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正解卷上

關燈
剩閑居士 龔穊彩 注 蓮舫居士 扈正智 校 ○法會因由分第一 (法者即大乘法也。

    會者佛與諸弟子共會于祇園也。

    因始也。

    由行也。

    行必有所始。

    此法會者。

    乃作經之因由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至)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注】如是者。

    指此經所言之法也。

    我。

    集經者自謂。

    即阿難也。

    言如是之法。

    我親從佛聞之。

    一時者。

    師弟會遇。

    說此般若之時。

    佛者覺也。

    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故名曰佛。

    此指釋迦。

    為一曰教主也。

    舍衛國。

    梵語舍衛。

    此雲聞物。

    即波斯匿王之國。

    祇樹王之太子名祇陀。

    此雲戰勝。

    生時适值戰勝。

    因以為名。

    樹是祇陀所施。

    給孤獨園者。

    王之宰臣。

    名須達多。

    (一作孥)常在此園。

    赈濟孤獨。

    達多原是外道。

    因在護彌長者家。

    聞佛說法。

    心生敬心。

    欲得勝地請佛住。

    思太子有園。

    方廣八十頃。

    空曠清淨。

    堪為福地。

    往白太子。

    太子戲曰。

    若布金滿園。

    吾當與之。

    達多如其言。

    太子亦不愛金。

    将金共立精舍。

    請佛說法。

    比丘梵語。

    華言乞士。

    謂上乞法于佛。

    以明己之真性。

    下乞食于人。

    以為世人種福。

    即今之僧也。

    大比丘。

    乃得道之深者。

    天人所共恭敬。

    非小德故。

    内外教典。

    無不博通。

    非寡解故。

    蓋佛将說真空無上妙理。

    必得道之深者。

    方能請問領悟也。

    千二百五十人。

    皆佛所化度弟子。

    常随聽法者。

    俱皆在也。

    爾時。

    彼時也。

    世尊。

    舉世之人。

    所尊敬也。

    食時。

    乞食時。

    非受食時。

    乞食當辰巳。

    受食當午時也。

    着衣。

    着僧伽黎。

    即二十五條之大衣。

    制像水田。

    見生福故。

    佛制。

    入王城聚落。

    應着此衣。

    猶今之搭戒衣也。

    持缽。

    持四天王所獻之缽。

    (過去維衛佛缽。

    入涅槃後。

    供龍王宮中。

    釋迦成道。

    龍王送至海水上。

    四天王取以奉佛。

    此是绀琉璃缽。

    乞食時持之)次第乞。

    平等行乞。

    不分貧富貴賤也。

    本處。

    即祇園也。

    飯食訖。

    此飯字作餐字解。

    指受食時言。

    訖。

    畢也。

    洗足。

    西域行露足故。

    以水滌去塵垢。

    已。

    完也。

    敷。

    布也。

    布列高座而坐。

    即今之止靜打坐。

    将說法也。

     【講】阿難記而言曰。

    如是經之所言。

    乃我親從佛聞之。

    佛說此經時。

    在舍衛國給孤獨園中。

    與得道之大比丘。

    及相随聽法之衆。

    千二百五十人。

    俱同處焉。

    爾時世尊。

    于日當辰巳。

    可以乞食之時。

    着僧伽黎大衣。

    持绀琉璃缽。

    園在城外。

    入舍衛城中。

    次第行乞。

    不越貧以從富。

    不舍賤以從貴。

    大慈平等。

    無有選擇。

    乞食既已。

    還歸園中。

    當午受食。

    飯食事畢。

    将入禅定。

    于是收入衣缽。

    使心無系累。

    洗足以潔其身。

    乃布座而坐。

    說法之因由起矣。

     ○善現起請分第二 (分為二節。

    善現須菩提之别名。

    當世尊趺坐之時。

    正弟子請益之候。

    故身起恭敬。

    而請問也)。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至)雲何降伏其心。

     【注】時。

    須菩提起問之時。

    衆弟子中。

    惟德尊而年高者。

    謂之長老。

    須菩提一名善現。

    又稱空生。

    尊者初生時。

    其家一空。

    相師占之。

    唯善唯吉。

    故名善吉。

    偏半也。

    袒露也。

    所著之衣。

    半露其右肩。

    東土以袒為慢。

    西方以袒為敬。

    表請無上正覺之法。

    以身擔荷也。

    右膝着地。

    右是正道。

    左是邪道。

    亦表請正法。

    從實依歸。

    卑禮承受也。

    合掌恭敬。

    東土以拱手為恭。

    西方以合掌為敬。

    兩手相合。

    肅恭而身不懈。

    一心專注。

    誠敬而容不息也。

    白。

    啟問。

    須菩提向佛啟問而言。

    已上七句。

    皆集經者叙說也。

    希有。

    言曠劫難逢。

    千界一佛。

    世所希有。

    贊佛之詞。

    如來。

    佛之通稱。

    猶華言聖人。

    如而不生。

    來而不滅。

    即真性之體用。

    以立名也。

    護愛護。

    念存念。

    付付授。

    囑囑告。

    菩薩。

    本雲菩提薩埵。

    略其文而便于稱。

    故雲菩薩。

    菩提華言覺悟。

    薩埵華言有情。

    覺有情者。

    衆生多有情欲。

    而不能覺。

    惟菩薩在衆生有情之中。

    自能覺悟而不染。

    又能覺有情衆生。

    而化導之也。

    諸菩薩。

    諸衆也。

    指凡學于如來者。

    阿謂無。

    耨多羅謂上。

    三謂正。

    藐謂等。

    菩提謂覺。

    謂無上正等正覺。

    即指真心言也。

    此心包含太虛。

    孰得而上之。

    故雲無上。

    然上自諸佛。

    下至蠢動。

    此心正相平等。

    故雲正等。

    其覺圓明普照。

    無偏無虧。

    故雲正覺。

    雲何猶如何。

    請佛言之詞。

    應當也。

    住止也。

    降伏者。

    制禦之謂也。

     【講】須菩提。

    在大衆中。

    即從自己座位起身。

    整頓威儀。

    袒其右肩。

    以示不敢背乎師。

    屈其右膝。

    以示不敢左乎道。

    合掌以示其歸依。

    恭敬以示其嚴肅。

    而啟白于佛。

    以伸問辭。

    先稱贊曰。

    舉世所小有者我世尊也。

    又曰如來起慈悲心。

    善能衛護眷念此會中之衆菩薩。

    使之信受。

    善能以此佛法。

    付委囑托此會中之衆菩薩。

    而使之奉行。

    又問曰。

    世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學道之初。

    發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雲何為當常住。

    而使之不退轉。

    至于妄心一起。

    當以何道降伏。

    而使之不惑亂我真心也。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至)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注】重言善哉。

    贊歎之詞。

    谛審也。

    仔細聽也。

    應當也。

    如是二句。

    一雲。

    說在下二分。

    此但引起。

    而使審聽之詞。

    是看得太虛。

    止知照下者。

    有以為頂上文謂。

    即此便可以住。

    即此便可以降伏。

    即指發菩提心。

    為印可之詞。

    是看得太實。

    止知承上者。

    竊以如是二字。

    虛中帶實。

    上承發菩提心來。

    實中尚虛。

    下照度生布施去。

    方是語脈。

    夫照下引起。

    人所易曉。

    頂上處不可說。

    得太盡有礙下文也。

    唯應辭。

    然者。

    然其使已谛聽之言。

    有以為如儒書曾子之唯一貫者。

    看得太深也。

    願心所期。

    樂心喜好。

    欲心思得。

    謂心期喜好思得聞住降之詳也。

     【講】佛因須菩提請問。

    妙稱佛心。

    故重言善哉善哉。

    以歎美之。

    遂順須菩提之言而雲。

    汝以如來善護念善付囑。

    此善發我未發之言。

    汝當詳審而聽。

    吾當為汝說此應住降伏之道。

    人之菩提覺心。

    雖本來固有。

    然物欲陷溺。

    攻取日衆。

    最難發起者。

    若善男善女。

    既發此心。

    當如是安住。

    如是降伏。

    其妄心。

    須菩提。

    即因佛言。

    又稱世尊。

    弟子願欲聞其說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大乘者。

    言非小乘也。

    佛法有大乘小乘。

    如儒家大學小學。

    菩薩用此大乘法。

    化導衆生。

    猶車之載物運量有甚大也。

    宗者心之所主。

    正者言正。

    而非邪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至)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注】諸菩薩摩诃薩。

    佛呼在會之衆也。

    摩诃大也。

    大覺有情。

    即能救度人者。

    如是。

    指下文所告也。

    衆生者。

    謂凡有生之類。

    上自諸天。

    下至人物。

    衆生雖多。

    約有九種。

    若如也。

    卵胎濕化。

    有色無色。

    有想無想。

    非有想非無想也。

    我者。

    對衆之稱。

    代度生菩薩。

    設為自任之詞。

    非佛自謂也。

    皆盡也。

    令使也。

    入者。

    入于其中。

    無餘。

    外更無有餘。

    大涅槃。

    一切修行者之所依歸。

    蓋指本來清淨真空心境也。

    滅消滅。

    滅盡一切愚癡煩惱。

    度化度。

    度脫生死苦海。

    菩薩心平等。

    普願與一切衆生。

    同入無餘涅槃也。

    量限量。

    數數目。

    邊邊岸。

    無量無數無邊。

    邊之極言其多也。

    相者形迹。

    執着此形迹。

    心不虛空。

    滞而不化。

    謂之有也。

    我相者。

    認四大以為己有。

    而成我相。

    人相對我而言。

    衆生相則凡有生者皆是。

    壽者利長生不滅。

    有悠久之義。

     【講】佛告須菩提說。

    諸大菩薩。

    以妄心欲其降。

    而使真心安住者。

    果何道以緻之。

    凡人一身。

    悉皆五陰六識。

    遮蔽我之真性故。

    與一切衆生交接。

    感我妄心時難降伏。

    何以見之。

    有性易輕舉飛揚浮動。

    或由軀殼。

    而名卵生者。

    有識常流轉。

    習氣深重。

    或由胞衣。

    而名胎生者。

    有心随邪見。

    沉淪不省。

    或感濕氣。

    而名濕生者。

    有情逐景趣。

    遷流起幻。

    或随變化。

    而名化生者。

    有執相修因。

    着色見者。

    名為有色。

    有寂守空頑。

    着無色見者。

    名為無色。

    有滞諸聞見。

    系念染著者。

    名為有想。

    有絕念不起。

    緻虛守寂者。

    名為無想。

    有起生滅見。

    落有無兩頭機者。

    名非有想非無想。

    凡此九類衆生。

    迷真逐妄。

    種性不同。

    相因性起。

    妄心建立。

    随類受生。

    若天若人若物。

    虛空等神。

    陰魔等鬼。

    沉溺世趣。

    流轉生死。

    下自欲界。

    上至諸天。

    輪回六道。

    難入涅槃者也。

    以妄感妄。

    動我妄心。

    起分别見。

    緻難降伏。

    今我即發平等正覺心。

    則衆生本心。

    與我心無二。

    皆令消融其煩惱。

    點化其染着。

    覺妄悟真。

    破愚癡見。

    息無明火。

    入于清淨無為涅槃妙境。

    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

    無限量。

    無計數。

    無邊際。

    一切衆生。

    豈真有衆生。

    使入涅槃而滅度之哉。

    蓋衆生原有此菩提心。

    隻為迷而不悟。

    遂生種種妄相。

    今令心地一朝豁然開朗。

    種性悉化。

    頓見本性空寂。

    是乃自性自度。

    本來無此衆生。

    何得而滅度之。

    夫實無有衆生得滅度者。

    此何以故。

    蓋自性本空。

    無有我人衆生壽者之形迹。

    是為無上菩提心。

    方是大菩薩。

    若或有此四相。

    則于前一切衆生。

    妄為分别。

    心生邪見。

    起諸煩惱。

    安得皆令滅度。

    以至涅槃哉。

    即非菩薩地位中人矣。

     ○妙行無住分第四 (分為二節。

    妙行。

    謂修無上正覺精妙之行。

    無住者。

    不拘泥執着精妙之行。

    本無住着也)。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至)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注】複還也。

    次再也。

    還再與須菩提言。

    叙經者之詞也。

     宗注。

    次坐次也。

    須菩提先于座起。

    跪而請問。

    至是。

    使還坐而告之。

    複次二字佛言也。

    須菩提呼而告之也。

    亦通錄為旁參。

     于法之法。

    概指佛法。

    言觸法之法。

    屬意分别思想皆。

    是布普也。

    施舍也。

    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

    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

    眼入色。

    耳入聲。

    鼻入香。

    舌入味。

    身入觸。

    意入法。

    為六入。

    觸者。

    來加于身。

    如飽暖安逸者。

    妙觸也。

    勞痛饑寒者。

    苦觸也。

    法者。

    即意之所舉。

    計校分别是非之類。

    當于義理者善法也。

    動于情欲者惡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