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頭頭截斷。
處處拈空。
直使于一切法上。
無住無依。
不取不舍而後已耳。
如國手奕棋。
見在數着之先。
知其勢所必到。
猛地一着。
預與截斷來由耳。
又如老将提兵。
準在數年之前。
知其機所必發。
蓦地一刀。
暗與剿絕根株耳。
故此後名蹑迹斷疑。
謂蹑前語迹。
斷彼疑情。
起伏循環。
節次非一。
經中雖不顯有疑辭。
而伏在文内。
故但言斷而不言起。
又蘊在識田未發起者。
名未起種子疑。
今則遮其種子。
不令起于現行。
即經中二十四疑。
空生皆無問辭者是也。
于動心形口已發起者。
名現起現行疑。
則斷其現行。
使自降于種子。
即經中第二.第十一.第十九。
空生自陳疑處者是也。
但在當時。
有已起未起之分。
若以後代望于當時。
皆名現行。
以當時望于後代。
盡名種子。
斯則斷現行時。
即是遮于種子。
後意彌為切故。
如彌勒雲。
調伏彼事中。
遠離取相心。
及斷種種疑。
亦防生成心。
是則經中有疑伏于文内。
彌勒方雲斷種種疑。
彌勒偈雲斷種種疑。
天親方開二十七疑。
非突然創為之也。
故今于蹑迹斷疑一科之中。
具列二十七疑。
便作二十七科。
使經文章目分明。
觀者易于參考。
△二蹑迹斷疑分二十七。
初斷求佛行施住相疑二斷因果俱深難信疑三斷無相雲何得說疑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五斷釋迦燃燈取說疑六斷嚴土違于不取疑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八斷持說未脫苦果疑九斷能證無體非因疑十斷如遍有得無得疑十一斷住修降伏是我疑十二斷佛因是有菩薩疑十三斷無因則無佛法疑十四斷無人度生嚴土疑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十六斷福德例心颠倒疑十七斷無為何有相好疑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十九斷無法如何修證疑二十斷所說無記非因疑二十一斷平等雲何度生疑二十二斷以相比知真佛疑二十三斷福果非關佛相疑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二十五斷法身化身一異疑二十六斷化身說法無福疑二十七斷入寂如何說法疑。
初斷。
求佛行施住相疑。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佛意謂汝聞布施不住于相。
将無疑行施本為求佛。
既有所求。
即是住相。
況佛果是相。
雲何因行不住于相耶。
不知果海不明。
因地斯昧。
欲明無住。
須見如來。
故舉有相之佛。
用顯無相之真。
乃空生既悟身相為非。
如來遂印其虛妄為是。
且複為指出雲。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色即是空。
不必别求無相真佛也。
此統括大意。
若夫詳釋。
則身相是應身有為。
似鏡中之影。
如來是法身無相。
乃鏡體之光。
第恐認影為光。
故于疑處為問。
如彌勒雲。
分别有為體。
防彼成就得是也。
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者。
上身相是生滅之影。
下身相是無為之真。
所說即非。
妄異于真也。
如彌勒雲。
三相異體故。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者。
意謂鏡中人影。
既已非真。
鏡中諸影又豈是實。
如起信謂一切境界。
皆從心起妄念而生。
若離妄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則能現之心尚且是妄。
所現之境。
豈得為真。
故擴充其言印定之也。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者。
意謂人影非處。
既全鏡明。
若見諸影非影。
豈不即見鏡明乎。
如首楞自住三摩地中。
根境識三。
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亦如起信。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故彌勒雲。
離彼是如來。
下文雲。
離一切相。
即名諸佛。
亦可若見諸相非相是破相。
即見如來是顯性。
破相即顯性故。
又此即見。
即洞山見水。
靈雲見桃。
迦文見星。
無見之真見也。
又既雲即見。
雖顯法身。
應身自在。
以果海真應。
如金與器。
本不相離。
涅槃雲。
吾今此身。
即是常身。
下文雲。
莫作是念。
不說斷滅。
又此即見。
由于離相。
離相因于諸相。
以故二十七疑。
隻一相字盡之。
斷二十七疑。
隻一破字盡之。
從始至終。
不獨破生死相。
亦破涅槃之相。
不獨破煩惱相。
亦破菩提之相。
因相果相。
有相無相。
一異諸相。
無不破之。
直至破無可破。
而本來清淨之見顯矣。
然則佛果離相。
施因離相。
果從因顯。
本自非求。
因自果生。
從來無作住相雲乎哉。
疑可釋矣。
△二斷因果俱深難信疑四。
初無信為疑。
二遮疑顯信。
三.深詳信因。
四結歸離相初無信為疑。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空生意謂。
信淺法易。
信深法難。
今佛說無住之施是因深。
無相之佛是果深。
因果俱深。
求之現在尚難其人。
況未來乎。
故疑雲。
頗有衆生。
聞是言說章句。
生信心否。
實信者。
萬法如幻名虛。
般若有體名實。
信萬法者名虛信。
信般若者名實信。
必了萬法皆虛。
方能一實之信。
故大品雲。
不信一切。
名信般若。
此名現行疑。
以空生現動于心。
形之于口故也。
△二遮疑顯信。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
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
初五百歲解脫堅固。
次五百歲禅定堅固。
三五百歲多聞堅固。
四五百歲塔寺堅固。
後五百歲鬥诤堅固。
名五五百歲。
而佛意蓋謂莫作此無信之說。
且無論現在之時有信者。
滅後之初有信者。
滅後中間有信者。
縱至滅後之後。
後五百歲。
鬥诤堅固極惡之時。
尚有持戒修福者。
能生信心。
以此因果為實。
何必以無信為疑也。
能生者。
戒定既具。
智慧自生。
智慧既生。
自能照彼萬法皆空。
唯此般若真實。
是則能信必生于戒定。
戒定之不可不修也明矣。
最後尚有信機。
信機之不必有疑于現在也。
又明矣。
故彌勒雲。
說因果深義。
于後惡世時。
不空以有實。
菩薩三德備。
△三深詳信因二。
初善根深遠。
二福慧圓具。
初善根深遠。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佛意謂。
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矣。
然其修持。
豈于一生一劫。
三四五佛種諸善根者之所能耶。
已于無量百千萬億佛所。
方能聞是章句。
恒常信。
少時信。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其所由來舊矣。
根者能生義。
善根者。
論雲。
善謂信慚愧。
無貪等三根。
以貪瞋癡三。
善與不善。
皆由此生。
今多劫修持。
久伏三毒。
善從此發。
故曰種諸善根。
是則多佛無量外緣熏習之力既勝。
三毒永沉。
内因熏習之勢愈堅。
因緣俱勝。
此信方生。
實信豈易得哉。
故彌勒雲。
修戒于過去。
及種諸善根。
戒具于諸佛。
亦說功德滿。
△二福慧圓具。
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
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
是諸衆生。
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
是諸衆生若心取相。
則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承上實信固生于戒定。
然必久事修持。
深種善根而後可能者。
正以善根純熟。
則福慧圓具。
遠離諸相。
得佛知見。
始是成就淨信之本耳。
若夫一有未空。
則諸相紛然。
無相之智遂隐。
其何能生此離相之實信耶。
故彌勒雲。
彼人依信心。
恭敬生實相。
如是無量謂同上無住布施之福。
猶如虛空不可思量也。
得如是無量者。
魏譯雲。
生如是福德。
取如是福德。
生。
謂善根信心。
正現行時。
能為生福之因也。
取。
謂現行謝滅。
熏成種子。
蘊于識田。
能感取當來現行之果報也。
生取總是得意。
悉知悉見者。
知。
謂知其心。
而曰悉者。
生心動念無不知也。
見。
謂見其形。
而曰悉者。
動用施為無不見也。
又悉知者。
凡夫比量之知。
有所不知。
佛于知處全見。
乃古鏡現量之知。
見盡于知。
曰悉知也。
又悉見者。
凡夫肉眼之見。
有所不見。
佛則見處全知。
是佛眼圓明之見。
知盡于見。
曰悉見也。
彌勒雲。
佛不見果知。
願智力現見。
故曰悉知悉見。
得如是無量福德也。
何以故者。
徴謂善根固能淨信。
福德何便難量。
正釋雲。
以諸善根成熟衆生。
正生信心之時。
無我相.以及壽者之相。
我執既寂。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法執亦空。
諸相既離。
智慧即顯。
智慧既顯。
實信正生。
正空正信。
全信全空。
順性周圓。
故福如虛空不可思量也。
次徴雲。
斯則空我足矣。
何為法亦空耶。
反釋雲。
若法不空。
心必有取。
若心取相。
即着我等。
若取法相。
即着我等。
一取即着。
殊無後先。
是法存。
我必不空。
故我法雙空也。
後複徴雲。
取相取法。
乃名法執。
何故便着我耶。
乃以細釋粗雲。
若取非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意謂。
法根我苗。
法執既有粗細。
則不但取相取法相之粗。
能生我執。
即取非法相之細。
亦生我執也。
故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也。
問。
何名法相等。
曰。
能取之心。
所取之境。
心境皆有。
名為法相。
能取之心。
所取之境。
心境皆空。
名非法相。
曰。
然則又雲若心取相者何也。
曰。
亦可相是空。
法相是有。
非法相是非空有。
如魏譯開為四相。
第一法相是有。
第二非法相是非去其有。
第三相是執空為相。
第四非相是非去其空。
什師開合無常。
欲人知此意耳。
然總是無空有。
無非空有。
而顯真空妙有也。
問。
據修證則不無。
縱登地上。
亦未全空我法。
今何言俱無耶。
曰。
圓頓行人。
縱或未盡俱生我法。
亦能圓伏。
故義言無耳。
問。
二乘未斷法執。
何以我執不生。
答。
以二乘從初修行。
偏斷我執。
至無學位。
粗細盡除。
是故雖有法執。
不起我執。
大乘學者。
雙斷二執。
分别并遣。
俱生兩存。
由是二執。
任運而起。
故無著雲。
以我相種子不斷。
則有我取。
△四結歸離相。
是故不應取法。
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夫一取即着。
所以不應取法。
著于空有之相。
不應取非法。
着非空有之相。
以是義故。
如我常說。
汝等比丘。
知我所說教法。
如筏喻者。
渡河之時。
須用此筏。
既登岸已。
則舍此筏。
而亦複不住于岸。
未證之時。
須用此教。
既證智已。
則舍此教。
而亦複不住于證。
夫實相智法。
真實有體。
乃名為法。
實相之外。
餘皆魔事。
盡名非法。
實相智法。
無相無得。
尚應不住而舍。
何況實外。
所有非法而不舍耶。
故彌勒雲。
彼不住随順。
于法中證智。
如人舍船筏。
法中義亦然。
故知。
法無言象。
不離言象。
離言象而倒惑。
執言象而迷真。
不執不離是謂得之。
今聞是章句。
是所說之法也。
能生實信。
是不取于法。
不取非法也。
然則必由不取。
而後可以信生。
又必由持戒修福。
久種善根。
而後可以不取。
修持其要矣夫。
△三斷無相雲何得說疑二。
初問答斷疑。
二校量顯勝。
初問答斷疑二。
初約疑處為問。
二順實理為酬。
初約疑處為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佛意謂汝聞不可以相見佛。
則佛非有為。
應無得說。
将無疑我于樹下是得菩提。
于諸會是說法耶。
故即其疑處問雲。
于意雲何。
我于菩提樹下得菩提耶。
不得菩提耶。
于諸會之中是說法耶。
是不說法耶。
密自審之。
明以告我。
不唯自斷疑根。
而現前後世亦因此以無惑矣。
但于其中。
辭雖得否雙兼。
意則在于無得。
△二順實理為酬二。
初略标正意。
二究竟根由。
初略标正意。
須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
如來可說。
空生意謂。
佛以果之得否。
法之說否為問。
如我解佛所說義。
得非自得。
得因于果。
必有果而後可以言得。
先是無一定之法名果。
何可得也。
說非空說。
說即是法。
必有法而後可以有說。
先是無有一定之法名法。
何可說也。
無有定法四字。
雖詳下文。
而空生開口之時。
已先暗暗指定無為法身之性。
不定于有。
不定于空。
不定于此。
不定于彼。
微妙難思。
以斷有取有說之疑矣。
故彌勒雲。
應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天親雲。
迦文化身不證菩提。
亦不說法。
△二究竟根由。
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
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聖賢。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上但标無定。
此徴其所以不定之故。
乃以說取驗之。
若果可取說。
即非不定。
今則如來所說之法。
皆不可作有取。
不可作無取。
不可作法說。
不可作非法說。
微妙難言。
幽深罔措。
如彌勒雲。
說法不二取。
謂說者不取于法之有。
不取于非法之無。
聽者亦如是也。
何可定也。
又究其所以不可取說之由者
頭頭截斷。
處處拈空。
直使于一切法上。
無住無依。
不取不舍而後已耳。
如國手奕棋。
見在數着之先。
知其勢所必到。
猛地一着。
預與截斷來由耳。
又如老将提兵。
準在數年之前。
知其機所必發。
蓦地一刀。
暗與剿絕根株耳。
故此後名蹑迹斷疑。
謂蹑前語迹。
斷彼疑情。
起伏循環。
節次非一。
經中雖不顯有疑辭。
而伏在文内。
故但言斷而不言起。
又蘊在識田未發起者。
名未起種子疑。
今則遮其種子。
不令起于現行。
即經中二十四疑。
空生皆無問辭者是也。
于動心形口已發起者。
名現起現行疑。
則斷其現行。
使自降于種子。
即經中第二.第十一.第十九。
空生自陳疑處者是也。
但在當時。
有已起未起之分。
若以後代望于當時。
皆名現行。
以當時望于後代。
盡名種子。
斯則斷現行時。
即是遮于種子。
後意彌為切故。
如彌勒雲。
調伏彼事中。
遠離取相心。
及斷種種疑。
亦防生成心。
是則經中有疑伏于文内。
彌勒方雲斷種種疑。
彌勒偈雲斷種種疑。
天親方開二十七疑。
非突然創為之也。
故今于蹑迹斷疑一科之中。
具列二十七疑。
便作二十七科。
使經文章目分明。
觀者易于參考。
△二蹑迹斷疑分二十七。
初斷求佛行施住相疑二斷因果俱深難信疑三斷無相雲何得說疑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五斷釋迦燃燈取說疑六斷嚴土違于不取疑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八斷持說未脫苦果疑九斷能證無體非因疑十斷如遍有得無得疑十一斷住修降伏是我疑十二斷佛因是有菩薩疑十三斷無因則無佛法疑十四斷無人度生嚴土疑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十六斷福德例心颠倒疑十七斷無為何有相好疑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十九斷無法如何修證疑二十斷所說無記非因疑二十一斷平等雲何度生疑二十二斷以相比知真佛疑二十三斷福果非關佛相疑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二十五斷法身化身一異疑二十六斷化身說法無福疑二十七斷入寂如何說法疑。
初斷。
求佛行施住相疑。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佛意謂汝聞布施不住于相。
将無疑行施本為求佛。
既有所求。
即是住相。
況佛果是相。
雲何因行不住于相耶。
不知果海不明。
因地斯昧。
欲明無住。
須見如來。
故舉有相之佛。
用顯無相之真。
乃空生既悟身相為非。
如來遂印其虛妄為是。
且複為指出雲。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色即是空。
不必别求無相真佛也。
此統括大意。
若夫詳釋。
則身相是應身有為。
似鏡中之影。
如來是法身無相。
乃鏡體之光。
第恐認影為光。
故于疑處為問。
如彌勒雲。
分别有為體。
防彼成就得是也。
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者。
上身相是生滅之影。
下身相是無為之真。
所說即非。
妄異于真也。
如彌勒雲。
三相異體故。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者。
意謂鏡中人影。
既已非真。
鏡中諸影又豈是實。
如起信謂一切境界。
皆從心起妄念而生。
若離妄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則能現之心尚且是妄。
所現之境。
豈得為真。
故擴充其言印定之也。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者。
意謂人影非處。
既全鏡明。
若見諸影非影。
豈不即見鏡明乎。
如首楞自住三摩地中。
根境識三。
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亦如起信。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故彌勒雲。
離彼是如來。
下文雲。
離一切相。
即名諸佛。
亦可若見諸相非相是破相。
即見如來是顯性。
破相即顯性故。
又此即見。
即洞山見水。
靈雲見桃。
迦文見星。
無見之真見也。
又既雲即見。
雖顯法身。
應身自在。
以果海真應。
如金與器。
本不相離。
涅槃雲。
吾今此身。
即是常身。
下文雲。
莫作是念。
不說斷滅。
又此即見。
由于離相。
離相因于諸相。
以故二十七疑。
隻一相字盡之。
斷二十七疑。
隻一破字盡之。
從始至終。
不獨破生死相。
亦破涅槃之相。
不獨破煩惱相。
亦破菩提之相。
因相果相。
有相無相。
一異諸相。
無不破之。
直至破無可破。
而本來清淨之見顯矣。
然則佛果離相。
施因離相。
果從因顯。
本自非求。
因自果生。
從來無作住相雲乎哉。
疑可釋矣。
△二斷因果俱深難信疑四。
初無信為疑。
二遮疑顯信。
三.深詳信因。
四結歸離相初無信為疑。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空生意謂。
信淺法易。
信深法難。
今佛說無住之施是因深。
無相之佛是果深。
因果俱深。
求之現在尚難其人。
況未來乎。
故疑雲。
頗有衆生。
聞是言說章句。
生信心否。
實信者。
萬法如幻名虛。
般若有體名實。
信萬法者名虛信。
信般若者名實信。
必了萬法皆虛。
方能一實之信。
故大品雲。
不信一切。
名信般若。
此名現行疑。
以空生現動于心。
形之于口故也。
△二遮疑顯信。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
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
初五百歲解脫堅固。
次五百歲禅定堅固。
三五百歲多聞堅固。
四五百歲塔寺堅固。
後五百歲鬥诤堅固。
名五五百歲。
而佛意蓋謂莫作此無信之說。
且無論現在之時有信者。
滅後之初有信者。
滅後中間有信者。
縱至滅後之後。
後五百歲。
鬥诤堅固極惡之時。
尚有持戒修福者。
能生信心。
以此因果為實。
何必以無信為疑也。
能生者。
戒定既具。
智慧自生。
智慧既生。
自能照彼萬法皆空。
唯此般若真實。
是則能信必生于戒定。
戒定之不可不修也明矣。
最後尚有信機。
信機之不必有疑于現在也。
又明矣。
故彌勒雲。
說因果深義。
于後惡世時。
不空以有實。
菩薩三德備。
△三深詳信因二。
初善根深遠。
二福慧圓具。
初善根深遠。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佛意謂。
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矣。
然其修持。
豈于一生一劫。
三四五佛種諸善根者之所能耶。
已于無量百千萬億佛所。
方能聞是章句。
恒常信。
少時信。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其所由來舊矣。
根者能生義。
善根者。
論雲。
善謂信慚愧。
無貪等三根。
以貪瞋癡三。
善與不善。
皆由此生。
今多劫修持。
久伏三毒。
善從此發。
故曰種諸善根。
是則多佛無量外緣熏習之力既勝。
三毒永沉。
内因熏習之勢愈堅。
因緣俱勝。
此信方生。
實信豈易得哉。
故彌勒雲。
修戒于過去。
及種諸善根。
戒具于諸佛。
亦說功德滿。
△二福慧圓具。
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
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
是諸衆生。
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
是諸衆生若心取相。
則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承上實信固生于戒定。
然必久事修持。
深種善根而後可能者。
正以善根純熟。
則福慧圓具。
遠離諸相。
得佛知見。
始是成就淨信之本耳。
若夫一有未空。
則諸相紛然。
無相之智遂隐。
其何能生此離相之實信耶。
故彌勒雲。
彼人依信心。
恭敬生實相。
如是無量謂同上無住布施之福。
猶如虛空不可思量也。
得如是無量者。
魏譯雲。
生如是福德。
取如是福德。
生。
謂善根信心。
正現行時。
能為生福之因也。
取。
謂現行謝滅。
熏成種子。
蘊于識田。
能感取當來現行之果報也。
生取總是得意。
悉知悉見者。
知。
謂知其心。
而曰悉者。
生心動念無不知也。
見。
謂見其形。
而曰悉者。
動用施為無不見也。
又悉知者。
凡夫比量之知。
有所不知。
佛于知處全見。
乃古鏡現量之知。
見盡于知。
曰悉知也。
又悉見者。
凡夫肉眼之見。
有所不見。
佛則見處全知。
是佛眼圓明之見。
知盡于見。
曰悉見也。
彌勒雲。
佛不見果知。
願智力現見。
故曰悉知悉見。
得如是無量福德也。
何以故者。
徴謂善根固能淨信。
福德何便難量。
正釋雲。
以諸善根成熟衆生。
正生信心之時。
無我相.以及壽者之相。
我執既寂。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法執亦空。
諸相既離。
智慧即顯。
智慧既顯。
實信正生。
正空正信。
全信全空。
順性周圓。
故福如虛空不可思量也。
次徴雲。
斯則空我足矣。
何為法亦空耶。
反釋雲。
若法不空。
心必有取。
若心取相。
即着我等。
若取法相。
即着我等。
一取即着。
殊無後先。
是法存。
我必不空。
故我法雙空也。
後複徴雲。
取相取法。
乃名法執。
何故便着我耶。
乃以細釋粗雲。
若取非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意謂。
法根我苗。
法執既有粗細。
則不但取相取法相之粗。
能生我執。
即取非法相之細。
亦生我執也。
故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也。
問。
何名法相等。
曰。
能取之心。
所取之境。
心境皆有。
名為法相。
能取之心。
所取之境。
心境皆空。
名非法相。
曰。
然則又雲若心取相者何也。
曰。
亦可相是空。
法相是有。
非法相是非空有。
如魏譯開為四相。
第一法相是有。
第二非法相是非去其有。
第三相是執空為相。
第四非相是非去其空。
什師開合無常。
欲人知此意耳。
然總是無空有。
無非空有。
而顯真空妙有也。
問。
據修證則不無。
縱登地上。
亦未全空我法。
今何言俱無耶。
曰。
圓頓行人。
縱或未盡俱生我法。
亦能圓伏。
故義言無耳。
問。
二乘未斷法執。
何以我執不生。
答。
以二乘從初修行。
偏斷我執。
至無學位。
粗細盡除。
是故雖有法執。
不起我執。
大乘學者。
雙斷二執。
分别并遣。
俱生兩存。
由是二執。
任運而起。
故無著雲。
以我相種子不斷。
則有我取。
△四結歸離相。
是故不應取法。
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夫一取即着。
所以不應取法。
著于空有之相。
不應取非法。
着非空有之相。
以是義故。
如我常說。
汝等比丘。
知我所說教法。
如筏喻者。
渡河之時。
須用此筏。
既登岸已。
則舍此筏。
而亦複不住于岸。
未證之時。
須用此教。
既證智已。
則舍此教。
而亦複不住于證。
夫實相智法。
真實有體。
乃名為法。
實相之外。
餘皆魔事。
盡名非法。
實相智法。
無相無得。
尚應不住而舍。
何況實外。
所有非法而不舍耶。
故彌勒雲。
彼不住随順。
于法中證智。
如人舍船筏。
法中義亦然。
故知。
法無言象。
不離言象。
離言象而倒惑。
執言象而迷真。
不執不離是謂得之。
今聞是章句。
是所說之法也。
能生實信。
是不取于法。
不取非法也。
然則必由不取。
而後可以信生。
又必由持戒修福。
久種善根。
而後可以不取。
修持其要矣夫。
△三斷無相雲何得說疑二。
初問答斷疑。
二校量顯勝。
初問答斷疑二。
初約疑處為問。
二順實理為酬。
初約疑處為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佛意謂汝聞不可以相見佛。
則佛非有為。
應無得說。
将無疑我于樹下是得菩提。
于諸會是說法耶。
故即其疑處問雲。
于意雲何。
我于菩提樹下得菩提耶。
不得菩提耶。
于諸會之中是說法耶。
是不說法耶。
密自審之。
明以告我。
不唯自斷疑根。
而現前後世亦因此以無惑矣。
但于其中。
辭雖得否雙兼。
意則在于無得。
△二順實理為酬二。
初略标正意。
二究竟根由。
初略标正意。
須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
如來可說。
空生意謂。
佛以果之得否。
法之說否為問。
如我解佛所說義。
得非自得。
得因于果。
必有果而後可以言得。
先是無一定之法名果。
何可得也。
說非空說。
說即是法。
必有法而後可以有說。
先是無有一定之法名法。
何可說也。
無有定法四字。
雖詳下文。
而空生開口之時。
已先暗暗指定無為法身之性。
不定于有。
不定于空。
不定于此。
不定于彼。
微妙難思。
以斷有取有說之疑矣。
故彌勒雲。
應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天親雲。
迦文化身不證菩提。
亦不說法。
△二究竟根由。
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
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聖賢。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上但标無定。
此徴其所以不定之故。
乃以說取驗之。
若果可取說。
即非不定。
今則如來所說之法。
皆不可作有取。
不可作無取。
不可作法說。
不可作非法說。
微妙難言。
幽深罔措。
如彌勒雲。
說法不二取。
謂說者不取于法之有。
不取于非法之無。
聽者亦如是也。
何可定也。
又究其所以不可取說之由者