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經演古
關燈
小
中
大
晉安後學釋 寂?? 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
天上之寶也。
帝釋有之。
薄福者難見。
具堅利明三義。
其體極堅。
一切物不能壞。
其用極利。
能壞一切物。
其相極明。
能照一切。
所以薩遮尼乾子經雲。
帝釋金剛寶。
能滅阿修羅。
智碎煩惱山。
能壞亦如是。
故佛以喻三種般若。
梵語般若。
此雲智慧。
其體即實相般若。
乃吾人本有之性。
真常清淨。
今古恒然。
雖經多劫流轉生死。
而曾無所損。
是極堅義。
其用即觀照般若。
亦是本有心光。
不發則已。
發則能斷惑着。
無始以來無明煩惱。
無所不壞。
是極利義。
約其功能。
稱波羅蜜。
此雲到彼岸。
謂乘般若舟航。
離生死此岸。
度煩惱中流。
到涅槃彼岸。
涅槃。
此翻圓寂。
亦雲滅度。
一切衆生即寂滅相。
不複更滅。
但以迷倒。
妄見生死。
名在此岸。
若悟生死本空。
元來圓寂。
名到彼岸。
若兼般若回文。
應雲到彼岸慧。
上七字是所诠。
經字是能诠。
具貫攝常法四義。
貫者。
如線貫華。
謂貫串所應知義。
攝者。
如經持緯。
謂攝持所化衆生。
常者。
不易義。
乃三世諸佛不易之常道。
法者。
軌則義。
乃十方菩薩同遵之正軌。
即文字般若。
是極明義。
學者苟能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
由觀照般若而契實相。
是謂金剛智慧到彼岸也。
釋經正文。
準常三分。
曰序.曰正.曰流通。
蓋世尊将演般若。
先彰由緻。
故曰序分。
由緻既彰。
當機受法。
全經旨趣。
解行斯陳。
故曰正宗。
宗趣既明。
務于開濟。
近益當時。
遠益未來。
使傳芳千古。
慧命不絕。
故曰流通。
○初序分。
有證信.發起之殊。
今證信。
有六種成就。
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
信成就也。
信則所言之理順。
順則師資之道成。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故居首也。
我聞。
聞成就也。
我者。
阿難自稱。
然是随世假立。
不同凡夫外道所計之我。
聞者。
親聽。
非是展轉傳聞。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不假音聞。
教何由立。
一時者。
時成就也。
世事合會。
尚待昌期。
大法弘宣。
豈違嘉運。
故曰法王啟運。
嘉會之時也。
然十方世界。
天上人間。
時分不同。
今但取師資道合。
說聽究竟之時。
故雲一時。
佛者。
主成就也。
梵語具雲佛陀耶。
此雲覺者。
具自覺覺他覺滿三義。
故稱為佛。
即本師釋迦牟尼佛。
為說法之主。
非大覺。
孰能演斯大法。
舍衛國等者。
處成就也。
舍衛梵語。
此雲聞物。
以人物富庶。
聞于五天。
此說法之處。
在中天竺波斯匿王所都之國。
城外東南五裡許。
乃祇陀太子之園。
大臣須達多。
此雲善施。
以常給濟國之窮民。
人稱之為給孤獨長者。
布金買園。
太子舍樹。
共造精舍。
請佛說法。
可見般若大法。
非勝地亦不克宣也。
與大比丘衆等者。
衆成就也。
座無知音。
說将誰聽。
今機感盈前。
不得不說。
比丘含三義。
一乞士。
謂上乞法以資慧命。
下乞食以養色身。
亦雲破惡。
亦雲怖魔。
大者。
數多。
名重。
德隆也。
如憍陳那。
三迦葉。
舍利弗。
目犍連。
耶舍長者。
并其眷屬等。
俱在一時一處。
共相和合。
濟濟同聞。
可謂盛矣。
然此皆先事外道。
艱辛累年。
一無所證。
才得見佛。
便登聖果。
感佛恩深。
故常随侍。
所以偏列其數。
其餘天龍八部四衆人等。
皆結于流通分中。
首尾相望。
蓋影略耳。
爾時世尊食時。
着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此發起序。
将說般若。
而以着衣持缽為發起者。
顯般若不離日用之間也。
爾時者。
大衆雲集之時也。
食時者。
辰巳之間也。
我釋迦世尊。
既現相人中。
示同人法。
亦于食時。
着僧伽黎衣。
持绀琉璃缽。
嚴整威儀。
肅恭齊法。
出祇園而入舍衛。
躬行三世諸佛乞食之法。
以内證平等理。
外空貧富相。
故于城中。
無問淨穢。
不揀貴賤。
次第而乞。
佛心既等。
使施者獲福亦等。
既得食已。
仍出大城而還至本處。
本處者。
事則祇桓精舍。
理則實相真空也。
佛凡所得食。
分為四分。
一與同梵行者。
二施貧病乞人。
三施水陸衆生。
四自食。
食訖。
乃收拾衣缽。
而洗足焉。
阿含經說。
佛行時離地四指。
蓮華承足。
今洗足者。
先跣足行乞。
歸則洗濯塵污。
垂範後人也。
敷座而坐者。
他經侍者敷座。
惟說般若。
佛自敷座。
以尊重般若故。
着衣持缽表戒。
敷座而坐表定。
以戒定發起般若。
令人觀象會意也。
然此着衣持缽。
洗足敷坐。
般若真機。
已漏洩無餘矣。
故空生不待如來開口。
便歎希有。
大似靈山拈華。
迦葉微笑。
二人默識心通。
如出一律。
覽者詳焉。
上來序分竟。
○二正宗分。
時長老須菩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此善現申請也。
洪鐘在虡。
非扣不鳴。
法施不吝。
待問乃說。
即此祇園一會。
皆有樂法之心。
未敢擅請。
時有德長年老。
号須菩提者。
此雲空生。
亦名善現。
解空第一。
于如來着衣持缽敷座而坐之次。
頓然發明般若心體。
遂知機知時。
即從法空之座。
而起悲智之用。
袒右肩。
屈右膝。
皆雲右者。
表順也。
合掌。
表智與理冥也。
此上結集家叙其請法之儀。
下善現贊請。
先贊。
然如來日用妙處。
他人不知。
而空生獨知之。
乃贊言希有。
蓋曠劫難逢。
大千唯一。
豈多得哉。
善護念者。
以大慈護念根熟諸菩薩。
乃三賢已上者。
護念。
即加被與力也。
與根本智力。
令成就佛法。
與後得智力。
令教化衆生。
善付囑者。
以大悲付囑根未熟菩薩。
已得大乘者。
令其不舍。
未得大乘者。
令其勝進。
故慈氏頌雲。
巧護義應知。
加彼身同行。
不退得未得。
是名善付囑。
後請者。
然圓頓因地。
總有三重。
初了悟本性。
次發菩提心。
後修菩薩行。
故華嚴善财先陳已發。
方問行門。
而此經全重在發菩提心。
以是修行根本故。
空生既悟此心。
遂請真修之行。
不但為己。
兼為一切衆生申請。
若人不發世間人天之心。
及出世聲聞緣覺之心。
而發于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極為難得。
即入如來護念付囑之中。
可不教以修行之法乎。
敢問。
昔未發心。
住六塵境。
今既發心。
應安住何地。
昔未發心。
随逐妄念。
今既發心。
當妄念起時。
應雲何降伏。
誠得如來開示。
使其知住知降。
則修行不錯。
不至于妄失菩提心矣。
此一問。
是一經關鍵。
按魏譯有三問。
應雲何住。
雲何修行。
雲何降伏其心。
佛答令安住四心。
修六度行。
不令著相。
是降伏義。
秦譯略去修行者。
意謂住道降心。
即是修行。
不可離此。
别有所修也。
佛言。
善哉。
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願樂欲聞。
重言善哉者。
贊其所問。
以善現贊請。
妙契佛心。
故印可雲。
須菩提下二句。
牒其所贊。
汝今谛聽二句。
誡聽許說。
說個什麼。
說發菩提心者如是安住如是降心之法。
即指下所答之文也。
又如是二字。
直捷指出。
若不如是而住。
則是非住。
若不如是降伏。
轉成妄心。
又安能得無上菩提哉。
時空生聞教。
即應之曰唯。
乃領略之辭。
如曾參聞一貫之道。
應之以唯者。
其心固已渙然無滞矣。
而複雲願樂欲聞者。
蓋為衆而發起爾。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
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則非菩薩。
此如來正答所問。
二。
一答安住降心問。
謂應住四心。
降伏其有我度生之心也。
問雖有二。
答乃互顯。
故先标降伏其心。
後結如所教住。
圭峰準魏譯三問。
舉降伏為總。
住修為别。
然詳經文。
無别答降伏之處。
則知降伏在住修中。
皆令離相。
是答降心之問。
是以舉降伏。
則攝安住矣。
前問雲。
善男子.善女人。
今答言菩薩者。
已發大心。
故受菩薩之稱。
菩薩。
此雲覺有情。
謂以智上求覺道。
以悲下化有情也。
摩诃薩。
此雲大道心衆生。
應如是降伏其心者。
即指下安住四心。
修行六度。
降伏其住相之心也。
發菩提心者。
以度生為急務。
凡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悉應度脫。
此總相說也。
若卵生等者。
以受生差别言之。
天獄化生。
鬼通胎化。
人畜各四。
諸餘微細水陸空行。
不可具分品類。
以依止差别言之。
有色。
四禅也。
以色蘊為身。
無色。
四空也。
以受想行識四蘊為身。
依止。
即身義。
以境界差别言之。
有想者。
無色界中。
空無邊。
識無邊。
二天也。
無想者。
無所有處天也。
非有想非無想者。
非想非非想處天也。
如是則包括三界無遺。
發菩提心者。
必應度盡而後已。
故彌勒頌雲。
廣大第一常。
其心不颠倒。
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滿。
度盡三界一切衆生。
則住廣大心也。
皆令入如來究竟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此住第一心也。
滅度無量者。
牒前受生差别也。
無數者。
牒前依止差别也。
無邊者。
牒前境界差别也。
無衆生得滅度者。
謂若見有衆生可度。
即存度生之相。
必生于疲勞。
不能常度。
須知衆生性空故。
同體故。
即寂滅相。
不待更滅故。
無念故。
法界故。
故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論雲。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
此住常心也。
何以故者。
徴意雲。
夫既度生矣。
乃曰無度者。
何耶。
謂若見有衆生可度。
則有我為能度。
若見有我。
則有人衆生壽者四相。
與颠倒凡夫何異。
反顯實無衆生得滅度。
則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是住不颠倒心也。
○大珠和尚曰。
九類衆生。
一心具足。
随造随成。
是故無明為卵生。
煩惱包褁為胎生。
愛水浸潤為濕生。
倏起煩惱為化生。
悟即是佛。
迷号衆生。
菩薩隻以念念心為衆生。
若了念念心體空。
名為度衆生也。
智者于自本際上度于未形。
未形既空。
即知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複次須菩提。
菩薩于法。
應無所住。
行于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二答修行降心問。
謂不住相修六度。
降伏其取相之心也。
所言不住相者。
非是滅相令無。
蓋相本自無。
心不住着。
華嚴經雲。
凡夫見諸法。
但随于相轉。
不了法無相。
以是不見佛。
然不著相。
即降心之法。
須約行以明之。
于法者。
總标諸法。
應無下。
正明修行。
然行具六度。
而獨雲布施者。
以布施該攝六度。
所以彌勒頌雲。
檀義攝于六。
資生無畏法。
于中一二三。
是名修行住。
此頌以三種布施。
該攝六度。
資生攝施。
無畏攝戒忍。
法攝進禅慧。
所謂一攝一。
二攝二。
三攝三。
是也。
所言不住者。
謂不住六塵。
乃至佛果菩提。
八十一科。
俱不可住着。
今但言六塵。
舉一以該之耳。
何以故者。
徴意雲。
均一布施也。
住相何劣。
不住相何優。
釋曰。
有相之福小。
無相之福大。
若菩薩果能以般若真智照破幻相。
而行布施修六度。
其所得之福德。
殆超于常情之外。
不可得而思量者矣。
故舉十方虛空。
廣大無盡不可思量以喻之。
但應如所教住者。
結其所問。
謂但應如我所教無住相。
而修行于六度。
即是住處。
是住于無所住也。
于上答空生正問。
謂發菩提心者。
應住四心。
修六度行。
而降伏其有我之心。
則正宗已竟。
可入流通矣。
恐後來學般若者。
于如來答處。
不能無疑。
故蹑前語迹。
假善現發起。
斷彼疑情。
展轉相生。
遂有二十七段。
故慈氏頌雲。
調伏彼事中。
遠離取相心。
及斷種種疑。
亦防生成心。
是也。
○初伏疑雲。
本為求佛果行施。
即是住所求佛相。
雲何無住。
又無相為因。
求三十二相佛果。
因果若是不相類乎。
此疑從前文不住相布施而來。
以聲聞人取丈六相好為佛。
不知無相法身真佛。
故對前不住相起疑之因問答。
欲令除斷。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此斷求佛行施住相疑也。
空生既疑以無相為因。
求佛三十二相之果。
故反诘之曰。
于汝意中雲何思惟。
為可以丈六身相而見法身如來不耶。
空生一承慈問。
便領佛意。
即答曰。
不也。
世尊。
伶利衲僧。
一撥便轉。
下皆仿此。
又自徴而釋之曰。
所以不可以身相見如來者。
以丈六身相。
特平等性智赴機所現之影。
如水中月。
似有非實。
豈是如來法身真體乎。
蓋法身無為。
不堕諸數。
故不可執相以求之也。
空生既知此旨。
佛遂印可而廣之曰。
非但佛身無相。
但是一切凡聖依正有為之相。
盡是虛妄。
以從妄念所變現故。
妄念本空。
所變何實。
若見諸相二句。
遮離色觀空也。
恐聞相是虛妄。
别求無相佛身。
故雲相即非相。
若見非相。
即見法身如來。
何者。
蓋相本自盡。
真本自現故也。
洵乎發菩提心者。
不應住相而行施矣。
○第二疑者。
空生聞上兩節。
無住行施。
因深也。
無相見佛。
果深也。
誠恐未來之世。
于此甚深道理。
難于生信。
則空說何益。
此節顯有疑辭。
與前後伏疑不同。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
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
當知是人。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于無量千萬佛所。
種諸善根。
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
得如是無量福德。
此斷因果俱深無信疑也。
文三。
初約無信呈疑。
空生聞上因果俱深。
謂是難信之法。
遂疑世無信者。
二呵疑顯信。
佛因呵止之曰。
汝莫作是無有實信之說。
豈但如來在日。
即使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當鬥诤堅固之時。
去聖愈遙。
人根愈劣。
亦有修戒定。
而于此因果俱深之章句。
能生實信之心者。
三明能信所以。
又二。
初.明曆事多佛以顯信因。
謂此非聊爾人。
此人豈止于一二佛所而種善根。
乃是于無量千萬佛所發菩提心。
種植無貪等諸善根者。
夫一念生淨信者。
其善根廣大深固已如此。
況永信不退者乎。
二.明諸佛攝受成就信德。
亦二。
初明諸佛攝受顯福德門。
呼須菩提告之曰。
如來悉以現量而知。
佛眼而見。
是諸淨信衆生。
于行住所作中。
得如是無量之福德。
如是二字。
即指上廣大無盡善根。
何以故。
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
是諸衆生若心取相。
則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天上之寶也。
帝釋有之。
薄福者難見。
具堅利明三義。
其體極堅。
一切物不能壞。
其用極利。
能壞一切物。
其相極明。
能照一切。
所以薩遮尼乾子經雲。
帝釋金剛寶。
能滅阿修羅。
智碎煩惱山。
能壞亦如是。
故佛以喻三種般若。
梵語般若。
此雲智慧。
其體即實相般若。
乃吾人本有之性。
真常清淨。
今古恒然。
雖經多劫流轉生死。
而曾無所損。
是極堅義。
其用即觀照般若。
亦是本有心光。
不發則已。
發則能斷惑着。
無始以來無明煩惱。
無所不壞。
是極利義。
約其功能。
稱波羅蜜。
此雲到彼岸。
謂乘般若舟航。
離生死此岸。
度煩惱中流。
到涅槃彼岸。
涅槃。
此翻圓寂。
亦雲滅度。
一切衆生即寂滅相。
不複更滅。
但以迷倒。
妄見生死。
名在此岸。
若悟生死本空。
元來圓寂。
名到彼岸。
若兼般若回文。
應雲到彼岸慧。
上七字是所诠。
經字是能诠。
具貫攝常法四義。
貫者。
如線貫華。
謂貫串所應知義。
攝者。
如經持緯。
謂攝持所化衆生。
常者。
不易義。
乃三世諸佛不易之常道。
法者。
軌則義。
乃十方菩薩同遵之正軌。
即文字般若。
是極明義。
學者苟能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
由觀照般若而契實相。
是謂金剛智慧到彼岸也。
釋經正文。
準常三分。
曰序.曰正.曰流通。
蓋世尊将演般若。
先彰由緻。
故曰序分。
由緻既彰。
當機受法。
全經旨趣。
解行斯陳。
故曰正宗。
宗趣既明。
務于開濟。
近益當時。
遠益未來。
使傳芳千古。
慧命不絕。
故曰流通。
○初序分。
有證信.發起之殊。
今證信。
有六種成就。
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
信成就也。
信則所言之理順。
順則師資之道成。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故居首也。
我聞。
聞成就也。
我者。
阿難自稱。
然是随世假立。
不同凡夫外道所計之我。
聞者。
親聽。
非是展轉傳聞。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不假音聞。
教何由立。
一時者。
時成就也。
世事合會。
尚待昌期。
大法弘宣。
豈違嘉運。
故曰法王啟運。
嘉會之時也。
然十方世界。
天上人間。
時分不同。
今但取師資道合。
說聽究竟之時。
故雲一時。
佛者。
主成就也。
梵語具雲佛陀耶。
此雲覺者。
具自覺覺他覺滿三義。
故稱為佛。
即本師釋迦牟尼佛。
為說法之主。
非大覺。
孰能演斯大法。
舍衛國等者。
處成就也。
舍衛梵語。
此雲聞物。
以人物富庶。
聞于五天。
此說法之處。
在中天竺波斯匿王所都之國。
城外東南五裡許。
乃祇陀太子之園。
大臣須達多。
此雲善施。
以常給濟國之窮民。
人稱之為給孤獨長者。
布金買園。
太子舍樹。
共造精舍。
請佛說法。
可見般若大法。
非勝地亦不克宣也。
與大比丘衆等者。
衆成就也。
座無知音。
說将誰聽。
今機感盈前。
不得不說。
比丘含三義。
一乞士。
謂上乞法以資慧命。
下乞食以養色身。
亦雲破惡。
亦雲怖魔。
大者。
數多。
名重。
德隆也。
如憍陳那。
三迦葉。
舍利弗。
目犍連。
耶舍長者。
并其眷屬等。
俱在一時一處。
共相和合。
濟濟同聞。
可謂盛矣。
然此皆先事外道。
艱辛累年。
一無所證。
才得見佛。
便登聖果。
感佛恩深。
故常随侍。
所以偏列其數。
其餘天龍八部四衆人等。
皆結于流通分中。
首尾相望。
蓋影略耳。
爾時世尊食時。
着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此發起序。
将說般若。
而以着衣持缽為發起者。
顯般若不離日用之間也。
爾時者。
大衆雲集之時也。
食時者。
辰巳之間也。
我釋迦世尊。
既現相人中。
示同人法。
亦于食時。
着僧伽黎衣。
持绀琉璃缽。
嚴整威儀。
肅恭齊法。
出祇園而入舍衛。
躬行三世諸佛乞食之法。
以内證平等理。
外空貧富相。
故于城中。
無問淨穢。
不揀貴賤。
次第而乞。
佛心既等。
使施者獲福亦等。
既得食已。
仍出大城而還至本處。
本處者。
事則祇桓精舍。
理則實相真空也。
佛凡所得食。
分為四分。
一與同梵行者。
二施貧病乞人。
三施水陸衆生。
四自食。
食訖。
乃收拾衣缽。
而洗足焉。
阿含經說。
佛行時離地四指。
蓮華承足。
今洗足者。
先跣足行乞。
歸則洗濯塵污。
垂範後人也。
敷座而坐者。
他經侍者敷座。
惟說般若。
佛自敷座。
以尊重般若故。
着衣持缽表戒。
敷座而坐表定。
以戒定發起般若。
令人觀象會意也。
然此着衣持缽。
洗足敷坐。
般若真機。
已漏洩無餘矣。
故空生不待如來開口。
便歎希有。
大似靈山拈華。
迦葉微笑。
二人默識心通。
如出一律。
覽者詳焉。
上來序分竟。
○二正宗分。
時長老須菩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此善現申請也。
洪鐘在虡。
非扣不鳴。
法施不吝。
待問乃說。
即此祇園一會。
皆有樂法之心。
未敢擅請。
時有德長年老。
号須菩提者。
此雲空生。
亦名善現。
解空第一。
于如來着衣持缽敷座而坐之次。
頓然發明般若心體。
遂知機知時。
即從法空之座。
而起悲智之用。
袒右肩。
屈右膝。
皆雲右者。
表順也。
合掌。
表智與理冥也。
此上結集家叙其請法之儀。
下善現贊請。
先贊。
然如來日用妙處。
他人不知。
而空生獨知之。
乃贊言希有。
蓋曠劫難逢。
大千唯一。
豈多得哉。
善護念者。
以大慈護念根熟諸菩薩。
乃三賢已上者。
護念。
即加被與力也。
與根本智力。
令成就佛法。
與後得智力。
令教化衆生。
善付囑者。
以大悲付囑根未熟菩薩。
已得大乘者。
令其不舍。
未得大乘者。
令其勝進。
故慈氏頌雲。
巧護義應知。
加彼身同行。
不退得未得。
是名善付囑。
後請者。
然圓頓因地。
總有三重。
初了悟本性。
次發菩提心。
後修菩薩行。
故華嚴善财先陳已發。
方問行門。
而此經全重在發菩提心。
以是修行根本故。
空生既悟此心。
遂請真修之行。
不但為己。
兼為一切衆生申請。
若人不發世間人天之心。
及出世聲聞緣覺之心。
而發于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極為難得。
即入如來護念付囑之中。
可不教以修行之法乎。
敢問。
昔未發心。
住六塵境。
今既發心。
應安住何地。
昔未發心。
随逐妄念。
今既發心。
當妄念起時。
應雲何降伏。
誠得如來開示。
使其知住知降。
則修行不錯。
不至于妄失菩提心矣。
此一問。
是一經關鍵。
按魏譯有三問。
應雲何住。
雲何修行。
雲何降伏其心。
佛答令安住四心。
修六度行。
不令著相。
是降伏義。
秦譯略去修行者。
意謂住道降心。
即是修行。
不可離此。
别有所修也。
佛言。
善哉。
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願樂欲聞。
重言善哉者。
贊其所問。
以善現贊請。
妙契佛心。
故印可雲。
須菩提下二句。
牒其所贊。
汝今谛聽二句。
誡聽許說。
說個什麼。
說發菩提心者如是安住如是降心之法。
即指下所答之文也。
又如是二字。
直捷指出。
若不如是而住。
則是非住。
若不如是降伏。
轉成妄心。
又安能得無上菩提哉。
時空生聞教。
即應之曰唯。
乃領略之辭。
如曾參聞一貫之道。
應之以唯者。
其心固已渙然無滞矣。
而複雲願樂欲聞者。
蓋為衆而發起爾。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
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則非菩薩。
此如來正答所問。
二。
一答安住降心問。
謂應住四心。
降伏其有我度生之心也。
問雖有二。
答乃互顯。
故先标降伏其心。
後結如所教住。
圭峰準魏譯三問。
舉降伏為總。
住修為别。
然詳經文。
無别答降伏之處。
則知降伏在住修中。
皆令離相。
是答降心之問。
是以舉降伏。
則攝安住矣。
前問雲。
善男子.善女人。
今答言菩薩者。
已發大心。
故受菩薩之稱。
菩薩。
此雲覺有情。
謂以智上求覺道。
以悲下化有情也。
摩诃薩。
此雲大道心衆生。
應如是降伏其心者。
即指下安住四心。
修行六度。
降伏其住相之心也。
發菩提心者。
以度生為急務。
凡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悉應度脫。
此總相說也。
若卵生等者。
以受生差别言之。
天獄化生。
鬼通胎化。
人畜各四。
諸餘微細水陸空行。
不可具分品類。
以依止差别言之。
有色。
四禅也。
以色蘊為身。
無色。
四空也。
以受想行識四蘊為身。
依止。
即身義。
以境界差别言之。
有想者。
無色界中。
空無邊。
識無邊。
二天也。
無想者。
無所有處天也。
非有想非無想者。
非想非非想處天也。
如是則包括三界無遺。
發菩提心者。
必應度盡而後已。
故彌勒頌雲。
廣大第一常。
其心不颠倒。
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滿。
度盡三界一切衆生。
則住廣大心也。
皆令入如來究竟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此住第一心也。
滅度無量者。
牒前受生差别也。
無數者。
牒前依止差别也。
無邊者。
牒前境界差别也。
無衆生得滅度者。
謂若見有衆生可度。
即存度生之相。
必生于疲勞。
不能常度。
須知衆生性空故。
同體故。
即寂滅相。
不待更滅故。
無念故。
法界故。
故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論雲。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
此住常心也。
何以故者。
徴意雲。
夫既度生矣。
乃曰無度者。
何耶。
謂若見有衆生可度。
則有我為能度。
若見有我。
則有人衆生壽者四相。
與颠倒凡夫何異。
反顯實無衆生得滅度。
則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是住不颠倒心也。
○大珠和尚曰。
九類衆生。
一心具足。
随造随成。
是故無明為卵生。
煩惱包褁為胎生。
愛水浸潤為濕生。
倏起煩惱為化生。
悟即是佛。
迷号衆生。
菩薩隻以念念心為衆生。
若了念念心體空。
名為度衆生也。
智者于自本際上度于未形。
未形既空。
即知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複次須菩提。
菩薩于法。
應無所住。
行于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二答修行降心問。
謂不住相修六度。
降伏其取相之心也。
所言不住相者。
非是滅相令無。
蓋相本自無。
心不住着。
華嚴經雲。
凡夫見諸法。
但随于相轉。
不了法無相。
以是不見佛。
然不著相。
即降心之法。
須約行以明之。
于法者。
總标諸法。
應無下。
正明修行。
然行具六度。
而獨雲布施者。
以布施該攝六度。
所以彌勒頌雲。
檀義攝于六。
資生無畏法。
于中一二三。
是名修行住。
此頌以三種布施。
該攝六度。
資生攝施。
無畏攝戒忍。
法攝進禅慧。
所謂一攝一。
二攝二。
三攝三。
是也。
所言不住者。
謂不住六塵。
乃至佛果菩提。
八十一科。
俱不可住着。
今但言六塵。
舉一以該之耳。
何以故者。
徴意雲。
均一布施也。
住相何劣。
不住相何優。
釋曰。
有相之福小。
無相之福大。
若菩薩果能以般若真智照破幻相。
而行布施修六度。
其所得之福德。
殆超于常情之外。
不可得而思量者矣。
故舉十方虛空。
廣大無盡不可思量以喻之。
但應如所教住者。
結其所問。
謂但應如我所教無住相。
而修行于六度。
即是住處。
是住于無所住也。
于上答空生正問。
謂發菩提心者。
應住四心。
修六度行。
而降伏其有我之心。
則正宗已竟。
可入流通矣。
恐後來學般若者。
于如來答處。
不能無疑。
故蹑前語迹。
假善現發起。
斷彼疑情。
展轉相生。
遂有二十七段。
故慈氏頌雲。
調伏彼事中。
遠離取相心。
及斷種種疑。
亦防生成心。
是也。
○初伏疑雲。
本為求佛果行施。
即是住所求佛相。
雲何無住。
又無相為因。
求三十二相佛果。
因果若是不相類乎。
此疑從前文不住相布施而來。
以聲聞人取丈六相好為佛。
不知無相法身真佛。
故對前不住相起疑之因問答。
欲令除斷。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此斷求佛行施住相疑也。
空生既疑以無相為因。
求佛三十二相之果。
故反诘之曰。
于汝意中雲何思惟。
為可以丈六身相而見法身如來不耶。
空生一承慈問。
便領佛意。
即答曰。
不也。
世尊。
伶利衲僧。
一撥便轉。
下皆仿此。
又自徴而釋之曰。
所以不可以身相見如來者。
以丈六身相。
特平等性智赴機所現之影。
如水中月。
似有非實。
豈是如來法身真體乎。
蓋法身無為。
不堕諸數。
故不可執相以求之也。
空生既知此旨。
佛遂印可而廣之曰。
非但佛身無相。
但是一切凡聖依正有為之相。
盡是虛妄。
以從妄念所變現故。
妄念本空。
所變何實。
若見諸相二句。
遮離色觀空也。
恐聞相是虛妄。
别求無相佛身。
故雲相即非相。
若見非相。
即見法身如來。
何者。
蓋相本自盡。
真本自現故也。
洵乎發菩提心者。
不應住相而行施矣。
○第二疑者。
空生聞上兩節。
無住行施。
因深也。
無相見佛。
果深也。
誠恐未來之世。
于此甚深道理。
難于生信。
則空說何益。
此節顯有疑辭。
與前後伏疑不同。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
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
當知是人。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于無量千萬佛所。
種諸善根。
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
得如是無量福德。
此斷因果俱深無信疑也。
文三。
初約無信呈疑。
空生聞上因果俱深。
謂是難信之法。
遂疑世無信者。
二呵疑顯信。
佛因呵止之曰。
汝莫作是無有實信之說。
豈但如來在日。
即使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當鬥诤堅固之時。
去聖愈遙。
人根愈劣。
亦有修戒定。
而于此因果俱深之章句。
能生實信之心者。
三明能信所以。
又二。
初.明曆事多佛以顯信因。
謂此非聊爾人。
此人豈止于一二佛所而種善根。
乃是于無量千萬佛所發菩提心。
種植無貪等諸善根者。
夫一念生淨信者。
其善根廣大深固已如此。
況永信不退者乎。
二.明諸佛攝受成就信德。
亦二。
初明諸佛攝受顯福德門。
呼須菩提告之曰。
如來悉以現量而知。
佛眼而見。
是諸淨信衆生。
于行住所作中。
得如是無量之福德。
如是二字。
即指上廣大無盡善根。
何以故。
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
是諸衆生若心取相。
則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