶所成。
居四海中。
環七金而統六萬。
雖千波萬浪而不能動者。
以喻此清淨心。
乃具常樂我靜四德。
如山之四寶成也。
言居四海中者。
以此心自無始來。
迷真逐妄。
常居四生。
煩惱海中。
環七金而統六萬者。
正明此心。
混生死于七趣六道也。
雖波浪而不動者。
正顯此心雖在生死煩惱海中。
六道七趣之内。
從來不曾動着絲毫。
所謂磨而不磷。
涅而不缁。
生則未嘗生。
滅亦未嘗滅。
即在生死而不垢。
雖處涅槃而不淨。
此不淨者。
正是本來無染不可說淨。
不淨之淨。
乃真淨也。
此正無住清淨真心耳。
然其體也。
包含萬法。
總括十界。
豎徹如如之大。
橫窮法界之邊。
語小天下莫能破。
語大天下莫能載。
故言甚大。
雖然此甚大二字。
猶有說焉。
蓋世尊止問大不。
當機合答大。
即能事畢矣。
何答甚大。
須知此甚之一字。
乃尊者轉身之句也。
意謂須彌雖大。
尚屬有為。
五位法中。
色法所攝。
三性之内。
無記性收。
有方分之可析。
曆劫火而成灰。
且世尊先說。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是則十方世界。
尚爾猶虛。
何以一芥須彌認之為大。
故知須彌之大。
未大也。
十方之寬。
未寬也。
能包十方之寬。
能吞須彌之大者。
真大也。
故雲。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此二句合上。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苟知無住。
即識非身。
但了淨心。
自解大身。
此以非身大身。
而喻住于無住也。
意謂若住于相。
雖山王亦小。
設無所住。
雖毫末亦大。
至此則法喻顯然。
理事俱備矣。
若約三德會釋者。
則清淨心。
法身德也。
應無所住。
般若德也。
淨心行檀。
解脫德也。
設用本經會釋。
則清淨心。
為實相般若。
應無所住。
乃觀照般若。
淨心行檀。
即文字般若。
是則三而非三。
一而非一。
不妨随三道三。
就一說一。
至此則無住之理。
無餘蘊矣。
向下不過勸持較量而已。
△四較量顯勝二。
一校量。
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以上種種敷陳。
至是則無住之理已彰明矣。
故如來舉此校量。
以顯持說之功也。
但前惟大千寶施。
今複以恒河大千寶施者。
秪是以相施之多。
益顯無住受持之功勝耳。
非有優劣之分也。
此言恒河者。
亦名殑伽。
此翻為天堂來。
以出處之高也。
又雲福河。
以衆生入中。
能生福故。
蓋此贍洲向北。
有九黑山。
次有大雪山。
更有香醉山。
于此香醉之南。
雪頂之北。
有池名阿耨達。
此翻無熱惱。
縱廣五十由旬。
八功德水。
充滿其中。
池有四口。
各一由旬。
四口出四河。
各繞池一匝。
四種寶色。
不相雜亂。
湍流入海。
各分二萬五千道。
大河流灌四洲。
東牛口。
出殑伽河。
銀沙混流。
入東南海。
南象口。
出信度河。
金沙混流。
入西南海。
西馬口。
出縛刍河。
琉璃沙混流。
入西北海。
北師子口。
出徙多河。
頗支沙混流。
入東北海。
茲言殑伽。
即牛口出。
回流四十裡。
沙細如面。
佛嘗居此。
凡論數量。
舉此為譬。
而恒河之沙。
已無限量。
況複沙等恒河。
則甚多可知。
前一大千世界寶施。
已為多矣。
況此沙等大千世界之寶施乎。
故甚多也。
此則較量已定。
△二顯勝二。
一略持人處勝二。
一人勝。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
勝前福德。
蓋文字般若。
能诠實相觀照。
無住真心。
凡受。
則信受此心。
持則奉持此心。
即四句悟入此心。
為諸人開示此心。
能使自他俱明此心。
故此福為勝也。
前寶施之福屬有為。
故劣。
此法施四句屬無為。
故勝。
正謂還丹一粒。
點鐵成金。
至理一言。
轉凡成聖。
恒沙多寶。
功屬有為。
不過報感人天。
略受持經。
心明無住。
自此見性。
成佛有分。
故此福德。
勝前福德。
△二處勝。
複次。
須菩提。
随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供養。
如佛塔廟。
此随說二字。
約有四義。
一随說人。
不揀僧俗凡聖。
二随說義。
不論事理精粗。
三随說經。
不定章句前後。
四随說處。
不拘城市山林。
當知此處。
一切世間。
總該三界六趣。
此中惟舉三者。
以天人通三界。
或順或逆。
修羅雜四生。
有實有權。
凡具性靈。
應遵佛敕。
供養是處。
以植勝因。
然供養之法。
略有十事。
所謂香.花.璎珞.末香.塗香.燒香.幡蓋.衣服.技樂.合掌禮拜也。
梵語塔婆。
或名窣堵波。
此翻方墳。
亦名圓冢。
又名高顯處。
梵語支提。
此雲靈廟。
廟者。
貌也。
供佛形儀相貌故。
然塔有多種。
今
此何以故。
縱前三千七寶之多。
亦不及持說此經四句偈耳。
須菩提下。
結辭也。
近結諸佛之佛字。
菩提法之法字。
即蹑此二字而結之也。
蓋如來之意說。
吾所謂佛.法皆從此經而出者。
不過因其有迷有悟。
有聖有凡。
此約世谛有為而言。
若在勝義谛中。
則十方三世海中漚。
一切聖凡如電拂。
又何佛.法之可得哉。
故雲。
即非佛.法。
此近結耳。
若遠結者。
白佛言。
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起。
乃至度生離相。
佛身離相。
果法離相。
直至此中并佛.法也無。
則離相之旨。
可謂離而又離。
此遠結也(首約佛法廣釋降心離相竟)。
△二約聖果廣釋住心無住四。
一曆明無住三。
一小乘聖果二。
一泛論三。
一見道位。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此章廣釋前來菩薩應如是布施。
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也。
蓋佛欲當機深解此住心無住之法。
即将彼自所證果。
一一指而探問。
俾知菩薩與聲聞雖有大小之别。
然無住之道則一。
但以根有利鈍。
發心之大小不同耳。
正所謂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也。
蓋如來此問。
無非借口傳言。
隻要當機自述無住而已。
然住者。
乃取着之意。
即生心舉念。
取相耽着也。
故向下依次審問。
皆雲能作是念不。
正如來善用權智。
捉賊追贓。
令不打而自招也。
當機俱答不也。
即此二字觀之。
是尊者将無住之理。
明目張膽告白。
諸人已定。
而況其引人類己。
以己方人。
複曰。
世尊。
我不作是念。
則矢上加尖。
而無住之理。
益彰明者矣。
須菩提于意雲何。
我且問你。
将謂初果之人。
還作如是之念。
說我得初果不麼。
不之一字。
乃審問之意。
言還作是念耶。
是不作是念。
聻。
向下問答。
皆如此釋。
須陀洹。
此雲入流。
以根不入塵故。
又名預流。
以初預聖流故。
亦名逆流。
以逆生死流故。
複名抵債。
謂不受業債故。
然此四果。
複有四向。
謂向于果故。
即須陀洹向等。
此四果中。
初為見道。
次二修道。
後一無學道。
且初修行得入見道。
謂十六心。
斷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粗惑。
方證初果。
始名見道。
然約三界。
各有四谛。
每谛下各有煩惱。
即貪瞋癡慢疑。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所謂苦下具一切。
寂滅各除三。
道除于二見。
上界不行瞋。
初句即欲界。
苦谛下全具十使。
次句即寂滅。
二谛下各除三見。
謂身.邊.戒禁取也。
除此三者。
以緣身是苦本。
觀苦則斷身見。
邊見依身而起。
故亦随之而亡。
無戒禁取者。
以集谛不計非道為道。
滅谛又非修位。
是故皆無戒禁取。
然道谛當修位。
容或有之。
故不除也。
是以雲道除于二見。
不除戒禁取耳。
由是苦下具十。
寂滅二谛下各七。
通前即二十四。
道谛下八。
合為三十二。
後句雲。
上界不行瞋。
即于二四谛下。
各除一瞋。
每界各有二十八。
共成五十六。
兼下欲界三十二。
即總合為八十八也。
雲何十六心。
謂欲界四谛下。
各一智一忍。
以成八心。
又合上二界為一。
四谛類下欲界觀斷。
亦各一智一忍。
以成八心。
二八即為十六心也。
智。
即無間道。
乃斷惑時。
忍。
即解脫道。
是斷了時。
所謂苦法智忍。
苦類智忍。
乃至道法智忍。
道類智忍。
斷至十五心道類智。
名初果向。
至第十六心道類忍。
名證初果。
入于見道。
為須陀洹。
分别粗惑。
一時頓斷。
猶如劈竹。
三節并開。
即以見谛八智為初果體。
此初果之行相。
乃見道也。
△二修道位二。
初二果。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是名斯陀含。
梵語斯陀含。
此雲一來。
但于人間天上。
一度往來。
故名一來。
不過一來人間。
以斷欲界六品修惑。
言欲界修惑者有四。
即貪瞋癡慢。
此是俱生細惑。
任運起者。
障于修道。
以難斷故。
分為九品。
所謂上上乃至下下。
此九品惑。
二三果人斷之。
斷至五品。
名二果向。
斷六品盡。
名第二果。
故俱舍雲。
斷至五二向。
斷六一來果。
一往等者。
以九品修惑。
能潤欲界七生。
謂上上三品。
各潤兩生。
中中三品。
各一生。
下下三品。
共一生。
故雲獨也二。
共也二。
獨也一。
共也一。
獨也半。
共也半。
今斷六品。
已損六生。
猶有下三品殘惑未盡。
還潤欲界一生。
是故一往天上。
還須一來人間受生。
斷餘惑也。
此果即以見道八品無為。
及修道六品無為。
乃此果體。
而實無往來者。
以有往來。
是有漏。
如修戒善。
或生天人。
天福報盡。
又轉人間。
此是凡夫随業牽引。
上下往來。
聲聞進修無為。
前念稍着。
後念即覺。
無為法中。
來無所從。
往無所至。
既達心空無我。
尚不可說無往來。
何得更說有往來哉。
△次三果。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
而實無不來。
是故名阿那含。
梵語阿那含。
此雲不來。
亦雲不還。
斷欲界九品修惑俱盡。
從此寄位四禅。
生淨居天。
更不還來欲界。
故曰不還。
不來也。
謂前九品惑中。
餘下三品斷至八品。
名三果向。
斷九品盡。
名第三果。
故俱舍雲。
斷惑七八品。
名第三果向。
九品全斷盡。
即得不還果。
不還者。
欲界修惑但餘三品。
三品煩惱。
共潤一生。
今已斷之。
更無惑潤。
杜絕葛藤。
故不還來。
此第三果。
即以見道八品無為。
及修道九品無為。
為此果體。
而實無不來者。
情執俱超。
智理并遣。
三界之見已盡。
下地之思将空。
雖雲不來。
以悟無我。
故不妨無來而無不來也。
以上二三果。
俱修道也。
△三無學位。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
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梵語阿羅漢。
此雲無賊。
以三界見修煩惱盡故。
亦名不生。
以不受後有故。
又名應供。
以應受人天供養故。
此位斷上二界各有三種修惑。
謂貪癡慢。
此惑微細難除。
故約八地分之。
每地分成九品。
合成七十二品。
每品各有一無間。
一解脫。
斷至七十一品。
名阿羅漢向。
斷七十二品惑盡。
成阿羅漢果。
此果若以見修合論。
兼欲界一地。
總以八十九品無為。
為此果體。
實無有法者。
言阿羅漢。
不過無煩惱不受生。
應受供。
以是義故。
名阿羅漢。
除此之外。
更無一法名阿羅漢也。
世尊下。
反釋雲。
若一作念。
我得此道。
則四相宛然。
何異凡夫。
由此驗知。
必無是念也。
前三果人。
研真斷惑。
居有學位。
故立果義。
以酬其因。
此阿羅漢。
乃無學人也。
具戒定慧道共定共。
分段生死之果已盡。
見思苦集之因已亡。
三十七品已真修。
有餘無餘而證得。
正謂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已獲盡智無生智矣。
至此惑盡真窮。
無法可學。
故名無學。
即永嘉道。
絕學無為閑道人也。
此明無學道竟。
又文中不言果而曰道者。
以顯證極此理。
而與覺道相近。
故不言羅漢果。
而曰羅漢道也。
△二确證。
世尊。
佛說我得無诤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此正當機以己方人。
故将自己生平一一自供自招。
顯出無住之義。
以為四果确證。
然雖如是。
要知空生硬作主張。
良有所以。
首則暗合如來無住之旨。
以助佛轉輪。
次則明顯己說不謬。
因前己說一切皆以無為有别。
而上具答不也。
實無往來。
實無不來。
實無有法。
乃至自證則曰。
我不作是念。
實無所行者。
此皆正顯因無為法。
而有差别也。
以此谛觀。
則公私俱備。
而當機之用心。
噫。
可謂精且細矣。
世尊下。
正是引己作證。
即以佛所印許而證前四果無住之義。
兼顯無為差别之旨也。
無诤者。
華嚴經雲。
有诤說生死。
無诤說涅槃。
即古雲。
诤是勝負心。
與道相違背。
今雲無诤。
是無我無人。
無彼無此。
無高無下。
無聖無凡。
一相平等。
無住真空。
但有住着。
即有對待。
但有對待。
即有诤端。
長系生死。
何由解脫。
涅槃經雲。
須菩提住虛空地。
若有衆生嫌我立者。
我當終日端坐不起。
嫌我坐者。
我當終日立不移處。
是以一切法中不起一煩惱。
不惱一衆生。
故得無诤也。
三昧者。
此雲正定。
亦名正受。
又名正見。
第一者。
即諸大弟子中。
出乎其類。
拔乎其萃。
而稱無诤.第一。
由解空故也。
我不作是念者。
言佛雖嘉贊。
而我不萌一念有得之心。
謂是無诤第一人也。
梵語阿蘭那。
此雲無諠。
亦雲寂靜。
皆無诤之義也。
行者。
即無諠寂靜。
無诤之行也。
實無所行者。
此行之一字。
正乃取着分别心也。
今言實無所行者。
即于一切法中。
離其取着分别。
而正顯此不住無為之義也。
△二佛所得法。
佛告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此乃世尊引己作證也。
因當機泛引确證。
一一不謬。
說着老漢心事。
不覺技癢起來。
道。
不唯汝等于我跟前。
無法可得四果。
即我昔日于然燈佛所。
亦無法得佛果菩提。
故反問之曰。
如來于然燈處。
有所得不。
當機至此。
心領神會。
已知佛果性空。
解得菩提非相。
得而無得。
無得而得。
遂而答曰。
實無所得。
以實際理中。
一塵不立。
尚無能得之心。
何有所得之法。
故雲實無得也。
然燈佛者。
乃我如來二僧祗劫授記之師也。
即法華雲。
燈明八子。
妙光開化。
所謂最後天中天。
号曰然燈佛者是也。
本行集經雲。
昔有大城。
名蓮華國。
有王名降怨。
有一婆羅門。
名曰日主。
為王所重。
分與半國。
稱為埏主。
夫人月上。
所生一子。
名釋提洹竭。
出家成道。
号曰然燈。
亦名錠光。
以初生時。
一切身邊如燈光故。
複有名靈童者。
瑞應經雲。
儒童出家于雪山南。
珍寶梵志會下。
為五百弟子之首。
法名善慧。
仙法學盡。
辭師還家。
師曰。
汝當以清淨傘蓋.革屣.金杖.金錢五百。
報恩而還。
慧乞放歸。
适遇無遮大會。
得金錢五百。
躬奉師處。
過蓮華國。
聞有然燈佛。
欲往親近。
時有婢女賣優缽羅華。
即将金錢三百。
買華五枝。
女聞供佛。
倩寄二枝。
誓作因緣。
時佛入城。
善慧将華獻佛。
散佛頂上。
以願力故。
結成傘蓋随佛行住。
佛以神力。
地現有泥。
善慧布發掩之。
作念。
願佛踏我身過。
授我成佛之記。
不蒙記莂。
我終不起。
然燈即至履身而過。
止衆莫踏。
乃授記雲。
此摩那婆。
于未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十号具足。
如我無異。
佛授記已。
即登八地。
且道世尊将這陳爛葛藤。
拈出何為。
一則證盟當機。
令衆生信。
次則顯示無得。
正明無住之旨。
可謂一點水墨。
兩處成龍矣。
問。
前在果法離相章中。
則曰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得阿耨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已問過矣。
此奚重問。
答。
前問是釋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以明度生離相之旨。
乃就佛果上所得有無為問。
此問是釋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
以明住心無住之義。
乃以佛因中于法得與不得為問。
則前問是佛果上自證菩提。
此問乃如來因中求得佛果菩提。
義自各别。
故不重也。
△三菩薩莊嚴。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此以菩薩結證無為差别也。
須菩提下。
謂汝既知無為法中。
佛于然燈實無所得。
可知佛為菩薩時。
三大僧祗。
修行六度。
莊嚴佛土之事不。
不也世尊下。
謂據無為法中。
實無有莊嚴佛土之事。
何以故下。
釋成不也之所以。
言莊嚴者。
自淨其心也。
佛土者。
惟心淨土也。
空生已解清淨為心。
但能心淨則佛土淨。
故答不也。
莊嚴佛土者。
乃約俗谛說實報土也。
以菩薩六度萬行。
福慧莊嚴。
所不無者。
故說有莊嚴耳。
即非莊嚴者。
此就真谛明法性土也。
乃清淨性地。
寂光真境。
即吾人之自心。
其為體也。
離四句。
絕百非。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言說。
正謂心行路絕。
語言道斷。
尚不可以無相論量。
豈可說有相莊嚴。
若然。
則是向虛空着楔。
為混沌畫眉矣。
是知心原非相。
土豈可嚴。
故曰即非莊嚴也。
是名莊嚴者。
乃雙融二谛。
以第一義中。
真空不礙乎妙有。
妙有無礙于真空。
雖在實際理地。
本無莊嚴之可得。
若今時門頭。
不妨熾然莊嚴。
雖無莊嚴之實。
然亦不廢莊嚴之名。
故曰是名莊嚴也。
須知即非莊嚴乃不取法。
是無法相也。
是名莊嚴。
乃不取非法。
是亦無非法相也。
△二正明無住。
是故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是故二字。
乃結定之辭。
良由前來略示廣釋。
始自小乘聖果。
而至佛所得法。
菩薩莊嚴種種分析。
莫不皆明無住之義。
至此結雲。
是故須菩提。
最初問我應雲何住。
我則答言應如是住。
然複略示則曰。
菩薩于法應無所住。
乃至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今此直提初問初答之語。
而正結也。
故言諸菩薩應當如是生清淨心。
如是者。
乃逆指上來略示廣釋種種無住之文是也。
生清淨者。
所謂清而不濁。
淨而無染。
若菩薩心中稍有一念住着。
即為濁染。
不名清淨。
然則清淨如何生心。
但二六時中。
不沾一塵。
不染一法。
淨夥夥。
赤灑灑。
即是不住色等而生心也。
以此般若妙心。
猶淨明鏡。
若住一塵。
即被一塵染污光明。
一塵不住。
則物物斯鑒。
正所謂但有一些些。
便有一些些。
直饒寸絲不挂。
萬裡無雲。
即虛空也。
須吃棒者此也。
應無所住者。
真空也。
而生其心者。
妙有也。
而應之一字。
反上不應也。
謂行檀者。
與此六塵應當一無所住。
毫無所著。
而生其者。
方謂清淨無住之心。
以是行檀。
正起信雲。
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
随順修行檀波羅蜜。
若以無住生心合而言之。
乃真俗混融。
為中道第一義谛。
是教住心菩薩。
心無所住。
住亦非住。
生即無生。
無生而生。
但涉一念。
則心有所著。
塵有所入。
不名無住。
便成有住。
不名淨心。
便成染心。
直饒有個不住境的念頭。
則早已住卻了也。
欲不住境。
須不住心。
苟能心無所住。
方知境亦無處。
正是路到水窮山盡處。
行興自消。
火至灰飛煙滅時。
餘燼自冷。
果然如是。
雖終日生而無生。
終日住而無住。
不生之生。
不妨任運而生。
無住之住。
何礙随緣而住。
以是而推。
則穿衣吃飯。
無非本地風光。
送客迎賓。
盡露當人面目。
所謂塵塵是寶。
處處逢渠。
則何法不屬無住真心。
是物皆彰般若妙體。
是以當機前來于乞食時。
偶向如來行住坐卧。
動靜往還。
袈裟角下。
缽盂身邊。
觸着些子。
以故歎佛為希有者。
正是于此無往理中。
稍見一班耳。
若夫黃梅得旨。
曹溪悟入。
較之當機又其次也。
△三喻明無住。
須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
于意雲何。
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此以喻結法也。
良以上文所說清淨心者。
諸佛之所證也。
菩薩之所修也。
衆生之所迷也。
乃凡聖之分疆。
生佛之總路也。
故迷之則六道輪回。
悟之則三德秘藏。
即今世尊祇園會上。
亦無别法可說。
不過就人本有而指示也。
所以前來着衣持缽。
去來行坐。
無非發明本地風光。
當機于此。
雖然得個消息。
其如當時大衆眼鈍頭迷。
隻知着衣時。
随衆着衣。
持缽時。
随衆持缽。
終日忙忙碌碌。
同人起倒。
逐隊成群。
往來舍衛。
出入祇園。
要且不知本命元辰在甚麼處。
是以尊者自慶己知。
悲他未悟。
三業虔誠。
五輪着地。
合掌一心。
頓興三問。
所謂善男子.善女人。
如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何應住。
如何降伏。
而我世尊。
則喜其問之。
當請之誠。
故即贊而許之曰。
善哉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乃至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道理。
并如是住。
如是降伏的道理。
而當機至此。
就上一扒曰。
唯然世尊。
願樂欲聞。
以故如來将錯就錯。
一一反其所問而答之也。
是以初酬住降之請。
次答菩提之問。
乃于初中。
而開廣略二門。
初則略示。
次複廣詳。
委細發明。
降心離相。
住心無住之旨。
上來已竟。
然此無住清淨真心。
人雖日用迷不自知。
是以世尊巧設一問。
以喻合法。
借事顯理。
令衆生易知而易解也。
即作二釋。
一就喻詳事。
二合法顯理。
經初須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是身為大不。
此非喻為喻也。
即是說設若有人。
其正報身量。
猶如須彌山王。
梵語須彌盧。
此雲妙高山。
乃四寶所成。
以故為妙。
獨出群峰。
是以稱高。
下踞金剛際。
居四海中央。
出水八萬四千由旬。
入水八萬四千由旬。
環列七金。
總統六萬諸山。
而為眷屬。
縱雖海浪千尋。
此山巍然不動。
故名山王。
于意雲何。
徴起而問于汝須菩提。
意下若何。
是人之身。
可還為大不。
尊者答曰。
若是身量如須彌山。
可謂甚大。
世尊。
蓋此一答。
乃尊者就事論事。
因如來問大。
所以答大也。
而當機亦知佛意。
原不在此。
故向下就路還家。
打一轉語雲。
雖身等須彌。
猶未為大。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此非身名大者。
指法身也。
而此法身。
包萬象。
括森羅。
非大非小。
非形非色。
故曰非身。
即是名之為大身也。
夫法身之為身者。
其大無外。
其小無内。
非形相可取。
非色法可見。
非心智之可測。
非數量之可知。
放之則彌六合。
卷之則退藏于密。
故淨名雲。
佛身無為。
不堕諸數。
此正以非身。
無漏無為。
是名清淨大身也。
以上乃就喻詳事。
若欲合法顯理者。
則須彌四寶所成。
居四海中。
環七金而統六萬。
雖千波萬浪而不能動者。
以喻此清淨心。
乃具常樂我靜四德。
如山之四寶成也。
言居四海中者。
以此心自無始來。
迷真逐妄。
常居四生。
煩惱海中。
環七金而統六萬者。
正明此心。
混生死于七趣六道也。
雖波浪而不動者。
正顯此心雖在生死煩惱海中。
六道七趣之内。
從來不曾動着絲毫。
所謂磨而不磷。
涅而不缁。
生則未嘗生。
滅亦未嘗滅。
即在生死而不垢。
雖處涅槃而不淨。
此不淨者。
正是本來無染不可說淨。
不淨之淨。
乃真淨也。
此正無住清淨真心耳。
然其體也。
包含萬法。
總括十界。
豎徹如如之大。
橫窮法界之邊。
語小天下莫能破。
語大天下莫能載。
故言甚大。
雖然此甚大二字。
猶有說焉。
蓋世尊止問大不。
當機合答大。
即能事畢矣。
何答甚大。
須知此甚之一字。
乃尊者轉身之句也。
意謂須彌雖大。
尚屬有為。
五位法中。
色法所攝。
三性之内。
無記性收。
有方分之可析。
曆劫火而成灰。
且世尊先說。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是則十方世界。
尚爾猶虛。
何以一芥須彌認之為大。
故知須彌之大。
未大也。
十方之寬。
未寬也。
能包十方之寬。
能吞須彌之大者。
真大也。
故雲。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此二句合上。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苟知無住。
即識非身。
但了淨心。
自解大身。
此以非身大身。
而喻住于無住也。
意謂若住于相。
雖山王亦小。
設無所住。
雖毫末亦大。
至此則法喻顯然。
理事俱備矣。
若約三德會釋者。
則清淨心。
法身德也。
應無所住。
般若德也。
淨心行檀。
解脫德也。
設用本經會釋。
則清淨心。
為實相般若。
應無所住。
乃觀照般若。
淨心行檀。
即文字般若。
是則三而非三。
一而非一。
不妨随三道三。
就一說一。
至此則無住之理。
無餘蘊矣。
向下不過勸持較量而已。
△四較量顯勝二。
一校量。
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以上種種敷陳。
至是則無住之理已彰明矣。
故如來舉此校量。
以顯持說之功也。
但前惟大千寶施。
今複以恒河大千寶施者。
秪是以相施之多。
益顯無住受持之功勝耳。
非有優劣之分也。
此言恒河者。
亦名殑伽。
此翻為天堂來。
以出處之高也。
又雲福河。
以衆生入中。
能生福故。
蓋此贍洲向北。
有九黑山。
次有大雪山。
更有香醉山。
于此香醉之南。
雪頂之北。
有池名阿耨達。
此翻無熱惱。
縱廣五十由旬。
八功德水。
充滿其中。
池有四口。
各一由旬。
四口出四河。
各繞池一匝。
四種寶色。
不相雜亂。
湍流入海。
各分二萬五千道。
大河流灌四洲。
東牛口。
出殑伽河。
銀沙混流。
入東南海。
南象口。
出信度河。
金沙混流。
入西南海。
西馬口。
出縛刍河。
琉璃沙混流。
入西北海。
北師子口。
出徙多河。
頗支沙混流。
入東北海。
茲言殑伽。
即牛口出。
回流四十裡。
沙細如面。
佛嘗居此。
凡論數量。
舉此為譬。
而恒河之沙。
已無限量。
況複沙等恒河。
則甚多可知。
前一大千世界寶施。
已為多矣。
況此沙等大千世界之寶施乎。
故甚多也。
此則較量已定。
△二顯勝二。
一略持人處勝二。
一人勝。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
勝前福德。
蓋文字般若。
能诠實相觀照。
無住真心。
凡受。
則信受此心。
持則奉持此心。
即四句悟入此心。
為諸人開示此心。
能使自他俱明此心。
故此福為勝也。
前寶施之福屬有為。
故劣。
此法施四句屬無為。
故勝。
正謂還丹一粒。
點鐵成金。
至理一言。
轉凡成聖。
恒沙多寶。
功屬有為。
不過報感人天。
略受持經。
心明無住。
自此見性。
成佛有分。
故此福德。
勝前福德。
△二處勝。
複次。
須菩提。
随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供養。
如佛塔廟。
此随說二字。
約有四義。
一随說人。
不揀僧俗凡聖。
二随說義。
不論事理精粗。
三随說經。
不定章句前後。
四随說處。
不拘城市山林。
當知此處。
一切世間。
總該三界六趣。
此中惟舉三者。
以天人通三界。
或順或逆。
修羅雜四生。
有實有權。
凡具性靈。
應遵佛敕。
供養是處。
以植勝因。
然供養之法。
略有十事。
所謂香.花.璎珞.末香.塗香.燒香.幡蓋.衣服.技樂.合掌禮拜也。
梵語塔婆。
或名窣堵波。
此翻方墳。
亦名圓冢。
又名高顯處。
梵語支提。
此雲靈廟。
廟者。
貌也。
供佛形儀相貌故。
然塔有多種。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