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卷上

關燈
古杭雲栖弟子 廣伸 述 △将釋此經總分為三。

    初題目。

    二譯人。

    三本文。

     初題目。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者。

    金中之剛。

    最堅至利。

    五金莫及。

    天帝所有之寶。

    力士所持之杵也。

    般若者。

    衆生之心。

    而有實相觀照之殊。

    實相者。

    心本無相。

    以遠離虛妄。

    真實有體。

    不可破壞。

    無相之相。

    強名實相。

    所謂本來面目是也。

    觀照者。

    心本非照。

    以遠離分别。

    真明皎然。

    妍醜自現。

    無照之照。

    強名觀照。

    所謂照本來面目是也。

    喻如珠體珠光。

    從體發光。

    光還照體。

    體用交輝。

    不一不異。

    波羅蜜者。

    雲彼岸到。

    謂到真空實際之彼岸也。

    金剛般若者。

    般若如金剛也。

    蓋言觀照之用。

    全依實相體起。

    體既堅利。

    用亦堅利。

    堅故不為一切所壞。

    利故能壞一切。

    猶如金剛。

    莫可嬰鋒。

    是故觸有有壞。

    觸空空敗。

    觸着中道。

    粉齑爛碎。

    無明結業。

    拟之則當下冰消。

    生死涅槃。

    觸處則随鋒瓦解。

    是名金剛般若。

     而曰金剛般若波羅蜜者。

    即此般若。

    壞迷悟聖凡之此岸。

    到非迷非悟廓然無聖之彼岸。

    壞空有中道之此岸。

    到非空非有中亦不安之彼岸。

    壞生死涅槃之此岸。

    到生死涅槃如夢.衆生本來成佛.諸法如義之彼岸。

    如經謂般若波羅蜜。

    遠有所離。

    遠有所到是也。

    然即此即彼。

    非離此有彼。

    即離即到。

    非離後有到也。

    其說到者。

    從畢竟空中。

    建立一切言說。

    正說之時。

    非有說。

    非無說。

    非可說。

    非不可說。

    無有定法可說。

    如尊者不見一法。

    名為轉教。

    如來不說一法。

    名為轉輪是也。

    其用到者。

    于絕思議内。

    得心應手。

    左右逢源。

    提得便行。

    不存軌則。

    如德山用捧。

    臨濟行拳。

    道吾舞笏。

    石鞏張弓是也。

    說不到。

    不可以為教。

    用不到。

    不可以為宗。

    說用雖殊。

    總之一柄金剛王寶劍。

    如永嘉雲。

    大丈夫。

    秉慧劍。

    般若鋒兮金剛??。

    非但空摧外道心。

    早曾落卻天魔膽。

    故名金剛般若波羅蜜。

     良以即今方寸心中。

    金剛正眼。

    人人本具。

    各各不無。

    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非能離。

    非所離。

    性本離故。

    性既本離。

    離亦不立。

    離既不立。

    一切渾融。

    一切既融。

    則無一法可遣可立。

    亦無一法可住可得矣。

    孰此孰彼。

    孰離孰到。

    孰可壞孰不可壞。

    繁興大用。

    舉必全真。

    百草頭邊。

    光明爍爍。

    奈何本起無明。

    為己主宰。

    凡所施為。

    動成巢臼。

    甘心苦趣。

    與溺志偏乘者。

    置之無論。

    即備修萬行。

    廣度群迷。

    期以疾證菩提。

    而有生可度。

    有行可修。

    有法可得。

    其于無住無得之本真。

    蓋不啻千裡萬裡矣。

    是以此經徹底掀翻。

    和盤托轉。

    一味鞭撻妄情。

    直下如迅雷杲日。

    古鏡太阿。

    無夢不驚。

    無幽不燭。

    無微不照。

    無物不摧。

    直使法法皆無所得。

    頭頭始是家珍。

    而本來清淨之體顯矣。

     至此。

    則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彼此離到者。

    可得而名言之哉。

    展鹫峰無作之機。

    啟少室不傳之妙。

    不歸此經。

    将誰歸乎。

    黃梅般若。

    良有以也。

     經者。

    常義.法義。

    日可令冷。

    月可令熱。

    衆魔無能壞此真說。

    是之謂常。

    佛從此生。

    法從此出。

    萬德楷模。

    衆生軌則。

    是之謂法。

    願以此常法之古教為明鏡。

    照見自心。

    即以此自心為智燈。

    燭經幽旨。

    庶幾乎昔日之在黃梅鹫嶺者。

    俨然今日于目前矣。

    有志于般若者。

    宜盡心焉。

     △二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

    代名。

    即後主姚興。

    必曰姚者。

    揀非周之嬴秦。

    南北朝之符秦也。

    三藏法師者。

    以通三藏之德。

    模範衆生也。

    鸠摩羅什者。

    具雲鸠摩羅耆婆什。

    上五字。

    此雲童壽。

    什者。

    深善此方文字之什。

    華梵合舉。

    稱羅什也。

    譯者。

    易梵成華也。

    周禮掌四方之語。

    各有其官。

    北方曰譯。

    今經自西來而雲譯者。

    以北方之官。

    兼善西語。

    摩騰始至。

    遂稱為譯。

    今仍之也。

    按師七歲。

    随母入寺。

    見鐵缽試取加頂。

    俄念此缽甚重。

    我何能舉。

    即不勝重。

    遂悟萬法唯心。

    博學強記。

    人莫能及。

    以童年高德。

    故雲童壽。

     後興主請師入關。

    奉為國師。

    師閱舊經。

    義多纰僻。

    不與梵本相應。

    乃集沙門八百餘人。

    新譯經論三百九十餘卷。

    并暢神源。

    發揮幽旨。

    師未終少日。

    集衆謂曰。

    願所宣譯。

    傳之後世。

    鹹共流通。

    今于衆前。

    發誠實誓。

    若所傳無謬。

    當使焚身之後。

    舌不焦爛。

    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

    卒于長安。

    阇維。

    薪盡形滅。

    舌根俨然。

    今經譯于此師。

    當與如來真語實語。

    等無有異。

    可弗信欤。

     △三本文三。

    初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

    初證信。

    二發起。

     初證信。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祗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證信者。

    言如是之法。

    我從佛聞。

    彼一時釋迦在舍衛國之祗園。

    與諸大衆同居而共聽者也。

    信聞時主。

    曆然可徴。

    處及聞人。

    皎然足證。

    俾遐方異世。

    谛信無疑。

    故名證信。

    然亦名通序。

    以諸經通有故。

     若離釋之。

    則如是者。

    指法之辭。

    雖前此無法。

    而逆指下文所說正宗之法也。

    我聞者。

    我自親聞。

    非轉聞于人。

    我自親聞。

    非讀古而聞。

    一時者。

    師資會合。

    說聽之一時也。

    不名某年日月者。

    以十方時分不一。

    兩土正朔不同故。

    又或聽者時長。

    說者時短。

    抑或聽者時短。

    說者時長。

    故但言一時也。

    佛者。

    覺義。

    覺自本性。

    覺人本性。

    覺自與人。

    皆盡其性故。

     舍衛。

    此雲聞物。

    以國豐四德。

    譽動五天。

    曰聞物也。

    祗樹給孤獨園者。

    梵語祗陀。

    此雲戰勝。

    以交戰勝時而生。

    喜以為名也。

    今單言祗者。

    取文省故。

    給孤表德。

    即須達多。

    蓋祗陀施樹。

    給孤買園。

    兼二為名。

    故雲祗樹給孤獨園也。

     梵語比丘。

    此雲乞士。

    乞食資身。

    乞法資心故。

    亦雲怖魔。

    離欲學道。

    與魔相反故。

    亦雲破惡。

    破煩惱惡。

    斷除結使故。

    而雲大者。

    天王大人所共敬仰。

    非小德故。

    内外教典。

    無不博通。

    非寡解故。

    超出九十六種外道之上。

    非劣器故。

    總名大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

    一優樓頻螺。

    于火龍窟有五百弟子。

    二迦耶。

    于象頭山有三百弟子。

    三那提。

    于希連河有二百弟子。

    後皆皈佛。

    故有千衆。

    目連舍利。

    共有二百五十。

    亦來皈佛。

    成千二百五十也。

     問。

    佛度比丘甚多無量。

    何獨舉此。

    以此千二百五十者。

    最先皈佛。

    又常不離佛。

    直至佛滅。

    其他散在四方。

    雖千裡面談。

    而據迹成文。

    法自應爾。

    如仲尼之徒。

    蓋三千焉。

    而獨舉七十子者。

    亦以久在泗濵。

    相依陳蔡。

    亦常随故。

     △二發起。

     爾時。

    世尊食時。

    着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發起者。

    聖言殊非率爾。

    教起必藉由興。

    如法華放光。

    啟一乘之教。

    維摩示疾。

    開不二之談。

    故名發起。

    亦名别序。

    以諸經發起。

    有無各别。

    有仍别也。

    今以乞食為發起者。

    蓋顯色身僞迹。

    假飲食以生育。

    法身真理。

    由智慧以照成。

    群生迷真保僞。

    諸佛假僞引真。

    故示乞食以資色身。

    發起智慧以生法身也。

    色身無食則死。

    法身無智不生。

    故經雲。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皆從此經出。

     食時者。

    辰時也。

    以當日初分。

    乞食易施。

    歸園正當午前。

    如常齋法。

    着衣者。

    着九條至二十五條。

    福田衣也。

    以制像水田。

    見生福故。

    持缽者。

    绀琉璃缽。

    乃四天王所奉維衛佛之遺缽也。

    必持著者。

    以在家好尚華绮。

    太著于樂。

    出家外道裸形。

    太著于苦。

    今處中行。

    離二邊也。

    且有威可畏。

    有儀可像。

    範我形軀。

    肅他敬信。

    豈徒為持着已哉。

    乞食。

    是頭陀行。

    頭陀。

    此雲抖擻。

    以煩惱根心。

    未易卒遣。

    茲欲抖擻。

    必在躬行。

    行雖無量。

    攝以十二。

    曰藍若。

    曰樹下。

    抖擻居處之煩惱也。

    曰繩床。

    曰瓦缽。

    抖擻器用之煩惱也。

    曰三衣。

    曰乞食。

    抖擻衣食之煩惱也。

    而乞食一行。

    不惟遠除貪慢。

    亦且生長福田。

    資斂身心。

    離四邪命。

    故如來示現。

    軌範後昆。

    使知佛尚且然。

    況其他乎。

    故嘗自謂。

    頭陀行存。

    我法則存。

    頭陀行滅。

    我法則滅。

    誠重于此也。

    次第乞者。

    淨穢不分。

    貧富俱入。

    以内證平等之理。

    外忘差别之相故也。

    收衣缽者。

    收大衣。

    着七條。

    息緣慮也。

    洗足者。

    淨身業。

    敷座而坐。

    正入定矣。

    敷座者。

    如來每說般若。

    皆自敷坐具。

    為般若出生諸佛。

    即是佛母。

    表敬法故。

    而雲坐者。

    雙趺也。

    必雙趺者。

    智論雲。

    見畫跏趺坐。

    魔王尚驚恐。

    何況入道人。

    端身不傾動。

    是以結跏趺坐。

    不唯形相端嚴。

    令人敬信。

    諸聖所稱。

    外道所罕。

    而複能經時久。

    不速疲勞。

    攝斂身心。

    輕安易發。

    四威儀中。

    以坐為勝。

    良有以也。

    況乎鏡對面住。

    面則自彰。

    念對理住。

    理豈不自彰乎。

    故諸經每欲說法。

    多先入定。

    今經演說。

    如如不動。

    亦可着衣持缽。

    次第行乞。

    通名為戒。

    敷座而坐。

    乃名為定。

    意顯戒能生定。

    定能發慧。

    則又以戒定為智慧之發起也。

     問。

    璎珞女經雲。

    佛身如全段金剛。

    無生熟二髒。

    何用食為。

    阿含經雲。

    佛行離地四指。

    蓮華承足。

    皮膚不染。

    何用洗為。

    又那伽常在定。

    無有不定時。

    則又何以息緣趺坐為哉。

    不知諸佛實受用身。

    清淨微妙。

    本無有此。

    但以大慈悲故。

    于後得權智之中。

    示現與諸衆生同事。

    以便攝化耳。

    是以入城出城。

    騰騰任運。

    持缽洗缽。

    任運騰騰。

    及時中節。

    曾何一毫思惟計較于其間哉。

    即此家常茶飯。

    俨然劫外風光。

    金牛雲。

    吃飯來。

    趙州雲。

    洗缽去。

    有味乎其言之也。

    又世尊坐處。

    如洪鐘高挂。

    待扣而鳴。

    古鏡空懸。

    任形而現。

    隐然示空生以啟請說法之時也。

     △二正宗分四。

    初當機申請。

    二如來贊許。

    三當機伫聞。

    四如來正說。

    初當機申請二。

    初修敬贊佛。

    二正陳所問。

     初修敬贊佛。

     時。

    長老須菩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善現仰觀調禦。

    宛然待叩之心。

    俯察群機。

    正是當聞之際。

    故修敬贊德。

    為發問之端也。

    時。

    指趺坐之時。

    長老。

    謂德臘俱尊。

    又單德冠衆。

    獨臘先人。

    亦名長老。

    須菩提。

    雲空生。

    緣生時庫藏皆空。

    乃以為名。

    按西域記。

    雲是東方青龍陀佛。

    影現釋迦之會。

    示迹聲聞。

    發揚空理。

    十方諸佛。

    法皆爾也。

    從座起者。

    師資之分。

    上下秩然。

    有所咨詢。

    不應坐故。

    如曾子避席而起。

    曰從座起也。

     袒肩膝地。

    是彼方儀。

    然必取于右者。

    順從意故。

    合掌者。

    形約不散。

    心凝不放故。

    上皆身業。

    恭敬是意業。

    而白佛言下是口業。

    此皆修敬。

     下乃贊德。

    希有者。

    難得意。

    略有四種。

    一時希有。

    曠劫難逢。

    如優昙華故。

    二處希有。

    大千世界。

    中唯一佛故。

    三德希有。

    福慧超絕。

    殊勝無比故。

    四事希有。

    用大慈悲。

    極巧度生故。

    四雖畢具。

    而當機正意在事。

    故下護念付囑。

    正是希有之事也。

     如來者。

    從真如起。

    來成正覺。

    故名如來。

    菩薩。

    雲覺有情。

    謂上求佛覺。

    下化有情。

    又雖求佛覺。

    尚餘生情。

    皆覺有情也。

    善護念者。

    對三賢已上。

    信根成熟。

    永無退轉菩薩。

    與實智力。

    令證真如。

    與權智力。

    令化衆生。

    曲盡其心。

    無不至也。

    如彌勒雲。

    巧護義應知。

    加彼身同行。

    謂加彼證真之力。

    同于自利行。

    加彼教化之力。

    同于利他行。

    加與行同而不悖。

    故雲巧也。

    善付囑者。

    以十信菩薩。

    亂修六度。

    心若輕毛。

    升沉未保。

    佛恐退失。

    故付托于大。

    囑大化小。

    令不退轉。

    妙适其宜。

    無不當也。

    如彌勒雲。

    不退得未得。

    是名善付囑。

    謂于已得功德不退。

    不舍大乘故。

    未得功德不退。

    勝進上求故。

    夫已得而守之不退固難。

    未得而上求不退為尤難。

    今皆不退。

    故名為善。

     問。

    何不以護念屬初機。

    合經無住修行。

    以付囑屬久機。

    合經降伏度生耶。

    答。

    準華嚴八地。

    始蒙佛護。

    則三賢已上。

    尚未全蒙。

    況初機乎。

    雖春育海涵。

    至慈無擇。

    而蒙潤承休。

    必須時節因緣。

    如經雲。

    金翅鳥王。

    先觀大海諸龍命将盡者。

    乃以兩翅擘海。

    取而食之。

    信知此法。

    決非根未熟者。

    所能承當。

    則蒙其護者。

    即可以當其囑。

    非初機也。

    況無住降伏。

    分而不分。

    尤不可以判然乎。

    登地大聖。

    補處慈尊。

    言猶在耳。

    幸虛心平氣。

    展卷一觀之。

     又已上乃出世已來。

    通皆如是。

    若夫隻就此經。

    亦可。

    如來惟恐衆生。

    于我法有所取着。

    于因果有不離相。

    念念堤防。

    無所不至。

    是名善護。

    以善護故。

    即善為教誡。

    而雲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乃至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頻頻不倦。

    再四叮咛。

    不至于洗刷殆盡。

    不已也。

    豈非善付囑耶。

    護屬于心。

    囑屬于口。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