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經演古

關燈


    當來必得也。

    輕賤者。

    一切毀辱。

    總包其中。

     須菩提。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

    于然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

    無空過者。

    若複有人。

    于後末世。

    能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八超事多佛。

    十億為洛叉。

    十洛叉為俱胝。

    十俱胝為那由他。

    意明持說此經。

    速證菩提之法。

    所以超過如來事多尊之福。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後末世。

    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

    心則狂亂。

    狐疑不信。

     九具聞則疑。

    謂此經功德。

    雖多次較量。

    未敢具足而說。

    若具足說者。

    本欲令人生信。

    其如非其境界。

    聞之心則狂惑瞀亂反緻狐疑不信。

    謂世間那有此事。

    按前十疑。

    逦迤次第。

    五番較量。

    謂外财兩度。

    内财兩度。

    佛因一度。

    且第一。

    一大千界寶施。

    第二。

    無量大千界寶施。

    第三。

    一恒沙身命。

    第四。

    無量恒沙身命。

    三時布施至無量劫。

    是較量之極。

    更無譬喻可以比況。

    後所較量。

    但是别意。

    随時略舉。

    一大千界寶。

    或須彌聚寶。

    或阿僧祗寶。

    非同前說。

    五重次第也。

     須菩提。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十總結幽邃。

    至此贊較都絕。

    望前數段。

    故總結雲。

    是經義不可思議。

    則持經果報。

    亦不可思議矣。

     ○第十一疑。

    以上來一周已竟。

    又疑雲。

    住修降伏已徹三空。

    既無有我。

    然住修降伏。

    及斷上十種疑執者。

    畢竟是誰乎。

    故重請問。

    以斷微細執情。

    所謂了了了時無可了。

    玄玄玄處更須呵。

    是也。

    問答不異前。

    而所明之理。

    所斷之惑。

    迥異于前也。

    讀者詳之。

     爾時。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滅度一切衆生已。

    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

    須菩提。

    實無有法。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斷住修降伏是我疑也。

     空生承上正答。

    及斷十種疑。

    如來所以開示無我者至矣。

    苟無有我。

    是誰發心住修降伏。

    故重請問住修降伏之義。

    以斷前住修降伏是我之疑也。

    如來所答亦不異前。

    謂發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是無所度之境。

    若謂我能度衆生。

    則有我人四相。

    即非菩薩。

    是無能度之心。

    故慈氏頌雲。

    若内心修行。

    存我為菩薩。

    此即障于心。

    違于不住道。

    次徴雲。

    所以必外無生。

    内無我者。

    何也。

    以實無有法。

    名發菩提心者。

    法字。

    能所俱攝。

    謂能所俱寂。

    方是發無上菩提心者。

    此宛轉搜剔有我之疑也。

     ○第十二疑雲。

    若無菩薩。

    雲何釋迦因地于然燈佛所。

    行菩薩行耶。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于燃燈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于燃燈佛所。

    無有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

    如是。

    如是。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若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此斷佛因是有菩薩疑也。

     昔降怨王請佛入城。

    城中長幼盡迎。

    路泥。

    善慧布發。

    佛與授記。

    故舉此問。

    空生答無有法得菩提者。

    以善慧彼時。

    都無所得。

    離諸分别。

    由無法故得記。

    若有法者。

    是有心相。

    不順菩提。

    佛不與記。

    佛遂印可曰。

    如是如是。

    實無有法。

    如來于燃燈佛所得菩提者。

    又呼空生反覆釋之曰。

    若有法得菩提。

    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曰。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釋迦。

    翻能仁。

    牟尼。

    翻寂默。

    以寂默冥理。

    不住生死。

    能仁利物。

    不住涅槃。

    以實無有一法得菩提。

    是故燃燈佛。

    于人天衆前與我授記曰。

    善慧。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授記之時。

    智與理冥。

    境與神會。

    何有一法可得耶。

     ○第十三疑雲。

    果法号曰菩提。

    證得始名為佛。

    既菩提不可得。

    豈有能證如來耶。

     何以故。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實無有法。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

    皆是佛法。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

    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

    世尊。

    如來說人身長大。

    即非大身。

    是名大身。

     此斷無因則無佛法疑也。

     即蹑上章而來。

    徴意雲。

    若無菩提。

    則無有佛。

    何以得有如來耶。

    釋中先斷無佛疑。

    若言無佛。

    于四句中堕損減謗。

    是真謗佛。

    夫如來者。

    非他。

    即諸法如義。

    如者。

    真如。

    通于凡聖。

    但以衆生垢染。

    故名如去。

    佛位清淨。

    故名如來。

    若無真如。

    則無有佛。

    今真如本有。

    複何疑乎。

    此顯真如是佛。

    故非無也。

     次斷無法疑。

    佛與菩提。

    義分人法。

    體無二源。

    由是唐言。

    總名為覺。

    始疑無佛。

    乃以如義釋之。

    次疑無法。

    謂菩提有得。

    是有執。

    菩提無得。

    是無執。

    如來雙遣之曰。

    如來所得菩提。

    于是中無實。

    以菩提無彼色聲等相故。

    亦無虛。

    以無色聲等相處。

    即無相是菩提相故。

    既無實之可指。

    亦無虛之可言。

    一如而已。

     是故如來說一切凡聖依正之法。

    并以真如為體。

    皆是佛法。

    又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者。

    以即是真如。

    非色等法故。

    是故名一切法者。

    是真如法自性故。

     如來又顯真佛真法之體曰。

    譬如人身長大者。

    謂真如法身也。

    即非大身者。

    離諸相也。

    是名大身者。

    有真如體也。

     ○第十四疑雲。

    若無菩薩者。

    諸佛不成菩提。

    衆生不入涅槃。

    亦無清淨佛土。

    何故諸菩薩發心。

    欲令衆生入涅槃。

    起心修行清淨佛土耶。

     須菩提。

    菩薩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念。

    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須菩提。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斷無人度生嚴土疑也。

     此疑亦從第十二佛因中來。

    起則同時。

    斷須次第。

     先斷度生疑。

    謂若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則不名菩薩。

    何以不名菩薩。

    以實無法名菩薩。

    豈有我度衆生耶。

    是故佛常宣說。

    一切諸法。

    本無我人等相。

    但違之則是衆生。

    順之則是菩薩。

     次斷嚴土疑。

    準上可知。

    偈雲。

    不達真法界。

    起度衆生意。

    及清淨國土。

    生心即是倒。

    問。

    此與第六皆言嚴土。

    義何别耶。

    答。

    前對無取疑有取。

    此對無人疑有人。

    佛意但是拂于我人之心。

    非是泯于菩薩。

    所以空生起疑之處。

    雲無菩薩。

    如來斷疑之處。

    則言無人。

    彼此媕含。

    未嘗顯說。

    直至此處。

    方乃決通。

    特言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謂人無我。

    法無我也。

     ○第十五疑雲。

    若菩薩不見彼是衆生。

    我為菩薩。

    不見所嚴淨之佛土。

    若爾。

    則諸佛不見諸法。

    都無智眼耶。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佛眼。

     此斷諸佛不見諸法疑也。

    文二。

    一約能見五眼以明見淨。

    諸佛雖不見諸法。

    非無了境之智。

    蓋諸佛知見淨勝。

    具于五眼淨用。

    肉眼見障内色。

    佛具諸根。

    豈無肉眼。

    天眼者。

    于肉眼邊。

    引淨天眼。

    見障外色。

    淨名雲。

    唯佛世尊。

    得真天眼。

    慧眼以根本智照真理。

    法眼。

    以後得智說法度生。

    佛眼者。

    前四在佛。

    總名佛眼。

    又見佛性圓極。

    名為佛眼。

    古德偈雲。

    天眼通非礙。

    肉眼礙非通。

    法眼唯觀俗。

    慧眼了知空。

    佛眼如千日。

    照異體還同。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說是沙不。

    如是。

    世尊。

    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

    佛世界如是。

    甯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

    所有衆生。

    若幹種心。

    如來悉知。

    何以故。

    如來說。

    諸心。

    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

    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二就所知諸心以明智淨。

    凡五段。

    從狹至廣。

    展轉而數。

    謂數沙。

    數河。

    數界。

    數生。

    數心。

    今先約一個恒河以數沙。

    次約一恒河中沙以數河。

    三約沙河中沙以數界。

    四約爾所界中所有生。

    五約一一衆生所有心。

    何以故者。

    徴悉知所以。

    非心者。

    妄識本空。

    是名心者。

    真心不滅也。

    又徴者。

    釋非心所以。

    謂三際求心不可得。

    故雲非心。

    三際者。

    過去已滅。

    現在不住。

    未來未至。

    古德偈雲。

    三際求心心不有。

    心不有處妄元無。

    妄元無處即菩提。

    生死涅槃本平等。

     ○第十六疑。

    即蹑上章而來。

    謂福德依心而成。

    諸心既倒。

    妄不可得。

    則福德亦是倒妄。

    何名善法。

    既非善法。

    修福何益耶。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緣。

    得福多不。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

    得福甚多。

    須菩提。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斷福德例心颠倒疑也。

     福德多者。

    以是離相行施。

    福成無漏。

    離于二障。

    故得福德多。

    佛為反覆以明之曰。

    若使認福德有實。

    則是取相之福。

    如來則不說其得福德多。

    何者。

    以是有漏之福。

    僅為人天小果。

    不趣菩提故也。

    若達福德無性。

    以佛智慧為本。

    是離相福。

    則如來乃說得福德多耳。

    故偈雲。

    佛智慧為本。

    非颠倒功德。

    問。

    福性空故福多者。

    前說妄心性空。

    妄亦應多。

    答。

    福以佛智為本。

    順于性空。

    故悟性空。

    福則甚多。

    心識颠倒。

    違于性空。

    苟悟性空。

    則心識都盡。

     ○第十七疑。

    從第三來。

    向說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無為者。

    法身也。

    法身無相。

    雲何諸佛必具足相好。

    始名為佛乎。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

    如來說。

    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

    如來說。

    諸相具足。

    即非具足。

    是名諸相具足。

     此斷無為何有相好疑也。

     法身固非相好。

    而相好未始不是法身。

    正由無相好。

    能現相好。

    如鏡中無物。

    方能現物。

    鏡若有物。

    安能現物。

    衆生皆具法身。

    不能現相好者。

    以其有物故也。

    物即虛妄身心之執。

    此義借須菩提發之。

    有兩段。

    初.明無身現身。

    次.明無相現相。

    初。

    即随形好。

    次。

    即三十二相。

    論雲。

    法身畢竟非色身。

    非諸相。

    然相好二種。

    亦非不佛。

    此二不離法身故。

    是故此二。

    亦得言無。

    故說非身。

    亦得言有。

    故說具足。

     ○第十八疑雲。

    若如來色身相好不可得見。

    雲何言如來說法耶。

     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

    說法者。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此斷無身何以說法疑也。

     初遮錯解雲。

    莫作是念。

    次徴釋所以。

    謂如來達諸法空。

    畢竟無執。

    今言有說。

    是謗佛執法。

    不解如來所說之義也。

    後示正見雲。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譬鐘因人扣擊。

    遂有響答。

    鐘雖答響。

    而無答響之念。

    佛雖說法。

    而無說法之心也。

    問。

    第三。

    第五。

    第七。

    及此。

    四處皆言無說。

    豈不重耶。

    答。

    言各有旨。

    未可雷同。

    第三疑化身有說。

    第五疑證智可說。

    第七明佛無異說。

    此文疑無身何說。

    四處皆脈路深細。

    應須甄别也。

     爾時。

    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于未來世。

    聞說是經。

    生信心不。

    佛言。

    須菩提。

    彼非衆生。

    非不衆生。

    何以故。

    須菩提。

    衆生衆生者。

    如來說非衆生。

    是名衆生。

     記雲。

    諸疏于十八九之間。

    約魏本經文。

    皆出一疑。

    秦經既無其文。

    疏亦不叙其解。

    今乃略叙而釋。

    名為所說甚深無信疑。

     須菩提解空第一。

    與般若空慧相應。

    故以慧命為稱。

    白言。

    頗有衆生。

    于未來世。

    聞說是法。

    生信心不。

    此疑甚深無信以問也。

    蓋衆生有聖有凡。

    而凡夫衆生。

    于此般若。

    不能生信。

    聖體衆生。

    乃能生信。

    佛答意雲。

    實有衆生能信此法。

    但彼能信者。

    非是凡夫衆生。

    非不是聖性衆生。

    聖性衆生。

    即大乘根器人也。

    豈可視為凡夫衆生不能生信哉。

    尚恐未悟。

    又徴釋之。

    以何義故。

    說非衆生。

    又名衆生耶。

    衆生衆生者。

    雙牒上是非二種衆生也。

    如來說非衆生者。

    非凡小異生也。

    是名衆生者。

    結成能信之人也。

     此章六十二言。

    唐大興善寺釋靈幽。

    于長慶二年暴亡。

    冥王問所作。

    曰。

    一生持金剛經。

    王命坐朗誦。

    地獄諸苦。

    一時停息。

    王曰。

    經中尚少一章。

    真本在濠州鐘離寺石碑上。

    師算合終。

    增壽十年。

    歸勸世人持誦。

    幽還魂。

    具奏。

    敕中使往濠視碑。

    果然。

    考之二論。

    皆有釋文。

    遂增入流通。

    此段秦本雖無。

    魏本則有。

    況二論具釋。

    又有冥報之緣。

    宜可信也。

     ○第十九疑。

    從第三。

    十二。

    十三中來。

    以彼文中皆言無法得菩提。

    故論雲。

    如來不得一法。

    雲何如來離上上證。

    轉轉得菩提耶。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無所得耶。

    佛言。

    如是。

    如是。

    須菩提。

    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次。

    須菩提。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

    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此斷無法如何修證疑也。

     空生問。

    佛于菩提。

    為有所得。

    無所得。

    答文有三段。

     初.以無法可得為正覺。

    佛先印可其言曰。

    如是如是。

    我于菩提無有少法可得。

    名得菩提。

     二.以平等為正覺。

    無高下者。

    謂在聖不增故無高。

    居凡不滅故無下。

    偈雲。

    法界不增減故。

     三.以正助修善成正覺。

    謂雖平等。

    非是不修。

    得成正覺。

    應以無我等。

    修諸善法。

    然後得成。

     無我等。

    是了因。

    即正道也。

    修一切善法。

    是緣因。

    即助道也。

    阿耨菩提。

    是正覺也。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非住相有漏之善法。

    乃是離相無漏之善法耳。

     問。

    第三。

    第十二。

    第十三。

    兼此一段。

    前後四處。

    皆說不得菩提。

    雲何區别。

    答。

    前後文雖相似。

    義意不同。

    第三疑釋迦得果。

    第十二疑善慧成菩提因。

    第十三疑無法無佛。

    此十九疑有修有證。

    四義條然。

    無相濫也。

     ○第二十疑雲。

    若修善法得菩提。

    雲何前來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