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劣。
則所校之勝為何如。
而況以所校之勝乎。
前淺後深。
展轉殊勝。
誠天冠地履之不相侔矣。
故彌勒雲。
以事及時大。
福中勝福德。
則今經之福。
何其勝也。
△二餘乘莫測勝。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是經即文字之中。
所诠實相般若也。
不可思者。
以心思但能及于相境。
實相非相。
則不可思。
心欲緣而慮忘也。
不可議者。
以言議但能及于名境。
今既非名。
則不可議。
口欲談而詞喪也。
稱者。
揚其德不可稱。
則贊莫能盡也。
量者。
校其德不可量。
則校莫能窮也。
故知不可思議。
是自證境界。
不可稱量。
是無等及勝。
意謂若具顯此經之德。
則不能盡。
以要言之。
但是不可思議等功德也。
證不思議。
極難稱量。
是佛境界。
二乘菩薩皆所不能。
故彌勒雲。
非餘者境界。
則今經之德。
何其勝也。
△三所為機宜勝。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實相體用。
周遍法界曰大。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
故曰乘。
又曰最上乘者。
以大乘名通權實。
今揀非權。
故曰最上。
即一實之大乘也。
意謂佛說此經。
不為小乘。
而為大乘。
不為權淺之大乘。
而為發最上一實之大乘。
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之機也。
故彌勒雲。
惟依大人說。
魏譯雲。
為住第一大乘衆生說。
則今經之機。
何其勝也。
△四俱德能傳勝。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
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
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着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則于此經。
不能聽受讀誦。
為人解說。
有人之人。
即最上乘機。
持誦及說。
是自他二利。
不可量等功德。
是菩提之因。
故彌勒雲。
滿足無上界。
滿足即成就義。
界即因義。
謂二利修行。
能成滿無上菩提之因。
荷擔者。
大悲下化。
大智上求。
以二利之擔。
安于精進肩上。
從煩惱生死中出。
念念不住。
直至菩提。
自他一時解脫。
方舍此擔。
由是能令佛種不斷。
名曰荷擔菩提。
如彌勒雲。
受持真妙法。
菩提名真妙法。
荷擔名受持也。
何以故者。
徴意謂雲何唯為大乘者說。
何故持說名為荷擔菩提。
以樂小法者。
着我人等見。
不能聽受讀誦為人持說故也。
樂謂情滞于中。
小法謂生滅四谛。
樂小者。
聲聞緣覺。
而曰着我不能聽受等者。
以小乘情專自利。
但空我執。
未空法執。
此經乃顯三空。
機淺教深。
兩不相逗。
故不能也。
問。
着我者不能持說。
乃小乘空我。
而又雲着我。
何耶。
曰。
經中此類甚多。
一者取其辭便。
二者文略意該。
但言我執而法亦在其中矣。
故曰人我。
曰法我。
是知樂小者不能持說。
故持說者必大乘。
必最上乘。
其為荷擔。
其為功德。
不亦宜乎。
則今經之任。
何其勝也。
△五在處如塔勝。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
則為是塔。
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承上謂。
經既殊勝如此。
随所在處。
一切世間所當供養恭敬者也。
當知此處則為是塔者。
出應供之故。
如法華雲。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
今經在處則為是塔。
正顯即佛全身。
供養尊重。
福甯可量。
故天親雲。
是人必定成就無量功德。
彌勒雲。
尊重身得福。
按纂靈記雲。
隋朝益州新繁縣王李村。
有書生姓荀。
未詳其名。
于彼村東空中四面書之。
村人謂曰。
書者何也。
曰。
我書金剛般若經。
曰。
何用焉。
曰。
與諸天讀之。
時人見聞。
若存若亡。
彼屬霖雨。
流水霶霈。
唯此地方丈餘間。
如堂閣下。
竟無沾濕。
于是牧童每就避雨。
時人雖怪。
莫知所由。
至武德初。
有西梵僧至。
神貌頗異。
于此作禮。
村人謂曰。
前無殿塔。
為何禮耶。
曰。
君是鄉人耶。
曰。
然。
僧曰。
君大無識。
此有金剛般若經。
諸天置蓋其上。
不絕供養。
雲何污踐至此乎。
村人乃省荀生寫經之處。
自此遂甃甓嚴欄護之。
不令污踐。
荀至齋日每常供養。
瞻禮者往往有聞天樂之聲。
迄今其處雨不能濕。
且空書無迹尚乃如斯。
況紙素分明而不能爾。
則今經之處。
何其勝也。
△六離障得果勝。
複次。
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
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上明經有勝益。
乃有受持此經。
反為人輕賤者何耶。
故雲以先世罪業之因。
應堕惡道之果。
而以今生持經之力。
但為人輕賤而已。
是轉重報受輕受也。
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則惡道之因永寂也。
諸障既盡。
三德自圓。
故曰當得無上菩提。
如彌勒雲。
及遠離諸障。
複能速證法。
則今經之轉證。
何其勝也。
又此受持。
非獨總其文義而已。
故古雲。
登佛地者名持此經。
入息不居陰界。
出息不涉衆緣。
其庶幾乎。
△七超事多佛勝。
須菩提。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
于然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
無空過者。
若複有人。
于後末世。
能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梵語僧祗。
此雲無數。
乃雜華十大數中之第一。
僧祗僧祗。
為一無量。
乃十大數中之第二。
今雲無量。
即彼第二。
又以修行必三大阿僧祗劫論之。
則第一劫滿。
遇寶髻如來。
第三劫滿。
遇勝觀如來。
第二劫滿。
遇然燈如來。
今雲然燈。
知是第二阿僧祗劫也。
那由他者。
十億為洛叉。
十洛叉為俱胝。
十俱胝為一那由他。
則已千億矣。
今雲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承事。
佛既無量。
福亦無量。
而以末世持經功德校之。
供佛功德百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不及一。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
正以福不至菩提。
經能至菩提故也。
如彌勒雲。
複能速證法。
亦可從第一三千世界寶施校量。
不及持說此經。
二以無量三千世界寶施校量。
不及持說此經。
三。
以一恒河沙身施校量。
不及持說此經。
四。
以無量恒河沙身施校量。
不及持說此經。
五。
以如來因地供養諸佛功德校量。
不及持說此經。
校量之極。
無可比況。
故雲。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也。
是知從淺至深。
五番次第。
乃正校功德之勝。
至矣盡矣。
更無有以複加矣。
至果報亦不可思議之後。
雖有多種校量。
乃随時略舉。
各是一意。
以之斷疑等雲爾。
實非若前之五重次第。
以為校量贊歎也。
不然。
是極為殊勝之後。
卻翻舉劣福以為次第。
先恭後倨。
有是理乎。
然則今經德無可況。
何其勝也。
△八具說驚人勝。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後末世。
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
心則狂亂。
狐疑不信。
前雖極口校量。
猶未具說。
苟若詳陳曲盡。
具足圓滿而說。
則聞者之心狂亂失守。
狐疑不信矣。
我何可以具說也哉。
問。
前言後五百歲。
尚有信者。
今何言疑。
曰。
此約具說驚人極歎功德之勝耳。
何乖于有信。
然則今經必難具說。
何其勝也。
△九總結幽深勝。
須菩提。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前校量不及。
佛未具說。
若但以要言之。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者。
以經義為福田所依。
是無相故。
何可思議。
果報是佛菩提最勝妙故。
何可思議。
故彌勒雲。
成種種勢力。
得大妙果報。
已上雖是近結第十種疑。
亦可通結前之五番校贊。
先博後約。
文理自然。
則今經德無能到。
何其勝也。
△十一斷住修降伏是我疑二。
初問。
二答。
初問。
爾時。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此空生現起之疑也。
疑雲。
如來正答之中即無四相。
斷疑之内皆空我人。
既無有我。
誰為降住。
誰為修行。
誰離疑執過患耶。
故問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言無我則不可以言住。
無我則不可以言降。
微明主以論安邦。
舍先鋒而談克敵。
豈理也哉。
是必有住之降之之人。
而曰我能住。
我能降也。
不知雖離凡夫識境。
對人有我之粗我。
又堕菩薩智境。
存我覺我之細我矣。
如彌勒雲。
于内心修行。
存我為菩薩。
此則障于心。
違于不住道。
△二答。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滅度一切衆生已。
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
須菩提。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我應之我。
名字我及真我也。
名字者。
對人言己。
假名稱謂之我也。
真我者。
本有之性。
常樂我淨之我也。
以破彼細我。
必以真我。
欲顯真我。
不離名我。
故才言我應。
二雙具也。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順顯無所度之境。
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者。
反顯無能度之人。
實無有法名發心者。
總顯了無能所之法。
此正不住之道。
無降之降。
無我之我。
菩薩所當生之心也。
若外見所度。
内有能度。
能所宛然。
而曰我住我降。
是彌勒所謂存我為菩薩。
則乖于不住之道。
菩薩所不當生之心也。
汝何于平等無住。
了無一法可得之中。
而自生障礙乎。
又我應之我。
與當生之心。
名别體同。
以此心即真我。
真我即此心。
但我中兼名字我為異耳。
△十二斷佛因是有菩薩疑四。
初舉疑為問。
二決疑為答。
三印定其答。
四反覆申明。
初舉疑為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于然燈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如來意謂。
汝聞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得無錯會其意。
謂是一向無菩薩乎。
得無疑我于然燈佛所。
行菩薩行。
是有菩薩。
而與此相違乎。
汝試思之。
如來于然燈佛所。
有法得菩提耶。
無法得菩提耶。
審而決之可也。
問。
上雲實無有法發菩提。
今雲有法得菩提。
前後皆雲菩提。
當雲疑無菩提方是。
而乃雲疑無菩薩者。
何也。
曰。
上發菩提心者。
者字指人。
猶雲實無有法。
發心菩薩。
今文中之如來。
即因中之菩薩。
況得菩提不得菩提亦屬于人。
故仍論中所疑。
△二決疑為答。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于然燈佛所。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佛雲不。
今答雲不。
疑念已決矣。
解佛所說義。
即真如不思議之義也。
無有法得菩提者。
無能得之心。
所得之境。
寂然無相。
離諸分别。
得無所得而靈心挺然。
如華嚴雲。
能見及所見。
二者悉除遣。
不壞于真見。
是名真見者。
豈竟斷滅之無。
名為無法發菩提者耶。
△三印定其答。
佛言。
如是。
如是。
須菩提。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重言以印。
深當之也。
實無有法得菩提者。
謂我于然燈佛所。
了無一法可得。
若施行得菩提。
何須戒忍等。
如前念得菩提。
何須後念等。
行行皆空。
心心無住。
實無有法。
得三菩提。
△四反覆申明。
須菩提。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
則所校之勝為何如。
而況以所校之勝乎。
前淺後深。
展轉殊勝。
誠天冠地履之不相侔矣。
故彌勒雲。
以事及時大。
福中勝福德。
則今經之福。
何其勝也。
△二餘乘莫測勝。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是經即文字之中。
所诠實相般若也。
不可思者。
以心思但能及于相境。
實相非相。
則不可思。
心欲緣而慮忘也。
不可議者。
以言議但能及于名境。
今既非名。
則不可議。
口欲談而詞喪也。
稱者。
揚其德不可稱。
則贊莫能盡也。
量者。
校其德不可量。
則校莫能窮也。
故知不可思議。
是自證境界。
不可稱量。
是無等及勝。
意謂若具顯此經之德。
則不能盡。
以要言之。
但是不可思議等功德也。
證不思議。
極難稱量。
是佛境界。
二乘菩薩皆所不能。
故彌勒雲。
非餘者境界。
則今經之德。
何其勝也。
△三所為機宜勝。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實相體用。
周遍法界曰大。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
故曰乘。
又曰最上乘者。
以大乘名通權實。
今揀非權。
故曰最上。
即一實之大乘也。
意謂佛說此經。
不為小乘。
而為大乘。
不為權淺之大乘。
而為發最上一實之大乘。
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之機也。
故彌勒雲。
惟依大人說。
魏譯雲。
為住第一大乘衆生說。
則今經之機。
何其勝也。
△四俱德能傳勝。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
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
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着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則于此經。
不能聽受讀誦。
為人解說。
有人之人。
即最上乘機。
持誦及說。
是自他二利。
不可量等功德。
是菩提之因。
故彌勒雲。
滿足無上界。
滿足即成就義。
界即因義。
謂二利修行。
能成滿無上菩提之因。
荷擔者。
大悲下化。
大智上求。
以二利之擔。
安于精進肩上。
從煩惱生死中出。
念念不住。
直至菩提。
自他一時解脫。
方舍此擔。
由是能令佛種不斷。
名曰荷擔菩提。
如彌勒雲。
受持真妙法。
菩提名真妙法。
荷擔名受持也。
何以故者。
徴意謂雲何唯為大乘者說。
何故持說名為荷擔菩提。
以樂小法者。
着我人等見。
不能聽受讀誦為人持說故也。
樂謂情滞于中。
小法謂生滅四谛。
樂小者。
聲聞緣覺。
而曰着我不能聽受等者。
以小乘情專自利。
但空我執。
未空法執。
此經乃顯三空。
機淺教深。
兩不相逗。
故不能也。
問。
着我者不能持說。
乃小乘空我。
而又雲着我。
何耶。
曰。
經中此類甚多。
一者取其辭便。
二者文略意該。
但言我執而法亦在其中矣。
故曰人我。
曰法我。
是知樂小者不能持說。
故持說者必大乘。
必最上乘。
其為荷擔。
其為功德。
不亦宜乎。
則今經之任。
何其勝也。
△五在處如塔勝。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
則為是塔。
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承上謂。
經既殊勝如此。
随所在處。
一切世間所當供養恭敬者也。
當知此處則為是塔者。
出應供之故。
如法華雲。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
今經在處則為是塔。
正顯即佛全身。
供養尊重。
福甯可量。
故天親雲。
是人必定成就無量功德。
彌勒雲。
尊重身得福。
按纂靈記雲。
隋朝益州新繁縣王李村。
有書生姓荀。
未詳其名。
于彼村東空中四面書之。
村人謂曰。
書者何也。
曰。
我書金剛般若經。
曰。
何用焉。
曰。
與諸天讀之。
時人見聞。
若存若亡。
彼屬霖雨。
流水霶霈。
唯此地方丈餘間。
如堂閣下。
竟無沾濕。
于是牧童每就避雨。
時人雖怪。
莫知所由。
至武德初。
有西梵僧至。
神貌頗異。
于此作禮。
村人謂曰。
前無殿塔。
為何禮耶。
曰。
君是鄉人耶。
曰。
然。
僧曰。
君大無識。
此有金剛般若經。
諸天置蓋其上。
不絕供養。
雲何污踐至此乎。
村人乃省荀生寫經之處。
自此遂甃甓嚴欄護之。
不令污踐。
荀至齋日每常供養。
瞻禮者往往有聞天樂之聲。
迄今其處雨不能濕。
且空書無迹尚乃如斯。
況紙素分明而不能爾。
則今經之處。
何其勝也。
△六離障得果勝。
複次。
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
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上明經有勝益。
乃有受持此經。
反為人輕賤者何耶。
故雲以先世罪業之因。
應堕惡道之果。
而以今生持經之力。
但為人輕賤而已。
是轉重報受輕受也。
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則惡道之因永寂也。
諸障既盡。
三德自圓。
故曰當得無上菩提。
如彌勒雲。
及遠離諸障。
複能速證法。
則今經之轉證。
何其勝也。
又此受持。
非獨總其文義而已。
故古雲。
登佛地者名持此經。
入息不居陰界。
出息不涉衆緣。
其庶幾乎。
△七超事多佛勝。
須菩提。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
于然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
無空過者。
若複有人。
于後末世。
能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梵語僧祗。
此雲無數。
乃雜華十大數中之第一。
僧祗僧祗。
為一無量。
乃十大數中之第二。
今雲無量。
即彼第二。
又以修行必三大阿僧祗劫論之。
則第一劫滿。
遇寶髻如來。
第三劫滿。
遇勝觀如來。
第二劫滿。
遇然燈如來。
今雲然燈。
知是第二阿僧祗劫也。
那由他者。
十億為洛叉。
十洛叉為俱胝。
十俱胝為一那由他。
則已千億矣。
今雲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承事。
佛既無量。
福亦無量。
而以末世持經功德校之。
供佛功德百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不及一。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
正以福不至菩提。
經能至菩提故也。
如彌勒雲。
複能速證法。
亦可從第一三千世界寶施校量。
不及持說此經。
二以無量三千世界寶施校量。
不及持說此經。
三。
以一恒河沙身施校量。
不及持說此經。
四。
以無量恒河沙身施校量。
不及持說此經。
五。
以如來因地供養諸佛功德校量。
不及持說此經。
校量之極。
無可比況。
故雲。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也。
是知從淺至深。
五番次第。
乃正校功德之勝。
至矣盡矣。
更無有以複加矣。
至果報亦不可思議之後。
雖有多種校量。
乃随時略舉。
各是一意。
以之斷疑等雲爾。
實非若前之五重次第。
以為校量贊歎也。
不然。
是極為殊勝之後。
卻翻舉劣福以為次第。
先恭後倨。
有是理乎。
然則今經德無可況。
何其勝也。
△八具說驚人勝。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後末世。
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
心則狂亂。
狐疑不信。
前雖極口校量。
猶未具說。
苟若詳陳曲盡。
具足圓滿而說。
則聞者之心狂亂失守。
狐疑不信矣。
我何可以具說也哉。
問。
前言後五百歲。
尚有信者。
今何言疑。
曰。
此約具說驚人極歎功德之勝耳。
何乖于有信。
然則今經必難具說。
何其勝也。
△九總結幽深勝。
須菩提。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前校量不及。
佛未具說。
若但以要言之。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者。
以經義為福田所依。
是無相故。
何可思議。
果報是佛菩提最勝妙故。
何可思議。
故彌勒雲。
成種種勢力。
得大妙果報。
已上雖是近結第十種疑。
亦可通結前之五番校贊。
先博後約。
文理自然。
則今經德無能到。
何其勝也。
△十一斷住修降伏是我疑二。
初問。
二答。
初問。
爾時。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此空生現起之疑也。
疑雲。
如來正答之中即無四相。
斷疑之内皆空我人。
既無有我。
誰為降住。
誰為修行。
誰離疑執過患耶。
故問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言無我則不可以言住。
無我則不可以言降。
微明主以論安邦。
舍先鋒而談克敵。
豈理也哉。
是必有住之降之之人。
而曰我能住。
我能降也。
不知雖離凡夫識境。
對人有我之粗我。
又堕菩薩智境。
存我覺我之細我矣。
如彌勒雲。
于内心修行。
存我為菩薩。
此則障于心。
違于不住道。
△二答。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滅度一切衆生已。
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
須菩提。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我應之我。
名字我及真我也。
名字者。
對人言己。
假名稱謂之我也。
真我者。
本有之性。
常樂我淨之我也。
以破彼細我。
必以真我。
欲顯真我。
不離名我。
故才言我應。
二雙具也。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順顯無所度之境。
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者。
反顯無能度之人。
實無有法名發心者。
總顯了無能所之法。
此正不住之道。
無降之降。
無我之我。
菩薩所當生之心也。
若外見所度。
内有能度。
能所宛然。
而曰我住我降。
是彌勒所謂存我為菩薩。
則乖于不住之道。
菩薩所不當生之心也。
汝何于平等無住。
了無一法可得之中。
而自生障礙乎。
又我應之我。
與當生之心。
名别體同。
以此心即真我。
真我即此心。
但我中兼名字我為異耳。
△十二斷佛因是有菩薩疑四。
初舉疑為問。
二決疑為答。
三印定其答。
四反覆申明。
初舉疑為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于然燈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如來意謂。
汝聞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得無錯會其意。
謂是一向無菩薩乎。
得無疑我于然燈佛所。
行菩薩行。
是有菩薩。
而與此相違乎。
汝試思之。
如來于然燈佛所。
有法得菩提耶。
無法得菩提耶。
審而決之可也。
問。
上雲實無有法發菩提。
今雲有法得菩提。
前後皆雲菩提。
當雲疑無菩提方是。
而乃雲疑無菩薩者。
何也。
曰。
上發菩提心者。
者字指人。
猶雲實無有法。
發心菩薩。
今文中之如來。
即因中之菩薩。
況得菩提不得菩提亦屬于人。
故仍論中所疑。
△二決疑為答。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于然燈佛所。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佛雲不。
今答雲不。
疑念已決矣。
解佛所說義。
即真如不思議之義也。
無有法得菩提者。
無能得之心。
所得之境。
寂然無相。
離諸分别。
得無所得而靈心挺然。
如華嚴雲。
能見及所見。
二者悉除遣。
不壞于真見。
是名真見者。
豈竟斷滅之無。
名為無法發菩提者耶。
△三印定其答。
佛言。
如是。
如是。
須菩提。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重言以印。
深當之也。
實無有法得菩提者。
謂我于然燈佛所。
了無一法可得。
若施行得菩提。
何須戒忍等。
如前念得菩提。
何須後念等。
行行皆空。
心心無住。
實無有法。
得三菩提。
△四反覆申明。
須菩提。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