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正解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須佛說。
佛即不說是微塵衆也。
所以說者何。
碎界為塵。
妄塵幻聚。
世人不知。
故須佛說。
佛所說微塵衆。
即非實有微塵衆。
是虛名為微塵衆耳。
須菩提又呼世尊而言。
不獨微塵非實。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皆由塵聚幻成。
至劫數盡時。
亦有變壞。
比所以虛而不實。
即非世界。
是虛名為世界也。
何以故。
若以世界為實有者。
世界凝合衆塵而成。
即是一合相。
而可執為實有哉。
如來所說一合相則以四大五蘊。
形質幻成。
理氣凝聚。
性相假合。
非實有一合相。
是虛名為一合相也。
佛聞須菩提言。
已知深悟其理故。
呼而告之曰。
是一合相者。
實而不實。
相而非相。
即是不可以言說求之真性在焉。
但凡夫之人。
聞諸佛說。
不能證悟。
淺則貪着諸塵。
而成緣競起。
深則貪着色相。
而幻境愈增。
遂系縛于生滅雜念。
而不能解脫。
豈知理相合一。
即是不可說之妙哉。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本性原是真空清淨。
無為真知。
無不照徹。
才起知識見解。
則所見無非四相。
便難發無上菩提之心。
必妄起之知見。
盡滅不生。
然後四相之見。
自然不生而般若真知方露。
可以證菩提。
登彼岸矣)。
(剩閑曰。
真性本見不生。
此言明真性者也。
要知見不生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至)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注】前言四相。
此言四見。
相者法所現也。
見者心所取也。
然相粗而見精矣。
四見謂作四相之見。
三疊言之。
是佛分别棄身見性之義。
人無知見。
即同頑石。
佛豈無之。
但知見有真妄耳。
如法華經雲。
聞佛知見。
示佛知見。
悟佛知見。
入佛知見。
此知見之真也。
楞嚴經雲。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此知見之妄也。
王日休曰。
見者謂實有是見也。
一泥于實。
則多所貪着。
而妄念滋長矣。
法者事之法也。
相者形迹也。
不生法相者。
于事法之形迹。
如我人衆生壽者之見。
皆不萌之于心也。
如是知如是見者。
即無上菩提之真知真見也。
即非法身掃除名相之盡。
是名法相顯著實相之盡也。
【講】前但破相。
此乃破見。
見心不破。
一異分際不除。
故合破之。
蓋佛恐人執着妄見。
障蔽真見。
不能證悟真性故。
呼須菩提而問曰。
若人言佛所說者。
實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于汝意中雲何。
是人可能解我所說之義否耶。
須菩提答曰。
不也世尊。
是人口雖能說。
心非能悟。
不能解如來所說之義也。
其不能解者。
何以故也。
世尊所說我人衆生壽者之見。
原是外現假象。
不是性中真谛。
即非實有此見也。
因衆生滞于形迹之私。
流為物化之累。
乃假名四見。
為衆生掃除執相。
是名為我人衆生壽者爾。
豈真有此見哉。
佛因須菩提三疊四見之言。
分剖明白。
又呼其名。
而告之曰。
大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不但四相宜空。
即于一切諸法。
皆是無相。
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應有如是之真知。
如是之真見。
如是之信受解悟。
不生一毫法相。
法相者。
修行種種之法。
一泥着則諸相生矣。
不生則無上菩提。
渾然天真。
而在外之形迹。
皆不是以為累。
但初修行人。
不假法相。
其入無由須菩提。
凡是所言法相者。
皆為接引初學。
令其漸進耳。
若至了徹真性空寂。
法相何有。
故如來說即非實有法相也。
是假名法相而已。
夫法相非有必無我人衆生壽者之見。
而般若真性。
于此可悟。
發菩提心者宜審于此。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分為三節。
此分明凡應現。
于事設化于外者。
究非真實。
惟本性自如。
乃為真實。
此經通章。
反覆說來。
總歸到真空無相即自性也。
本虛空。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二句盡之。
如如不動。
乃真空也。
全經為度生而發。
故以演說終之。
度歸無度說還無說。
非真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至)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注】阿僧祇西土之數名。
猶雲無央數耳。
無量阿僧祇。
乃積數之極多。
不可以數計也。
發菩提心者。
謂發廣大濟度衆生之心也。
推明經義曰演。
宣揚經義曰說。
如如不動。
上如字謂真如性。
下如字謂自如之甚也。
不動謂不逐相移動也。
【講】般若大意上已說完。
如來欲後人持說此經。
以傳慧命。
所以又呼須菩提。
而告之曰。
若有人。
以滿無量無央數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其得福可謂多矣。
然不能離相布施财施。
雖多福終有盡。
至于般若波羅蜜經。
全是法身妙谛。
一切諸佛。
及無上菩提法。
皆從此出。
隻恐人以文字目之。
不以心持。
以樂小心持。
而不以菩薩菩提心持耳。
若有善男善女。
發無上正覺度衆之心。
實信奉持。
不獨受持全經功德希有。
于此經中。
乃至四句偈等。
不徒受持。
于己自明其性。
又為人演說。
教人亦明其性。
人己兼成。
利益無盡。
其所獲之福。
勝彼七寶布施者矣。
佛。
又言曰。
我所謂為人演說者。
汝亦知雲何為人演說乎。
惟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蓋我與衆生。
都是色相假合。
若論真性。
不着四相。
不住六塵。
人法雙忘。
情智俱泯。
自無形迹可求。
亦無聲色可見。
本來真空。
何有相之可取。
惟真如之性。
無不如意應現。
但如如焉。
神通乎法界。
而定自然。
妙化于無方。
而體常寂。
遍虛空界。
常住自在。
初何嘗逐相遷移。
而有所動于中哉。
此真可以演說矣。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至)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注】法者事之法也。
有為者有所作為也。
上自天地化育。
下至人事造作。
皆有為法也。
夢者夢寐也。
睡時似有覺了全無。
幻者幻術也。
如結巾成兔。
結草為馬之類。
皆虛幻不實。
泡水泡也。
外像雖有。
其中實無。
影形影也。
光射則有。
光滅則消。
露者露水也。
朝濕則存。
日燥則幹。
電者閃電也。
忽有忽無。
速于交睫。
如是二字。
指上六者而言。
【講】佛又自申說雲。
我所言不取于相如如不動者。
何以故乎。
蓋本性真空無相。
原自如如。
無所作為者也。
故凡聖賢。
皆以無為為法。
而親證之。
若有所作。
為便虛妄不實。
是以世間一切有為之法。
皆如夢寐之非真。
如幻術之假化。
如水泡之虛浮。
如身影之恍惚。
如朝露之易幹。
如閃電之易滅。
當作如是六者觀看。
可見世間之事。
諸行無常。
有生有滅。
非真有也。
惟如如不動之性。
湛若太虛。
超萬劫而常存。
曆千變而不易。
與之演說其福德。
甯有量哉。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至)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注】此段乃阿難之記詞。
結經常規。
所謂流通分也。
流通者。
流通般若。
利益衆生。
如水之不壅塞也。
比丘比丘尼者。
出家之男女二衆也優婆塞優婆夷者。
在家之男女二衆也。
天人阿修羅。
六道中之三道也。
經初但雲與大比丘衆。
今言四衆八部。
顯前說經之初。
非不在會也。
凡所聞歡喜。
必妙契于心。
契則信之。
真受之切。
而奉行不虛矣。
【講】阿難因佛反複闡明般若之法。
遂記而言曰。
我佛說經已畢。
首焉啟請之長老。
而名須菩提者。
頓悟真空。
默領心印。
其時同會之聽法者。
則有比丘比丘尼焉。
優婆塞優婆夷焉。
一切世間之人。
天上之天人。
并阿修羅神。
聞佛所說此經。
各人言下見性。
不驚不怖不畏。
皆生大歡喜。
幸正法之得遇。
莫不信受其言。
而持之于心。
奉行其教。
而演之于人。
雖曆億萬劫。
永證菩提。
而人己兼度矣。
此正我佛慈悲。
廣作津梁。
以度群迷者。
為功斯世。
豈有量哉。
金剛經正解卷下(終)
佛即不說是微塵衆也。
所以說者何。
碎界為塵。
妄塵幻聚。
世人不知。
故須佛說。
佛所說微塵衆。
即非實有微塵衆。
是虛名為微塵衆耳。
須菩提又呼世尊而言。
不獨微塵非實。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皆由塵聚幻成。
至劫數盡時。
亦有變壞。
比所以虛而不實。
即非世界。
是虛名為世界也。
何以故。
若以世界為實有者。
世界凝合衆塵而成。
即是一合相。
而可執為實有哉。
如來所說一合相則以四大五蘊。
形質幻成。
理氣凝聚。
性相假合。
非實有一合相。
是虛名為一合相也。
佛聞須菩提言。
已知深悟其理故。
呼而告之曰。
是一合相者。
實而不實。
相而非相。
即是不可以言說求之真性在焉。
但凡夫之人。
聞諸佛說。
不能證悟。
淺則貪着諸塵。
而成緣競起。
深則貪着色相。
而幻境愈增。
遂系縛于生滅雜念。
而不能解脫。
豈知理相合一。
即是不可說之妙哉。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本性原是真空清淨。
無為真知。
無不照徹。
才起知識見解。
則所見無非四相。
便難發無上菩提之心。
必妄起之知見。
盡滅不生。
然後四相之見。
自然不生而般若真知方露。
可以證菩提。
登彼岸矣)。
(剩閑曰。
真性本見不生。
此言明真性者也。
要知見不生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至)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注】前言四相。
此言四見。
相者法所現也。
見者心所取也。
然相粗而見精矣。
四見謂作四相之見。
三疊言之。
是佛分别棄身見性之義。
人無知見。
即同頑石。
佛豈無之。
但知見有真妄耳。
如法華經雲。
聞佛知見。
示佛知見。
悟佛知見。
入佛知見。
此知見之真也。
楞嚴經雲。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此知見之妄也。
王日休曰。
見者謂實有是見也。
一泥于實。
則多所貪着。
而妄念滋長矣。
法者事之法也。
相者形迹也。
不生法相者。
于事法之形迹。
如我人衆生壽者之見。
皆不萌之于心也。
如是知如是見者。
即無上菩提之真知真見也。
即非法身掃除名相之盡。
是名法相顯著實相之盡也。
【講】前但破相。
此乃破見。
見心不破。
一異分際不除。
故合破之。
蓋佛恐人執着妄見。
障蔽真見。
不能證悟真性故。
呼須菩提而問曰。
若人言佛所說者。
實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于汝意中雲何。
是人可能解我所說之義否耶。
須菩提答曰。
不也世尊。
是人口雖能說。
心非能悟。
不能解如來所說之義也。
其不能解者。
何以故也。
世尊所說我人衆生壽者之見。
原是外現假象。
不是性中真谛。
即非實有此見也。
因衆生滞于形迹之私。
流為物化之累。
乃假名四見。
為衆生掃除執相。
是名為我人衆生壽者爾。
豈真有此見哉。
佛因須菩提三疊四見之言。
分剖明白。
又呼其名。
而告之曰。
大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不但四相宜空。
即于一切諸法。
皆是無相。
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應有如是之真知。
如是之真見。
如是之信受解悟。
不生一毫法相。
法相者。
修行種種之法。
一泥着則諸相生矣。
不生則無上菩提。
渾然天真。
而在外之形迹。
皆不是以為累。
但初修行人。
不假法相。
其入無由須菩提。
凡是所言法相者。
皆為接引初學。
令其漸進耳。
若至了徹真性空寂。
法相何有。
故如來說即非實有法相也。
是假名法相而已。
夫法相非有必無我人衆生壽者之見。
而般若真性。
于此可悟。
發菩提心者宜審于此。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分為三節。
此分明凡應現。
于事設化于外者。
究非真實。
惟本性自如。
乃為真實。
此經通章。
反覆說來。
總歸到真空無相即自性也。
本虛空。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二句盡之。
如如不動。
乃真空也。
全經為度生而發。
故以演說終之。
度歸無度說還無說。
非真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至)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注】阿僧祇西土之數名。
猶雲無央數耳。
無量阿僧祇。
乃積數之極多。
不可以數計也。
發菩提心者。
謂發廣大濟度衆生之心也。
推明經義曰演。
宣揚經義曰說。
如如不動。
上如字謂真如性。
下如字謂自如之甚也。
不動謂不逐相移動也。
【講】般若大意上已說完。
如來欲後人持說此經。
以傳慧命。
所以又呼須菩提。
而告之曰。
若有人。
以滿無量無央數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其得福可謂多矣。
然不能離相布施财施。
雖多福終有盡。
至于般若波羅蜜經。
全是法身妙谛。
一切諸佛。
及無上菩提法。
皆從此出。
隻恐人以文字目之。
不以心持。
以樂小心持。
而不以菩薩菩提心持耳。
若有善男善女。
發無上正覺度衆之心。
實信奉持。
不獨受持全經功德希有。
于此經中。
乃至四句偈等。
不徒受持。
于己自明其性。
又為人演說。
教人亦明其性。
人己兼成。
利益無盡。
其所獲之福。
勝彼七寶布施者矣。
佛。
又言曰。
我所謂為人演說者。
汝亦知雲何為人演說乎。
惟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蓋我與衆生。
都是色相假合。
若論真性。
不着四相。
不住六塵。
人法雙忘。
情智俱泯。
自無形迹可求。
亦無聲色可見。
本來真空。
何有相之可取。
惟真如之性。
無不如意應現。
但如如焉。
神通乎法界。
而定自然。
妙化于無方。
而體常寂。
遍虛空界。
常住自在。
初何嘗逐相遷移。
而有所動于中哉。
此真可以演說矣。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至)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注】法者事之法也。
有為者有所作為也。
上自天地化育。
下至人事造作。
皆有為法也。
夢者夢寐也。
睡時似有覺了全無。
幻者幻術也。
如結巾成兔。
結草為馬之類。
皆虛幻不實。
泡水泡也。
外像雖有。
其中實無。
影形影也。
光射則有。
光滅則消。
露者露水也。
朝濕則存。
日燥則幹。
電者閃電也。
忽有忽無。
速于交睫。
如是二字。
指上六者而言。
【講】佛又自申說雲。
我所言不取于相如如不動者。
何以故乎。
蓋本性真空無相。
原自如如。
無所作為者也。
故凡聖賢。
皆以無為為法。
而親證之。
若有所作。
為便虛妄不實。
是以世間一切有為之法。
皆如夢寐之非真。
如幻術之假化。
如水泡之虛浮。
如身影之恍惚。
如朝露之易幹。
如閃電之易滅。
當作如是六者觀看。
可見世間之事。
諸行無常。
有生有滅。
非真有也。
惟如如不動之性。
湛若太虛。
超萬劫而常存。
曆千變而不易。
與之演說其福德。
甯有量哉。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至)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注】此段乃阿難之記詞。
結經常規。
所謂流通分也。
流通者。
流通般若。
利益衆生。
如水之不壅塞也。
比丘比丘尼者。
出家之男女二衆也優婆塞優婆夷者。
在家之男女二衆也。
天人阿修羅。
六道中之三道也。
經初但雲與大比丘衆。
今言四衆八部。
顯前說經之初。
非不在會也。
凡所聞歡喜。
必妙契于心。
契則信之。
真受之切。
而奉行不虛矣。
【講】阿難因佛反複闡明般若之法。
遂記而言曰。
我佛說經已畢。
首焉啟請之長老。
而名須菩提者。
頓悟真空。
默領心印。
其時同會之聽法者。
則有比丘比丘尼焉。
優婆塞優婆夷焉。
一切世間之人。
天上之天人。
并阿修羅神。
聞佛所說此經。
各人言下見性。
不驚不怖不畏。
皆生大歡喜。
幸正法之得遇。
莫不信受其言。
而持之于心。
奉行其教。
而演之于人。
雖曆億萬劫。
永證菩提。
而人己兼度矣。
此正我佛慈悲。
廣作津梁。
以度群迷者。
為功斯世。
豈有量哉。
金剛經正解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