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正解卷下

關燈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分為四節。

    究推究。

    竟窮盡也。

    無我即是無四相。

    而但雲無我者。

    四相皆因我相而生。

    無我即無四相也。

    究竟無我有二義。

    一是自然體。

    直下究竟。

    本無我體是也。

    一是勉然法。

    詳究到盡處。

    隻是無我是也。

    經因自然體。

    而示人以勉然法。

    與中庸明則誠義相似)。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講】爾時須菩提。

    聞佛不可思議之言。

    複問佛雲。

    是經所重者。

    發菩提心也。

    若善男子善女人。

    果能發此心究竟。

    雲何應住而不遷。

    至于妄幻心。

    雲何降伏而不動。

    佛告之曰。

    菩提心者。

    本來自有當體現成。

    原為人所同具。

    隻因衆生蔽于塵染。

    不能滅度。

    而取舍人我。

    紛擾此心者多矣。

    當生如是滅度衆生心。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如煩惱妄想貪瞋癡心。

    種種四生之類。

    皆為點破。

    喚醒。

    一一。

    除滅。

    而度脫之。

    既滅度一切衆生已。

    則智慧觀照。

    息妄還真一切衆生。

    原非本性中所有。

    而我心中。

    一念不起。

    同歸寂滅。

    無有一衆生。

    實是我滅度之者。

    此何以故。

    蓋學道菩薩。

    一留度生之心。

    而不化。

    則四相未除。

    妄想現前迷惑本性。

    即非菩薩矣。

    所以然者何也。

    不惟度生非實。

    即發心亦非實法。

    求發心之我尚不可得。

    況度生之我耶。

    菩薩以發菩提心。

    得名心本空寂。

    其發菩提心。

    不過自悟自修自度度人。

    實無有法得發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可知發心是因衆生。

    而名無法發心乃真實義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注】如來佛自謂也。

    授付也。

    記志也。

    佛以心印相傳曰授記。

    梵語釋迦。

    此雲能仁。

    謂心性純全。

    含容一切也。

    梵語牟尼。

    此雲寂默。

    謂心體本寂。

    動靜不遷也。

    寂默為體。

    即是如。

    能仁為用。

    即為來。

    先釋迦而後牟尼者。

    攝用以歸體也。

    先如而後來者。

    從體以起用也。

    總是一個真性加号。

    則為釋迦牟尼通稱。

    則為如來。

    又為佛。

    佛者大覺也。

    不從形相言也。

    形相佛因設化衆生随緣應迹耳。

    應化事詳首卷。

     【講】佛呼須菩提反問雲。

    汝聞我說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于汝意中雲何。

    若菩提心有法可得。

    則如來宜先得之矣。

    昔日如來。

    為菩薩時。

    于然燈佛所。

    可曾有法得菩提不。

    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

    實無有法發菩提心之義。

    則知佛于然燈佛所。

    無有法得無上菩提也。

    蓋佛于本師處。

    乃自性自悟。

    非有秘密之法傳授。

    而得佛深契。

    須菩提之言。

    故重許之雲。

    如是如是。

    須菩提。

    果是實無有法如來得無上菩提也。

    若使有法而如來得無上菩提者。

    然燈佛當舉法以傳于我。

    則不與我止授記雲。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為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

    而得無上菩提。

    是故然燈佛。

    與我授記。

    因作是言。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此外更無付囑也。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注】如來者。

    真性之稱。

    遍虛空法界。

    而常自如随所感而應現。

    是如來即諸法如義之謂。

    諸衆也。

    法者處事之方。

    如義者謂真性本來自如。

    其見之于諸法者。

    皆自然而然。

    來為應迹。

    去無留滞。

    如如不動之義也。

     于是中者。

    謂菩提體中。

    即真性中也。

     【講】此顯法身不屬因果也。

    佛恐須菩提執定如來是有修有得。

    未達法身不屬因果。

    既以無所得破之矣。

    猶恐未悟故。

    直示之曰。

    何故言菩提無所得耶。

    以如來者非有相之稱。

    乃是諸法常體如如之義耳。

    若有人。

    不知如來是諸法中之真如義。

    而言别有法名如來。

    得此無上菩提。

    須菩提。

    實無有法佛得無上菩提。

    蓋佛自得之。

    非有法以得之也。

    故如來所得無上菩提。

    其于是中。

    一法不立。

    無相可求。

    不可認以為實。

    無法不備。

    為諸相之體。

    不可認以為虛。

    唯是無實無虛之故。

    如來所說一切法。

    皆是不着四相。

    不染六塵。

    發明真性之理。

    用以修行。

    而成佛之法也。

    法豈可廢哉。

    然法固不可廢。

    而亦不可執也。

    即所言一切法者。

    不過指示迷途。

    除去四相。

    假此以修行。

    若真性既悟。

    能自得之。

    法亦何有。

    即非一切法。

    是虛名一切法耳。

    非真性中所有也。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有而非實有。

    譬如人身長大。

    人身雖長且大。

    果真為長大乎。

    須菩提。

    深契佛旨。

    答雲。

    如來說人身長大者。

    不過形軀色相。

    一時假合。

    即非真實大身。

    是虛名為大身而已。

    知大身非身。

    則知諸法非法。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至)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注】梵語菩薩。

    此雲覺衆生。

    亦如是者。

    指上文而言亦如大身之不實也。

    作是言者。

    指下文而言。

    謂我滅度衆生也。

    我當莊嚴佛土。

    此佛土謂佛刹。

    上如來說莊嚴佛土。

    此謂佛之心土。

    通達者。

    見得十分透徹也。

    無我者。

    無有我見也。

    法理也。

    真菩薩謂造到無我地位。

    即正等正覺。

    故雲真也。

     【講】佛說大身不為真實固矣。

    然不獨大身也。

    須菩提。

    菩薩之名。

    為覺衆生者。

    其不實亦如是也。

    蓋真性中。

    本無衆生。

    祇因業緣現相。

    由我相立。

    而成四相。

    則衆生并從業緣中現。

    反之真性。

    了無可見。

    若菩薩自言。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則是有心除滅。

    分别衆生。

    我相未離。

    而反自增障。

    即不得名為菩薩矣。

    此何以故。

    菩薩雖以佛法滅度衆生得名。

    但真性中。

    惟無上菩提。

    本無衆生可度。

    又何有背可據實無有法滅度衆生。

    以名為菩薩也。

    是故佛所說一切法。

    不過随機順應。

    開導衆生。

    以悟本性。

    豈有法相之見哉。

    無我人衆生壽者之四相矣。

    不特法無相見也。

    夫上求佛果。

    下化衆生。

    皆菩薩事也。

    既求佛果。

    則當嚴佛土矣。

    然嚴土亦非實法也。

    若菩薩自言。

    我當以七寶五采。

    莊飾嚴整佛之刹土。

    是著于有相。

    豈足名為菩薩。

    何以故。

    如來所說莊嚴佛土者。

    非為外貌粉飾。

    乃即心佛土也。

    心土無相。

    本來清淨。

    雲何莊嚴菩薩。

    六塵不染。

    清淨長存。

    不作莊嚴相。

    非莊嚴中。

    有妙莊嚴焉。

    是則名為莊嚴也度生嚴土。

    皆非實有。

    此真無我法也。

    我前言無上菩提。

    其說雖多。

    總是無我之法。

    夫法界本空。

    一有我便着形迹。

    人與衆生壽者。

    緣我而有勢。

    必執其有法有滅度有莊嚴。

    何得名為菩薩乎。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我尚無有。

    何更有法。

    人法兩空。

    湛然清淨。

    此如來說。

    名真是菩薩矣。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佛具五眼。

    體非實有。

    惟常在真心。

    虛靈不昧。

    眼雖分五。

    照共一心。

    所謂萬法歸一。

    更無異觀。

    非衆生種種諸心。

    妄見所及)。

     (宋徴與曰。

    若有妄心。

    即有妄見。

    諸相成沙三際為限。

    五眼不通。

    若無妄心。

    則無三際可得。

    五眼一時開明。

    非諸沙相所能隔。

    故曰一體同觀)。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注】五眼者。

    以形論則為眼目。

    以理論則為心竅。

    眼通于心。

    凡人皆有曰與佛無異。

    但因四相六塵遮蔽。

    隻有肉眼而已。

    佛有五眼。

    乃常住真心寂照。

    非過去未來現在妄心之觀見也。

     肉眼以形相言。

    天眼以諸天言。

    慧眼以智慧言。

    法眼以了諸法言。

    佛眼以佛知見言。

    眼以囑照為義。

    五眼非實有五眼也。

    約所見以為眼耳。

     如是世尊如是者。

    應承之辭。

    有如是沙等恒河。

    言恒河之多。

    如一恒河沙之多。

    佛世界又如衆恒河。

    沙之多。

    爾所指言恒河沙數之世界。

    若幹若如也。

    于數也。

    猶言許多種心。

    謂衆生種種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