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正解卷上

關燈


    住者。

    即住于根塵。

    而執着不化也。

    不住布施。

    如以色施人。

    而不存施色之心。

    聲香等亦然。

     【講】佛再與須菩提說。

    菩薩于一切所行之法。

    當無所執着。

    即行于布施。

    言以色布施。

    不著于色。

    聲香味觸法皆然。

    蓋凡夫貪着。

    借布施種福。

    此為住相。

    布施着在物上。

    菩薩行施。

    了達本空。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

    而施無留滞。

    執着應當也。

    菩薩行施。

    理當如是也。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至)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注】相即六根六塵之相。

    福德乃性中之福德。

    佛恐人疑不住相。

    則落頑空。

    故言福德。

    以喚醒之。

    福德無量。

    福報亦無量。

    佛止言福德者。

    菩薩但修福。

    不望福報也。

    不可思量。

    言其廣大。

    不可以心思度量其多小也。

    于意雲何。

    言汝意中。

    作何理會也。

    四維四隅也。

    如東南方西北方之類。

    東西南北。

    四維上下。

    總謂之十方。

    虛空者。

    太虛之中。

    無有纖毫隔礙。

    蕩然空明。

    非心思可能量度。

    佛以福德不可思量故。

    舉十方虛空為喻。

    虛空豈可思是。

    故須菩提。

    皆言不也。

    語畢而呼世尊者。

    敬之至也。

    虛空而該以十方者。

    是虛空之全體。

    即非頑空也。

    如是指上文虛空也。

     【講】佛又呼須菩提而言。

    菩薩自當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學道的菩薩。

    不泥着色聲香味觸法之根塵。

    以為布施。

    則喜舍心空。

    圓滿其福德。

    量等虛空。

    豈人之心思。

    可得而測度忖量哉。

    又問須菩提。

    于汝意中。

    自謂如何。

    如東方虛空。

    可以心思度量不。

    須菩提答雲。

    不可思量。

    更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須菩提亦答雲。

    不可思量。

    蓋大莫大于虛空。

    非人之所測度。

    佛又明說無住相布施之福德。

    亦如虛空之不可以思量也。

    既而佛又呼而告之。

    諸菩薩之學道者。

    不必别處更求應住之下落。

    但當依我所教于汝。

    無住相布施之法。

    便就此止應用存養之間。

    湛若十方虛空。

    無所住而住可也。

     ○如理實見分第五 (分為二節。

    凡人之形色。

    皆屬虛妄。

    非真實也。

    所見非真見也。

    惟此如如之理。

    乃人本性。

    是為真實。

    不以目見而以心見不求相見而求理見。

    是為實見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

     【注】此如來。

    謂真性佛。

    湛然常住。

    本無生滅。

    無相之可見者也。

    身謂色身。

    相謂諸相。

    即非身相。

    謂色身與諸相。

    皆非真實也。

     【講】佛語須菩提曰。

    我謂學道菩薩。

    如所教住。

    而無所别求者。

    蓋以如來。

    不可以形迹求也。

    于汝之意雲何。

    可以有形之色相。

    即見如來不耶。

    須菩提解其意乃答曰。

    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

    得見如來。

    何故不可以身相見之。

    蓋如來所說身相。

    不過形體假合之末耳。

    豈可謂之實有身相。

    而見真如來哉。

    故曰即非身相也。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至)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注】謂之諸相。

    不止身相。

    凡法相非法相。

    皆在其中。

    而心不執着。

    則見諸相非相。

    此如來指法身也。

     【講】佛告須菩提曰。

    夫如來既不可以相求。

    可見世間。

    凡有形相者。

    皆是假合的。

    不是本有真實的。

    雖有形相。

    亦虛妄耳。

    汝若能見一切諸相。

    便識破非真實本相。

    自無執相迷真之失。

    即能回光返照。

    見法身真性。

    如來随處顯現矣。

     ○正信希有分第六 (分為二節)學道以信為本。

    大乘法無住無相。

    乃是正宗聞之。

    (而不疑懼。

    故為正信。

    此人不可多得。

    故為希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得如是無量福德。

     【注】白告也。

    頗略也。

    章章分。

    句句讀。

    實信真實信心也。

    如是言說章句。

    指上三四五分之辭。

    與無住行施無相見佛之說。

    後五百歲者。

    大集經雲。

    有五個五百歲。

    初五百歲。

    解脫堅固。

    第二禅定堅固。

    第三多聞堅固。

    第四塔寺堅固。

    第五鬥诤堅固。

    經雲後五百歲。

    指末法鬥诤之時。

    亦有持戒修福之人。

    持戒者。

    諸惡莫作。

    修福者。

    衆善奉行。

    根者。

    有生長之義。

    一念生淨信。

    專一其念。

    而無染着。

    是名淨信也。

    福德兼慧而言。

    世間所享者福報。

    信此經者名福德。

    言有福又有德也。

     【講】須菩提深信佛所言說。

    恐後之人聞法。

    不能信受。

    乃白佛言。

    世尊所說。

    皆大乘正宗之教。

    菩薩未有不信受而奉行者。

    但大凡衆生。

    頗有得聞如是不住行施。

    真空無相之言說章句。

    果能實信之不也。

    佛告須菩提。

    汝莫輕視衆生。

    作此生實信不之說。

    蓋不住真空妙理。

    人心所固有。

    但為六塵四相所蔽。

    而昧之耳。

    必有大根器的善人。

    自能信任其道。

    即至如來滅後。

    到後五百歲之時。

    斷有持戒修福之善人。

    能于此經中之一章一句。

    信之于心。

    以為真實語。

    當知此人之善根。

    培植甚厚。

    豈止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而種此善根哉。

    已于無量千萬佛所中。

    凡世間一切利物濟人之事。

    無不行之。

    而種諸善根發生。

    得此實信心來。

    非淺根人所能得也。

    若有此善根之人。

    得聞此經之章句。

    乃至一念之中。

    淨而不亂。

    信而不疑。

    不此淨信心者。

    如來盡能證明而知之。

    盡能攝受而見之。

    是諸信心者。

    雖名為衆生。

    其淨信所得福德。

    受用不盡。

    豈有限量哉。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至)法尚應舍況非法。

     【注】第一何以故。

    言淨信福德在無相。

    第二何以故。

    言所以無相之故。

    第三何以故。

    侗人雲疑衍。

     此釋生信得福之故。

    該乎生法二空。

    無四相。

    生空也。

    無法相無非法相。

    法空也。

    我人衆生壽者。

    盡天地間之相。

    不出乎此。

    非法者無法也。

    淪于頑空。

    取猶執也。

    心取相者。

    此中不化。

    未悟無相之理。

    而欲執相以求。

    是有外障。

    故雲即着四相。

    法相雖非色相之比。

    然一有所取。

    亦不悟真空體。

    而起内障。

    故亦雲即着非法。

    原不離相。

    況執之乎。

    着四相者。

    即非菩薩故。

    必無取無著。

    方合真空。

    所以不應取之。

    故如來常有如筏之喻也。

     【講】佛言是諸衆生。

    何故得如此之福德。

    彼一念生淨信。

    其實善根純熟。

    能合真空無相之理。

    無複有我人衆生壽者之四相。

    亦無有執着此經之章句。

    落于有見。

    而為法相。

    亦無有不思去探讨其言。

    沉空守寂。

    落于無見。

    而為非法相也。

    不著有無兩邊。

    複其真空之性。

    諸相盡捐。

    心無染着。

    所以淨信此經。

    而福德無量。

    佛又反言之。

    此何以故也。

    假使是諸衆生。

    若心不空。

    取有形相。

    即為牽着我人衆生壽者之形迹矣。

    豈能使心性空明。

    随機感應乎。

    此人之所易曉也。

    至于我說無法相者。

    以本空真體。

    不在言語文字之間。

    若取法相。

    就是與前執着四相之心一般。

    至于非法則無相矣。

    我亦謂無非法相者。

    蓋真性中。

    諸法顯現。

    無容一毫染着。

    原不相礙。

    若取非法相。

    謂之無記空斷滅見。

    此心不化。

    與前着四相。

    又何異焉。

    是故法與非法。

    兩頭見至須截斷。

    不能執為有而取法。

    亦不應執為無而取非法。

    以此不應取之義。

    亦有原故。

    如來嘗謂。

    汝等學道比丘。

    當知我說此法。

    皆因汝有四相。

    不能了悟真空。

    超登彼岸。

    是以假此法。

    令汝度脫生死苦海耳。

    汝若既見本心。

    證涅槃樂。

    即我所說之法。

    亦當不用。

    猶如編竹成筏。

    渡人過水。

    到岸則不須筏矣。

    夫法尚當舍去。

    何況着無非法。

    又安用執取為哉。

     ○無得無說分第七 (無上菩提之理。

    本來無相。

    當體空上。

    無物可得。

    無言可說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注】耶者疑辭。

    亦诘問辭也。

    菩提心是如來本性。

    亦人之所同具。

    豈自外而獨得有待言而顯哉。

    定者。

    泥于一處。

    而不通也。

    非法則不有。

    非非法則不無。

    非有非無。

    乃極至之理也。

    所以以字承上來。

    皆以以字用也。

    無為法。

    即是無上菩提之别名。

    乃自然覺性。

    不假人為者也。

    或雲有為法。

    世間法也。

    無為法。

    出世間法也。

    要之皆以無為法。

    而有差别。

    則有為亦本于無為。

    分個有無。

    所謂差别也。

    世人多以無為二字。

    認作灰心槁形。

    一無所為。

    此真愚見也。

    得道淺者為賢。

    得道深者為聖。

    指現成者。

    言差别不同也。

    又參差分别也(按。

    差别差字有二音。

    一初牙切音叉。

    一初宜切音雌。

    考古本注。

    原讀作叉不同也。

    後有讀雌者參差也。

    就賢聖淺深說。

    當作參差。

    就有為無為說。

    當作不同。

    然不同中具有參差義。

    則二音皆可通讀。

    不必拘也)。

     【講】前章既雲不應取法。

    當如筏喻。

    猶恐須菩提。

    未透徹故。

    又設問曰。

    汝之意雲何。

    如來無上菩提法。

    果有所求。

    而得之于己耶。

    抑以此法有所說。

    而教之人耶。

    須菩提雲。

    如我心中悟佛所說之義。

    則知無上正等正覺之法。

    亦強名耳。

    求之了不可得。

    本無定有之法。

    實此名也。

    即如來所說。

    但為覺悟衆生。

    随機設教。

    不得已而有言。

    亦無定有之法。

    如來可據而說也。

    如來之法。

    無定名亦無定說者。

    其故何也。

    蓋如來所說者。

    無上菩提法也。

    可以心悟。

    而不可以相取。

    一有取心。

    則馳于外求。

    可以心傳。

    而不可以言授。

    一有言說。

    則泥于文辭。

    皆不可也。

    是法也。

    若執以為法微妙莫測。

    有而不有。

    法何所在。

    非法也。

    若執以為非法。

    随感即應。

    無而不無。

    何在非法。

    又非非法也。

    而謂可以定名定說欤。

    所以然者何也。

    法本于無。

    惟無故妙也。

    此一切賢聖。

    雖先後遠近之不同。

    皆不能外無以為法。

    但所見有淺深。

    作用有随機。

    而差别不同耳。

     ○依法出生分第八 (法者。

    即此經之法。

    指般若波羅蜜多言。

    依者。

    不違之謂。

    諸佛一切妙法。

    盡依此法出生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至)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三千大千世界者。

    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界限。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為界。

    三千大千。

    統言一大世界。

    形容其多也。

    布施廣布舍施也。

    七寶者。

    金銀琉璃珊瑚瑪瑙珍珠玻璃也。

    甯為猶可為乃計其多。

    而故問之辭。

    四句偈。

    諸解不一。

    或指經中二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