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卷下

關燈
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

    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如來意謂。

    汝前聞佛以無為得名。

    将無疑無相法身是佛。

    雲何相好亦名為佛。

    執法身以疑色身乎。

    故問于意雲何等。

     具足。

    即成就義。

    色身者。

    八十随形好。

    謂随其身形一一皆好。

    然不同好而曰色身者。

    以好不離形。

    形全是好。

    舉色身即全舉好矣。

    此小相也。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者。

    于空生疑處為問也。

    不也。

    世尊。

    不應以具足色身見者。

    空生決疑之答也。

     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者。

    以法身畢竟無色。

    如鏡明徹底非影。

    故彌勒雲。

    法身畢竟體。

    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又雲是名具足色身者。

    以色身不離法身。

    則相好亦非不佛。

    如鏡明無物。

    方能現物。

    所現之物。

    不離于鏡。

    如彌勒雲。

    不離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說成就。

    亦無二及有。

    由是觀之。

    即法身以現色身則可。

    執法身為法身則不可。

    即色身以見法身則可。

    執色身為色身則不可。

    豈法身是佛。

    相好非佛也耶。

     △二斷諸相是佛疑。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

    如來說諸相具足。

    即非具足。

    是名諸相具足。

     相即三十二相。

    始于首之白毫。

    終至足之輪相。

    此大相也。

    可以不應即非是名等。

    盡同前意。

    夫如來因中。

    以稱性妙智。

    修行百福。

    方感一相。

    今人摩頂至踵。

    極為薄福。

    極為愚癡之相者。

    皆以多生修行百惡之所感耳。

    即果驗因。

    可懼也已。

     △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二。

    初遮異見。

    二示正見。

     初遮異見。

     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佛意謂。

    汝聞佛以無為得名。

    将無又以聲依色發。

    既無所依之色。

    何有能發之聲。

    遂疑無身何以說法耶。

    不知此是執如來有所說法矣。

    故曰勿謂。

    曰莫作。

    然必重言以誡之者。

    何也。

    釋雲。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法故。

    夫不唯不解。

    而且成謗。

    所以誡其莫作是有所說法之念也。

     問。

    上文是名具足色身。

    則才顯非身之身。

    何乃旋疑無身說法。

    曰。

    此與前疑俱在第三疑中。

    一時而起。

    故先斷前疑。

    後斷此疑。

    非次前文來也。

    問。

    既前疑已斷。

    合悟次疑。

    亦不必複為之斷矣。

    曰。

    理合因彼以識此。

    然既同時以起二疑。

    必須先後為之皆斷。

    佛憂末世惟恐其不明。

    故每事緻諄諄耳。

     △二示正見。

     須菩提。

    說法者.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夫以有所說為謗佛為不解。

    必何如而後正解耶。

    但說法者。

    無法可為之說。

    是名說法。

    如寂寥空谷。

    聲來則向。

    無向可為之向。

    是名為向耳。

    雖應而無應聲之念。

    雖說而無說法之心。

    由其無念無心。

    故能應能說耳。

    何法可說之有。

    故彌勒雲。

    如佛法亦然。

    所說二差别。

    不離于法界。

    說法無自相。

    二差别者。

    又及義也。

    無自相者。

    說從因緣而生。

    緣生性空。

    說無自體可得也。

    意謂不獨佛身是無身之身。

    而佛法亦是無法之法。

    全是一真法界。

    而了無自相之可得也。

    然則何以有說為疑耶。

    問。

    第三疑第五疑第七疑。

    以及今疑。

    皆雲無說。

    差别雲何。

    曰。

    第三疑迦文化身有說。

    五疑然燈證智可說。

    七疑佛有異說。

    今疑無身何說。

    疑既不同。

    無說判然矣。

    請細檢之。

     爾時。

    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于未來世。

    聞說是法。

    生信心不。

    佛言。

    須菩提。

    彼非衆生。

    非不衆生。

    何以故。

    須菩提。

    衆生衆生者。

    如來說非衆生。

    是名衆生。

     此段秦譯古本刊定皆無。

    魏譯則有。

    近見秦本亦有。

    故存之。

    名所說既深無信疑。

    謂無說之說。

    不離法身。

    則幽深罔措。

    何人能信。

    故問之也。

    彼非衆生非不衆生者。

    謂非是凡夫衆生。

    非不是聖性衆生。

    出類拔萃。

    非凡夫之凡夫也。

    衆生衆生者。

    雙牒上文。

    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者。

    雙釋上文。

    言非凡夫衆生。

    是名聖性衆生也。

    故彌勒雲。

    所說說者深。

    非無能信者。

    非衆生衆生。

    非聖非不聖。

     △十九斷無法如何修證疑二。

    初問。

    二答。

     初問。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無所得耶。

     此空生現起之疑也。

    意謂前第三.第十二.第十三。

    皆言不得菩提。

    既無有法得菩提。

    如何如來地地修進。

    過等覺。

    極妙覺。

    證得阿耨菩提。

    故問如來得菩提為無所得耶。

     △二答二。

    初明菩提。

    二明修證。

     初明菩提。

     佛言。

    如是。

    如是。

    須菩提。

    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次。

    須菩提。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意謂。

    欲知修證。

    先識菩提。

    知菩提則知修證矣。

    無少法可得者。

    彌勒雲。

    彼處無少法。

    知菩提無上。

    謂所證菩提之處。

    但妄盡覺滿名菩提。

    離此何有菩提可得。

    此以空寂名菩提也。

    是法平等。

    順言之也。

    無有高下。

    反言之也。

    如彌勒雲。

    法界不增減。

    淨平等自相。

    謂在凡不減。

    故不下。

    在聖不增。

    故不高。

    清淨自相。

    本來如是。

    此約同體。

    名菩提也。

    同體空寂。

    菩提之體如此。

     △二明修證。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

    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

    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法雖空寂。

    茅塞于無明。

    體固平等。

    妄分于差别。

    非謂不修得成正覺。

    故以無我等修也。

    無我等者。

    即般若度。

    能了煩惱本空。

    法身本具。

    名為了因。

    如燈能破暗顯物也。

    一切善法。

    即施等五度。

    能資般若。

    斷煩惱成菩提。

    名為緣因。

    如燈雖破暗顯物。

    必藉心油以為資緣也。

     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者。

    即非有漏堕人天之善法。

    是無漏成菩提之善法也。

    如彌勒雲。

    有無上方便。

    及離于漏法。

    是故非淨法。

    即是清淨法。

    然則以同體空寂故無得。

    以無我等修一切善法。

    而複其同體空寂。

    故無得而得也。

    夫何以修證為疑耶。

    問。

    前以無法名無得。

    次以平等名無得。

    今有修證。

    則義既矛盾。

    雲何兩存。

    答。

    所言修者。

    但是斷除我法本無之妄。

    顯自性德本有之真。

    修而無修。

    證而無證。

    竟無一法可得。

    豈有修有證有少法之可得耶。

    是故與前宛相符順。

    問。

    第三疑十二疑十三疑及此段。

    皆言不得菩提。

    不得若是均乎。

    答。

    三疑迦文得果。

    十二疑善慧成因。

    十三疑無佛無法。

    今疑有修有證。

    文雖相似。

    意義迢然。

    請細披之。

    俾無所濫。

     △二十斷所說無記非因疑。

     須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

    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他人說。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如來意謂。

    汝聞修一切善法得菩提。

    将無疑此經是無記性。

    持說無記之法。

    則無因無果。

    雲何得菩提耶。

    不知此經最勝。

    而寶施之不及者。

    良以其能得菩提故也。

    故雲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等也。

    七寶甚多。

    持說之四句甚少。

    而反遠過其施者。

    以經诠真理。

    因之悟解。

    依解起行。

    方得菩提。

    若無教門。

    安知所入妙經。

    謂以佛教門出三界苦。

    是則隻就無記。

    尚得為因。

    況此經是佛後得智中所變文義。

    唯是無漏善法。

    而非無記。

    甯有不得菩提者耶。

    故彌勒雲。

    雖言無記法。

    而說是彼因。

    是故一法寶。

    勝無量珍寶。

    問。

    此與第九疑何别。

    曰。

    九疑經是有為無體。

    此疑經是無記非因。

    又彼唯據持說為疑。

    此則兼對善法為難。

    迢然不同也。

     △二十一斷平等雲何度生疑。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度衆生。

    須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

    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

    如來說。

    有我者。

    則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

    凡夫者。

    如來說則非凡夫。

     文有四節。

    初遮錯解。

    二出所以。

    三反顯無度。

    四展轉拂迹。

     意謂。

    汝聞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将無疑既無高下。

    雲何如來度生似有高下。

    而乖于平等無高下耶。

    不知佛無是度生之念也。

    故遮雲勿謂。

    又誡雲莫作。

    所以然者。

    以真實性中物我同體。

    實無衆生如來度者。

    故彌勒雲。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

    以名共彼陰。

    不離于法界。

    共和合也。

    謂衆生以五陰和合得名。

    雖其未證真界。

    而緣生無體。

    不離法界。

    佛既證窮。

    無物不是法界。

    豈有法界複度于法界乎。

    是故實無衆生如來度者。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

    則佛着我人等相矣。

    佛豈有我人耶。

    又佛雖說我。

    元來無我。

    執有我者。

    蓋是凡夫。

    雖言凡夫。

    亦無凡夫。

    如夢人見虎。

    虎與夢人。

    皆不可得。

    凡夫執我。

    故言無我。

    恐執凡夫。

    故非凡夫。

    由是觀之。

    則如來非唯不可言度。

    亦複不可言無度。

    汝疑有度。

    我說無度。

    一真法界非度無度。

    問。

    正答降住。

    并十一十四。

    以及于此。

    皆言無度。

    差别雲何。

    曰。

    初言離我度生曰無度。

    十一疑能度是我曰無度。

    十四疑無我誰度曰無度。

    今疑平等法界不合度生曰無度。

    義意判然也。

     △二十二斷以相比知真佛疑二。

    初問難迷悟。

    二約遮顯玄。

     初問難迷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

    如是。

    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

    須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意謂。

    汝聞即非具足色相。

    是名具足色相。

    将無疑無相既可以現相。

    便可以相觀無相乎。

    故問雲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觀真如來耶。

    不可以三十二相觀真如來耶。

    乃空生答以相觀。

    是迷法身如來。

    以法身畢竟非相。

    如明鏡元非有影也。

    故如來難之曰。

    若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轉輪聖王即是如來矣。

    不知佛相王相。

    相相同也。

    王相依業因而生。

    佛相由空淨所現。

    凡聖雲泥。

    所以相者。

    何可同也。

    是故以本望末則可定。

    以末觀本則不定。

    如彌勒雲。

    非是色身相。

    可比諸如來。

    諸佛唯法身。

    轉輪王非佛。

    空生即解其義雲。

    不應以相觀如來。

    始也緣聞依真現假。

    假不離真。

    既也約假求真。

    真不由假。

    實德不在相。

    幻色豈為真。

    今而後。

    如解觀矣。

     △二約遮顯玄。

     爾時。

    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此是遮去見聞聲色也。

    然則不以色見。

    不以聲求是行正道。

    能見如來矣。

    直如不以色見聲求。

    雲何見耶。

    即此見聞非見聞。

    無餘聲色可呈君。

    個中若了全無事。

    體用何妨分不分。

    問。

    第一.第七.十七.以及于此。

    皆雲不以相見。

    有何差别。

    曰。

    初乃對果疑因。

    次是感果離相。

    十七依真現假。

    今則約假求真。

    其不同有如此者。

     △二十三斷佛果非關福相疑四。

    初遮毀相之念。

    二出毀相之過。

    三明福相不失。

    四明不失所以。

     初遮毀相之念。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意謂。

    汝聞不可以相觀法身。

    不可以色聲見佛。

    将無疑佛果一向無相。

    福因但成相果。

    相非佛果。

    佛果則不可以具足相得耶。

    故雲須菩提等也。

    若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