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經演古
關燈
小
中
大
逢。
難遭遇故。
意明受持讀誦。
具獲三身功德也。
又顯在處有佛。
謂經是如來法身。
依法則有報化。
又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得名。
經顯無為。
必有賢聖尊重弟子而輔化矣。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
二約義辨名勝。
空生疑念冰釋。
又聞經功德之勝。
遂希慕奉持。
而請經名焉。
所以名者。
金剛有能壞之義。
般若有觀照之功。
名實相稱。
法喻雙彰。
故雲金剛般若。
世尊又自徴釋曰。
佛雖說般若。
勝義谛中本無名字可得。
故雲即非般若。
為受持故。
于無名中而強立之。
故雲是名般若。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來無所說。
三佛無異說勝。
此蹑前雲。
非唯立此經名。
名即非名。
凡有所說。
皆悉如此。
故雲如來無所說。
謂無别異增減之說。
但如所證。
第一義谛而說。
說即無說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須菩提。
諸微塵。
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界。
四施福劣塵勝。
此節乃是蹑前施寶得福而來。
謂前寶施得福雖多。
然不能離相。
則是貪等煩惱染因。
有為福報爾。
故此遂以微塵世界為喻。
塵界乃無情之物。
由不生貪等煩惱。
不為染因。
故能勝寶施。
況持說此經。
是遠離煩惱因。
能趣菩提。
而不勝耶。
非微塵非世界者。
非貪等煩惱塵。
非煩惱染因界也。
是名微塵世界者。
是無記地塵世界也。
無記猶無情。
謂不起善惡也。
意雲碎界為塵。
塵不起煩惱。
寶施得福。
苟無般若力。
來世必感大福報。
起貪嗔癡。
五欲自娛。
無惡不造。
故雲布施是第三生怨。
所以塵界勝于寶施。
且塵界無記。
不起煩惱。
尚得為勝。
況受持此經。
定招佛果。
其功德殊勝。
何可量乎。
由是相望。
便有三重勝劣。
謂寶施不及塵界。
塵界不及持經。
是以持經尚勝于塵界。
豈得不如寶施乎。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說。
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五感果離相勝。
恐施寶者雲。
我施求佛。
誰言煩惱。
然彼所求者。
乃是色相佛。
為破此執。
故審問空生雲。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
空生答以不可。
何以故者。
徴意雲。
既得三十二相。
何以不可。
釋意雲。
三十二相非是法身無為之相。
故雲即是非相。
以是施福色相佛身。
故雲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二約内财較量倍顯經勝也。
意恐人聞。
寶施不及持經。
便謂以是身外之财。
所以劣于經福。
若将身命布施。
必勝受持。
為破其見。
故有此文。
身布施者。
或施眼為妙藥。
或舍頭為飲器。
或為執作。
或為床座等。
命布施者。
割肉代鴿。
舍身飼虎等。
不唯一身命布施。
乃以恒沙身命如是布施。
則其福豈不超于持經耶。
殊不知無般若力。
事屬有為。
功歸有漏。
隻成苦果。
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發明妙慧。
為成佛真因。
用之較量。
霄壤懸殊。
以此觀之。
舍身勝于寶施。
持說又勝舍命。
甚矣。
經之功德。
不可思議。
四句猶然。
況全經乎。
所以空生領旨涕淚悲泣。
良有以也。
下釋勝之所以。
有五節。
爾時須菩提。
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
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一泣歎未聞深法勝。
空生理解已廓。
述其所悟。
感激未聞。
謂舍身之苦。
已感人心。
何況更聞不及持說之勝。
得聞此法。
感佛恩深。
喜極成悲。
是故涕泣。
慧眼者。
謂我從昔以來所得者。
僅人空慧眼而已。
未曾得聞如是法空深理之經。
今深解其義趣。
故含悲感歎也。
世尊。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
說名實相。
二淨心契理具德勝。
謂若人聞此經。
能生真信之心。
此信若生。
不信諸法。
故雲清淨。
諸法既泯。
實相生焉。
生字。
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生。
乃顯發之義也。
實相既生。
當知是人。
必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以超越凡小。
無與等者。
故雲第一曠劫難聞。
故雲希有也。
實相非相者。
良以實相無相。
言念不及。
雖假言念。
唯證相應。
起念承當。
但認影像。
即非真信。
故拂之也。
說名實相者。
不壞假名。
随俗而說耳。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
後五百歲。
其有衆生。
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
如是。
如是。
三信解三空同佛勝。
意雲。
我登聖果。
親禀佛言。
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若當來後五百歲。
去聖時遙。
目不睹玉毫之彩。
耳不聞金口之音。
其有衆生。
得聞是法空深理之經。
覽遺教而興思。
觸微言而啟悟。
信無相法。
解實相理。
受而不忘。
持而不失。
依解起行。
不亦難乎。
是人則為第一希有者矣。
又徴雲。
何以希有耶。
夫難莫難于破二執。
證二空。
此人當其信解之時。
已無我等四相。
而我空矣。
我等四相即是非相。
即法空矣。
何以故爾。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以執謝情亡。
覺體顯露。
而頓了諸佛法身。
則此豈不為希有者乎。
以上皆空生語也。
唯其領悟之深。
故言之切。
悲淚涕泣。
誠出肺腑。
豈比世人之浮慕者乎。
佛深嘉其言之當。
意之切。
故重言以印之曰。
如是如是。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不驚。
不怖。
不畏。
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
四聞時不動希有勝。
驚。
謂愕然而怪。
怖。
則進退慞惶。
畏。
則一向恐懼。
世尊于人天小乘教中。
說空說有。
不達意者。
随言而執。
及說此非空非有中道之理。
先所執者。
聞之未免驚畏。
卻以為非。
今謂聞此深法。
不生驚畏。
直趣大道者。
實為希有也。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
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五大因清淨第一勝。
徴意雲。
以何義故。
聞而不驚為希有耶。
謂六度前五。
若無般若。
不能到彼岸。
以有般若。
度度皆到。
故般若為第一。
若約勝義。
則無可言。
故雲即非第一。
約世谛。
故雲是名第一大因清淨。
亦以此得名也。
○第八疑雲。
向說舍身。
秪感有漏苦果。
故福劣。
且受持演說。
修菩薩行。
不憚勤勞。
如昔薩陀波侖。
賣心肝。
求般若。
及一句投火。
半偈亡軀之?。
亦是苦行。
雲何不感苦果乎。
如來曉以持經。
達我法二空。
誰受苦果。
安可與滞相者。
同日而語哉。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應生嗔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
于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此斷持說未脫苦果疑也。
二。
初.明超忍以斷疑。
又二。
初.明忍體。
六波羅蜜中。
忍是苦相。
忍到彼岸。
苦相已離。
況彼岸非岸。
誰苦誰忍。
以勝義谛中。
能所兩寂。
無辱。
無受辱者。
安有忍乎。
以此觀之。
學般若菩薩。
不獨忘辱。
抑且忘忍矣。
次.明忍相。
有二。
一引一生證極苦忍。
如是苦行。
佛昔曾行。
故引歌利之事以證之。
謂世尊往劫作仙人。
山中修道。
被歌利王割截身體。
歌利。
此雲極惡。
同妃出獵。
疲倦而寝。
妃往禮仙。
王起嗔恚。
尋至仙處。
問仙曰。
得四果不。
皆雲不得。
王言。
汝既年少。
又未得果。
具有貪欲煩惱。
雲何恣意。
觀我女人。
仙言。
我雖未斷欲結。
然其内心。
實無貪着。
由系念無常不淨故。
王怒割截。
天怒雨石。
王懼忏悔。
仙誓無嗔。
四體平複。
王乃免害。
佛雲。
我于爾時。
無我人等四相。
又反顯曰。
當支解時。
若有我等四相。
應生嗔恨。
然我于爾時無嗔。
是知無我也。
二引多生證相續忍。
謂不獨一生。
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
無我等四相。
不惟無苦。
而且有樂。
以與正定慈悲相應故。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
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
二.勸離相以安忍。
論雲。
若有菩薩。
不離我相。
見苦行苦。
亦欲舍菩提心。
故勸離相。
無著雲。
為對治不忍因緣。
有三種苦。
謂流轉苦。
衆生相違苦。
乏受用苦。
有二。
初。
總标離相發心。
離一切相者。
為離如是三苦相也。
二。
不應下。
别顯亦有二。
一。
對治不忍流轉苦。
流是集谛。
轉是苦谛。
即世間所系六塵之境。
故雲不應住色等生心。
應生于無住菩提之心。
若使心有所住着。
則于世間流轉苦中疲乏。
菩提心不生。
即非住于菩提心矣。
是故佛于正答所問。
行施降心中。
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布施。
是引前以證也。
二菩薩為利益下。
對治不忍相違苦。
菩薩為利群生故。
應如是離相行施。
衆生相違。
不生疲乏。
雲何生嗔。
随于境緣而轉耶。
故下遣着。
顯示人法二無我。
一切諸相。
是法境。
即是非相。
顯法空。
又說一切衆生是人境。
即非衆生。
顯人空。
人法既空。
何處見有衆生。
乃因其相違而生疲乏耶。
人法之相本空。
衆生不了。
妄執為有。
是故勸離。
離則内不見有人。
外不見有法。
則誰忍誰違乎。
○第九。
因上較量。
内外财施。
不及持經。
而得菩提。
遂疑雲。
若然者。
且言說是因。
因即是道。
以此證果。
理則不成。
何者。
以果是無為。
無為有體。
因乃有為。
有為無體。
無體之道。
不到果中。
雲何說此而為因耶。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此斷能證無體非因疑也。
意雲。
如來之言。
真實無異。
皆如其事。
不诳衆生。
持說得菩提。
何以疑而不信。
菩提雖不在持說而持說。
能為菩提之因。
苟随言生執。
聞依持說得菩提。
便謂言中有菩提。
及聞言中無菩提。
便謂畢竟無菩提。
不達言空法實。
故作斯執。
今則遣之曰。
汝豈知如來所得之法。
本無實無虛者乎。
何者。
言說緣生。
性本空寂。
非實也。
菩提體實。
雖不在言說。
不離言說之中。
非虛也。
若然者。
則不應言中執有。
離言執無。
達此無實無虛之法。
則永離諸執矣。
○第十疑。
從第三中來。
彼但雲無為。
此雲真如。
揀餘無為。
以顯遍義。
餘無為。
有不遍故。
謂此遍一切時。
一切處。
處則及乎塵塵。
時則該乎念念。
若然。
即合皆得。
何故有不得者。
釋意雲。
若住法行施。
則不得真如。
如人入暗中。
一無所見。
若無住行施。
則得真如。
如太陽升天。
何所不燭。
得失在人。
非關真如也。
須菩提。
若菩薩。
心住于法。
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
即無所見。
若菩薩。
心不住法。
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此斷如遍有得無得疑也。
有二。
初。
舉喻斷疑。
二。
贊經功德。
今初。
謂真如雖遍。
得失在人。
譬如虛空。
無所不遍。
遍衆生。
遍國土。
遍一切時。
而性中無量功德。
如虛空中種種色。
無所乏少。
若菩薩無般若觀照之智。
心住于法。
執着色等六塵。
而行布施。
如是則心不清淨。
為塵所染。
正智不顯。
不證真性。
如人入闇冥之中。
雖對物而不見物。
雖在空何曾見空。
若菩薩有般若觀照之智。
其心不住著于六塵等法而行布施。
如是。
則心清淨。
不為塵染。
智慧明發。
真性廓周。
自然明見。
如人眼目清明。
天色晴霁。
日光普照。
虛空中所有種種之色。
無所不見。
不但明時空無邊際。
即迷暗之時。
身在其中。
未曾暫離。
是知迷悟在人。
非真如有遍不遍也。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經。
受持讀誦。
則為如來。
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二。
贊經功德。
此經似乎一周将終。
故重贊之。
先總贊。
論雲。
為欲受故讀。
為欲持故誦。
又受持修行。
依總持法故。
讀誦修行。
依聞慧廣故。
是則從他聞法。
内自思惟。
得修行智。
而三慧具矣。
其所得無量無邊功德。
除佛世尊。
無能知見者矣。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
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
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以身布施。
若複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二别顯反覆贊揚。
别有十段。
一舍命不如。
前者一河沙身命布施。
不及持經之福。
今一日三時。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至于無量億劫。
日日皆然。
尚不及信心不逆之福。
況從而書寫。
受持讀誦。
為人解說者乎。
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者矣。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二餘乘莫測。
以非餘者境界故。
不可思議者。
自覺聖智之境。
唯證相應故。
不可稱量者。
無有等及勝故。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三為大機說。
大乘猶濫權教。
最上乘。
乃佛乘也。
若有人。
能受持讀誦。
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
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
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具德能傳。
謂唯能荷擔菩提。
令佛種不斷者。
能成就如上不可思議功德。
餘不能也。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着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則于此經。
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五樂小不堪。
四谛緣生。
名為小法。
聲聞緣覺。
是樂小之人。
彼有法執。
此顯三空。
非其境界。
故不能持說也。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
則為是塔。
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
而散其處。
六所在如塔。
謂般若所在。
即是法身。
如塔廟然。
常有八部恭敬。
散華供養。
不可輕亵也。
複次。
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
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
則為消滅。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七轉罪成佛。
持經者宜為人所尊敬。
必無輕賤之事。
若為輕賤。
以是人先世。
或未持經之先。
作罪惡之業。
來世應堕惡道受報。
由今持經功德。
遂轉重報令輕受。
轉生報後報令現受。
止以今世為人所輕賤之故。
彼先世所有罪業。
即為消滅。
不唯滅罪。
且以熏修般若之故。
當來必得菩提。
蓋持經無我。
即煩惱障盡。
罪業消滅。
即業障盡。
不堕。
即報障盡。
三障既盡。
三德必圓。
今雖未得
難遭遇故。
意明受持讀誦。
具獲三身功德也。
又顯在處有佛。
謂經是如來法身。
依法則有報化。
又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得名。
經顯無為。
必有賢聖尊重弟子而輔化矣。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
二約義辨名勝。
空生疑念冰釋。
又聞經功德之勝。
遂希慕奉持。
而請經名焉。
所以名者。
金剛有能壞之義。
般若有觀照之功。
名實相稱。
法喻雙彰。
故雲金剛般若。
世尊又自徴釋曰。
佛雖說般若。
勝義谛中本無名字可得。
故雲即非般若。
為受持故。
于無名中而強立之。
故雲是名般若。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來無所說。
三佛無異說勝。
此蹑前雲。
非唯立此經名。
名即非名。
凡有所說。
皆悉如此。
故雲如來無所說。
謂無别異增減之說。
但如所證。
第一義谛而說。
說即無說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須菩提。
諸微塵。
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界。
四施福劣塵勝。
此節乃是蹑前施寶得福而來。
謂前寶施得福雖多。
然不能離相。
則是貪等煩惱染因。
有為福報爾。
故此遂以微塵世界為喻。
塵界乃無情之物。
由不生貪等煩惱。
不為染因。
故能勝寶施。
況持說此經。
是遠離煩惱因。
能趣菩提。
而不勝耶。
非微塵非世界者。
非貪等煩惱塵。
非煩惱染因界也。
是名微塵世界者。
是無記地塵世界也。
無記猶無情。
謂不起善惡也。
意雲碎界為塵。
塵不起煩惱。
寶施得福。
苟無般若力。
來世必感大福報。
起貪嗔癡。
五欲自娛。
無惡不造。
故雲布施是第三生怨。
所以塵界勝于寶施。
且塵界無記。
不起煩惱。
尚得為勝。
況受持此經。
定招佛果。
其功德殊勝。
何可量乎。
由是相望。
便有三重勝劣。
謂寶施不及塵界。
塵界不及持經。
是以持經尚勝于塵界。
豈得不如寶施乎。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說。
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五感果離相勝。
恐施寶者雲。
我施求佛。
誰言煩惱。
然彼所求者。
乃是色相佛。
為破此執。
故審問空生雲。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
空生答以不可。
何以故者。
徴意雲。
既得三十二相。
何以不可。
釋意雲。
三十二相非是法身無為之相。
故雲即是非相。
以是施福色相佛身。
故雲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二約内财較量倍顯經勝也。
意恐人聞。
寶施不及持經。
便謂以是身外之财。
所以劣于經福。
若将身命布施。
必勝受持。
為破其見。
故有此文。
身布施者。
或施眼為妙藥。
或舍頭為飲器。
或為執作。
或為床座等。
命布施者。
割肉代鴿。
舍身飼虎等。
不唯一身命布施。
乃以恒沙身命如是布施。
則其福豈不超于持經耶。
殊不知無般若力。
事屬有為。
功歸有漏。
隻成苦果。
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發明妙慧。
為成佛真因。
用之較量。
霄壤懸殊。
以此觀之。
舍身勝于寶施。
持說又勝舍命。
甚矣。
經之功德。
不可思議。
四句猶然。
況全經乎。
所以空生領旨涕淚悲泣。
良有以也。
下釋勝之所以。
有五節。
爾時須菩提。
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
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一泣歎未聞深法勝。
空生理解已廓。
述其所悟。
感激未聞。
謂舍身之苦。
已感人心。
何況更聞不及持說之勝。
得聞此法。
感佛恩深。
喜極成悲。
是故涕泣。
慧眼者。
謂我從昔以來所得者。
僅人空慧眼而已。
未曾得聞如是法空深理之經。
今深解其義趣。
故含悲感歎也。
世尊。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
說名實相。
二淨心契理具德勝。
謂若人聞此經。
能生真信之心。
此信若生。
不信諸法。
故雲清淨。
諸法既泯。
實相生焉。
生字。
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生。
乃顯發之義也。
實相既生。
當知是人。
必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以超越凡小。
無與等者。
故雲第一曠劫難聞。
故雲希有也。
實相非相者。
良以實相無相。
言念不及。
雖假言念。
唯證相應。
起念承當。
但認影像。
即非真信。
故拂之也。
說名實相者。
不壞假名。
随俗而說耳。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
後五百歲。
其有衆生。
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
如是。
如是。
三信解三空同佛勝。
意雲。
我登聖果。
親禀佛言。
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若當來後五百歲。
去聖時遙。
目不睹玉毫之彩。
耳不聞金口之音。
其有衆生。
得聞是法空深理之經。
覽遺教而興思。
觸微言而啟悟。
信無相法。
解實相理。
受而不忘。
持而不失。
依解起行。
不亦難乎。
是人則為第一希有者矣。
又徴雲。
何以希有耶。
夫難莫難于破二執。
證二空。
此人當其信解之時。
已無我等四相。
而我空矣。
我等四相即是非相。
即法空矣。
何以故爾。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以執謝情亡。
覺體顯露。
而頓了諸佛法身。
則此豈不為希有者乎。
以上皆空生語也。
唯其領悟之深。
故言之切。
悲淚涕泣。
誠出肺腑。
豈比世人之浮慕者乎。
佛深嘉其言之當。
意之切。
故重言以印之曰。
如是如是。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不驚。
不怖。
不畏。
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
四聞時不動希有勝。
驚。
謂愕然而怪。
怖。
則進退慞惶。
畏。
則一向恐懼。
世尊于人天小乘教中。
說空說有。
不達意者。
随言而執。
及說此非空非有中道之理。
先所執者。
聞之未免驚畏。
卻以為非。
今謂聞此深法。
不生驚畏。
直趣大道者。
實為希有也。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
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五大因清淨第一勝。
徴意雲。
以何義故。
聞而不驚為希有耶。
謂六度前五。
若無般若。
不能到彼岸。
以有般若。
度度皆到。
故般若為第一。
若約勝義。
則無可言。
故雲即非第一。
約世谛。
故雲是名第一大因清淨。
亦以此得名也。
○第八疑雲。
向說舍身。
秪感有漏苦果。
故福劣。
且受持演說。
修菩薩行。
不憚勤勞。
如昔薩陀波侖。
賣心肝。
求般若。
及一句投火。
半偈亡軀之?。
亦是苦行。
雲何不感苦果乎。
如來曉以持經。
達我法二空。
誰受苦果。
安可與滞相者。
同日而語哉。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應生嗔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
于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此斷持說未脫苦果疑也。
二。
初.明超忍以斷疑。
又二。
初.明忍體。
六波羅蜜中。
忍是苦相。
忍到彼岸。
苦相已離。
況彼岸非岸。
誰苦誰忍。
以勝義谛中。
能所兩寂。
無辱。
無受辱者。
安有忍乎。
以此觀之。
學般若菩薩。
不獨忘辱。
抑且忘忍矣。
次.明忍相。
有二。
一引一生證極苦忍。
如是苦行。
佛昔曾行。
故引歌利之事以證之。
謂世尊往劫作仙人。
山中修道。
被歌利王割截身體。
歌利。
此雲極惡。
同妃出獵。
疲倦而寝。
妃往禮仙。
王起嗔恚。
尋至仙處。
問仙曰。
得四果不。
皆雲不得。
王言。
汝既年少。
又未得果。
具有貪欲煩惱。
雲何恣意。
觀我女人。
仙言。
我雖未斷欲結。
然其内心。
實無貪着。
由系念無常不淨故。
王怒割截。
天怒雨石。
王懼忏悔。
仙誓無嗔。
四體平複。
王乃免害。
佛雲。
我于爾時。
無我人等四相。
又反顯曰。
當支解時。
若有我等四相。
應生嗔恨。
然我于爾時無嗔。
是知無我也。
二引多生證相續忍。
謂不獨一生。
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
無我等四相。
不惟無苦。
而且有樂。
以與正定慈悲相應故。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
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
二.勸離相以安忍。
論雲。
若有菩薩。
不離我相。
見苦行苦。
亦欲舍菩提心。
故勸離相。
無著雲。
為對治不忍因緣。
有三種苦。
謂流轉苦。
衆生相違苦。
乏受用苦。
有二。
初。
總标離相發心。
離一切相者。
為離如是三苦相也。
二。
不應下。
别顯亦有二。
一。
對治不忍流轉苦。
流是集谛。
轉是苦谛。
即世間所系六塵之境。
故雲不應住色等生心。
應生于無住菩提之心。
若使心有所住着。
則于世間流轉苦中疲乏。
菩提心不生。
即非住于菩提心矣。
是故佛于正答所問。
行施降心中。
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布施。
是引前以證也。
二菩薩為利益下。
對治不忍相違苦。
菩薩為利群生故。
應如是離相行施。
衆生相違。
不生疲乏。
雲何生嗔。
随于境緣而轉耶。
故下遣着。
顯示人法二無我。
一切諸相。
是法境。
即是非相。
顯法空。
又說一切衆生是人境。
即非衆生。
顯人空。
人法既空。
何處見有衆生。
乃因其相違而生疲乏耶。
人法之相本空。
衆生不了。
妄執為有。
是故勸離。
離則内不見有人。
外不見有法。
則誰忍誰違乎。
○第九。
因上較量。
内外财施。
不及持經。
而得菩提。
遂疑雲。
若然者。
且言說是因。
因即是道。
以此證果。
理則不成。
何者。
以果是無為。
無為有體。
因乃有為。
有為無體。
無體之道。
不到果中。
雲何說此而為因耶。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此斷能證無體非因疑也。
意雲。
如來之言。
真實無異。
皆如其事。
不诳衆生。
持說得菩提。
何以疑而不信。
菩提雖不在持說而持說。
能為菩提之因。
苟随言生執。
聞依持說得菩提。
便謂言中有菩提。
及聞言中無菩提。
便謂畢竟無菩提。
不達言空法實。
故作斯執。
今則遣之曰。
汝豈知如來所得之法。
本無實無虛者乎。
何者。
言說緣生。
性本空寂。
非實也。
菩提體實。
雖不在言說。
不離言說之中。
非虛也。
若然者。
則不應言中執有。
離言執無。
達此無實無虛之法。
則永離諸執矣。
○第十疑。
從第三中來。
彼但雲無為。
此雲真如。
揀餘無為。
以顯遍義。
餘無為。
有不遍故。
謂此遍一切時。
一切處。
處則及乎塵塵。
時則該乎念念。
若然。
即合皆得。
何故有不得者。
釋意雲。
若住法行施。
則不得真如。
如人入暗中。
一無所見。
若無住行施。
則得真如。
如太陽升天。
何所不燭。
得失在人。
非關真如也。
須菩提。
若菩薩。
心住于法。
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
即無所見。
若菩薩。
心不住法。
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此斷如遍有得無得疑也。
有二。
初。
舉喻斷疑。
二。
贊經功德。
今初。
謂真如雖遍。
得失在人。
譬如虛空。
無所不遍。
遍衆生。
遍國土。
遍一切時。
而性中無量功德。
如虛空中種種色。
無所乏少。
若菩薩無般若觀照之智。
心住于法。
執着色等六塵。
而行布施。
如是則心不清淨。
為塵所染。
正智不顯。
不證真性。
如人入闇冥之中。
雖對物而不見物。
雖在空何曾見空。
若菩薩有般若觀照之智。
其心不住著于六塵等法而行布施。
如是。
則心清淨。
不為塵染。
智慧明發。
真性廓周。
自然明見。
如人眼目清明。
天色晴霁。
日光普照。
虛空中所有種種之色。
無所不見。
不但明時空無邊際。
即迷暗之時。
身在其中。
未曾暫離。
是知迷悟在人。
非真如有遍不遍也。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經。
受持讀誦。
則為如來。
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二。
贊經功德。
此經似乎一周将終。
故重贊之。
先總贊。
論雲。
為欲受故讀。
為欲持故誦。
又受持修行。
依總持法故。
讀誦修行。
依聞慧廣故。
是則從他聞法。
内自思惟。
得修行智。
而三慧具矣。
其所得無量無邊功德。
除佛世尊。
無能知見者矣。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
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
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以身布施。
若複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二别顯反覆贊揚。
别有十段。
一舍命不如。
前者一河沙身命布施。
不及持經之福。
今一日三時。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至于無量億劫。
日日皆然。
尚不及信心不逆之福。
況從而書寫。
受持讀誦。
為人解說者乎。
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者矣。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二餘乘莫測。
以非餘者境界故。
不可思議者。
自覺聖智之境。
唯證相應故。
不可稱量者。
無有等及勝故。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三為大機說。
大乘猶濫權教。
最上乘。
乃佛乘也。
若有人。
能受持讀誦。
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
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
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具德能傳。
謂唯能荷擔菩提。
令佛種不斷者。
能成就如上不可思議功德。
餘不能也。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着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則于此經。
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五樂小不堪。
四谛緣生。
名為小法。
聲聞緣覺。
是樂小之人。
彼有法執。
此顯三空。
非其境界。
故不能持說也。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
則為是塔。
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
而散其處。
六所在如塔。
謂般若所在。
即是法身。
如塔廟然。
常有八部恭敬。
散華供養。
不可輕亵也。
複次。
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
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
則為消滅。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七轉罪成佛。
持經者宜為人所尊敬。
必無輕賤之事。
若為輕賤。
以是人先世。
或未持經之先。
作罪惡之業。
來世應堕惡道受報。
由今持經功德。
遂轉重報令輕受。
轉生報後報令現受。
止以今世為人所輕賤之故。
彼先世所有罪業。
即為消滅。
不唯滅罪。
且以熏修般若之故。
當來必得菩提。
蓋持經無我。
即煩惱障盡。
罪業消滅。
即業障盡。
不堕。
即報障盡。
三障既盡。
三德必圓。
今雖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