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關燈
小
中
大
宗旨
凡一經必有一經宗旨。
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當以無相為宗。
經中提唱。
所言四句偈者。
凡十有四。
确見指定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以此四句偈。
為一經之宗旨也。
諸家解注。
多涉儱侗。
曆代宗師。
不欲以實法與人。
多從向上句。
末後句。
提唱宗綱。
不肯說破。
令初機禅人。
從空摸索。
向自己分中四句偈參取。
直至山窮水盡時。
忽然豁開金剛正眼。
放出般若真光。
原來四句偈。
是我本來面目。
無我人衆生壽者等相。
一部金剛經橫說豎說。
權說實說。
無非欲人空卻四相。
收歸自己般若分中。
我人衆生壽者諸相。
如水中捉月。
鏡裡尋頭。
了無可得。
所以當日。
天親菩薩。
升兜率宮。
請益彌勒。
如何是四句偈。
彌勒雲。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也。
此是慈氏婆心親切。
開口一句道破了。
後來六祖大師。
以摩诃般若波羅蜜為是。
傅大士雲。
若論四句偈。
應當不離心。
從上聖賢。
千言萬語。
無非欲人直下承當。
識取無相真宗。
一部金剛經頓成剩語。
後來解經。
不一家言。
或以色見聲求四句為偈。
或以夢幻泡影四句為偈。
未嘗不是。
當知經中二偈。
不過欲人離卻色相。
一切有為法。
識取無相之相。
為真。
有相之相。
為幻爾。
細繹此經。
一經如一分。
一分如一句。
一句如一字。
且道這一字。
從何處下注腳邪。
昔日趙州禅師。
每遇學人入室。
令參無字為話頭。
這一無字。
函蓋乾坤。
森羅萬象。
識得金剛宗旨。
參禅悟道。
始有少分相應也。
教意 此經大意。
專為初地聖賢。
大心菩薩已悟未悟。
著相修行。
不達無相本體而發。
非為一切凡外迷心邪見設也。
經雲。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兩種聖賢。
實非尋常可比。
已于大乘最上乘發菩提大心矣。
無奈人法二執。
未能盡忘。
四相未空。
三心未了。
未能降伏。
未知住處。
縱知住處。
未免住在一處。
不能無所住而生其心。
世尊哀愍。
為說是經。
首令空生發問。
會上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
禅定如飲光。
多聞如慶喜。
神通智慧。
說法第一。
一切賢聖僧。
弗與焉者。
蓋以是經。
專為解空而發也。
初地聖賢。
大心菩薩。
未得心空及第。
往往向外馳求。
其最上者。
日以度生為念。
必欲盡大地衆生。
度令成佛而後已。
孜孜兀兀。
盡人提撕警覺。
止知有能度者屬我。
所度者屬人。
一切含靈衆生。
一切福德壽命。
俱從人我起見。
佛說此經。
先從度生發端。
良以法界衆生。
度脫不了。
自性衆生。
總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收歸四句偈中。
千了萬當。
故雲無有衆生得滅度者。
降伏其心。
而使之住。
莫先于此。
心既住矣。
不免住在一處。
從衆生起見。
或布施求福。
或禮拜供養求福。
或莊嚴佛土以求福。
一切有為法。
無非著相修行。
不若受持四句偈之為實相也。
複次。
住在一處。
或證因果。
或修六度。
或開五眼。
似有實相之可據。
究竟不如我佛世尊。
昔日在然燈會所。
親受記莂。
于法實無所得。
到此地位。
方稱四相全空。
萬德莊嚴。
視彼種種布施。
種種供養。
種種禮敬。
種種建立修福。
皆是有為之法。
如夢幻泡影露電等耳。
故雲。
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為衆生說。
則教他布施。
教他供養。
教他禮拜莊嚴塔廟。
以求福報。
在所不免。
四果六度。
五眼等法門。
非是若輩境界。
無勞建埽矣。
經題 金剛表義也。
西域有金剛寶。
至堅至利。
不可破壞。
而能破壞一切物。
故取此以喻般若真智。
曆劫不壞。
能斷一切煩惱也。
金剛為般若之體。
般若為金剛之用。
體用合一。
彼此同歸。
謂到彼岸。
彼岸是覺地。
此岸是迷津。
衆生汩沒苦海。
陷生死流不能自渡。
金剛般若。
如渡海之浮囊。
中流之航筏。
憑此得渡。
佛說是經。
欲人空卻四相。
無能度之我。
無所度之人。
無此岸之衆生壽者。
無彼岸之樂土福城。
一大藏經。
不離此義。
故曰。
經者。
徑也。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徑路也。
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着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初序所聞。
次序其時。
次序其主。
次序其地。
次序其衆。
乃從主位邊。
詳序其日用尋常。
着衣吃飯。
行住坐卧。
悉從般若光中。
次第流出。
四相銷歸無相。
靜觀得之。
以下問答經文。
乃佛與空生。
啐啄同時。
眉毛厮結。
四相平等。
默契無相之宗。
或未答而先問。
或未問而先答。
或随問随答。
或即問即答。
或離問離答。
或非問非答。
總是一期建立。
一期掃蕩。
針芥相投。
水乳和合。
寓言之。
不為泛。
重言之。
不為複。
詳言之。
不為繁。
約言之。
不為略。
合一經而為一句。
攝有句而歸無句。
此金剛般若。
法寶其光。
所以照天照地也。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此空生禮敬贊佛。
起經首問答之端也。
世尊日用雲為。
一真如如。
空卻四相。
任運随緣。
無甚奇特。
空生一見。
便贊歎希有。
于頂門上。
别開一眼。
與白毫相光。
眉毛厮結。
發端起問護念付囑之佛慈。
住心降心之佛教。
此未答而先問也。
佛于發大乘心。
與發最上乘心者。
如王子初生。
先以四大海水。
而灌沐之。
是護念義。
及其長大。
付以家業。
授以王位。
仍以四大海水。
灌其頂門。
是付囑義。
初心菩薩。
四相未空。
二執未忘。
譬如商賈居奇。
過都越國。
水宿山行。
了無栖泊之處。
良由馳逐之心未息也。
故先問住。
後問伏。
佛言。
善哉。
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願樂欲聞。
此随問随答也。
谛聽為說。
授受常儀。
如其所問而答之雲。
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會得如是句。
方知四句偈。
俱從真如中來。
不落有無。
不涉知解。
空生所以傾心信受。
願樂欲聞也。
先發誓願。
心生喜樂。
懇求所欲。
得聞妙法也。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此破諸菩薩度生之執。
諸菩薩所以不能住心降心者。
由于度生念切。
多作癡想。
發弘誓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
舍己為人。
思以藐然之我。
置四生十類之中。
人人普度。
物物曲成。
佛有三不能。
堯舜其猶病諸。
是故我佛立教。
于衆生無邊誓願已。
即收歸自己分中雲。
自性衆生誓願度。
蓋以大地之衆生。
即自性之衆生也。
著相菩薩分而二之。
實相菩薩合而一之。
我能度自性之衆生。
則自性涅槃。
無欠無剩。
衆生涅槃。
亦複如是。
此即儒教所謂緻中和。
天地位。
萬物育也。
梵語涅槃。
此雲寂滅。
寂是不動。
滅是無生。
能以寂滅而度衆生。
則六合一家。
八荒一闼。
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為一。
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不出自性衆生之中。
無有衆生而不滅度者。
實無有衆生得滅度者。
識得自性衆生。
菩薩癡念。
一期降伏矣。
到此一句說明。
我人衆生壽者四相本空。
無所則聖。
有所則凡。
菩薩者以智度人之名也。
舍己從人。
顧子失母。
非大菩薩矣。
故四句偈為金剛般若宗旨。
複次。
須菩提。
菩薩于法。
應無所住。
行于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此破諸菩薩住相布施求福之執。
求造福修德之人。
心存四相。
住在布施邊。
漸成窠臼。
不能當下掀翻。
必須不住四相而行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也。
複次須菩提者。
再叙問答之詞。
呼空生而語之。
菩薩于法。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者。
四相本無。
三輪體空。
不見有能施之我。
不見有所施之人。
不見有布施之衆生。
不見有功德之壽者。
眼之于色。
耳之于聲。
鼻之于臭。
舌之于味。
身之于觸。
意之于法。
一切不住。
内淨六根。
外淨六塵。
大地衆生。
日擾擾于根塵器界之中。
希求布施。
其在我者。
法住法位。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不必盡人布施。
而有過化存神之妙。
無有一物。
不得其所。
是之謂不住相布施。
福德不可思議也。
複呼空生而徴诘之。
世界有相。
故有四維上下。
成住壞空等劫。
如其無相。
四維上下虛空無物。
不可思量。
空生遂于言下領解。
信知無住相布施。
所有功德。
亦複如是。
佛乃印可。
一切菩薩皆應如所教而住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此因諸菩薩著相見佛。
禮拜求福。
不知栴檀金色之外。
有個非相真佛。
不可以著相見者。
古德雲。
金佛不度爐。
木佛不度火。
泥佛不度水。
真佛内裡坐。
經中所雲非身相者。
即真佛之謂也。
諸菩薩認取四相。
不識無相真空。
故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如我人衆生等。
皆是虛妄。
縱饒勤參默觀。
能所未忘。
猶是虛妄之見。
若見諸相非相。
方許親見如來也。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
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
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
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
是諸衆生。
若心取相。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
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此反複問答。
申言菩薩于四相之外。
别生法執。
取法相與非法相。
究竟未解真空也。
昔如來自言。
吾住世四十九年。
未曾說着一字。
經雲。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皆因初心菩薩。
法執未忘。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便生實信。
從持戒修福起見。
谛信受持。
所種善根固因宿植。
雖具實信。
未為究竟。
待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不生。
而生淨信者。
福德無量也。
所雲實信者。
取相也。
持戒修福。
種有漏因。
縱饒曆劫善根。
從一佛至千萬佛所修種得來。
猶是人天福報。
究竟所得。
終有限量。
不若一念淨信之為勝也。
一念則四相全空。
淨信則六塵不住。
無有一法可得。
是名真得。
昔日傅大士。
登座講經。
撫案尺一聲。
便雲講經已竟。
此是一念淨信榜樣。
具佛知見。
成佛知見。
感應道交。
說者聽者。
皆有無量福德。
不可思議也。
何以故下。
是申明四句偈義。
倘能空卻四相。
則法與非法。
銷歸無有。
反是。
著相取相。
便是法執。
決與非法。
皆所
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當以無相為宗。
經中提唱。
所言四句偈者。
凡十有四。
确見指定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以此四句偈。
為一經之宗旨也。
諸家解注。
多涉儱侗。
曆代宗師。
不欲以實法與人。
多從向上句。
末後句。
提唱宗綱。
不肯說破。
令初機禅人。
從空摸索。
向自己分中四句偈參取。
直至山窮水盡時。
忽然豁開金剛正眼。
放出般若真光。
原來四句偈。
是我本來面目。
無我人衆生壽者等相。
一部金剛經橫說豎說。
權說實說。
無非欲人空卻四相。
收歸自己般若分中。
我人衆生壽者諸相。
如水中捉月。
鏡裡尋頭。
了無可得。
所以當日。
天親菩薩。
升兜率宮。
請益彌勒。
如何是四句偈。
彌勒雲。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也。
此是慈氏婆心親切。
開口一句道破了。
後來六祖大師。
以摩诃般若波羅蜜為是。
傅大士雲。
若論四句偈。
應當不離心。
從上聖賢。
千言萬語。
無非欲人直下承當。
識取無相真宗。
一部金剛經頓成剩語。
後來解經。
不一家言。
或以色見聲求四句為偈。
或以夢幻泡影四句為偈。
未嘗不是。
當知經中二偈。
不過欲人離卻色相。
一切有為法。
識取無相之相。
為真。
有相之相。
為幻爾。
細繹此經。
一經如一分。
一分如一句。
一句如一字。
且道這一字。
從何處下注腳邪。
昔日趙州禅師。
每遇學人入室。
令參無字為話頭。
這一無字。
函蓋乾坤。
森羅萬象。
識得金剛宗旨。
參禅悟道。
始有少分相應也。
教意 此經大意。
專為初地聖賢。
大心菩薩已悟未悟。
著相修行。
不達無相本體而發。
非為一切凡外迷心邪見設也。
經雲。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兩種聖賢。
實非尋常可比。
已于大乘最上乘發菩提大心矣。
無奈人法二執。
未能盡忘。
四相未空。
三心未了。
未能降伏。
未知住處。
縱知住處。
未免住在一處。
不能無所住而生其心。
世尊哀愍。
為說是經。
首令空生發問。
會上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
禅定如飲光。
多聞如慶喜。
神通智慧。
說法第一。
一切賢聖僧。
弗與焉者。
蓋以是經。
專為解空而發也。
初地聖賢。
大心菩薩。
未得心空及第。
往往向外馳求。
其最上者。
日以度生為念。
必欲盡大地衆生。
度令成佛而後已。
孜孜兀兀。
盡人提撕警覺。
止知有能度者屬我。
所度者屬人。
一切含靈衆生。
一切福德壽命。
俱從人我起見。
佛說此經。
先從度生發端。
良以法界衆生。
度脫不了。
自性衆生。
總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收歸四句偈中。
千了萬當。
故雲無有衆生得滅度者。
降伏其心。
而使之住。
莫先于此。
心既住矣。
不免住在一處。
從衆生起見。
或布施求福。
或禮拜供養求福。
或莊嚴佛土以求福。
一切有為法。
無非著相修行。
不若受持四句偈之為實相也。
複次。
住在一處。
或證因果。
或修六度。
或開五眼。
似有實相之可據。
究竟不如我佛世尊。
昔日在然燈會所。
親受記莂。
于法實無所得。
到此地位。
方稱四相全空。
萬德莊嚴。
視彼種種布施。
種種供養。
種種禮敬。
種種建立修福。
皆是有為之法。
如夢幻泡影露電等耳。
故雲。
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為衆生說。
則教他布施。
教他供養。
教他禮拜莊嚴塔廟。
以求福報。
在所不免。
四果六度。
五眼等法門。
非是若輩境界。
無勞建埽矣。
經題 金剛表義也。
西域有金剛寶。
至堅至利。
不可破壞。
而能破壞一切物。
故取此以喻般若真智。
曆劫不壞。
能斷一切煩惱也。
金剛為般若之體。
般若為金剛之用。
體用合一。
彼此同歸。
謂到彼岸。
彼岸是覺地。
此岸是迷津。
衆生汩沒苦海。
陷生死流不能自渡。
金剛般若。
如渡海之浮囊。
中流之航筏。
憑此得渡。
佛說是經。
欲人空卻四相。
無能度之我。
無所度之人。
無此岸之衆生壽者。
無彼岸之樂土福城。
一大藏經。
不離此義。
故曰。
經者。
徑也。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徑路也。
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着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初序所聞。
次序其時。
次序其主。
次序其地。
次序其衆。
乃從主位邊。
詳序其日用尋常。
着衣吃飯。
行住坐卧。
悉從般若光中。
次第流出。
四相銷歸無相。
靜觀得之。
以下問答經文。
乃佛與空生。
啐啄同時。
眉毛厮結。
四相平等。
默契無相之宗。
或未答而先問。
或未問而先答。
或随問随答。
或即問即答。
或離問離答。
或非問非答。
總是一期建立。
一期掃蕩。
針芥相投。
水乳和合。
寓言之。
不為泛。
重言之。
不為複。
詳言之。
不為繁。
約言之。
不為略。
合一經而為一句。
攝有句而歸無句。
此金剛般若。
法寶其光。
所以照天照地也。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此空生禮敬贊佛。
起經首問答之端也。
世尊日用雲為。
一真如如。
空卻四相。
任運随緣。
無甚奇特。
空生一見。
便贊歎希有。
于頂門上。
别開一眼。
與白毫相光。
眉毛厮結。
發端起問護念付囑之佛慈。
住心降心之佛教。
此未答而先問也。
佛于發大乘心。
與發最上乘心者。
如王子初生。
先以四大海水。
而灌沐之。
是護念義。
及其長大。
付以家業。
授以王位。
仍以四大海水。
灌其頂門。
是付囑義。
初心菩薩。
四相未空。
二執未忘。
譬如商賈居奇。
過都越國。
水宿山行。
了無栖泊之處。
良由馳逐之心未息也。
故先問住。
後問伏。
佛言。
善哉。
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願樂欲聞。
此随問随答也。
谛聽為說。
授受常儀。
如其所問而答之雲。
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會得如是句。
方知四句偈。
俱從真如中來。
不落有無。
不涉知解。
空生所以傾心信受。
願樂欲聞也。
先發誓願。
心生喜樂。
懇求所欲。
得聞妙法也。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此破諸菩薩度生之執。
諸菩薩所以不能住心降心者。
由于度生念切。
多作癡想。
發弘誓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
舍己為人。
思以藐然之我。
置四生十類之中。
人人普度。
物物曲成。
佛有三不能。
堯舜其猶病諸。
是故我佛立教。
于衆生無邊誓願已。
即收歸自己分中雲。
自性衆生誓願度。
蓋以大地之衆生。
即自性之衆生也。
著相菩薩分而二之。
實相菩薩合而一之。
我能度自性之衆生。
則自性涅槃。
無欠無剩。
衆生涅槃。
亦複如是。
此即儒教所謂緻中和。
天地位。
萬物育也。
梵語涅槃。
此雲寂滅。
寂是不動。
滅是無生。
能以寂滅而度衆生。
則六合一家。
八荒一闼。
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為一。
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不出自性衆生之中。
無有衆生而不滅度者。
實無有衆生得滅度者。
識得自性衆生。
菩薩癡念。
一期降伏矣。
到此一句說明。
我人衆生壽者四相本空。
無所則聖。
有所則凡。
菩薩者以智度人之名也。
舍己從人。
顧子失母。
非大菩薩矣。
故四句偈為金剛般若宗旨。
複次。
須菩提。
菩薩于法。
應無所住。
行于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此破諸菩薩住相布施求福之執。
求造福修德之人。
心存四相。
住在布施邊。
漸成窠臼。
不能當下掀翻。
必須不住四相而行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也。
複次須菩提者。
再叙問答之詞。
呼空生而語之。
菩薩于法。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者。
四相本無。
三輪體空。
不見有能施之我。
不見有所施之人。
不見有布施之衆生。
不見有功德之壽者。
眼之于色。
耳之于聲。
鼻之于臭。
舌之于味。
身之于觸。
意之于法。
一切不住。
内淨六根。
外淨六塵。
大地衆生。
日擾擾于根塵器界之中。
希求布施。
其在我者。
法住法位。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不必盡人布施。
而有過化存神之妙。
無有一物。
不得其所。
是之謂不住相布施。
福德不可思議也。
複呼空生而徴诘之。
世界有相。
故有四維上下。
成住壞空等劫。
如其無相。
四維上下虛空無物。
不可思量。
空生遂于言下領解。
信知無住相布施。
所有功德。
亦複如是。
佛乃印可。
一切菩薩皆應如所教而住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此因諸菩薩著相見佛。
禮拜求福。
不知栴檀金色之外。
有個非相真佛。
不可以著相見者。
古德雲。
金佛不度爐。
木佛不度火。
泥佛不度水。
真佛内裡坐。
經中所雲非身相者。
即真佛之謂也。
諸菩薩認取四相。
不識無相真空。
故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如我人衆生等。
皆是虛妄。
縱饒勤參默觀。
能所未忘。
猶是虛妄之見。
若見諸相非相。
方許親見如來也。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
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
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
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
是諸衆生。
若心取相。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
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此反複問答。
申言菩薩于四相之外。
别生法執。
取法相與非法相。
究竟未解真空也。
昔如來自言。
吾住世四十九年。
未曾說着一字。
經雲。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皆因初心菩薩。
法執未忘。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便生實信。
從持戒修福起見。
谛信受持。
所種善根固因宿植。
雖具實信。
未為究竟。
待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不生。
而生淨信者。
福德無量也。
所雲實信者。
取相也。
持戒修福。
種有漏因。
縱饒曆劫善根。
從一佛至千萬佛所修種得來。
猶是人天福報。
究竟所得。
終有限量。
不若一念淨信之為勝也。
一念則四相全空。
淨信則六塵不住。
無有一法可得。
是名真得。
昔日傅大士。
登座講經。
撫案尺一聲。
便雲講經已竟。
此是一念淨信榜樣。
具佛知見。
成佛知見。
感應道交。
說者聽者。
皆有無量福德。
不可思議也。
何以故下。
是申明四句偈義。
倘能空卻四相。
則法與非法。
銷歸無有。
反是。
著相取相。
便是法執。
決與非法。
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