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念。
叙毀相也。
莫作是念。
遮毀相也。
雜華雲。
色身非是佛。
音聲亦複然。
誠如所念矣。
又雲。
亦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
則亦何可以作是念乎。
△二出毀相之過。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說諸法斷滅。
莫作是念。
斷滅者。
斷絕泯滅而不複生也。
中論雲。
定有則着常。
定無則着斷。
今一向無相。
正當斷見。
于果則無福德莊嚴。
于因則損五度之行。
亦名損減謗。
故曰汝若作是念。
則發心者亦作是念。
着斷滅過。
故再遮之。
以絕其過也。
△三明福相不失。
何以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說斷滅相。
此徴莫作是念之故。
以明福相不失也。
菩提心者。
以智悲願三為體。
一切菩薩安住此心。
行菩薩行。
以大智故。
不住生死。
以大悲故。
不住涅槃。
以大願故。
統其悲智。
故于法不說斷滅。
住于邊見之無。
寂而常照。
因行紛然。
果相不斷。
如彌勒雲。
不失功德因。
及彼勝果報。
功德即福德。
福德是因。
謂施等五度也。
果報是果。
即三十二相。
名勝果報也。
不失者。
謂雖不依福德得真法身。
而不失福德及以果報。
以能資成智慧莊嚴。
具智相身。
資成功德莊嚴。
具應化身。
以諸如來皆具二種相故。
法華雲。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四明不失所以。
須菩提。
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
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于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須菩提。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
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着。
是故說不受福德。
上不說斷滅。
是不失福德。
此究其所以不失之由也。
以滿恒沙等界七寶布施者。
乃住相分别之心。
修諸福德堕于有漏。
及入無分别智成佛正因。
彼有漏福德則失。
如水之與火。
不相容故。
今菩薩忍悟我法二空。
以離相之心。
修諸福德。
成于無漏。
何失之有。
是以勝前所得功德也。
如彌勒雲。
得勝忍不失。
以得無垢果。
示勝福德相。
是故說譬喻。
蓋言以我法二空離相之心修諸福德。
能成清淨無垢妙果。
究竟非窮。
何失之有。
又究其所以得忍便不失者。
以諸菩薩不住生死。
雖有福德。
如無福德。
不受福德故也。
不受者。
所作福德。
了無貪着。
名為不受。
然則作福若生貪着。
是因既有漏。
果亦有漏。
但感輪王三十二相。
不名為佛。
報盡因果俱失。
誠如所疑矣。
今不貪着。
則因既無漏。
果亦複然。
所感三十二相之佛。
是順性之相。
空淨所現。
莊嚴法身。
雲何乃疑失因及果。
故彌勒雲。
是福德無報。
言無有漏之報。
反顯有無漏報也。
△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二。
初遮錯解。
二示正見。
初遮錯解。
須菩提。
若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
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佛意謂。
汝聞菩薩不受福德。
将無疑菩薩是因。
如來是果。
因果曾無不合之理。
因地菩薩不受福德。
果位自然不受。
今果位化身既實受用。
菩薩因中雲何不受取耶。
故曰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等。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若來者。
執實有出現。
若去者。
執實有涅槃。
若坐卧者。
執實有四威儀之佛可得。
既執有實。
故受用亦實也。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者。
如彌勒雲。
是福德應報。
為化諸衆生。
自然如是業。
諸佛現十方。
蓋言應報佛身。
即無垢果。
惟如如及如如智獨存。
初無色相。
而以為化衆生故。
自然而然。
應現十方者。
是諸佛無緣大悲。
利他善根。
無量劫來熏淨法界以成善習。
故有感即應。
任運自然之業如是耳。
如起信。
不思議業用是也。
豈真如凡夫妄識思議。
執為實有之身。
真受用于其間哉。
△二示正見。
何以故。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徴意雲。
來對去言。
既曰如來。
亦表其去。
何以去來坐卧。
便名不解義耶。
釋雲。
如來者。
非有所來。
無所從來也。
既無從來。
亦無所去。
來去雙絕。
故名如來。
而以來去為如來者。
豈解如來之義乎。
如彌勒雲。
去來化身佛。
如來常不動。
蓋見去來之動者。
應機而有之。
化身耳。
若夫法身如來。
亘古亘今。
寂然不動。
何去來之有。
故上根之士。
正對化身之時。
如明鏡之像。
空谷之向。
迎之莫知其所以來。
追之罔識其所以往。
幽微玄渺。
寂漠希夷。
絕朕忘蹤。
故心思之不可及。
即化即法。
非有二也。
然則尚無出現之實佛。
甯有受用之實事乎。
疑可冰釋矣。
△二十五斷法身化身一異疑二。
初破所迷之境。
二遣能迷之心。
初破所迷之境。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
于意雲何。
是微塵衆甯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
佛則不說是微塵衆。
所以者何。
佛說。
微塵衆。
則非微塵衆。
是名微塵衆。
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則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
則是一合相。
如來說。
一合相。
則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
一合相者。
則是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貪着其事。
佛意謂。
汝聞不可以相觀如來及佛無去來。
則真化似異。
又聞遮斷滅之念。
及顯不失福相。
則真應似一。
将無疑于一則不異。
異則不一。
一異雲何兩存耶。
故即物以顯其非一非異。
而舉三千大千世界等為言也。
碎界為塵者。
約大乘宗。
知色唯識現。
于觀行中。
假想分析和合粗色。
以至于極微。
非若小乘之實有塵可碎也。
何以故者。
徴謂何故說微塵耶。
釋謂以無實體故。
又徴意雲。
既微塵是空。
又說微塵者。
何也。
釋意雲。
佛所說者。
即非實微塵。
是名空微塵也。
又非惟所起微塵是空。
即能起世界亦空。
又複徴雲。
何故空耶。
釋雲。
若世界不空。
則是實有一和合相矣。
佛說一合相。
即非實有之一合相。
是空無之一合相。
既是空無。
則無體可說。
界歸于塵。
無界可取。
塵歸唯識。
無塵可取。
四蘊離念。
無心可取。
但凡夫之人。
虛妄分别。
取于五蘊之法。
和合之我。
如彌勒雲。
但随于音聲。
凡夫取颠倒。
故雲貪着其事。
言迷于其理也。
意以界喻真身。
塵喻應身。
塵因界碎。
如應從真起。
故非異。
塵細界粗。
如真實應假。
故非一。
良以佛證真如法界。
于非一處住。
非異處住。
如彌勒雲。
于是法界處。
非一亦非異。
世界作微塵。
此喻示彼義。
△二破能迷之心。
須菩提。
若人言。
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則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
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不解佛義者。
以佛說我人見等。
非是實有。
但是假名我人等見。
以去我人見等耳。
如彌勒雲。
非無二得道。
遠離于我法。
謂非去無我無法。
離此二事而得菩提也。
發心者。
應依奢摩他智屏息萬緣。
唯心獨存而知。
應依毗缽舍那智觀察一切。
微細推求。
曆曆分明而見。
應依三摩提。
定慧等持而勝解。
如彌勒雲。
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遠離。
謂遠離我法諸障也。
即非法相者。
清淨心中。
離性離相。
如金非器。
是名法相者。
性起為相。
不離于性。
如器不離金。
然佛意是總顯所迷之境。
境本非實。
能述之心。
心元是空。
心境既已了然。
法界自然顯現。
真應二身。
一異雲乎哉。
△二十六斷化身說法無福疑二。
初明說法功德。
二明說法離染。
初明說法功德。
須菩提。
若有人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薩心者。
持于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
佛意謂。
汝聞真化一異俱非。
又将無疑非一則化為虛假。
非異則冥合歸真。
法身既即化身。
化身終無自體。
能說之佛既虛。
所說之教甯實。
持此不實之教。
福将安在耶。
故顯說法之德。
舉滿界寶施。
不足以較其勝也。
發菩薩心者。
揀非餘人。
如是之人。
持說四句偈等。
勝彼無量寶施之福。
安得無福。
如彌勒雲。
化身示現福。
非無無盡福。
△二明說法離染。
雲何為人演說。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承上演說能得勝福。
然必如何演說而可以得勝福耶。
故雲。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不動者。
謂如來說法。
皆如真如之理。
遠離生滅之相。
寂然不動也。
傳授之人。
要皆如是。
既如其法。
福乃無邊。
何疑持說無福德耶。
如彌勒雲。
諸佛說法時。
不言是化身。
以不如是說。
是故彼說正。
意謂若言是化。
則人無敬心。
所說之法。
豈肯信受。
由不說故。
人皆崇奉。
所說之教。
鹹皆受持。
無漏之福。
自然無量。
夫不言是化。
則化全是法可知矣。
又如如不動了無分别。
即古人所謂卻是虛空講得者是也。
若夫以生滅心。
說實相法。
則不勝其妄。
不勝其染污矣。
況間以名利之心乎哉。
不惟無福。
而害實随之。
昙師黑門之報。
可懼也已。
△二十七斷入寂如何說法疑。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意謂。
化身雖有說法。
然以無所從來故名如來。
則佛又常涅槃矣。
将無疑涅槃寂靜。
說法喧動。
動寂相反。
雲何佛常說法而不礙于涅槃耶。
故雲一切有為法等也。
意以佛有妙觀察智。
觀諸法空。
如夢幻等。
雖現說法。
似有為相。
而常安住于至寂無為之理。
涉有不住于有。
觀空不著于空。
寂而常用。
用而常寂。
複何礙耶。
又夢幻泡影。
皆喻本空。
如露如電。
同彰迅滅。
使悟本空。
則不住諸相。
俾能知生滅。
乃警?修行。
妙符破相之宗。
巧示忘情之觀。
亦可不作斷疑。
但是解釋不取相等。
以觀諸有為如夢如幻。
自不取不着。
契合真如。
無有分别動搖矣。
雖然。
經對凡夫執為一定确有之法。
故曰如夢如幻等耳。
若夫據實而談。
有為是夢。
何以如夢如電為耶。
故曰。
何須更見浮生事。
秪此浮生是夢中。
然則三界夢也。
十方夢也。
迷固夢也。
悟亦夢也。
三乘十地菩提涅槃。
何往而非夢也耶。
唯夢夢者。
不可以夢名耳。
說法者常住于一漚未發之先。
一念未萌之際。
因物現形。
随機說法。
自然虛靈寂照。
不求不取。
自不取焉。
不求如夢。
物自夢焉。
若夫起心作想。
而曰我如夢。
我如電。
我如泡影。
則蓋有不勝其相。
不勝其動者矣。
求望如如不動。
何以異于螢火之爇須彌哉。
故知應作如是觀。
決非意想分别生滅之心所可到也。
智者詳之。
△三流通分。
佛說是經已。
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一卷經内。
兼有師資。
以就勝為言。
故但雲佛說。
首空生者。
為當機故。
獨列四衆及天人修羅。
而不及鬼神等者。
文無義有。
含于内故。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正為流通。
歡喜者。
虛往實歸故。
又能說之人清淨。
所說之法清淨。
則所證之果亦必清淨。
故歡喜也。
信受者。
不信一切法。
是信般若。
不受一切法。
是受般若。
此名真解。
奉行。
則無住生心。
離相布施等。
是名真修矣。
縱其随機得益。
各有不同。
然一曆耳根。
永為道種。
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何可思議也耶。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卷下(終)
叙毀相也。
莫作是念。
遮毀相也。
雜華雲。
色身非是佛。
音聲亦複然。
誠如所念矣。
又雲。
亦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
則亦何可以作是念乎。
△二出毀相之過。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說諸法斷滅。
莫作是念。
斷滅者。
斷絕泯滅而不複生也。
中論雲。
定有則着常。
定無則着斷。
今一向無相。
正當斷見。
于果則無福德莊嚴。
于因則損五度之行。
亦名損減謗。
故曰汝若作是念。
則發心者亦作是念。
着斷滅過。
故再遮之。
以絕其過也。
△三明福相不失。
何以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說斷滅相。
此徴莫作是念之故。
以明福相不失也。
菩提心者。
以智悲願三為體。
一切菩薩安住此心。
行菩薩行。
以大智故。
不住生死。
以大悲故。
不住涅槃。
以大願故。
統其悲智。
故于法不說斷滅。
住于邊見之無。
寂而常照。
因行紛然。
果相不斷。
如彌勒雲。
不失功德因。
及彼勝果報。
功德即福德。
福德是因。
謂施等五度也。
果報是果。
即三十二相。
名勝果報也。
不失者。
謂雖不依福德得真法身。
而不失福德及以果報。
以能資成智慧莊嚴。
具智相身。
資成功德莊嚴。
具應化身。
以諸如來皆具二種相故。
法華雲。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四明不失所以。
須菩提。
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
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于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須菩提。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
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着。
是故說不受福德。
上不說斷滅。
是不失福德。
此究其所以不失之由也。
以滿恒沙等界七寶布施者。
乃住相分别之心。
修諸福德堕于有漏。
及入無分别智成佛正因。
彼有漏福德則失。
如水之與火。
不相容故。
今菩薩忍悟我法二空。
以離相之心。
修諸福德。
成于無漏。
何失之有。
是以勝前所得功德也。
如彌勒雲。
得勝忍不失。
以得無垢果。
示勝福德相。
是故說譬喻。
蓋言以我法二空離相之心修諸福德。
能成清淨無垢妙果。
究竟非窮。
何失之有。
又究其所以得忍便不失者。
以諸菩薩不住生死。
雖有福德。
如無福德。
不受福德故也。
不受者。
所作福德。
了無貪着。
名為不受。
然則作福若生貪着。
是因既有漏。
果亦有漏。
但感輪王三十二相。
不名為佛。
報盡因果俱失。
誠如所疑矣。
今不貪着。
則因既無漏。
果亦複然。
所感三十二相之佛。
是順性之相。
空淨所現。
莊嚴法身。
雲何乃疑失因及果。
故彌勒雲。
是福德無報。
言無有漏之報。
反顯有無漏報也。
△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二。
初遮錯解。
二示正見。
初遮錯解。
須菩提。
若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
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佛意謂。
汝聞菩薩不受福德。
将無疑菩薩是因。
如來是果。
因果曾無不合之理。
因地菩薩不受福德。
果位自然不受。
今果位化身既實受用。
菩薩因中雲何不受取耶。
故曰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等。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若來者。
執實有出現。
若去者。
執實有涅槃。
若坐卧者。
執實有四威儀之佛可得。
既執有實。
故受用亦實也。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者。
如彌勒雲。
是福德應報。
為化諸衆生。
自然如是業。
諸佛現十方。
蓋言應報佛身。
即無垢果。
惟如如及如如智獨存。
初無色相。
而以為化衆生故。
自然而然。
應現十方者。
是諸佛無緣大悲。
利他善根。
無量劫來熏淨法界以成善習。
故有感即應。
任運自然之業如是耳。
如起信。
不思議業用是也。
豈真如凡夫妄識思議。
執為實有之身。
真受用于其間哉。
△二示正見。
何以故。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徴意雲。
來對去言。
既曰如來。
亦表其去。
何以去來坐卧。
便名不解義耶。
釋雲。
如來者。
非有所來。
無所從來也。
既無從來。
亦無所去。
來去雙絕。
故名如來。
而以來去為如來者。
豈解如來之義乎。
如彌勒雲。
去來化身佛。
如來常不動。
蓋見去來之動者。
應機而有之。
化身耳。
若夫法身如來。
亘古亘今。
寂然不動。
何去來之有。
故上根之士。
正對化身之時。
如明鏡之像。
空谷之向。
迎之莫知其所以來。
追之罔識其所以往。
幽微玄渺。
寂漠希夷。
絕朕忘蹤。
故心思之不可及。
即化即法。
非有二也。
然則尚無出現之實佛。
甯有受用之實事乎。
疑可冰釋矣。
△二十五斷法身化身一異疑二。
初破所迷之境。
二遣能迷之心。
初破所迷之境。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
于意雲何。
是微塵衆甯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
佛則不說是微塵衆。
所以者何。
佛說。
微塵衆。
則非微塵衆。
是名微塵衆。
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則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
則是一合相。
如來說。
一合相。
則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
一合相者。
則是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貪着其事。
佛意謂。
汝聞不可以相觀如來及佛無去來。
則真化似異。
又聞遮斷滅之念。
及顯不失福相。
則真應似一。
将無疑于一則不異。
異則不一。
一異雲何兩存耶。
故即物以顯其非一非異。
而舉三千大千世界等為言也。
碎界為塵者。
約大乘宗。
知色唯識現。
于觀行中。
假想分析和合粗色。
以至于極微。
非若小乘之實有塵可碎也。
何以故者。
徴謂何故說微塵耶。
釋謂以無實體故。
又徴意雲。
既微塵是空。
又說微塵者。
何也。
釋意雲。
佛所說者。
即非實微塵。
是名空微塵也。
又非惟所起微塵是空。
即能起世界亦空。
又複徴雲。
何故空耶。
釋雲。
若世界不空。
則是實有一和合相矣。
佛說一合相。
即非實有之一合相。
是空無之一合相。
既是空無。
則無體可說。
界歸于塵。
無界可取。
塵歸唯識。
無塵可取。
四蘊離念。
無心可取。
但凡夫之人。
虛妄分别。
取于五蘊之法。
和合之我。
如彌勒雲。
但随于音聲。
凡夫取颠倒。
故雲貪着其事。
言迷于其理也。
意以界喻真身。
塵喻應身。
塵因界碎。
如應從真起。
故非異。
塵細界粗。
如真實應假。
故非一。
良以佛證真如法界。
于非一處住。
非異處住。
如彌勒雲。
于是法界處。
非一亦非異。
世界作微塵。
此喻示彼義。
△二破能迷之心。
須菩提。
若人言。
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則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
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不解佛義者。
以佛說我人見等。
非是實有。
但是假名我人等見。
以去我人見等耳。
如彌勒雲。
非無二得道。
遠離于我法。
謂非去無我無法。
離此二事而得菩提也。
發心者。
應依奢摩他智屏息萬緣。
唯心獨存而知。
應依毗缽舍那智觀察一切。
微細推求。
曆曆分明而見。
應依三摩提。
定慧等持而勝解。
如彌勒雲。
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遠離。
謂遠離我法諸障也。
即非法相者。
清淨心中。
離性離相。
如金非器。
是名法相者。
性起為相。
不離于性。
如器不離金。
然佛意是總顯所迷之境。
境本非實。
能述之心。
心元是空。
心境既已了然。
法界自然顯現。
真應二身。
一異雲乎哉。
△二十六斷化身說法無福疑二。
初明說法功德。
二明說法離染。
初明說法功德。
須菩提。
若有人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薩心者。
持于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
佛意謂。
汝聞真化一異俱非。
又将無疑非一則化為虛假。
非異則冥合歸真。
法身既即化身。
化身終無自體。
能說之佛既虛。
所說之教甯實。
持此不實之教。
福将安在耶。
故顯說法之德。
舉滿界寶施。
不足以較其勝也。
發菩薩心者。
揀非餘人。
如是之人。
持說四句偈等。
勝彼無量寶施之福。
安得無福。
如彌勒雲。
化身示現福。
非無無盡福。
△二明說法離染。
雲何為人演說。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承上演說能得勝福。
然必如何演說而可以得勝福耶。
故雲。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不動者。
謂如來說法。
皆如真如之理。
遠離生滅之相。
寂然不動也。
傳授之人。
要皆如是。
既如其法。
福乃無邊。
何疑持說無福德耶。
如彌勒雲。
諸佛說法時。
不言是化身。
以不如是說。
是故彼說正。
意謂若言是化。
則人無敬心。
所說之法。
豈肯信受。
由不說故。
人皆崇奉。
所說之教。
鹹皆受持。
無漏之福。
自然無量。
夫不言是化。
則化全是法可知矣。
又如如不動了無分别。
即古人所謂卻是虛空講得者是也。
若夫以生滅心。
說實相法。
則不勝其妄。
不勝其染污矣。
況間以名利之心乎哉。
不惟無福。
而害實随之。
昙師黑門之報。
可懼也已。
△二十七斷入寂如何說法疑。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意謂。
化身雖有說法。
然以無所從來故名如來。
則佛又常涅槃矣。
将無疑涅槃寂靜。
說法喧動。
動寂相反。
雲何佛常說法而不礙于涅槃耶。
故雲一切有為法等也。
意以佛有妙觀察智。
觀諸法空。
如夢幻等。
雖現說法。
似有為相。
而常安住于至寂無為之理。
涉有不住于有。
觀空不著于空。
寂而常用。
用而常寂。
複何礙耶。
又夢幻泡影。
皆喻本空。
如露如電。
同彰迅滅。
使悟本空。
則不住諸相。
俾能知生滅。
乃警?修行。
妙符破相之宗。
巧示忘情之觀。
亦可不作斷疑。
但是解釋不取相等。
以觀諸有為如夢如幻。
自不取不着。
契合真如。
無有分别動搖矣。
雖然。
經對凡夫執為一定确有之法。
故曰如夢如幻等耳。
若夫據實而談。
有為是夢。
何以如夢如電為耶。
故曰。
何須更見浮生事。
秪此浮生是夢中。
然則三界夢也。
十方夢也。
迷固夢也。
悟亦夢也。
三乘十地菩提涅槃。
何往而非夢也耶。
唯夢夢者。
不可以夢名耳。
說法者常住于一漚未發之先。
一念未萌之際。
因物現形。
随機說法。
自然虛靈寂照。
不求不取。
自不取焉。
不求如夢。
物自夢焉。
若夫起心作想。
而曰我如夢。
我如電。
我如泡影。
則蓋有不勝其相。
不勝其動者矣。
求望如如不動。
何以異于螢火之爇須彌哉。
故知應作如是觀。
決非意想分别生滅之心所可到也。
智者詳之。
△三流通分。
佛說是經已。
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一卷經内。
兼有師資。
以就勝為言。
故但雲佛說。
首空生者。
為當機故。
獨列四衆及天人修羅。
而不及鬼神等者。
文無義有。
含于内故。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正為流通。
歡喜者。
虛往實歸故。
又能說之人清淨。
所說之法清淨。
則所證之果亦必清淨。
故歡喜也。
信受者。
不信一切法。
是信般若。
不受一切法。
是受般若。
此名真解。
奉行。
則無住生心。
離相布施等。
是名真修矣。
縱其随機得益。
各有不同。
然一曆耳根。
永為道種。
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何可思議也耶。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