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古杭雲栖弟子 廣伸 述
△八斷持說未脫苦果疑二。
初明無相以為忍。
二勸離相以修忍。
初明無相以為忍二。
初略标忍體。
二舉行釋成。
初略标忍體。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佛意謂。
汝聞恒沙命施全勝外财。
而猶感人天苦果。
故名為劣。
将無疑菩薩為法忘軀。
損身半偈等。
亦名苦行。
而亦當感苦果也耶。
不知住相舍身。
不達無相。
故招苦果。
今菩薩苦行。
名為忍辱。
忍到于至靜無相之岸。
名忍辱波羅蜜。
而複忍無可忍。
彼岸非岸。
名非忍辱波羅蜜也。
尚無靜境。
豈有動心。
直造非靜非動之本源。
苦果将安在哉。
故彌勒雲。
能忍于苦行。
以苦行有善。
彼福不可量。
如是最勝義。
△二舉行釋成。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應生瞋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徴其所以忍辱非忍辱者。
是已行之行。
久驗之方也。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了無我人等相。
是忍辱波羅蜜。
即非忍辱波羅蜜也。
又究其所以便無我等者。
以若有我相。
應生瞋恨。
今既無瞋。
足知無我矣。
且此忍辱之行。
非一時。
非偶然。
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皆無我人等相。
則煉深相伏心境素與之兩忘。
習慣性成。
物我渾同于一味。
不唯無苦。
而且有樂。
不唯無瞋。
而且有慈。
如彌勒雲。
離我及瞋恚。
實無于苦惱。
共樂有慈悲。
如是苦行果。
又割截之事。
按涅槃經雲。
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單那城婆羅門家。
是時有王。
名迦羅富。
其性暴惡。
憍慢自在。
我于爾時為衆生故。
在彼城外。
寂然禅思。
爾時彼王。
春木華敷。
與其眷屬。
宮人彩女。
出城遊觀。
在林樹下。
五欲自娛。
其諸彩女。
舍王遊戲。
遂至我所。
我時為欲斷彼貪故。
而為說法。
時王見我。
便生惡心。
而問我言。
汝今已得阿羅漢果耶。
我言不得。
複言已得不還果耶。
我言不得。
複言。
汝既年少。
未得如是二果。
則為具有貪欲煩惱。
雲何恣情觀我女人。
我即答言。
大王。
當知我今雖未斷貪欲結。
然其内心實無貪着。
王言癡人。
世有仙人。
服氣食果。
見色尚貪。
況汝盛年未斷貪欲。
雲何見面而當不着。
我言。
大王。
見色不貪。
實不由于服氣食果。
皆由系念無常不淨。
王言。
若有輕他而生诽謗。
雲何得名修持淨戒。
我言。
大王。
若有妒心則為诽謗。
我無妒心。
雲何言謗。
王言。
大士。
雲何名戒。
我言。
忍名為戒。
王言。
若忍是戒。
當截汝耳。
若能忍者。
知汝持戒。
即截我耳。
時我被截。
容顔不變。
時王群臣。
見是事已。
即谏王言。
如是大士。
不應加害。
王告諸臣。
汝等雲何知是大士。
諸臣答言。
見受苦時。
容顔不變。
王複語言。
我當更試。
知變不變。
即劓其鼻。
刖其手足。
爾時菩薩。
已于無量無邊世中。
修習慈悲。
慜苦衆生。
時四天王。
心懷瞋忿。
雨砂礫石。
王見事已。
心大怖畏。
複至我所。
長跪而言。
惟願哀怋。
聽我忏悔。
我言。
大王。
我心無瞋。
亦如無貪。
王言。
大德。
雲何得知。
我即立誓。
我若真實無瞋恨心。
令我此身。
平複如故。
發是願已。
身即平複。
問。
經謂慈心功德。
水不能溺。
火不能燒。
毒不能中。
國王不能得其便。
今歌利得便。
割截支體何也。
曰。
試觀完膚于立誓之頃。
忏謝于雨砂之時。
是實為慈忍者得其便矣。
王何便之有。
慈心之時義大矣哉。
△二勸離相以修忍二。
初總标。
二别顯。
初總标。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夫佛行忍辱無相如此。
所以菩薩應離相以發心也。
阿耨菩提是佛智果。
解見上文。
一切相者。
我相法相空相也。
離一切相者。
無此三相也。
應離一切相發心者。
勸應離相發心。
如我修行無相之忍辱也。
問。
上文隻無四相我執而已。
此何名離一切相耶。
答。
即此而觀。
灼知上文言略而意該也。
以大心菩薩。
因地之時。
粗細無明皆圓伏故。
問。
正言忍行。
何為離相發心耶。
答。
以未修行時先當發心。
正修行時。
全體發心。
乃至果地。
不離發心。
是以勸其離相發心。
蓋貫乎修證。
非偶然也。
△二别顯。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
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此别示誡勸。
引前說以?離相之行也。
住色生心等者。
住中主宰名人我相。
住色等以為實有。
名法我相。
不應住色等者。
誡著相生心而修行也。
應生無所住者。
勸離相生心而修行也。
若心有住。
則為非住者。
謂住于色等。
即不住于菩提。
入此出彼。
謹幾微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者。
引前佛說。
見當離相以修行也。
夫不住生心。
曰堅固心。
心堅固。
菩提則不退矣。
不住之行。
曰堅固行。
行堅固。
彼岸則可登矣。
故彌勒雲。
為不舍心起。
修行及堅固。
為忍波羅蜜。
習彼能學心。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
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
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
一切衆生。
則非衆生。
此出施因以勸離相。
引佛說以顯本空也。
如是布施者。
離相施也。
為衆生應如是布施者。
布施因也。
良以衆生著相。
故受苦果。
我能離相。
令彼得益。
今雖布施。
我相不空。
反增彼著相之心矣。
利益将安在。
故為利益衆生。
應如是離相布施。
如彌勒雲。
修行利衆生。
如是因當識。
何況佛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法本空乎。
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
我本空乎。
勸其離相不過以完其本空耳。
非有所加也。
故彌勒雲。
衆生及事相。
遠離亦應知。
△九斷能證無體非因疑二。
初正斷疑情。
二對治邪執。
初正斷疑情。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佛意謂。
汝聞校量持經。
能得菩提。
寶施不及持說。
将無疑果是無為有體。
言是有為無體。
無體之言不到果中。
而不能為證果之因耶。
不知如來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诳語.不異語者。
真。
不僞義。
報法合論。
說大菩提為真智。
乃名如來為真語者。
實。
不虛義。
因果合論。
說小乘道四種谛實。
乃名如來為實語者。
如。
不變義。
三空合論。
說窮源底。
究竟真如。
乃名如來為如語者。
異。
謂差異。
不異者。
三乘授記。
劫國名等。
了無差異。
乃名如來不異語者。
诳者。
诳妄。
不诳者。
真則不诳。
實則不诳。
如則不诳。
不異不诳。
通名不诳語也。
意謂如來說此四事。
既皆不诳。
今說受持此經。
能得菩提。
豈成诳妄。
雖言是有為無體。
而能為因道。
使由此以證離言無為有體之果也。
故彌勒雲。
果雖不住道。
而道能為因。
以諸佛實語。
彼智有四種。
實智及小乘。
說摩诃衍法。
及一切授記。
以不虛說故。
亦如淨名雲。
文字性空。
無離文字而說解脫。
又真實及如。
表德為名。
不異不诳。
遮非立号。
△二對治邪執。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恐聞依言得菩提。
便謂言中有菩提。
則實矣。
恐聞言中無菩提。
便謂畢竟無菩提。
則虛矣。
故對治其執雲。
無實無虛。
無實者。
說從緣生。
本無實體。
則言中菩提。
亦同言說。
豈有實果。
如聞火聲。
但有火名。
火不燒口。
豈有實火。
無虛者。
言雖畢竟無體。
菩提決定不無。
豈是虛耶。
但以不在言中。
不無離言之法。
如火之不在聲中。
不無離聲之火。
由是聲中雖無火。
不妨因聲以得火。
經中雖無菩提。
不妨因經以證菩提。
然則不應言中執有。
離言執無。
達此有無。
乃能離執。
故彌勒雲。
随順彼實智。
說不實不虛。
如聞聲取證。
對治如是說。
然經不言所說法。
而言所得法者。
說其所得。
所說即所得也。
又所得即實智。
順彼實智而說。
故标所得也。
△十斷如遍有得無得疑二。
初舉喻斷疑。
二贊經功德。
初舉喻斷疑。
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
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如來意謂。
汝聞前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将無疑無為即真如。
如既周遍。
即合無有不得之者。
而乃有得與不得何耶。
不知真如無異。
住與不住之不同耳。
法者。
六塵空有一切法也。
住于法者。
以無般若之智。
照彼本空。
執以為實。
由執着故。
為塵所染。
正智不生。
理無由證。
故不得也。
若夫不住。
則正智清淨。
得真如矣。
故彌勒雲。
無智以住法。
餘者有智得。
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喻無智不得真如也。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喻有智能得真如也。
有智名對法。
則能對治惑闇。
俾惑消滅。
如彌勒雲。
闇如愚無智。
明者如有智。
對法及對治。
得滅法如是。
是則真如本遍。
得失在人。
但能依經無住。
自得真如。
何疑不得之有。
然獨雲不住布施者。
布施為六度之首。
不住是般若之智。
于此不住。
餘可知矣。
況施該六度。
不住布施。
即是不住般若。
不住諸度。
△二贊經功德二。
初總贊經德。
二别顯其德。
初總贊經德。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夫能得真如。
由于心淨。
心淨由于不住。
不住由于有智。
有智又因于聞經。
經之功德為何如。
故須贊歎。
以啟當來緻力于此也。
受持讀誦者。
欲受其文故先讀。
欲持其義故先誦。
對本曰讀。
離本曰誦。
讀誦為因。
受持為果。
然受持修行。
是若文與義總能領納。
名總持修行。
亦名思慧。
讀誦但是廣多讀習。
名讀誦修行。
亦名聞慧。
以無所聞。
憑何讀誦。
然皆曰修行者。
是約通相而論。
非聞思修三慧之修也。
以修慧與理相應。
唯局無漏。
出于讀誦受持之表。
故彌勒雲。
名字三種法。
受持聞廣說。
修從他及内。
得聞是修智。
名字是經。
三種者。
謂一受.二持.三讀誦也。
聞廣說。
即是讀誦。
即是聞慧。
謂聞他人廣說而讀誦也。
修。
謂受持讀誦二種之修。
從他者。
從他人聞也。
及内者。
因聞而内自受持思惟也。
得聞是修智者。
從他聞法。
内自思惟。
得是二種修行智也。
功德曰無量無邊者。
不可思也。
知見曰以佛智慧者。
餘無能知也。
成就曰是人。
離經則無如是之功德也。
然則此經之讀誦受持獨不要欤。
△二别顯其德九。
初校量顯福勝。
二餘乘莫測勝。
三所為機宜勝。
四具德能傳勝。
五在處如塔勝。
六離障得果勝。
七超事多佛勝。
八具說驚人勝。
九總結幽深勝。
初校量顯福勝。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若複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
為人解說。
此第四番校量也。
能所校量之中。
各有勝劣。
能校量中。
恒沙身施。
一日三時。
劫經無量。
以比恒沙。
一度之施。
則前之時事皆小名劣。
今之時事皆大名勝。
所校量中。
信心不逆。
特不謗議而已。
以比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則二利者深而勝。
不逆者淺而劣。
前以能校之劣而校所校之勝。
所校已勝之勝矣。
今以能校之勝而校所校之
初明無相以為忍。
二勸離相以修忍。
初明無相以為忍二。
初略标忍體。
二舉行釋成。
初略标忍體。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佛意謂。
汝聞恒沙命施全勝外财。
而猶感人天苦果。
故名為劣。
将無疑菩薩為法忘軀。
損身半偈等。
亦名苦行。
而亦當感苦果也耶。
不知住相舍身。
不達無相。
故招苦果。
今菩薩苦行。
名為忍辱。
忍到于至靜無相之岸。
名忍辱波羅蜜。
而複忍無可忍。
彼岸非岸。
名非忍辱波羅蜜也。
尚無靜境。
豈有動心。
直造非靜非動之本源。
苦果将安在哉。
故彌勒雲。
能忍于苦行。
以苦行有善。
彼福不可量。
如是最勝義。
△二舉行釋成。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應生瞋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徴其所以忍辱非忍辱者。
是已行之行。
久驗之方也。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了無我人等相。
是忍辱波羅蜜。
即非忍辱波羅蜜也。
又究其所以便無我等者。
以若有我相。
應生瞋恨。
今既無瞋。
足知無我矣。
且此忍辱之行。
非一時。
非偶然。
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皆無我人等相。
則煉深相伏心境素與之兩忘。
習慣性成。
物我渾同于一味。
不唯無苦。
而且有樂。
不唯無瞋。
而且有慈。
如彌勒雲。
離我及瞋恚。
實無于苦惱。
共樂有慈悲。
如是苦行果。
又割截之事。
按涅槃經雲。
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單那城婆羅門家。
是時有王。
名迦羅富。
其性暴惡。
憍慢自在。
我于爾時為衆生故。
在彼城外。
寂然禅思。
爾時彼王。
春木華敷。
與其眷屬。
宮人彩女。
出城遊觀。
在林樹下。
五欲自娛。
其諸彩女。
舍王遊戲。
遂至我所。
我時為欲斷彼貪故。
而為說法。
時王見我。
便生惡心。
而問我言。
汝今已得阿羅漢果耶。
我言不得。
複言已得不還果耶。
我言不得。
複言。
汝既年少。
未得如是二果。
則為具有貪欲煩惱。
雲何恣情觀我女人。
我即答言。
大王。
當知我今雖未斷貪欲結。
然其内心實無貪着。
王言癡人。
世有仙人。
服氣食果。
見色尚貪。
況汝盛年未斷貪欲。
雲何見面而當不着。
我言。
大王。
見色不貪。
實不由于服氣食果。
皆由系念無常不淨。
王言。
若有輕他而生诽謗。
雲何得名修持淨戒。
我言。
大王。
若有妒心則為诽謗。
我無妒心。
雲何言謗。
王言。
大士。
雲何名戒。
我言。
忍名為戒。
王言。
若忍是戒。
當截汝耳。
若能忍者。
知汝持戒。
即截我耳。
時我被截。
容顔不變。
時王群臣。
見是事已。
即谏王言。
如是大士。
不應加害。
王告諸臣。
汝等雲何知是大士。
諸臣答言。
見受苦時。
容顔不變。
王複語言。
我當更試。
知變不變。
即劓其鼻。
刖其手足。
爾時菩薩。
已于無量無邊世中。
修習慈悲。
慜苦衆生。
時四天王。
心懷瞋忿。
雨砂礫石。
王見事已。
心大怖畏。
複至我所。
長跪而言。
惟願哀怋。
聽我忏悔。
我言。
大王。
我心無瞋。
亦如無貪。
王言。
大德。
雲何得知。
我即立誓。
我若真實無瞋恨心。
令我此身。
平複如故。
發是願已。
身即平複。
問。
經謂慈心功德。
水不能溺。
火不能燒。
毒不能中。
國王不能得其便。
今歌利得便。
割截支體何也。
曰。
試觀完膚于立誓之頃。
忏謝于雨砂之時。
是實為慈忍者得其便矣。
王何便之有。
慈心之時義大矣哉。
△二勸離相以修忍二。
初總标。
二别顯。
初總标。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夫佛行忍辱無相如此。
所以菩薩應離相以發心也。
阿耨菩提是佛智果。
解見上文。
一切相者。
我相法相空相也。
離一切相者。
無此三相也。
應離一切相發心者。
勸應離相發心。
如我修行無相之忍辱也。
問。
上文隻無四相我執而已。
此何名離一切相耶。
答。
即此而觀。
灼知上文言略而意該也。
以大心菩薩。
因地之時。
粗細無明皆圓伏故。
問。
正言忍行。
何為離相發心耶。
答。
以未修行時先當發心。
正修行時。
全體發心。
乃至果地。
不離發心。
是以勸其離相發心。
蓋貫乎修證。
非偶然也。
△二别顯。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
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此别示誡勸。
引前說以?離相之行也。
住色生心等者。
住中主宰名人我相。
住色等以為實有。
名法我相。
不應住色等者。
誡著相生心而修行也。
應生無所住者。
勸離相生心而修行也。
若心有住。
則為非住者。
謂住于色等。
即不住于菩提。
入此出彼。
謹幾微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者。
引前佛說。
見當離相以修行也。
夫不住生心。
曰堅固心。
心堅固。
菩提則不退矣。
不住之行。
曰堅固行。
行堅固。
彼岸則可登矣。
故彌勒雲。
為不舍心起。
修行及堅固。
為忍波羅蜜。
習彼能學心。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
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
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
一切衆生。
則非衆生。
此出施因以勸離相。
引佛說以顯本空也。
如是布施者。
離相施也。
為衆生應如是布施者。
布施因也。
良以衆生著相。
故受苦果。
我能離相。
令彼得益。
今雖布施。
我相不空。
反增彼著相之心矣。
利益将安在。
故為利益衆生。
應如是離相布施。
如彌勒雲。
修行利衆生。
如是因當識。
何況佛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法本空乎。
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
我本空乎。
勸其離相不過以完其本空耳。
非有所加也。
故彌勒雲。
衆生及事相。
遠離亦應知。
△九斷能證無體非因疑二。
初正斷疑情。
二對治邪執。
初正斷疑情。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佛意謂。
汝聞校量持經。
能得菩提。
寶施不及持說。
将無疑果是無為有體。
言是有為無體。
無體之言不到果中。
而不能為證果之因耶。
不知如來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诳語.不異語者。
真。
不僞義。
報法合論。
說大菩提為真智。
乃名如來為真語者。
實。
不虛義。
因果合論。
說小乘道四種谛實。
乃名如來為實語者。
如。
不變義。
三空合論。
說窮源底。
究竟真如。
乃名如來為如語者。
異。
謂差異。
不異者。
三乘授記。
劫國名等。
了無差異。
乃名如來不異語者。
诳者。
诳妄。
不诳者。
真則不诳。
實則不诳。
如則不诳。
不異不诳。
通名不诳語也。
意謂如來說此四事。
既皆不诳。
今說受持此經。
能得菩提。
豈成诳妄。
雖言是有為無體。
而能為因道。
使由此以證離言無為有體之果也。
故彌勒雲。
果雖不住道。
而道能為因。
以諸佛實語。
彼智有四種。
實智及小乘。
說摩诃衍法。
及一切授記。
以不虛說故。
亦如淨名雲。
文字性空。
無離文字而說解脫。
又真實及如。
表德為名。
不異不诳。
遮非立号。
△二對治邪執。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恐聞依言得菩提。
便謂言中有菩提。
則實矣。
恐聞言中無菩提。
便謂畢竟無菩提。
則虛矣。
故對治其執雲。
無實無虛。
無實者。
說從緣生。
本無實體。
則言中菩提。
亦同言說。
豈有實果。
如聞火聲。
但有火名。
火不燒口。
豈有實火。
無虛者。
言雖畢竟無體。
菩提決定不無。
豈是虛耶。
但以不在言中。
不無離言之法。
如火之不在聲中。
不無離聲之火。
由是聲中雖無火。
不妨因聲以得火。
經中雖無菩提。
不妨因經以證菩提。
然則不應言中執有。
離言執無。
達此有無。
乃能離執。
故彌勒雲。
随順彼實智。
說不實不虛。
如聞聲取證。
對治如是說。
然經不言所說法。
而言所得法者。
說其所得。
所說即所得也。
又所得即實智。
順彼實智而說。
故标所得也。
△十斷如遍有得無得疑二。
初舉喻斷疑。
二贊經功德。
初舉喻斷疑。
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
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如來意謂。
汝聞前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将無疑無為即真如。
如既周遍。
即合無有不得之者。
而乃有得與不得何耶。
不知真如無異。
住與不住之不同耳。
法者。
六塵空有一切法也。
住于法者。
以無般若之智。
照彼本空。
執以為實。
由執着故。
為塵所染。
正智不生。
理無由證。
故不得也。
若夫不住。
則正智清淨。
得真如矣。
故彌勒雲。
無智以住法。
餘者有智得。
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喻無智不得真如也。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喻有智能得真如也。
有智名對法。
則能對治惑闇。
俾惑消滅。
如彌勒雲。
闇如愚無智。
明者如有智。
對法及對治。
得滅法如是。
是則真如本遍。
得失在人。
但能依經無住。
自得真如。
何疑不得之有。
然獨雲不住布施者。
布施為六度之首。
不住是般若之智。
于此不住。
餘可知矣。
況施該六度。
不住布施。
即是不住般若。
不住諸度。
△二贊經功德二。
初總贊經德。
二别顯其德。
初總贊經德。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夫能得真如。
由于心淨。
心淨由于不住。
不住由于有智。
有智又因于聞經。
經之功德為何如。
故須贊歎。
以啟當來緻力于此也。
受持讀誦者。
欲受其文故先讀。
欲持其義故先誦。
對本曰讀。
離本曰誦。
讀誦為因。
受持為果。
然受持修行。
是若文與義總能領納。
名總持修行。
亦名思慧。
讀誦但是廣多讀習。
名讀誦修行。
亦名聞慧。
以無所聞。
憑何讀誦。
然皆曰修行者。
是約通相而論。
非聞思修三慧之修也。
以修慧與理相應。
唯局無漏。
出于讀誦受持之表。
故彌勒雲。
名字三種法。
受持聞廣說。
修從他及内。
得聞是修智。
名字是經。
三種者。
謂一受.二持.三讀誦也。
聞廣說。
即是讀誦。
即是聞慧。
謂聞他人廣說而讀誦也。
修。
謂受持讀誦二種之修。
從他者。
從他人聞也。
及内者。
因聞而内自受持思惟也。
得聞是修智者。
從他聞法。
内自思惟。
得是二種修行智也。
功德曰無量無邊者。
不可思也。
知見曰以佛智慧者。
餘無能知也。
成就曰是人。
離經則無如是之功德也。
然則此經之讀誦受持獨不要欤。
△二别顯其德九。
初校量顯福勝。
二餘乘莫測勝。
三所為機宜勝。
四具德能傳勝。
五在處如塔勝。
六離障得果勝。
七超事多佛勝。
八具說驚人勝。
九總結幽深勝。
初校量顯福勝。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若複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
為人解說。
此第四番校量也。
能所校量之中。
各有勝劣。
能校量中。
恒沙身施。
一日三時。
劫經無量。
以比恒沙。
一度之施。
則前之時事皆小名劣。
今之時事皆大名勝。
所校量中。
信心不逆。
特不謗議而已。
以比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則二利者深而勝。
不逆者淺而劣。
前以能校之劣而校所校之勝。
所校已勝之勝矣。
今以能校之勝而校所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