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言。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此約授記以詳顯無法可得也。
授。
與也。
記。
曰記莂。
名号劫國。
預先與之記莂而不差也。
然有四種。
一未發心授記。
以觀當來必發心得菩提故。
二适發心授記。
以有慈悲心住不退地故。
三密授記。
以六度将滿。
天龍疑其當得菩提。
佛遂記莂。
以斷衆疑。
而菩薩尚不知故。
四無生忍記。
即今布發掩泥。
依有漏心。
得無生記。
于大衆中。
分明顯授故。
若有法得菩提則不得授記者。
反釋也。
謂若有法可得。
則内有能得之心。
外有所得之境。
與寂滅無相菩提。
極相違逆。
則不得記也。
以實無有法即得佛記等者。
覆釋也。
謂空多兩忘。
能所俱寂。
妄惑盡處。
真智現前。
妙契本心。
故佛為證明。
義言得耳。
豈真有一法為所得哉。
是知無菩提。
故得菩提之記。
則知正以無法名菩薩。
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何即以無菩薩為疑耶。
又然燈不授記于現在。
而授記于當來者。
以迦文行雖無得。
猶未滿其量。
造其極故。
如彌勒雲。
以後時授記。
然燈行非上。
正顯因行之菩薩也。
△十三斷無因則無佛法疑三。
初斷無佛疑。
二斷無法疑。
三喻真佛法。
初斷無佛疑。
何以故。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實無有法。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者。
意謂汝聞無菩提可得。
将無疑果法号曰菩提。
證得始名為佛。
既無菩提。
即無佛耶。
不知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本有真如是佛。
如真金本有故不無。
佛即菩提故無得耳。
若有人言如來得菩提。
此如魏譯雲。
是人不實語。
須菩提。
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彌勒雲。
菩提彼行等。
謂菩提之果等前菩薩因行之無得也。
又詳釋。
則諸法如義者。
諸法是事。
如義是理。
即事即理。
全器全金。
舉體無二之謂也。
即當人離念。
本覺諸佛清淨法身。
如雜華雲。
法身遍在一切處。
一切衆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餘。
亦無形相而可得。
正此意也。
如金雜礦名煩惱衆生。
銷礦純金。
号菩提之佛。
真金本有。
佛豈是無。
佛即菩提。
何雲更得。
△二斷無法疑。
須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如來說。
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佛意謂。
汝前疑因行有法可得。
是堕實有之執。
吾故曰無法得菩提。
若又疑菩提無得。
則更堕虛無之執矣。
不知如來固非得菩提。
亦非不得菩提。
但所得菩提。
無實無虛。
無實者。
非色相。
非音聲。
無種種質礙之實有也。
故彌勒雲。
非實有為相。
無虛者。
不離色聲。
有真實體。
如鏡像無體全是鏡明。
又如鏡明無相。
即以色等為相。
如起信謂無漏無明。
皆同真如性相。
故彌勒雲。
彼即非相相。
以不虛妄說。
是則以不實故。
不即一切法。
以不虛故。
不離一切法。
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
無非真如之體也。
即非一切法者。
以色等即是真如。
即非色等質礙之法。
又以真如無有色等。
彌滿清淨中不容他故也。
是故名一切法者。
即是真如法自性故。
乃全空即性之一切也。
如彌勒雲。
是法諸佛法。
一切自體相。
△三喻真佛法。
須菩提。
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
世尊。
如來說。
人身長大。
則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前雲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是佛不無也。
又雲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法不無也。
又諸法如義。
即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佛與法不異也。
但未審何者是佛法真體。
而言不無不異耶。
故約喻以顯。
譬如人身長大。
蓋指出纏清淨法身也。
故空生出其意雲。
如來說人身長大。
則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非大身者。
非有為身也。
是名大身者。
是無為身也。
如彌勒雲。
依彼法身佛。
故說大身喻。
身離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體。
故即說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說非身。
一切障者。
謂煩惱.所知二障。
體大如水。
功德大如水中八德。
體相不一。
亦複不異。
皆遍法界故。
即說大身者。
意謂如來說人身長大。
蓋顯清淨法身。
離一切障。
遍一切處。
體相皆大。
合此四義。
名大身也。
非身即是身者。
非有為之身。
即是無為之身也。
是故說非身者。
乃約遮以顯法身耳。
是則真佛真法。
非唯不無。
亦複不異。
離障似乎有得。
離障而完其本有。
則得而無得也。
何以得與無得為疑耶。
△十四斷無人度生嚴土疑三。
初遮度生念。
二遮嚴土念。
三釋成菩薩。
初遮度生念。
須菩提。
菩薩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
須菩提。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
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佛意謂。
我前言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不過拂我人之心。
而非泯卻菩薩也。
汝将無又疑無我人。
即無菩薩。
若無菩薩。
誰度生誰嚴土耶。
不知菩薩無度是名度生。
無嚴是名嚴土。
無菩薩是名菩薩。
亦如佛說非身是名大身耳。
若作是念。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今有能度之心。
所度之生。
不勝其法矣。
何菩薩之有。
是故佛說一切法。
本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名為無法。
豈強使之無耶。
問。
前十二疑中。
已斷無菩薩之疑。
今何又疑。
曰。
此與十二同在第十一中起。
但今方斷耳。
故知起則同時。
斷須次第。
非重疊也。
△二遮嚴土念。
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念。
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
如來說。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彌勒雲。
不達真法界。
起度衆生意。
及清淨國土。
生心即是倒。
我當莊嚴。
此生心即倒也。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此達真法界也。
問。
此與第六莊嚴何别。
曰。
前對無取疑有取。
此對無人疑有人。
莊嚴是同。
疑則迥别。
△三釋成菩薩。
須菩提。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承上起度生莊嚴之心即是颠倒。
不名菩薩。
然必何如而後可以名菩薩耶。
佛乃分明決斷雲。
若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失我.法本無。
曰欲通達耳。
不通則我能度。
我能嚴。
生情于寂然平等之中。
達之則度即無度。
嚴即非嚴。
順性于粹然功德之表。
萬行紛纭。
忏塵不立。
一真凝寂。
衆德煥如。
終日菩薩。
了無菩薩。
夫是之謂真菩薩也。
何無人嚴度之足疑。
△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二。
初約能見五眼明見淨。
二約所知諸心明智淨。
初約能見五眼明見淨。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佛眼。
如來意謂。
汝聞度無所度。
嚴無所嚴。
不見自他諸法方名菩薩。
将無疑佛亦不見諸法耶。
故曰于意雲何。
如來有肉眼不等。
肉眼者。
色香味觸四塵名肉。
勝義淨根。
依肉而住。
依肉而發。
有所照見。
名為肉眼。
然其功能。
但觀障内之色。
天眼者。
謂作觀行。
依肉眼邊。
想外境界。
觀想成故。
能見障外之色。
慧眼者。
謂根本實智。
照真空之理。
法眼者。
謂後得權智。
照差别之事。
佛眼者。
智無不極。
照無不圓。
初二通于凡夫。
後二聲聞所無。
菩薩但無佛眼。
而複各各淺深不同。
唯佛則圓具前四。
一一殊勝。
皆名佛眼。
佛眼之外。
無别四眼。
其如四河入海。
河不可得。
是故凡夫肉眼。
唯見障内。
天眼障外。
佛之肉眼。
見無數世界。
二乘天眼。
唯見一大千界。
佛之天眼。
見恒沙佛界。
二乘慧眼。
唯照我空。
地上菩薩亦皆分證。
佛之慧眼。
圓照三空。
洞徹真性。
菩薩法眼。
所知未盡。
各有分限。
佛之法眼。
所知盡淨。
無法不知。
無生不度。
故曰一一皆殊勝也。
意謂前言菩薩度生嚴土。
但離能所分别。
故雲不見自他。
何疑諸佛便無真實智眼。
故彌勒雲。
雖不見諸法。
非無了境眼。
蓋言有照了諸法之五眼也。
△二約所知諸心明智淨。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說是沙不。
如是。
世尊。
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
佛世界如是。
甯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
所有衆生。
若幹種心。
如來悉知。
何以故。
如來說。
諸心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
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初約一河數沙。
二約沙數諸河。
三約諸沙數界。
爾所國土所有衆生。
爾所衆生種種心念。
如是若幹種心。
如來五眼悉能知之。
故彌勒雲。
諸佛五種實。
以見彼颠倒。
所以然者。
以佛說諸心。
皆非真心。
是名倒心。
故彌勒雲。
種種颠倒識。
以離于實念。
不住彼實智。
是故說颠倒。
又究其所以颠倒者。
以既離實智。
則此諸心虛妄無體。
求之過去。
過去已滅。
無體可得。
求之現在。
現在不住。
無體可得。
求之未來。
未來未有。
無體可得。
三際全空。
以虛為實。
曰颠倒也。
是則諸心乃倒幻之影。
淨智如實鑒之光。
以光臨影。
則纖毫皆盡。
妍醜煥然。
誰謂如來之不見諸法耶。
問。
眼但能見。
心可言知。
今五眼曰知者。
何也。
曰。
佛之知見無二體故。
非妄想隔别者可思惟也。
△十六斷福德例心颠倒疑二。
初問答标多。
二反覆釋成。
初問答标多。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緣。
得福多不。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
得福甚多。
如來意謂。
汝聞心是颠倒。
皆不可得。
将無疑福依心起。
心既颠倒。
福亦颠倒。
颠倒非善。
修之何益耶。
故問雲。
于汝意雲何等。
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者。
是人。
指滿界寶施之人。
言是寶施之人。
自以布施。
為是因緣性。
得福多不。
空生即雲。
此寶施之人。
自以布施。
為是因緣。
則福不但多而已。
得福甚多。
其意蓋謂。
因緣無性。
無性乃成無漏。
是故為甚多耳。
下文福德無故。
即此因緣性空也。
△二反覆釋成。
須菩提。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者。
反釋也。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者。
順釋也。
有實者。
不達因緣性空。
執以為實。
住相之施也。
福德無者。
以了因緣無性。
不生滞着。
無住之福也。
故彌勒雲。
佛智慧根本。
非颠倒功德。
謂以心識住着故成颠倒。
依之作福。
亦成颠倒。
佛智無住。
遠離颠倒。
本之作福。
則成真實。
真實稱性。
故甚多耳。
然則妄心住相之福不當修。
智慧離相之福何不當修耶。
問。
福德性空。
福乃甚多。
妄心性空。
妄亦應多耶。
曰。
一法界心。
本來不住。
本來空寂。
佛智空而不住。
順于本性。
故悟性空。
福乃甚多。
妄心颠倒。
住而不空。
違于本性。
故悟性空。
則妄心都盡。
何可雷同。
△十七斷無為何有相好疑二。
初斷色身是佛疑。
二斷諸相是佛疑。
初斷色身是佛疑。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此約授記以詳顯無法可得也。
授。
與也。
記。
曰記莂。
名号劫國。
預先與之記莂而不差也。
然有四種。
一未發心授記。
以觀當來必發心得菩提故。
二适發心授記。
以有慈悲心住不退地故。
三密授記。
以六度将滿。
天龍疑其當得菩提。
佛遂記莂。
以斷衆疑。
而菩薩尚不知故。
四無生忍記。
即今布發掩泥。
依有漏心。
得無生記。
于大衆中。
分明顯授故。
若有法得菩提則不得授記者。
反釋也。
謂若有法可得。
則内有能得之心。
外有所得之境。
與寂滅無相菩提。
極相違逆。
則不得記也。
以實無有法即得佛記等者。
覆釋也。
謂空多兩忘。
能所俱寂。
妄惑盡處。
真智現前。
妙契本心。
故佛為證明。
義言得耳。
豈真有一法為所得哉。
是知無菩提。
故得菩提之記。
則知正以無法名菩薩。
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何即以無菩薩為疑耶。
又然燈不授記于現在。
而授記于當來者。
以迦文行雖無得。
猶未滿其量。
造其極故。
如彌勒雲。
以後時授記。
然燈行非上。
正顯因行之菩薩也。
△十三斷無因則無佛法疑三。
初斷無佛疑。
二斷無法疑。
三喻真佛法。
初斷無佛疑。
何以故。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實無有法。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者。
意謂汝聞無菩提可得。
将無疑果法号曰菩提。
證得始名為佛。
既無菩提。
即無佛耶。
不知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本有真如是佛。
如真金本有故不無。
佛即菩提故無得耳。
若有人言如來得菩提。
此如魏譯雲。
是人不實語。
須菩提。
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彌勒雲。
菩提彼行等。
謂菩提之果等前菩薩因行之無得也。
又詳釋。
則諸法如義者。
諸法是事。
如義是理。
即事即理。
全器全金。
舉體無二之謂也。
即當人離念。
本覺諸佛清淨法身。
如雜華雲。
法身遍在一切處。
一切衆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餘。
亦無形相而可得。
正此意也。
如金雜礦名煩惱衆生。
銷礦純金。
号菩提之佛。
真金本有。
佛豈是無。
佛即菩提。
何雲更得。
△二斷無法疑。
須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如來說。
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佛意謂。
汝前疑因行有法可得。
是堕實有之執。
吾故曰無法得菩提。
若又疑菩提無得。
則更堕虛無之執矣。
不知如來固非得菩提。
亦非不得菩提。
但所得菩提。
無實無虛。
無實者。
非色相。
非音聲。
無種種質礙之實有也。
故彌勒雲。
非實有為相。
無虛者。
不離色聲。
有真實體。
如鏡像無體全是鏡明。
又如鏡明無相。
即以色等為相。
如起信謂無漏無明。
皆同真如性相。
故彌勒雲。
彼即非相相。
以不虛妄說。
是則以不實故。
不即一切法。
以不虛故。
不離一切法。
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
無非真如之體也。
即非一切法者。
以色等即是真如。
即非色等質礙之法。
又以真如無有色等。
彌滿清淨中不容他故也。
是故名一切法者。
即是真如法自性故。
乃全空即性之一切也。
如彌勒雲。
是法諸佛法。
一切自體相。
△三喻真佛法。
須菩提。
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
世尊。
如來說。
人身長大。
則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前雲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是佛不無也。
又雲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法不無也。
又諸法如義。
即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佛與法不異也。
但未審何者是佛法真體。
而言不無不異耶。
故約喻以顯。
譬如人身長大。
蓋指出纏清淨法身也。
故空生出其意雲。
如來說人身長大。
則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非大身者。
非有為身也。
是名大身者。
是無為身也。
如彌勒雲。
依彼法身佛。
故說大身喻。
身離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體。
故即說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說非身。
一切障者。
謂煩惱.所知二障。
體大如水。
功德大如水中八德。
體相不一。
亦複不異。
皆遍法界故。
即說大身者。
意謂如來說人身長大。
蓋顯清淨法身。
離一切障。
遍一切處。
體相皆大。
合此四義。
名大身也。
非身即是身者。
非有為之身。
即是無為之身也。
是故說非身者。
乃約遮以顯法身耳。
是則真佛真法。
非唯不無。
亦複不異。
離障似乎有得。
離障而完其本有。
則得而無得也。
何以得與無得為疑耶。
△十四斷無人度生嚴土疑三。
初遮度生念。
二遮嚴土念。
三釋成菩薩。
初遮度生念。
須菩提。
菩薩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
須菩提。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
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佛意謂。
我前言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不過拂我人之心。
而非泯卻菩薩也。
汝将無又疑無我人。
即無菩薩。
若無菩薩。
誰度生誰嚴土耶。
不知菩薩無度是名度生。
無嚴是名嚴土。
無菩薩是名菩薩。
亦如佛說非身是名大身耳。
若作是念。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今有能度之心。
所度之生。
不勝其法矣。
何菩薩之有。
是故佛說一切法。
本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名為無法。
豈強使之無耶。
問。
前十二疑中。
已斷無菩薩之疑。
今何又疑。
曰。
此與十二同在第十一中起。
但今方斷耳。
故知起則同時。
斷須次第。
非重疊也。
△二遮嚴土念。
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念。
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
如來說。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彌勒雲。
不達真法界。
起度衆生意。
及清淨國土。
生心即是倒。
我當莊嚴。
此生心即倒也。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此達真法界也。
問。
此與第六莊嚴何别。
曰。
前對無取疑有取。
此對無人疑有人。
莊嚴是同。
疑則迥别。
△三釋成菩薩。
須菩提。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承上起度生莊嚴之心即是颠倒。
不名菩薩。
然必何如而後可以名菩薩耶。
佛乃分明決斷雲。
若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失我.法本無。
曰欲通達耳。
不通則我能度。
我能嚴。
生情于寂然平等之中。
達之則度即無度。
嚴即非嚴。
順性于粹然功德之表。
萬行紛纭。
忏塵不立。
一真凝寂。
衆德煥如。
終日菩薩。
了無菩薩。
夫是之謂真菩薩也。
何無人嚴度之足疑。
△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二。
初約能見五眼明見淨。
二約所知諸心明智淨。
初約能見五眼明見淨。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佛眼。
如來意謂。
汝聞度無所度。
嚴無所嚴。
不見自他諸法方名菩薩。
将無疑佛亦不見諸法耶。
故曰于意雲何。
如來有肉眼不等。
肉眼者。
色香味觸四塵名肉。
勝義淨根。
依肉而住。
依肉而發。
有所照見。
名為肉眼。
然其功能。
但觀障内之色。
天眼者。
謂作觀行。
依肉眼邊。
想外境界。
觀想成故。
能見障外之色。
慧眼者。
謂根本實智。
照真空之理。
法眼者。
謂後得權智。
照差别之事。
佛眼者。
智無不極。
照無不圓。
初二通于凡夫。
後二聲聞所無。
菩薩但無佛眼。
而複各各淺深不同。
唯佛則圓具前四。
一一殊勝。
皆名佛眼。
佛眼之外。
無别四眼。
其如四河入海。
河不可得。
是故凡夫肉眼。
唯見障内。
天眼障外。
佛之肉眼。
見無數世界。
二乘天眼。
唯見一大千界。
佛之天眼。
見恒沙佛界。
二乘慧眼。
唯照我空。
地上菩薩亦皆分證。
佛之慧眼。
圓照三空。
洞徹真性。
菩薩法眼。
所知未盡。
各有分限。
佛之法眼。
所知盡淨。
無法不知。
無生不度。
故曰一一皆殊勝也。
意謂前言菩薩度生嚴土。
但離能所分别。
故雲不見自他。
何疑諸佛便無真實智眼。
故彌勒雲。
雖不見諸法。
非無了境眼。
蓋言有照了諸法之五眼也。
△二約所知諸心明智淨。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說是沙不。
如是。
世尊。
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
佛世界如是。
甯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
所有衆生。
若幹種心。
如來悉知。
何以故。
如來說。
諸心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
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初約一河數沙。
二約沙數諸河。
三約諸沙數界。
爾所國土所有衆生。
爾所衆生種種心念。
如是若幹種心。
如來五眼悉能知之。
故彌勒雲。
諸佛五種實。
以見彼颠倒。
所以然者。
以佛說諸心。
皆非真心。
是名倒心。
故彌勒雲。
種種颠倒識。
以離于實念。
不住彼實智。
是故說颠倒。
又究其所以颠倒者。
以既離實智。
則此諸心虛妄無體。
求之過去。
過去已滅。
無體可得。
求之現在。
現在不住。
無體可得。
求之未來。
未來未有。
無體可得。
三際全空。
以虛為實。
曰颠倒也。
是則諸心乃倒幻之影。
淨智如實鑒之光。
以光臨影。
則纖毫皆盡。
妍醜煥然。
誰謂如來之不見諸法耶。
問。
眼但能見。
心可言知。
今五眼曰知者。
何也。
曰。
佛之知見無二體故。
非妄想隔别者可思惟也。
△十六斷福德例心颠倒疑二。
初問答标多。
二反覆釋成。
初問答标多。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緣。
得福多不。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
得福甚多。
如來意謂。
汝聞心是颠倒。
皆不可得。
将無疑福依心起。
心既颠倒。
福亦颠倒。
颠倒非善。
修之何益耶。
故問雲。
于汝意雲何等。
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者。
是人。
指滿界寶施之人。
言是寶施之人。
自以布施。
為是因緣性。
得福多不。
空生即雲。
此寶施之人。
自以布施。
為是因緣。
則福不但多而已。
得福甚多。
其意蓋謂。
因緣無性。
無性乃成無漏。
是故為甚多耳。
下文福德無故。
即此因緣性空也。
△二反覆釋成。
須菩提。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者。
反釋也。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者。
順釋也。
有實者。
不達因緣性空。
執以為實。
住相之施也。
福德無者。
以了因緣無性。
不生滞着。
無住之福也。
故彌勒雲。
佛智慧根本。
非颠倒功德。
謂以心識住着故成颠倒。
依之作福。
亦成颠倒。
佛智無住。
遠離颠倒。
本之作福。
則成真實。
真實稱性。
故甚多耳。
然則妄心住相之福不當修。
智慧離相之福何不當修耶。
問。
福德性空。
福乃甚多。
妄心性空。
妄亦應多耶。
曰。
一法界心。
本來不住。
本來空寂。
佛智空而不住。
順于本性。
故悟性空。
福乃甚多。
妄心颠倒。
住而不空。
違于本性。
故悟性空。
則妄心都盡。
何可雷同。
△十七斷無為何有相好疑二。
初斷色身是佛疑。
二斷諸相是佛疑。
初斷色身是佛疑。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