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關燈
小
中
大
不應取着也。
又恐法執菩薩。
受持經典。
依教奉行。
如佛所說。
不識佛心。
殊不知佛所說法。
稱般若船。
未渡迷津。
必須船筏。
既登彼岸。
何用舟航。
六祖雲。
迷時師渡。
悟時自渡。
得魚忘筌。
得兔忘蹄。
通達法要者。
當如是爾。
識得四句偈。
方可誦經閱藏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
如來可說。
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承上文。
申前法執之義。
恐初心菩薩。
堅執佛言。
以為究竟。
謂佛已得無上正等正覺矣。
執為定法。
遂成法執。
故不待空生之問。
先徴诘之。
空生果能解佛所說。
無有定法。
名為無上菩提者。
亦無有定法之可說。
何以故。
如來說法。
皆從般若光中流出。
聽者不可取。
說者不可與。
若諸衆生。
心取于相。
即着四相。
取于法相。
與非法相。
皆着四相。
是法非法。
皆非法故。
未了人法二空。
皆屬有為之法。
空此二執。
方是無為。
無為之法。
無相之宗。
如水傳器。
得之淺者。
則為賢人。
得之深者。
則為聖人。
雖有差别。
實無差别。
後篇四果聖賢。
皆從無為法中。
而有差别者。
直至如來極果。
四相全空。
方稱于法實無所得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
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
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受持。
乃至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勝彼。
何以故。
須菩提。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
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
承上文。
再遣著相布施之執。
謂住在六根六塵。
分别我人衆生壽者諸相。
而行布施。
是謂法執邊事。
以諸菩薩。
多從求福恒情起見。
傾财竭力。
所有七寶。
而行布施。
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之量。
遍及三千大千世界衆生。
所得功德。
宜與之等。
不待空生緻問。
先徴诘之。
空生果能谛信。
明知福德分中。
有事有性。
七寶布施。
福德事也。
事有多少。
故如來說福德多。
經中四句偈。
為人演說。
福德性也。
性無增減。
以法施彼。
聞者聽受。
言下領悟。
是能自盡其性。
盡人之性者。
此中福德。
非大千七寶之所能及。
故雲勝彼。
昔日達磨西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其對禦雲。
事佛本無功德。
不謂功德本無。
乃是本性中。
無有功德之相也。
又呼空生以曉之雲。
經中四句偈所以勝于七寶者。
蓋以一切諸佛。
無上正覺妙法。
從此經出。
為他解說。
是以法施勝财施多多也。
前以無相破住相之執。
此以法施破财施之執。
意旨不同。
又恐諸菩薩。
認取法施。
為殊勝功德。
故再語空生言。
所謂佛法者。
非真佛法。
乃經中四句偈之佛法耳。
要識佛法所在。
吾教西來。
不立文字。
文字之法。
乃衆生法。
所謂法法本無法。
無法無非法。
方是真佛法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
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那含。
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
而實無不來。
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實無有法。
名阿羅漢。
世尊。
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世尊。
佛說我得無诤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此承上文。
所雲一切聖賢。
皆以無為法。
而有差别。
随機問答。
漸次深入。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由分别名相。
次第分疏。
須陀洹。
名為入流。
謂初入其門得預聖人之流。
能舍粗重煩惱。
未能離細微煩惱者。
是謂初果。
斯陀含。
名一往來。
蓋自觀諸境。
止有一生一滅。
更無第二生滅。
實無生滅可得。
是謂第二果。
阿那含者。
名為不來。
謂不來欲界受生。
心無所得。
實無不來之相。
是謂第三果。
阿羅漢者。
此雲無學。
謂諸漏已盡。
不須修習。
雖有法。
實無有法可得。
是謂第四果。
須菩提乃是四果聖賢。
自呈見地。
故雲。
阿羅漢不着四相。
不作是念。
自謂我得阿羅漢道也。
憶承佛授記雲。
我得無诤三昧。
人中第一。
謂之離欲阿羅漢。
我若于授記時。
直下承當。
自謂我是離欲阿羅漢。
便是有所修行實法。
世尊必定不與我授記。
是樂寂靜行者。
四果聖賢于無為法而有差别如此。
此尚屬羅漢地位。
迨至如來極果。
斯為極則。
當知。
世尊當日從然燈佛所親授記莂。
味于無為法。
實無所得。
雖雲授記。
但印此心而已。
非謂有可得之法。
有可成之佛也。
此破諸菩薩。
心求證果。
成佛授記之執。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破住相莊嚴佛土之執。
是義該管粗細。
細為佛性自心之上萬德莊嚴。
不可以相求。
不可以目睹。
道是莊嚴。
即非莊嚴。
是則名為莊嚴者性分中自有之莊嚴也。
粗如造寺建塔塑像書經等。
一切有為法。
道是莊嚴。
即非莊嚴。
必須能所兩忘。
乃名莊嚴也。
如來垂問。
空生解悟。
當知佛土莊嚴。
是清淨心。
無住相心。
一有住着心。
為外塵所縛。
不能活潑自在。
如朽木不複萌。
死灰不複燃一般。
自謂莊嚴。
非真莊嚴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金剛正眼涅槃妙心。
直指單傳。
最親最切句。
昔日六祖從柴擔上一聞便悟。
入黃梅室。
直下承當。
凡屬祖師門下。
須從無住生心處讨個落着。
不得作語言文字。
拍盲承當。
要與祖師西來意相應。
方是莊嚴佛土也。
按古作字。
生心為性。
性如流水。
不生則竭。
性如林木。
不生則折。
性如活火。
不生則滅。
性如月輪。
不生則缺。
天地之運。
晝夜不停。
萬物之機。
循環不息。
為無所住。
故無不生。
自性如如。
本無住着。
本無生滅。
識得無住生心。
便是無生法忍也。
須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于意雲何。
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承上文莊嚴佛土而言。
随機問答。
悟得佛土莊嚴不着實相。
不落大小。
假令有人從相作觀。
由空入假。
丈六金身。
忽而大等須彌。
猶是法執邊事。
何以故。
清淨法身無有大小。
佛說非身。
是真法身。
故名為大身也。
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此三破著相布施求福之執。
由諸菩薩。
皆以七寶布施。
多者為勝。
佛就空生發問。
謂恒河最多。
河中之沙。
非計較算數之所能及。
是為多不。
空生随問随答。
不容拟議。
佛以寶喻沙。
盡沙滿界。
用以布施。
得福之多。
自不容說。
乃告之以受持經中四句偈。
為人解說者。
此以法施。
彼以财施。
福德殊勝。
非恒河七寶之所能及也。
受謂谛信領受。
持謂持守遵行。
非泛泛念誦之比。
為他人說者。
四相全空。
不說而說。
人法兩忘。
說而不說。
我以不說說之。
彼以不聞聞之。
是名真解說。
真福德也。
複次。
須菩提。
随說是經。
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供養。
如佛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
當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即為有佛。
若尊重弟子。
承上文。
告空生言。
聞說此經。
至四句偈等。
當生希有難遭之想。
非但諸菩薩衆。
所當恭敬受持。
世間天人。
乃至阿修羅等皆當恭敬供養。
如佛在塔在廟一般。
法寶光明。
照天照地。
不可思議。
何況盲人受持是經。
行解相應。
誦讀是經。
心口如一。
如是之人。
便能不離本處。
成就第一希有之法。
法法流通。
不令斷絕。
經典所在。
即佛所在。
金剛會上。
尊重弟子。
如須菩提等。
逼塞虛空。
無在無不在也。
爾時。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來無所說。
法會未畢。
遽請經名。
蓋空生到此。
已領妙悟。
當中一問。
截斷衆流。
别通一路。
結集前文。
更進一解。
學者當知。
華屋之門。
從此深入。
未可得少為足也。
奉持解義如上。
所雲佛說般若波羅蜜經雲雲者。
謂是法親出佛口。
故雲佛說。
默傳佛心。
超出言外。
雖有所得。
實無可得。
故雲即非。
即非即是。
強與安名。
故雲是名。
經題解說無容添足。
出經名後。
世尊說法已竟。
卻恐諸菩薩衆。
同時聽受。
領略粗旨。
皆謂如來有所說法。
故呼空生而徴诘之。
空生果能密望其旨。
直下承當。
一句道破。
如來實無所說。
何等直截。
所是所說之法。
能是能說之人。
如來人法兩空。
能所雙泯。
豈複更有說法之相邪。
到此方知黃面老子。
婆心叨怛。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
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須菩提。
諸微塵。
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如來說。
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界。
此承上文。
無所說法。
不是頑空。
蓋塵界銷镕。
合成一體。
是非粉碎。
攝入真空。
青青翠竹。
總是真如。
郁郁黃花。
無非般若。
現大為小。
微塵即界。
現小為大。
世界即塵。
金剛全體。
無處而非法身。
般若真光。
随在皆成法寶。
是無所說。
無非所說之法也。
佛于□坐。
一徴一答。
針芥相投。
宮商妙葉處。
悟者方知。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說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此承上文塵界銷镕。
是故法化如一。
依正三身實相非有非無。
奈諸菩薩衆仰睹慈容。
皆從三十二相起見。
殊不知此乃色相如來耳。
當知别有一個真性如來。
非色非空。
超然萬象之表。
無變無壞。
消歸四相之中。
故雲。
是相即非相。
識得非相。
是名真相也。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四言福報。
遣著相布施之執。
前言七寶布施。
是舍外物。
向外馳求。
此言身命布施。
識破幻身。
從幻作福。
雖舍幻軀。
究非實際也。
須信受奉持四句偈。
悟我人衆生壽者。
四相全無。
三輪體空。
為他人說。
人法兩忘。
自他兼利。
又恐法執菩薩。
受持經典。
依教奉行。
如佛所說。
不識佛心。
殊不知佛所說法。
稱般若船。
未渡迷津。
必須船筏。
既登彼岸。
何用舟航。
六祖雲。
迷時師渡。
悟時自渡。
得魚忘筌。
得兔忘蹄。
通達法要者。
當如是爾。
識得四句偈。
方可誦經閱藏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
如來可說。
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承上文。
申前法執之義。
恐初心菩薩。
堅執佛言。
以為究竟。
謂佛已得無上正等正覺矣。
執為定法。
遂成法執。
故不待空生之問。
先徴诘之。
空生果能解佛所說。
無有定法。
名為無上菩提者。
亦無有定法之可說。
何以故。
如來說法。
皆從般若光中流出。
聽者不可取。
說者不可與。
若諸衆生。
心取于相。
即着四相。
取于法相。
與非法相。
皆着四相。
是法非法。
皆非法故。
未了人法二空。
皆屬有為之法。
空此二執。
方是無為。
無為之法。
無相之宗。
如水傳器。
得之淺者。
則為賢人。
得之深者。
則為聖人。
雖有差别。
實無差别。
後篇四果聖賢。
皆從無為法中。
而有差别者。
直至如來極果。
四相全空。
方稱于法實無所得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
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
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受持。
乃至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勝彼。
何以故。
須菩提。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
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
承上文。
再遣著相布施之執。
謂住在六根六塵。
分别我人衆生壽者諸相。
而行布施。
是謂法執邊事。
以諸菩薩。
多從求福恒情起見。
傾财竭力。
所有七寶。
而行布施。
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之量。
遍及三千大千世界衆生。
所得功德。
宜與之等。
不待空生緻問。
先徴诘之。
空生果能谛信。
明知福德分中。
有事有性。
七寶布施。
福德事也。
事有多少。
故如來說福德多。
經中四句偈。
為人演說。
福德性也。
性無增減。
以法施彼。
聞者聽受。
言下領悟。
是能自盡其性。
盡人之性者。
此中福德。
非大千七寶之所能及。
故雲勝彼。
昔日達磨西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其對禦雲。
事佛本無功德。
不謂功德本無。
乃是本性中。
無有功德之相也。
又呼空生以曉之雲。
經中四句偈所以勝于七寶者。
蓋以一切諸佛。
無上正覺妙法。
從此經出。
為他解說。
是以法施勝财施多多也。
前以無相破住相之執。
此以法施破财施之執。
意旨不同。
又恐諸菩薩。
認取法施。
為殊勝功德。
故再語空生言。
所謂佛法者。
非真佛法。
乃經中四句偈之佛法耳。
要識佛法所在。
吾教西來。
不立文字。
文字之法。
乃衆生法。
所謂法法本無法。
無法無非法。
方是真佛法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
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那含。
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
而實無不來。
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實無有法。
名阿羅漢。
世尊。
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世尊。
佛說我得無诤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此承上文。
所雲一切聖賢。
皆以無為法。
而有差别。
随機問答。
漸次深入。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由分别名相。
次第分疏。
須陀洹。
名為入流。
謂初入其門得預聖人之流。
能舍粗重煩惱。
未能離細微煩惱者。
是謂初果。
斯陀含。
名一往來。
蓋自觀諸境。
止有一生一滅。
更無第二生滅。
實無生滅可得。
是謂第二果。
阿那含者。
名為不來。
謂不來欲界受生。
心無所得。
實無不來之相。
是謂第三果。
阿羅漢者。
此雲無學。
謂諸漏已盡。
不須修習。
雖有法。
實無有法可得。
是謂第四果。
須菩提乃是四果聖賢。
自呈見地。
故雲。
阿羅漢不着四相。
不作是念。
自謂我得阿羅漢道也。
憶承佛授記雲。
我得無诤三昧。
人中第一。
謂之離欲阿羅漢。
我若于授記時。
直下承當。
自謂我是離欲阿羅漢。
便是有所修行實法。
世尊必定不與我授記。
是樂寂靜行者。
四果聖賢于無為法而有差别如此。
此尚屬羅漢地位。
迨至如來極果。
斯為極則。
當知。
世尊當日從然燈佛所親授記莂。
味于無為法。
實無所得。
雖雲授記。
但印此心而已。
非謂有可得之法。
有可成之佛也。
此破諸菩薩。
心求證果。
成佛授記之執。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破住相莊嚴佛土之執。
是義該管粗細。
細為佛性自心之上萬德莊嚴。
不可以相求。
不可以目睹。
道是莊嚴。
即非莊嚴。
是則名為莊嚴者性分中自有之莊嚴也。
粗如造寺建塔塑像書經等。
一切有為法。
道是莊嚴。
即非莊嚴。
必須能所兩忘。
乃名莊嚴也。
如來垂問。
空生解悟。
當知佛土莊嚴。
是清淨心。
無住相心。
一有住着心。
為外塵所縛。
不能活潑自在。
如朽木不複萌。
死灰不複燃一般。
自謂莊嚴。
非真莊嚴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金剛正眼涅槃妙心。
直指單傳。
最親最切句。
昔日六祖從柴擔上一聞便悟。
入黃梅室。
直下承當。
凡屬祖師門下。
須從無住生心處讨個落着。
不得作語言文字。
拍盲承當。
要與祖師西來意相應。
方是莊嚴佛土也。
按古作字。
生心為性。
性如流水。
不生則竭。
性如林木。
不生則折。
性如活火。
不生則滅。
性如月輪。
不生則缺。
天地之運。
晝夜不停。
萬物之機。
循環不息。
為無所住。
故無不生。
自性如如。
本無住着。
本無生滅。
識得無住生心。
便是無生法忍也。
須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于意雲何。
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承上文莊嚴佛土而言。
随機問答。
悟得佛土莊嚴不着實相。
不落大小。
假令有人從相作觀。
由空入假。
丈六金身。
忽而大等須彌。
猶是法執邊事。
何以故。
清淨法身無有大小。
佛說非身。
是真法身。
故名為大身也。
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此三破著相布施求福之執。
由諸菩薩。
皆以七寶布施。
多者為勝。
佛就空生發問。
謂恒河最多。
河中之沙。
非計較算數之所能及。
是為多不。
空生随問随答。
不容拟議。
佛以寶喻沙。
盡沙滿界。
用以布施。
得福之多。
自不容說。
乃告之以受持經中四句偈。
為人解說者。
此以法施。
彼以财施。
福德殊勝。
非恒河七寶之所能及也。
受謂谛信領受。
持謂持守遵行。
非泛泛念誦之比。
為他人說者。
四相全空。
不說而說。
人法兩忘。
說而不說。
我以不說說之。
彼以不聞聞之。
是名真解說。
真福德也。
複次。
須菩提。
随說是經。
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供養。
如佛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
當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即為有佛。
若尊重弟子。
承上文。
告空生言。
聞說此經。
至四句偈等。
當生希有難遭之想。
非但諸菩薩衆。
所當恭敬受持。
世間天人。
乃至阿修羅等皆當恭敬供養。
如佛在塔在廟一般。
法寶光明。
照天照地。
不可思議。
何況盲人受持是經。
行解相應。
誦讀是經。
心口如一。
如是之人。
便能不離本處。
成就第一希有之法。
法法流通。
不令斷絕。
經典所在。
即佛所在。
金剛會上。
尊重弟子。
如須菩提等。
逼塞虛空。
無在無不在也。
爾時。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來無所說。
法會未畢。
遽請經名。
蓋空生到此。
已領妙悟。
當中一問。
截斷衆流。
别通一路。
結集前文。
更進一解。
學者當知。
華屋之門。
從此深入。
未可得少為足也。
奉持解義如上。
所雲佛說般若波羅蜜經雲雲者。
謂是法親出佛口。
故雲佛說。
默傳佛心。
超出言外。
雖有所得。
實無可得。
故雲即非。
即非即是。
強與安名。
故雲是名。
經題解說無容添足。
出經名後。
世尊說法已竟。
卻恐諸菩薩衆。
同時聽受。
領略粗旨。
皆謂如來有所說法。
故呼空生而徴诘之。
空生果能密望其旨。
直下承當。
一句道破。
如來實無所說。
何等直截。
所是所說之法。
能是能說之人。
如來人法兩空。
能所雙泯。
豈複更有說法之相邪。
到此方知黃面老子。
婆心叨怛。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
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須菩提。
諸微塵。
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如來說。
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界。
此承上文。
無所說法。
不是頑空。
蓋塵界銷镕。
合成一體。
是非粉碎。
攝入真空。
青青翠竹。
總是真如。
郁郁黃花。
無非般若。
現大為小。
微塵即界。
現小為大。
世界即塵。
金剛全體。
無處而非法身。
般若真光。
随在皆成法寶。
是無所說。
無非所說之法也。
佛于□坐。
一徴一答。
針芥相投。
宮商妙葉處。
悟者方知。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說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此承上文塵界銷镕。
是故法化如一。
依正三身實相非有非無。
奈諸菩薩衆仰睹慈容。
皆從三十二相起見。
殊不知此乃色相如來耳。
當知别有一個真性如來。
非色非空。
超然萬象之表。
無變無壞。
消歸四相之中。
故雲。
是相即非相。
識得非相。
是名真相也。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四言福報。
遣著相布施之執。
前言七寶布施。
是舍外物。
向外馳求。
此言身命布施。
識破幻身。
從幻作福。
雖舍幻軀。
究非實際也。
須信受奉持四句偈。
悟我人衆生壽者。
四相全無。
三輪體空。
為他人說。
人法兩忘。
自他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