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正解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矣。
蓋求我于聲色。
是以如來為有相也。
欲見如來者。
豈可以三十二相為哉。
○無斷無滅分第二七 (前分。
既言不可以色見聲求。
恐人疑如來斷絕諸法。
消滅形相不知真空妙體。
無斷滅相故。
此分又發明之。
蓋我以不可斷滅。
一切諸法。
起個着無見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至于法不說斷滅相。
【注】具足相。
即前言具足諸相也。
說諸法斷滅者。
斷者不續。
滅者不生。
妙性本空。
如明鏡纖塵不翳。
任萬形之自起自滅。
而鏡之明體。
寂照如如。
未嘗斷滅。
若作是念。
如鏡先自着翳。
則光拚而有斷滅相矣。
此蓋我言求菩提者。
不可念著于無。
非謂如來不以具足相得菩提為非也。
【講】承上文言。
須菩提汝。
雖知如來。
不可以相見矣。
設若作是念。
謂如來不用具足色相之故。
得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将必舍去色相。
别生見解。
汝切莫作是念。
而謂如來無形相無聲色。
遂不以具足色相之故。
而得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
佛又告之曰。
汝若作是念雲。
諸相皆無。
才發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說度人諸法。
一切皆斷滅矣。
如來雖脫塵緣。
圓通無相。
神化無方。
而随緣順應。
原非斷滅者。
法如斷滅。
則心性何由發明。
而真如亦幾乎熄矣。
汝切莫作是念也。
此何以故。
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必依諸法。
以為修行之路。
不得說法。
俱捐生斷滅相也。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菩薩所作福德。
皆般若真空。
直超彼岸。
豈比世間布施之福德。
受而貪之也哉。
曰不受者。
一塵不染。
縱有向何處着。
曰不貪者。
心等虛空。
欲愛從何處生也)。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至)是故說不受福德。
【注】我者私己之心也。
成者成就也。
前于六波羅蜜中。
揭出忍辱波羅蜜為言。
可見忍之義大矣哉。
人于一切萬事。
執着一個我心。
就有四相。
于六塵上見其可愛而受之。
見其可欲而貪之。
便不能忍耐。
以降伏其心。
而于菩提遠矣。
按。
大般若經有安受忍。
有觀察忍。
修此二忍。
便得無生法忍。
此處知字是觀察忍。
成字是安受忍。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
便是無生法忍。
【講】前分既言不着聲色相。
不着斷滅相。
真通達無我法矣。
佛故呼須菩提而言曰。
設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之七寶。
持用布施。
可謂多而獲福勝矣。
然未免有貪受之心。
非自性功德也。
若複有人。
深知一切諸法。
從心而生。
湛若太虛。
不住不着。
都是平等。
無有我相。
雖以法施普度。
而不自有其能得。
以成就容忍之念。
則此菩薩無我之功德。
勝前菩薩寶施所得之功德矣。
然所以勝之者。
何以故。
以諸菩薩心。
本無我。
既有法施功德。
無有我施之心。
誰其受之。
惟此不受福德。
無有邊際。
故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也。
須菩提未解不受之義。
而白佛言。
菩薩既如是。
而得福德。
宜受享矣。
雲何菩薩。
不受福德也。
佛答須菩提。
菩薩所作布施福德。
俱本真性無我之法。
無有我相。
無有能心。
本為利益衆生。
不是為自家受用。
若起一念受用心。
便成貪着。
菩薩修福德。
不應起貪着心。
是故說不受福德也。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如來行住坐卧。
謂之四威儀。
寂靜者。
言威儀中。
真性寂靜。
無去無來如如。
不動也)。
(此從威儀中。
指出寂靜。
見性無染着無生滅。
不可認作以威儀為寂靜也)。
須菩提若有人言(至)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注】此分三言如來。
皆謂真性也。
真性無相。
若以四威儀形容之。
是人不解佛所說如來之義理也。
故名如來者。
言無去無來。
乃是如來之實義。
名曰如來者。
以是故也。
【講】如來法身。
遍虛空法界。
無相無所。
凡其應現。
是随衆生業緣而來。
其實真性自如。
未嘗有去來之迹。
人見如來應化威儀。
得母謂既非斷滅落空。
又非色相落有。
即是可以觀如來乎。
是仍在應身上落想。
而不能于法身上洞徹也。
故呼須菩提告之曰。
若有人言如來者。
若來而應感。
若去而入寂。
若坐而跏趺。
若卧而偃息。
以此四威儀。
遂指名為如來。
則是著于有相。
徒睹其形容。
而未窺其真性。
此人不能解我所如來之義矣。
其解者。
何以故。
所謂如來者。
不以應化為體。
以法性為體。
盡法界一如不動。
本無來去止因與衆生同體。
發起悲願度生。
無量劫來。
遍修諸行。
熏成淨業。
随衆生心。
應現救濟。
謂其來也。
衆生心淨。
緣至即現。
來無所從。
謂其去也。
衆生心垢。
感畢即隐。
去亦無所。
是知法身真體。
絕無來去。
故名如來耳。
若顯現而成四威儀。
不過為化度衆生現出之迹偈。
迹雖有動靜。
而性實無動靜。
豈可執是而言如來哉。
夫無所從來。
則非有。
亦無所去。
則非無。
有無之見破盡。
至是而色見聲求。
諸法滅之疑。
徹底消釋矣。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宗泐曰。
南唐石本新州六祖注本。
并作一合相理分。
如來之具足色者相也。
真性之無去無來者理也無理則相無所攝。
無相則理無所附。
必真空之理。
與外具之相。
合而為一。
則表裡俱融。
精粗無二矣)。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至)但凡夫之人貪着其事。
【注】微塵世界。
都非實有。
悉是假名故。
微塵在世界中。
遊氣飄揚。
任其起滅。
世界在太虛中。
山河大地。
任其聚散。
猶如人身煩惱塵心。
皆逐妄而生也。
人人身中。
俱有妄想。
其微細雜念。
猶如世界微塵。
然非本性中物。
不過影響虛幻而已。
故雲即非是名也。
一合相者。
猶朱子雲。
氣以成形。
而理亦賦之之意。
一者不可分之以為二。
合者。
不可析之以為離。
謂理與形合。
而為一相也。
以如來言應化身中有法身。
以凡夫言四大身中有真性。
推而言之。
大而天地。
小而萬物。
有形者。
即有理非形。
無以顯理。
非理無以現形。
皆是一合相。
經言一合相。
止就人身言也。
世界微塵。
先以為喻耳。
塵身假合。
與塵界假合無異。
塵界為器世界。
塵身為有情世界。
此以器世界。
列有情世界。
故從世界微塵說。
到一合相。
儒書雲。
人身一小天地。
即此義也。
如來說者。
以佛曾言之也。
言即非者。
謂無實也。
言是名者。
謂虛名也。
凡夫業緣中。
現如來随緣應化。
名一合相。
皆非實也。
其實而無相者。
則不可說也。
不可說者。
以真性無相不可言說也。
相即無相。
凡夫不知貪著相。
事相乃無相。
真性所現之形迹。
凡夫貪戀執着。
如目見色而愛色。
耳聞聲而愛聲。
泥此色身。
誤認為我。
故沉淪六道。
無由解脫。
此其所以為凡夫也。
【講】上文言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則知應身全是法身。
不落有無一見。
但恐人随語生解。
向有來有去處。
見法身散為應身。
便謂如來住于異處。
向無來無去處。
見應身攝歸法身。
便謂如來住于一處。
住于異處。
則見一切法。
實有一切法。
而法不歸如。
事相不得消亡。
住于一處。
則實相不能無相。
而菩提有法。
智照不得泯絕。
彼如來于法界中。
随緣應化。
融通無礙。
非于一處住。
亦非異處住。
故舉世界微塵不實。
喻法身應化非一非異。
而結歸一合相以明之。
佛告須菩提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
世界碎分為微塵。
于汝意雲何。
是微塵衆。
甯為多不。
須菩提悟而言曰。
若以世界。
分而為微塵。
甚多世尊。
所以說者其義何耶。
若是微塵聚而成衆果為實有者。
人皆知之。
何
蓋求我于聲色。
是以如來為有相也。
欲見如來者。
豈可以三十二相為哉。
○無斷無滅分第二七 (前分。
既言不可以色見聲求。
恐人疑如來斷絕諸法。
消滅形相不知真空妙體。
無斷滅相故。
此分又發明之。
蓋我以不可斷滅。
一切諸法。
起個着無見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至于法不說斷滅相。
【注】具足相。
即前言具足諸相也。
說諸法斷滅者。
斷者不續。
滅者不生。
妙性本空。
如明鏡纖塵不翳。
任萬形之自起自滅。
而鏡之明體。
寂照如如。
未嘗斷滅。
若作是念。
如鏡先自着翳。
則光拚而有斷滅相矣。
此蓋我言求菩提者。
不可念著于無。
非謂如來不以具足相得菩提為非也。
【講】承上文言。
須菩提汝。
雖知如來。
不可以相見矣。
設若作是念。
謂如來不用具足色相之故。
得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将必舍去色相。
别生見解。
汝切莫作是念。
而謂如來無形相無聲色。
遂不以具足色相之故。
而得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
佛又告之曰。
汝若作是念雲。
諸相皆無。
才發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說度人諸法。
一切皆斷滅矣。
如來雖脫塵緣。
圓通無相。
神化無方。
而随緣順應。
原非斷滅者。
法如斷滅。
則心性何由發明。
而真如亦幾乎熄矣。
汝切莫作是念也。
此何以故。
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必依諸法。
以為修行之路。
不得說法。
俱捐生斷滅相也。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菩薩所作福德。
皆般若真空。
直超彼岸。
豈比世間布施之福德。
受而貪之也哉。
曰不受者。
一塵不染。
縱有向何處着。
曰不貪者。
心等虛空。
欲愛從何處生也)。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至)是故說不受福德。
【注】我者私己之心也。
成者成就也。
前于六波羅蜜中。
揭出忍辱波羅蜜為言。
可見忍之義大矣哉。
人于一切萬事。
執着一個我心。
就有四相。
于六塵上見其可愛而受之。
見其可欲而貪之。
便不能忍耐。
以降伏其心。
而于菩提遠矣。
按。
大般若經有安受忍。
有觀察忍。
修此二忍。
便得無生法忍。
此處知字是觀察忍。
成字是安受忍。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
便是無生法忍。
【講】前分既言不着聲色相。
不着斷滅相。
真通達無我法矣。
佛故呼須菩提而言曰。
設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之七寶。
持用布施。
可謂多而獲福勝矣。
然未免有貪受之心。
非自性功德也。
若複有人。
深知一切諸法。
從心而生。
湛若太虛。
不住不着。
都是平等。
無有我相。
雖以法施普度。
而不自有其能得。
以成就容忍之念。
則此菩薩無我之功德。
勝前菩薩寶施所得之功德矣。
然所以勝之者。
何以故。
以諸菩薩心。
本無我。
既有法施功德。
無有我施之心。
誰其受之。
惟此不受福德。
無有邊際。
故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也。
須菩提未解不受之義。
而白佛言。
菩薩既如是。
而得福德。
宜受享矣。
雲何菩薩。
不受福德也。
佛答須菩提。
菩薩所作布施福德。
俱本真性無我之法。
無有我相。
無有能心。
本為利益衆生。
不是為自家受用。
若起一念受用心。
便成貪着。
菩薩修福德。
不應起貪着心。
是故說不受福德也。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如來行住坐卧。
謂之四威儀。
寂靜者。
言威儀中。
真性寂靜。
無去無來如如。
不動也)。
(此從威儀中。
指出寂靜。
見性無染着無生滅。
不可認作以威儀為寂靜也)。
須菩提若有人言(至)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注】此分三言如來。
皆謂真性也。
真性無相。
若以四威儀形容之。
是人不解佛所說如來之義理也。
故名如來者。
言無去無來。
乃是如來之實義。
名曰如來者。
以是故也。
【講】如來法身。
遍虛空法界。
無相無所。
凡其應現。
是随衆生業緣而來。
其實真性自如。
未嘗有去來之迹。
人見如來應化威儀。
得母謂既非斷滅落空。
又非色相落有。
即是可以觀如來乎。
是仍在應身上落想。
而不能于法身上洞徹也。
故呼須菩提告之曰。
若有人言如來者。
若來而應感。
若去而入寂。
若坐而跏趺。
若卧而偃息。
以此四威儀。
遂指名為如來。
則是著于有相。
徒睹其形容。
而未窺其真性。
此人不能解我所如來之義矣。
其解者。
何以故。
所謂如來者。
不以應化為體。
以法性為體。
盡法界一如不動。
本無來去止因與衆生同體。
發起悲願度生。
無量劫來。
遍修諸行。
熏成淨業。
随衆生心。
應現救濟。
謂其來也。
衆生心淨。
緣至即現。
來無所從。
謂其去也。
衆生心垢。
感畢即隐。
去亦無所。
是知法身真體。
絕無來去。
故名如來耳。
若顯現而成四威儀。
不過為化度衆生現出之迹偈。
迹雖有動靜。
而性實無動靜。
豈可執是而言如來哉。
夫無所從來。
則非有。
亦無所去。
則非無。
有無之見破盡。
至是而色見聲求。
諸法滅之疑。
徹底消釋矣。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宗泐曰。
南唐石本新州六祖注本。
并作一合相理分。
如來之具足色者相也。
真性之無去無來者理也無理則相無所攝。
無相則理無所附。
必真空之理。
與外具之相。
合而為一。
則表裡俱融。
精粗無二矣)。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至)但凡夫之人貪着其事。
【注】微塵世界。
都非實有。
悉是假名故。
微塵在世界中。
遊氣飄揚。
任其起滅。
世界在太虛中。
山河大地。
任其聚散。
猶如人身煩惱塵心。
皆逐妄而生也。
人人身中。
俱有妄想。
其微細雜念。
猶如世界微塵。
然非本性中物。
不過影響虛幻而已。
故雲即非是名也。
一合相者。
猶朱子雲。
氣以成形。
而理亦賦之之意。
一者不可分之以為二。
合者。
不可析之以為離。
謂理與形合。
而為一相也。
以如來言應化身中有法身。
以凡夫言四大身中有真性。
推而言之。
大而天地。
小而萬物。
有形者。
即有理非形。
無以顯理。
非理無以現形。
皆是一合相。
經言一合相。
止就人身言也。
世界微塵。
先以為喻耳。
塵身假合。
與塵界假合無異。
塵界為器世界。
塵身為有情世界。
此以器世界。
列有情世界。
故從世界微塵說。
到一合相。
儒書雲。
人身一小天地。
即此義也。
如來說者。
以佛曾言之也。
言即非者。
謂無實也。
言是名者。
謂虛名也。
凡夫業緣中。
現如來随緣應化。
名一合相。
皆非實也。
其實而無相者。
則不可說也。
不可說者。
以真性無相不可言說也。
相即無相。
凡夫不知貪著相。
事相乃無相。
真性所現之形迹。
凡夫貪戀執着。
如目見色而愛色。
耳聞聲而愛聲。
泥此色身。
誤認為我。
故沉淪六道。
無由解脫。
此其所以為凡夫也。
【講】上文言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則知應身全是法身。
不落有無一見。
但恐人随語生解。
向有來有去處。
見法身散為應身。
便謂如來住于異處。
向無來無去處。
見應身攝歸法身。
便謂如來住于一處。
住于異處。
則見一切法。
實有一切法。
而法不歸如。
事相不得消亡。
住于一處。
則實相不能無相。
而菩提有法。
智照不得泯絕。
彼如來于法界中。
随緣應化。
融通無礙。
非于一處住。
亦非異處住。
故舉世界微塵不實。
喻法身應化非一非異。
而結歸一合相以明之。
佛告須菩提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
世界碎分為微塵。
于汝意雲何。
是微塵衆。
甯為多不。
須菩提悟而言曰。
若以世界。
分而為微塵。
甚多世尊。
所以說者其義何耶。
若是微塵聚而成衆果為實有者。
人皆知之。
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