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卷上

關燈
是心。

    必有是口矣。

    然問必先贊者。

    弟之于師。

    臣之于君。

    分位懸隔。

    式應爾故。

    言易進故。

    又獨舉此二法為贊者。

    以此二法一期度生。

    最切要故。

    今經之中。

    尤最要故。

     △二正陳所問。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雲何住。

    雲何降伏其心。

     此正問發心者。

    修行之法也。

    凡夫能發佛心。

    名發心。

    住修降伏名修行。

    應雲何住。

    雲何降伏。

    名修行之法也。

    意謂既發佛心。

    須修佛行。

    欲修佛行。

    貴得其方。

    故問應雲何等也。

     若詳釋之。

    則梵語阿耨。

    此雲無上。

    梵語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雲正遍正覺。

    正者。

    正智覺理。

    非如凡夫之邪。

    遍者。

    遍智覺事。

    非如二乘之偏。

    既正且遍。

    理事圓照。

    方名正覺。

    總之是無上正遍之正覺。

    即佛智果也。

     發心者。

    十信凡夫。

    發求佛果之心。

    即以佛心為心。

    名為發心。

    住者。

    安住真境。

    降伏者。

    克制妄心。

    應雲何等者。

    謂未發心前。

    住着塵境。

    既發之後。

    于何境界。

    方應安住。

    未發心前。

    随逐妄心。

    既發之後。

    妄心若起。

    雲何制伏。

    蓋問冥真之道。

    制妄之方。

    正修行之要也。

    然必先言發心者。

    華嚴雲。

    忘失菩提心。

    修諸善業。

    魔所攝持。

    夫忘失尚緻落魔。

    況不發而修乎。

     是以空修大行。

    不發大心。

    譬如終日奔馳。

    元無定趣。

    空發大心。

    不修大行。

    譬如終日思歸。

    曾不向往。

    發之與修。

    如鳥二翼。

    如車兩輪。

    必不可缺。

    故必舉發心問修也。

    問。

    頓教先悟次發。

    後修萬行。

    今但舉發問修。

    而略最初者。

    一以問修但當齊發為言故。

    二以舉發則悟必曾先故。

    又空生至後方悟是權非實故。

    新本雲何應住。

    今依古本仍以應字冠上。

    則二雲何中皆有應義。

    且與下文雲何應住不同。

    觀者毋忽。

     △二如來贊許。

     佛言。

    善哉。

    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此如來因問而贊印誡許也。

    重言善哉。

    是贊。

    如汝所說。

    是印。

    汝今谛聽。

    是誡。

    當為汝說等。

    是許。

     然印其所說必先贊者。

    以佛種不斷。

    全在護囑。

    今舉贊佛。

    是美得其要。

    雅契佛心。

    故善之也。

    許為彼說。

    必先誡者。

    智論雲。

    聽者端視如渴飲。

    一心入于語義中。

    踴躍聞法心歡喜。

    如是之人可為說。

    故誡俾谛聽。

    毋以生滅心。

    聆此實相法也。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者。

    逆指下文所答無住降伏之詳。

    總為如是二字。

    與之标約也。

    如雲。

    我應為汝如是住。

    如是降伏一一詳明也。

    但直模題渾然順去。

    不可大講如是以犯下文。

     △三當機伫聞。

     唯然。

    世尊。

    願樂欲聞。

     唯。

    禮應。

    阿。

    俗應。

    皆順從之辭。

    故老子雲。

    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

    論其心也。

    聞有三種。

    曰聞言。

    聞義。

    聞意。

    聞意則聞道矣。

    聞言者。

    耳根發識。

    但聞于言。

    了不解義。

    聞義者。

    意識于言。

    采取其義。

    不但聞言。

    聞意者。

    神凝心一。

    尋義取意。

    得意舍義而忘于言。

    良以意中現義。

    方發于言。

    言中有義。

    義中有意。

    本一貫耳。

    特以聽者資質浮沉。

    或好樂不切。

    雖聞其言。

    糊塗于義。

    求其精分真似。

    見析秋毫而聞義者亦已寡矣。

    況能即言聞義。

    即義以聞其意乎。

    無異于了義之為言诠也。

    今曰願樂欲聞。

    正華嚴十地品中。

    如饑思食。

    如渴思飲。

    如病思藥。

    如蜂思蜜。

    惟恐不得。

    惟恐不速。

    惟恐不多。

    惟恐其或盡也。

    故不特聞言聞義。

    而卒至于涕淚悲泣。

    豁然洞然。

    深入玄微。

    情消執謝者。

    良有以也。

     今之學者。

    且無論其天資不一。

    反是好樂之不切矣。

    獨且奈之何哉。

    不知聞法是成佛最初一着工夫。

    打頭錯過。

    已後皆虛設矣。

    痛宜勉旃。

     △四如來正說二。

    初正答所問。

    二蹑迹斷疑。

    初正答所問二。

    初舉總标别以牒問。

    二約别顯總以答問。

     初舉總标别以牒問。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

     住修不同名别。

    住修皆有降伏名總。

    如魏譯之意雲。

    心于布施名修。

    心于度生名住。

    而施無施相。

    度無度相。

    總名降伏。

    又住修以降伏為竟。

    若以施為施。

    反益悭貪。

    以度為度。

    徒增人我。

    必施降施相。

    度降度相。

    始名究竟。

    又住修降伏。

    意實相融。

    如度降度相。

    亦名無住。

    施離施相。

    亦名降伏。

    是以此經宗于離相。

    正是降心。

    本意欲明降心。

    須假住修而顯。

    住修降伏。

    元不相離。

    有此多義。

    故獨标降伏之總以該住修之别也。

    又對下所有一切衆生等解釋之文名标。

    對上應如是住如是降伏之标約名牒。

    菩薩易善人者。

    空生指發心之前名善人。

    如來據已發之後名菩薩。

    然則名為菩薩已具發心。

    故文中但牒降心。

    不牒發心。

    又原離相實德。

    故彰菩薩大名。

    名為菩薩。

    宛然離相。

    故下雲若有四相。

    即非菩薩。

    其心有二。

    近約此章。

    乃含四種。

    謂狹隘心。

    卑劣心。

    著相心。

    颠倒心。

    即下度生廣大第一常等之所降者。

    遠約次章。

    即下文布施住相之心。

    修行之所離者。

     △二約别顯總以答問二。

    初答安住降心。

    二答修行降心。

     初答安住降心。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文分二節。

    初正明。

    二反釋。

    如來意謂。

    汝問應雲何住。

    雲何降伏。

    将無謂降住判然乎。

    不知發心菩薩。

    住于度生。

    則降伏度念。

    住于布施。

    則降伏施心。

    如是住。

    即如是降。

    不相離也。

    試以度生言之。

    則應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無不度脫。

    安住于廣大心。

    度皆入于無餘涅槃。

    安住于第一心。

    而實無生可度。

    安住于真常心。

    遠離四相。

    安住于不颠倒心。

     住于廣大。

    如是降伏狹隘之心。

    住于第一。

    如是降伏卑劣之心。

    住于真常。

    如是降伏無常之心。

    住于不倒。

    如是降伏颠倒之心。

    故名如是降伏其心。

    又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名為度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名為降伏。

    若實有度。

    即非降伏。

    是知安住度生。

    可言降伏。

    若無于住。

    何處明降。

    故答安住降心。

    正明如是住。

    即如是降。

    如是降。

    方能如是無住而住也。

    豈離安住而有降心也哉。

     如彌勒雲。

    廣大第一常。

    其心不颠倒。

    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滿。

    無著亦雲。

    此名第一發心住。

    良有以也。

    以上總括大意。

    俾血脈貫通。

    取其易解耳。

    若欲詳明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者。

    總舉其多也。

     卵等九類者。

    别列其名也。

    列卵等者。

    名受生差别。

    謂一念思業為因。

    卵胎濕化為緣。

    因緣和合。

    受生于卵。

    受生于胎。

    受生濕化。

    差别無量。

    天眼之莫窺也。

    列有色等者。

    明身見差别。

    謂有色四禅具色心以為身。

    無色四天。

    單識心以為身。

    有想無想。

    非有無想。

    更明無色四天。

    單具識心。

    又各各其不同也。

    無餘涅槃者。

    無妄可斷。

    無真可證。

    不著于有。

    不滞乎空。

    寂寥于萬化之域。

    動用于一虛之中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真實性中本來寂滅。

    不複更滅。

    實智證真。

    證而無證。

    權智度生。

    度而無度。

    如實知生。

    及與己身真如平等。

    無别異也。

    我相人相等者。

    能度是我相。

    所度是人相。

    多度是衆生相。

    恒常度是壽者相。

    統一我相。

    約義而為四也。

    亦可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是名生死。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是名涅槃。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則生死涅槃兩不可得。

    正金剛般若波羅蜜也。

     問。

    五性差别。

    八難紛纭。

    雲何乃言我皆令入。

    答。

    圓覺雲。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則凡是有心。

    定當作佛。

    亦何差别之有。

    若夫八難。

    則可度者度之。

    不可度者為作得度因緣。

    則亦終歸于度脫耳。

    何不可皆入之有。

    故為菩薩者。

    但當發此滿足之心。

    行此滿足之行。

    不必其一時即有此滿足之事也。

    地獄未空。

    誓不成佛。

    一夫不被。

    若己溺之。

    試觀其一時即能全空而無不被否。

    可例知矣。

     △二答修行降心三。

    初正答。

    二顯益。

    三總結。

     初正答。

     複次。

    須菩提。

    菩薩于法。

    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文分三節。

    初标。

    次釋。

    末複勸顯。

    如來意謂。

    發心菩薩。

    應住度生。

    降伏度相。

    又複菩薩。

    應住修行。

    降伏修心。

    是故于法。

    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行于布施。

    是名修行。

    應無所住。

    是名降伏。

    無所住者。

    不住色等。

    不住等者。

    不着自身不行于施。

    不為報恩而行于施。

    不貪果報故行于施。

    是名不住六塵。

    正行于施。

    如彌勒雲。

    自身及報恩。

    果報斯不着。

    護存己不施。

    防求于異事。

    又色等是境。

    住著名心。

    心境是相。

    不住名空。

    空對于有。

    空亦是相。

    故複勸雲。

    應如是施。

    即複顯雲。

    不住于相。

    意使正施之時。

    施受之人。

    彼此皆空。

    中間施物。

    當體全空。

    此空不住。

    空亦複空。

    是名布施。

    不住于相。

    故彌勒雲。

    調伏彼事中。

    遠離取相心。

     亦可應無所住。

    是不著有。

    而行布施。

    是不着空。

    不著于有。

    則不住生死。

    不著于空。

    則不住涅槃。

    生死涅槃兩不可得。

    正金剛般若波羅蜜也。

    問。

    誠如所言。

    瞥爾情生。

    則非無住。

    且衆生心行。

    任運無常。

    若待相應。

    畢竟無分。

    一向不施。

    又非佛因。

    若行布施。

    即堕住相。

    進退不可。

    其事雲何。

    答。

    欲求佛果。

    必以施先。

    但初施時。

    難頓相應。

    要須用心方便随順。

    任運起念。

    作意遠之。

    用心既久。

    自然任運得與理合。

    從微至着。

    漸漸相應。

    問。

    萬行甚多。

    何獨言施。

    施名修行。

    何得言住。

    答。

    萬行雖多。

    不出六度。

    六度雖多。

    不出檀度。

    檀名修行。

    亦名為住。

    如無著亦雲。

    相應行住。

    彌勒亦雲。

    檀義攝于六。

    資生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是名修行住。

     △二顯益。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佛意住相人之所知。

    無住人之所昧。

    故特為徴明以顯難量。

    複舉虛空。

    以喻難量。

    使其由喻以識難量之妙。

    由無住以得此難量之福也。

    若詳釋之。

    則徴意蓋謂。

    若存施想。

    斯有施因。

    以有施因。

    方有福果。

    今施既無住。

    即無施想。

    既無施想。

    即是無記。

    無記無因。

    果從何立。

    故佛與斷雲。

    若施不住相。

    則了無分别。

    其心平等。

    順于本性。

    不唯有福。

    福且難量。

    譬如虛空。

    色非色中。

    皆有空故。

    名周遍不可思量。

    無住之施。

    近感十王色身中福。

    遠感法身無住之福。

    亦如虛空周遍不可思量。

    譬如虛空。

    橫該豎徹。

    三災不壞。

    名勝大不可思量。

    無住之福。

    深無止極。

    廣莫邊涯。

    四相不遷。

    亦如虛空勝大不可思量。

    譬如虛空。

    世界有盡。

    空無有盡。

    名究竟不可思量。

    無住之福。

    無漏無為。

    永無終窮。

    亦如虛空究竟不可思量。

    故經雲。

    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又何必以無福為疑耶。

    是知住相之福是偏非遍。

    是小非大。

    是劣非勝。

    是不究竟而非究竟。

    修施者宜何如哉。

    當知所從矣。

     △三總結。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魏譯雲。

    菩薩但應如是行于布施。

    以此參會。

    始知前教不住。

    今雲住者。

    謂令住于所教之不住耳。

    不住而住。

    住于真空。

    如鳥不住空。

    即能住空。

    若住于空。

    即不住空。

    取要言之。

    無住布施。

    是佛所教。

    但應如其所教。

    住于不住而行布施。

    蓋安住之住。

    非住着之住也。

    以上答意。

    蓋顯發心菩薩應住度生。

    即降度心。

    應住修行。

    即降修相。

    無降則住非究竟。

    無住則降無所施。

    降住必不可離。

    而乃有以見經文獨标于降。

    遂以度生單答降心。

    獨結乎住。

    即以布施但酬應住。

    不知實無得度。

    既是降心。

    應無所住。

    豈非降伏。

    無住布施。

    名如教住。

    無度度生。

    豈不名住。

    灼知皆名為住。

    皆名為降。

    而前文猶标于降者。

    欲以降總度修。

    見度修之皆有降也。

    後文單結乎住者。

    欲以住貫修度。

    見修度之皆有住也。

    特其文簡義豐。

    彰乎玄妙。

    而或者不察。

    竟以己意離之。

    是度生全無應住。

    修行竟絕降心。

    外調攝以問和平。

    去音聲而求清濁。

    有是理乎。

     前正答既竟。

    即當便入流通。

    下又重重問答者。

    有實有權。

    實則空生于答處生疑。

    所以為斷。

    斷已又起。

    展轉滋多。

    執盡疑除。

    方名終盡。

    權則青龍陀佛。

    疑自何生。

    以諸衆生。

    從無始來。

    住着之心。

    浸入骨髓。

    慣習性成。

    不膠于因。

    即滞于果。

    剛脫于凡。

    便纏于聖。

    出此入彼。

    莫可誰何。

    故特示現疑情。

    設為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