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正解卷下

關燈
有衆生。

    是假名為衆生也。

    本性自在。

    安得聞佛所說。

    而不生信心哉。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無上菩提。

    本是真空。

    我尚非有。

    何況于法。

    故曰無法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講】須菩提白佛言曰。

    我佛妄盡覺滿。

    得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豈非以萬法俱空。

    圓明寂照。

    不俟外求。

    正為無所得。

    乃為真得耶。

    佛深契須菩提之問。

    而重許之言。

    如是如是。

    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從外得。

    乃我之真性也。

    真性虛空。

    神凝智泯。

    情絕思澄。

    不可以色相取。

    不可以言說求。

    無有少法可得。

    止為開導衆生。

    是以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使人知所歸依耳。

    豈有法可得哉。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妙性空寂。

    固無法可得。

    然欲得無上菩提。

    又當何所修耶。

    必須淨其心。

    以行諸善事。

    借此法為入道之門。

    宗泐曰。

    淨心行善者。

    不着一法。

    于心而行此善法也)。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至)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注】是法即指菩提覺體。

    無法之法。

    乃真法也。

    平等謂。

    凡有知者必同體也。

    無有高下者。

    非聖具而凡虧也。

    在聖不增故曰無高。

    在凡不減故曰無下。

    一切善法。

    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之類是也。

     【講】阿難複編次。

    佛告須菩提曰。

    是無可說無可得之菩提法。

    乃本然之性。

    原自平等。

    在衆生不減。

    在諸佛不增。

    無聖無凡。

    色身則有高下。

    而真性初無高下之分。

    所以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何以為是名也。

    以真性中無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之妄。

    但見為平等故。

    有是名也。

    平等之法。

    不從性外得矣。

    然豈蓋廢修證哉。

    倘認本來現成。

    不假修行。

    此又廢法沉空。

    愚迷不返者也。

    唯依平等無相心。

    修一切六度萬行之善法。

    則虛己含真。

    從此明心見性。

    造至覺地。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矣。

    此所謂自修自證。

    真無少法可得者。

    須菩提。

    不惟菩提無法可執。

    即一切善法。

    在所當修。

    而亦不可執泥。

    蓋所謂善法者。

    不過借此以接引衆生。

    開悟群迷耳。

    及悟菩提善法。

    何有本性中。

    原無有此法也。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法非實有。

    而可執泥也哉。

    菩提之無少法可得也。

    益明矣。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福即福德。

    智即智慧住相實施。

    為人天有漏之因。

    隻可言福。

    持經演說。

    為本性無量之功。

    不惟有福。

    兼為有智。

    此福與智合。

    等如虛空。

    無可比方者也)。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注】如是等七寶聚。

    言七寶所聚之多。

    等之于須彌山王之高大也。

    佛以性中福德。

    為最上者。

    皆為世人妄執因緣。

    要求福報之厚故。

    随機逗教。

    反覆言之。

    以破人著相有為妄福。

    而勉人以修身修性耳【講】上言善法皆空。

    恐人又以經文為空談故。

    以福德較之。

    使知自修也。

    佛告須菩提雲。

    須彌為衆山之王。

    可謂高大矣。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諸山。

    盡如須彌是高大。

    而且多也。

    若有人。

    積如是七寶。

    以成聚。

    用此布施。

    福德固為高大而多矣。

    然自性若迷。

    施福享盡。

    不免堕落。

    福何可救。

    于性何益。

    設若有人。

    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而有得于心。

    讀誦而演說其義。

    則不徒自度。

    且能度人。

    利益無窮。

    是修自性福德智慧。

    此七寶布施之福德。

    不及比持經福德百分之一。

    豈止百分之一。

    雖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之多。

    譬喻之廣。

    亦不能及此一分也。

    人可徒求布施福。

    而不修性福哉。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者度衆生也。

    無所化者。

    實無衆生得滅度也。

    蓋佛雖設法以化衆。

    然法非強設。

    衆生本有佛性。

    原非凡夫。

    不過。

    随其本性而導之。

    故有化。

    而歸于無所化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注】未度曰衆生。

    度後非衆生。

    非衆生則無衆生相。

    故曰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如來說有我者。

    就對凡夫而言耳。

    色身本空。

    我有何在。

    但凡夫不悟。

    妄認色身。

    以為我耳。

     【講】如來度生。

    現無邊身。

    說無量法。

    實實見之行事。

    一一圓滿。

    非菩薩可及。

    豈可雲無滅度乎。

    殊不知是法平等。

    則是衆生。

    本來寂滅。

    如來不過因其為衆生而設法以度之。

    如來不作度生念。

    所以能度生也。

    故呼須菩提。

    而告之曰。

    汝意雲何。

    汝等學道。

    諸人勿謂。

    如來實有是念。

    我當用法。

    以化度衆生。

    汝等莫作是念可也。

    此何以故。

    蓋般若真性。

    人人具足。

    雖如來以法度之。

    然亦度其所。

    自有非益。

    其所本無化歸無化。

    實無有衆生。

    是如來度者。

    設若見有衆生。

    為如來度者。

    是如來見得我能度化即為有我人。

    因我度即為有人。

    度人離塵。

    登我法界。

    即有衆生。

    度人生死。

    不入輪回。

    即有壽者。

    一念不忘。

    四相畢具。

    所謂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者。

    謂何而如來豈有此耶。

    如來既無四相。

    又何有我乎。

    然如來說有我者。

    是對衆生而言。

    即非實有我也。

    而凡夫之人。

    錯認幻相。

    以為有我。

    蓋未能見性。

    所以我相未忘也。

    佛又恐人分别凡夫。

    複呼須菩提言。

    凡夫者似與如來異。

    若論本性。

    真空自在。

    苟能了悟。

    随入菩提故。

    如來說即非凡夫。

    是假名為凡夫耳。

    然則如來凡夫一而已矣。

    又豈有能度之如來。

    可度之衆生也哉。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如來清淨法身。

    乃從本性表出。

    即是真空。

    非屬相貌。

    無相可求者也。

    須心悟始得。

    不可以色相見。

    蓋色相總屬幻有所見。

    亦非真實故。

    曰法身非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注】轉輪聖王。

    是為四天正統攝四大部洲。

    正五九月照南閻浮提。

    二六十月照西瞿耶尼。

    三七十一月照北郁單越。

    四八十二月照東佛婆提。

    常如輪轉。

    照察人間善惡。

    以治四天下。

    乃二地菩薩。

    寄居金輪王位修行。

    在天人道中。

    未出三界。

    以業報福德。

    亦具三十二相。

    是業力所成也。

     觀與見不同。

    見者觀體之謂。

    觀者應作如是觀之觀。

    以心觀也【講】前分既言如來無我。

    無我則無相矣。

    佛恐衆生執相之見未除故。

    複問須菩提曰。

    如來容貌端莊。

    具足三十二相。

    汝之意雲何。

    果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順佛言而随答之曰。

    如是如是。

    蓋認作以相觀如來。

    徴問須菩提也。

    如來不可以相見。

    可以相觀。

    因此有相。

    以觀無相之妙。

    未嘗不可。

    此答在須菩提不為錯。

    正是他深解進步處。

    但非佛發問意。

    令初發心人聞之。

    不知由無相方能現相。

    但見于相。

    昧于無相。

    未免執相以觀如來。

    誤入邪道故。

    佛轉诘以曉之曰。

    設若如來。

    可以三十二相觀之。

    則轉輪聖王。

    管四天下。

    周流不已。

    以福業多端。

    亦具三十二相。

    興如來相似。

    是轉輪聖王。

    即當為如來矣。

    須菩提深悟佛意。

    即應之曰。

    以我解佛所說義。

    自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至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注】偈者發言成句。

    又四句為一偈也。

    色顔色。

    見親睹也。

    音言音。

    聲聲氣。

    求索也。

    我者佛自謂。

    此指法身真常清淨之我。

    亦對人而言我也。

    邪道者。

    聲色乃是幻妄。

    惟真性方為正覺。

    如來謂真性法身也【講】爾時世尊。

    印證解義而說為偈言曰。

    如來之我本無色可見。

    無聲可求。

    若人以色見聲求。

    心遊性外。

    堕于識境。

    是人所行。

    名入邪道。

    決不能見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