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正解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過去心已滅。
現在心不住。
未來心未生。
故皆不可得。
此指生滅妄心。
即若幹種心之心也。
【講】前說不見彼是衆生。
不見我為菩薩。
不見淨佛國土如是。
則不見諸法。
名為如來。
将疑如來為無所知見者耶。
然而如來具足五眼。
豈果無所見耶。
故問須菩提曰。
人目中有。
清淨眼根。
能見形色者為肉眼。
如來有否。
答曰。
如來雖不局于肉眼。
而亦有肉眼也。
又問。
諸天能作觀行。
見世界中所有者。
謂之天眼。
如來有否。
答曰。
如來雖不囿于天眼。
而亦有天眼也。
又問。
以根本智。
證真空理。
謂之慧眼。
二乘有之。
如來有否。
答曰。
如來雖不同于二乘。
而亦有慧眼也。
又問以差别智。
明一切法。
謂之法眼。
菩薩有之。
如來有否。
答曰。
如來雖不等于菩薩。
而亦有法眼也。
又問諸佛覺性圓滿。
見光周遍。
謂之佛眼。
如來有否。
答曰。
如來與諸佛同體。
寂照自如。
了無障礙。
如來有佛眼也。
疊舉五眼為問。
須菩提皆以有是眼答。
如來既具能見之眼。
即具能知之智。
故佛又以河沙為問。
更舉河沙之多。
以數佛之世界。
果多不乎。
須菩提亦以甚多答之。
佛告須菩提。
恒河沙等之恒河沙。
一沙一世界國土中。
所有衆生。
各具一心。
則其心有若幹種。
如來以清淨五眼。
皆盡見而知之。
所以悉知者。
是何緣故。
如來所說衆生諸心。
總從六塵影現。
皆識神颠倒之妄心。
非真實常住之本心。
是虛名為心耳。
所以說非心者何也。
須菩提。
汝試觀既事之後。
則為過去心。
當時則有。
事過便無。
可能常留。
而不滅乎。
不可得也。
過事之際。
則為現在心。
忽然着想。
究竟成虛。
可能實守。
而不變乎。
不可得也。
未事之時。
則為未來心。
時事未臨。
于何懸拟。
可能豫設。
而不失乎。
不可得也。
如來悉知者。
知此不可得之心而已。
三際覓心了不可得。
識得他不可得處。
故知諸心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然則如來。
豈冥然一無所見乎。
正以五眼。
圓明洞見。
到諸心非心。
是以能一法不存法法。
歸于無我耳。
可見如來具足五眼。
原無能見所見。
而智眼亦歸無我也。
剩閑曰。
三心不可得。
佛隻申明。
得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二語如何。
是真心不曾說破。
講者隻好随佛言。
繳明上文。
于言外略為指示數語。
補明真心之意。
歸到一體同觀。
乃為經文正義。
若急于欲明真心。
于上文是名為心。
有作指點真心。
于三不可得。
下從佛口中添出。
是名真心。
以繳上是名為心。
語意雖似深妙。
與上下文勢欠合故。
以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一直說下。
不點破真心者。
為正解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佛身充法界。
通達化無邊法界佛世界也。
世界由心建立。
心為萬化所從出。
佛心能悟實性法身充滿法界。
則變通莫測。
神化無方。
其福德之多。
無有窮盡矣)。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至)如來說得福德多。
【注】因依也。
藤蘿附木而生曰緣。
因緣者。
因其布施之功。
而緣之。
以得福德也。
福德有實者。
取相也。
福德無故。
離相也。
是人指以世界實施之人。
取相之福德。
雖甚多。
而非實離相之福。
雖似無而實有。
故足言多。
前雲甚多。
以俗見言之。
即以甚多者。
為不多以佛見言之也。
【講】七寶布施。
佛以屢言之。
而此複說者。
以上文言。
衆生心虛妄不可得。
如是則福德依心而成。
亦是虛妄六度萬行。
俱非實法修福。
又何益耶。
故再發明無住相施之福德。
以見因緣修福不可廢。
但施相之不可不離也。
因問須菩提曰。
若有人。
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寶。
而為布施。
此因衆生心發出之善行也。
以是布施。
廣結因緣。
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
果從因生。
因從緣就。
此人以是布施因緣。
得福甚多也。
如來說因緣二字。
須菩提已深領此意。
但未發明原故。
所以又呼須菩提而言曰。
所雲福德多者。
若以福德為有實。
則妄識住相。
取着能所。
有違于本來空寂無為之體。
即成颠倒心。
如來說是有漏福德。
其報有限。
不足為多也。
若以真智行慈。
随緣布施。
能離于相。
不見福德為實。
有順于本來空寂無為之體。
即非颠倒心。
此乃無為淨福。
等如虛空。
所以如來。
說得福德多耳。
然則妄心住相之福。
不當修智慧。
離相之福。
不當不修耶。
福德無故福德多。
則福德仍歸無我。
修福原不礙菩提也。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色者顔色。
相者形體。
離者不着。
言求見如來者。
離諸色相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即非足是名諸相具足。
【注】色身者。
三十二相也。
諸相者。
謂種種變現神通之相。
又不止三十二相矣。
具足者。
無少欠缺也。
色身主離色言。
諸相主離相言。
【講】前言身相非相。
諸相非相。
須菩提已知有法身法相。
此承上福德無為福德多。
佛恐須菩提。
以如來色身。
認為法身故。
設問曰。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須菩提即解其意。
遂答曰。
不也世尊。
覺性虛空。
非形所囿。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
如來所說。
具足色身。
乃是幻化應身。
非真有具足色身也。
是名為具足色身耳。
而可以色身見如來也哉。
佛又問須菩提曰。
如來變現神通之相。
諸相具足。
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須菩提亦答曰。
不也世尊。
蓋諸相亦形相耳。
雖具足不應以見如來也。
何以故。
如來所說。
諸相具足。
乃外貌應現形相。
非真有此諸相具足也。
是名為諸相具足耳。
其可以諸相見如來也哉。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分為二節。
無上菩提。
乃本來真性此非言語可說也。
如來為覺悟衆生。
隻得以言語化導。
演說般若。
要知所說法。
正為此非言語可說者。
謂不可說恧說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至)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注】勿謂莫。
作皆禁止辭。
言勿謂如來心中。
自念雲。
我當有所說法度衆。
蓋如來随衆生根器。
而覺悟之。
初未嘗有說法之心也。
若言有所說法。
是不明說法之旨。
與佛意違背。
非謗而何。
以本性真空。
有何可說。
今雲說法亦名耳。
非實有法可說也。
【講】佛告須菩提曰。
汝勿謂。
如來有心作此念頭。
我當有所說法。
以開示于人。
汝切莫作是念。
此何以故。
設若有人。
言如來有所說法。
則是淺見寡識。
滞在言辭之末。
違背真空妙谛。
即為謗佛。
不能解會。
我所說之義故也。
又呼須菩提曰。
當知所謂說法者。
雖以言顯。
猶以悟通。
默識心源。
非言語能到。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也。
蓋無可說而說。
名為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至)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注】爾時者。
當啟問之時。
慧智慧以德言。
命壽命以齒言。
謂有智慧而高年長老也。
人至老耄。
則昏聩者多。
須菩提老而得慧眼。
年高有德。
表稱以動衆。
【講】爾時。
具智慧通命源之須菩提。
深契佛旨。
恐無說之說。
具佛慧者。
方能知之。
衆生未必知。
不知又安能信。
因白佛言。
頗有衆生。
于未來世。
得聞如來所說無法可說之法。
能生實信心。
而無疑焉否。
佛語須菩提曰。
汝勿慮未來之世。
無有信佛法的衆生。
蓋佛與衆生。
初非兩類。
同具此心。
彼為衆生。
而真性原有。
非可以衆生目之。
彼雖非衆生。
而業緣現在。
又非可以不衆生目之。
何以故也。
衆生于衆生之中。
不能超脫者。
以其不悔悟。
更新自暴自棄。
遂為衆生耳。
若如來所說。
人性皆善。
有何凡聖之殊。
原非實
現在心不住。
未來心未生。
故皆不可得。
此指生滅妄心。
即若幹種心之心也。
【講】前說不見彼是衆生。
不見我為菩薩。
不見淨佛國土如是。
則不見諸法。
名為如來。
将疑如來為無所知見者耶。
然而如來具足五眼。
豈果無所見耶。
故問須菩提曰。
人目中有。
清淨眼根。
能見形色者為肉眼。
如來有否。
答曰。
如來雖不局于肉眼。
而亦有肉眼也。
又問。
諸天能作觀行。
見世界中所有者。
謂之天眼。
如來有否。
答曰。
如來雖不囿于天眼。
而亦有天眼也。
又問。
以根本智。
證真空理。
謂之慧眼。
二乘有之。
如來有否。
答曰。
如來雖不同于二乘。
而亦有慧眼也。
又問以差别智。
明一切法。
謂之法眼。
菩薩有之。
如來有否。
答曰。
如來雖不等于菩薩。
而亦有法眼也。
又問諸佛覺性圓滿。
見光周遍。
謂之佛眼。
如來有否。
答曰。
如來與諸佛同體。
寂照自如。
了無障礙。
如來有佛眼也。
疊舉五眼為問。
須菩提皆以有是眼答。
如來既具能見之眼。
即具能知之智。
故佛又以河沙為問。
更舉河沙之多。
以數佛之世界。
果多不乎。
須菩提亦以甚多答之。
佛告須菩提。
恒河沙等之恒河沙。
一沙一世界國土中。
所有衆生。
各具一心。
則其心有若幹種。
如來以清淨五眼。
皆盡見而知之。
所以悉知者。
是何緣故。
如來所說衆生諸心。
總從六塵影現。
皆識神颠倒之妄心。
非真實常住之本心。
是虛名為心耳。
所以說非心者何也。
須菩提。
汝試觀既事之後。
則為過去心。
當時則有。
事過便無。
可能常留。
而不滅乎。
不可得也。
過事之際。
則為現在心。
忽然着想。
究竟成虛。
可能實守。
而不變乎。
不可得也。
未事之時。
則為未來心。
時事未臨。
于何懸拟。
可能豫設。
而不失乎。
不可得也。
如來悉知者。
知此不可得之心而已。
三際覓心了不可得。
識得他不可得處。
故知諸心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然則如來。
豈冥然一無所見乎。
正以五眼。
圓明洞見。
到諸心非心。
是以能一法不存法法。
歸于無我耳。
可見如來具足五眼。
原無能見所見。
而智眼亦歸無我也。
剩閑曰。
三心不可得。
佛隻申明。
得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二語如何。
是真心不曾說破。
講者隻好随佛言。
繳明上文。
于言外略為指示數語。
補明真心之意。
歸到一體同觀。
乃為經文正義。
若急于欲明真心。
于上文是名為心。
有作指點真心。
于三不可得。
下從佛口中添出。
是名真心。
以繳上是名為心。
語意雖似深妙。
與上下文勢欠合故。
以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一直說下。
不點破真心者。
為正解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佛身充法界。
通達化無邊法界佛世界也。
世界由心建立。
心為萬化所從出。
佛心能悟實性法身充滿法界。
則變通莫測。
神化無方。
其福德之多。
無有窮盡矣)。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至)如來說得福德多。
【注】因依也。
藤蘿附木而生曰緣。
因緣者。
因其布施之功。
而緣之。
以得福德也。
福德有實者。
取相也。
福德無故。
離相也。
是人指以世界實施之人。
取相之福德。
雖甚多。
而非實離相之福。
雖似無而實有。
故足言多。
前雲甚多。
以俗見言之。
即以甚多者。
為不多以佛見言之也。
【講】七寶布施。
佛以屢言之。
而此複說者。
以上文言。
衆生心虛妄不可得。
如是則福德依心而成。
亦是虛妄六度萬行。
俱非實法修福。
又何益耶。
故再發明無住相施之福德。
以見因緣修福不可廢。
但施相之不可不離也。
因問須菩提曰。
若有人。
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寶。
而為布施。
此因衆生心發出之善行也。
以是布施。
廣結因緣。
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
果從因生。
因從緣就。
此人以是布施因緣。
得福甚多也。
如來說因緣二字。
須菩提已深領此意。
但未發明原故。
所以又呼須菩提而言曰。
所雲福德多者。
若以福德為有實。
則妄識住相。
取着能所。
有違于本來空寂無為之體。
即成颠倒心。
如來說是有漏福德。
其報有限。
不足為多也。
若以真智行慈。
随緣布施。
能離于相。
不見福德為實。
有順于本來空寂無為之體。
即非颠倒心。
此乃無為淨福。
等如虛空。
所以如來。
說得福德多耳。
然則妄心住相之福。
不當修智慧。
離相之福。
不當不修耶。
福德無故福德多。
則福德仍歸無我。
修福原不礙菩提也。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色者顔色。
相者形體。
離者不着。
言求見如來者。
離諸色相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即非足是名諸相具足。
【注】色身者。
三十二相也。
諸相者。
謂種種變現神通之相。
又不止三十二相矣。
具足者。
無少欠缺也。
色身主離色言。
諸相主離相言。
【講】前言身相非相。
諸相非相。
須菩提已知有法身法相。
此承上福德無為福德多。
佛恐須菩提。
以如來色身。
認為法身故。
設問曰。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須菩提即解其意。
遂答曰。
不也世尊。
覺性虛空。
非形所囿。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
如來所說。
具足色身。
乃是幻化應身。
非真有具足色身也。
是名為具足色身耳。
而可以色身見如來也哉。
佛又問須菩提曰。
如來變現神通之相。
諸相具足。
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須菩提亦答曰。
不也世尊。
蓋諸相亦形相耳。
雖具足不應以見如來也。
何以故。
如來所說。
諸相具足。
乃外貌應現形相。
非真有此諸相具足也。
是名為諸相具足耳。
其可以諸相見如來也哉。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分為二節。
無上菩提。
乃本來真性此非言語可說也。
如來為覺悟衆生。
隻得以言語化導。
演說般若。
要知所說法。
正為此非言語可說者。
謂不可說恧說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至)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注】勿謂莫。
作皆禁止辭。
言勿謂如來心中。
自念雲。
我當有所說法度衆。
蓋如來随衆生根器。
而覺悟之。
初未嘗有說法之心也。
若言有所說法。
是不明說法之旨。
與佛意違背。
非謗而何。
以本性真空。
有何可說。
今雲說法亦名耳。
非實有法可說也。
【講】佛告須菩提曰。
汝勿謂。
如來有心作此念頭。
我當有所說法。
以開示于人。
汝切莫作是念。
此何以故。
設若有人。
言如來有所說法。
則是淺見寡識。
滞在言辭之末。
違背真空妙谛。
即為謗佛。
不能解會。
我所說之義故也。
又呼須菩提曰。
當知所謂說法者。
雖以言顯。
猶以悟通。
默識心源。
非言語能到。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也。
蓋無可說而說。
名為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至)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注】爾時者。
當啟問之時。
慧智慧以德言。
命壽命以齒言。
謂有智慧而高年長老也。
人至老耄。
則昏聩者多。
須菩提老而得慧眼。
年高有德。
表稱以動衆。
【講】爾時。
具智慧通命源之須菩提。
深契佛旨。
恐無說之說。
具佛慧者。
方能知之。
衆生未必知。
不知又安能信。
因白佛言。
頗有衆生。
于未來世。
得聞如來所說無法可說之法。
能生實信心。
而無疑焉否。
佛語須菩提曰。
汝勿慮未來之世。
無有信佛法的衆生。
蓋佛與衆生。
初非兩類。
同具此心。
彼為衆生。
而真性原有。
非可以衆生目之。
彼雖非衆生。
而業緣現在。
又非可以不衆生目之。
何以故也。
衆生于衆生之中。
不能超脫者。
以其不悔悟。
更新自暴自棄。
遂為衆生耳。
若如來所說。
人性皆善。
有何凡聖之殊。
原非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